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华西学医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022-08-15

之前皮西西推送的一篇硬广《华西医院这个连续9年排名全国第一的科室,为啥子就那么牛?中曾经提过,华西麻醉有一点特别牛,作为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发源地,全国有5%的麻醉医师都是在这里经过“魔鬼训练营”的艰苦磨练,走向了工作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20个麻醉医生中,就有1人在华西接受过一年及以上的培训。


 那么今天,我们就带大家看看这其中一位参加“魔鬼训练”的学员,怎样从只想做一名衣食不愁的小医生,一步步读完硕士、博士、博士后,立下了做临床科学家的宏愿,并在这条学医路上无悔奔弛!


周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博士后

(以下为第一人称自述)


起初选择学医,并非怀揣悬壶救世的坚定信念,也没有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只是觉得医生是一个稳定且收入不错的行业,故于2008年的夏天报考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其后选择了麻醉专业。回想起高中老师所说的“大学就是天堂”,然而,一入医学深似海。


本科毕业后,鉴于同期选择继续读研的同学居多,我也随大流,加入了考研大军。研究生决定报考华西,主要因为我是云南人,成都的天气比长沙舒适太多了,兼备美食、美景和美人,离家还近,当然是首选。


最终,我被华西临床医学院录取,并且成为了华西医院首批“卓越计划”的学生,即需要同时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培养。



我的硕士之路

卓越计划3+0


在我们前一届(2012级),华西麻醉科已开始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试点,且要求是“3+1”(规培3年+科研1年)模式。到我们入校时,国家层面颁布了相关规定,提出全面推行“3+0”的“卓越计划”。

Q1

什么是“卓越”


不是因为我们智商更高或能力更强,而是因为我们需要用3年的时间完成原本需要6年的学习和培训,临床轮转与住院医师一致,研究生课程、科研训练及论文要求则与专业型硕士一致。所以,我们的所有课程全部安排在了周末和晚上,完整的科研时间只有3个月。


2014年7月结束科外轮转,于麻醉科参加晨课


华西医院麻醉科早在2000年就开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卓越计划”可以说是华西麻醉科最先开始尝试的。即便到现在,华西麻醉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依然是全国做得最好的。


优秀的师资、巨大的教学投入、规范的培训机制,“四证合一”或"四证全无"的最终结局让我们只能奋勇向前!

四证

1

硕士毕业证

2

硕士学位证

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证

4

执业医师资格证


所以......


《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只能“爱不释手”;

《现代麻醉学》再厚也得把书翻烂;

外面的风景再美丽也只能匆匆而过;

成都的美食再好吃也抵不过三餐食堂;

老老实实地查文献、做实验、写文章才是王道;

运气差的时候加班超过晚上11点,第二天依然7:15到达科室;

……


入学的前半年,没后悔也没抱怨过的同学属于“极品”,但没有一个人放弃。熬过来了,回头看看,收获与付出还是成正比的:


——常规手术的处理不在话下

——部分疑难复杂的情况基本能够得心应手

——良好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犯低级错误的可能性

——培训合格之后,找工作更加有底气


在我硕士毕业的时候,很多三甲医院优先招聘“卓越计划”的学生。


2016年6月通过住院医师考核

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实现“四证合一”。




我的博士之路

专业型博士+专科医师


“行医好比乘船渡海,好的平台就如豪华邮轮,即使你坐的是三等舱,你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也会高于坐一艘小船的头等舱”。但是,“豪华邮轮”通常需要特定的“船票”——博士学位。


于是,我继续我的学医之路——博士。


在金卡病房进行CPR操作培训


然而,我的“运气”就是这么的好!2016年开始,华西临床医学院尝试将专业型博士与专科医师培训接轨,同时还提高了专业型博士的毕业要求,所有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全部进行盲审,毕业后论文还可能再次被抽查!


试想,一个几乎不会做研究的人,将近1/3的时间需要上临床,要发表SCI论文(IF ≥ 2.5),毕业论文盲审,3年想顺利毕业,


——难,相当困难!同一届的同学中,延期毕业的比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怎么做?

科研上——基础科研训练

从读懂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开始,而后是如何设计和开展实验,如何质量控制,如何总结和推理,如何撰写论文,如何构思和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如何组织和汇报课题等等,这种机遇得益于医院和科室对科研的高度重视。


临床上——担任住院总医师

说实话,刚上岗之时内心无比忐忑,提前获取各种“宝典”,再次熟悉信息系统,担心临床技能生疏,提前到手术室再次当小一线。

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责任的强化,很多时候需要自己为病人的安危承担重要责任,那种极度依赖二线指导老师的心态会慢慢淡化,积极参与临床决策而不只是学技能的意识会越发增强。


 2017年10月于天津参加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12届全国年会,图为壁报交流

2018年10月于旧金山参加ASA年会并进行口头汇报,于会场与导师左云霞教授合影

博士结合专科医师培训,真正能走到最后的都值得给自己发一个奖章。

因为——



必将苦其心志

需要你顶住毕业压力,临床压力,家庭的各种压力,导师的批评,吃饭、睡觉和上临床都要想着课题;



劳其筋骨

身体不好如何顶得住连续的熬夜值班,如何用3年的时间完成这么多的任务?所以,要强身健体,不能生病也不敢生病;



饿其体肤

实验加班错过饭点,上夜班后半夜肚子咕咕叫,这对医生来说是家常便饭了,按时吃饭说明努力程度还不够;



空乏其身

除了科研和临床,业余爱好通通放下,偶尔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假期?不存在的,除非你不在乎延期毕业;



行拂乱其所为

你会经常不知所措,既想加速前进又惶惶不安;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科研是全新的东西,你只能从尝试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做了1-2个月徒劳无功,可以哭一会儿,但必须爬起来,总结经验,继续前行,如此反复锤炼方能使内心更加坚韧,从而拥有了客服各种艰难险阻的能力和勇气。


于苏州参加冷泉港亚洲会议


我所做的课题,重要的发现都是从不起眼的尝试中诞生,临床训练同样也是不断尝试和总结,继而得以升华。系统的科研训练,足够的科研成果,高强度和高水准的临床训练,这些都是确保毕业的关键,也是后续继续攀登的基石。


正如《哈佛幸福课》中所讲——


“真正的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生病的概率低,并且即便生病了也能很快痊愈”


换种理解方式,一个人是否能博士毕业,不是说研究要一帆风顺,而是即便失败了或走了弯路,也能尽快地回归正轨。医生的成长需要不断试错,专业型博士再次给了我不断试错继而成长的机会。


2019年5月在达到临床和学位论文要求后

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于会场与导师左云霞教授

(左三)及指导老师蒋若天教授(左一)合影




我的博士后之路

对未来有足够的自信


博士毕业后,就业选择范围毫无疑问更加宽广,至少麻醉专业如此。


而我选择了——博士后。


如果留在华西医院。应届博士需要继续做博士后,达到出站要求后才能继续留下,这时候的我刚好30岁,而立之年若立。


如果没有完成规培,我是没有信心继续做博士后。因为这意味着我的培训轨迹是:


19年

医学之路

本科(5年)、硕士(3年)、

博士(3年)、博士后(3年)、

住院医师(3年)、专科医师(2年)


这样,从高中毕业算起,我至少需要19年才能到主治医师,这对很多家庭经济实力不济的同学是非常艰难的,幸运的是我参加3+0卓越计划,省了3年。


博士后期间于麻醉科实验室学习膜片钳技术


虽然出站条件苛刻:足够的科研产出,包括更高质量的SCI论文和科研基金。但若能按要求出站,则科研成果可以用于高级职称评定。


若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充足的时间,我想对很多人来说,要在华西医院这样的平台获得高级职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身在华西麻醉科做博士后,我对未来有足够的自信!




从医学生到住院医师,

从初探科研之门到独立做研究,

从临床为主到临床与科研相结合,

是量的积累,也是质的蜕变,做一个医生背景的科学家不再是遥不可及。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可是每一条路都需要披荆斩棘,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踏踏实实走过就都算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