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愿者朱伟青:为尘肺病农民捐款这件事,我坚持了3000天

张雅妮 大爱清尘 2021-11-25
2021年8月8日,是朱伟青为尘肺病农民坚持每天捐一块钱、每天发一条微博的第3000天。

他说,“每天捐一块钱并发微博,从我自己来讲就是一点小事不值一提,做这件事就是想着哪怕多让一个人知道尘肺病,就是有意义的。

作为大爱清尘上海地区的一名志愿者,朱伟青就这样默默坚持“日行一善”,从大爱清尘初创开始,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坚守。


日捐就像马拉松,3000天后只剩我一人


“从2010年开始,我经常会胸口疼,只要外面有雾霾就容易咳嗽,微博上偶然关注到了尘肺病的话题,对尘肺病患者非常同情,就想为他们做点事情。”朱伟青说,为了督促自己坚持去做,2012年9月,他报名申请了大爱清尘志愿者。

“申请志愿者的初衷就是担心自己坚持不了公益这件事,因为任何事情,即使再简单,想要坚持下来都是不容易的,我希望有他人来督促我,持续不断地为尘肺病患者做事。”

2013年,朱伟青在微博上关注到了大爱清尘发起的“1元钱挽救生命5小时”每天为尘肺病农民捐款1元钱的公益活动,“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可以让大家明白只需捐助一块钱就对他人生命有所帮助。”

在当时,很多志愿者第一时间积极参与,而朱伟青却犹豫了。

“我大约考虑了一周的时间才加入,因为我自己做事情的一个风格就是,一旦坚持了一件事情就不会轻易放弃。当时我心里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困难的。”

慎重考虑一周后,朱伟青决定加入日捐的活动。从2013年至今,他已坚持了八年多的时间。除了每日固定的捐款,他还经常为救助尘肺病患者的其他公益项目捐款,谈到这3000多天的善举,朱伟青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在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应该过分放大。

日捐这些年,朱伟青说自己偶尔有事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也会有中断一两天的时候,但是很快还是会坚持把捐款补上,“我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太完美主义,不能因为断了一两天,这个事情就不做了,既然认准这件事情有意义,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谈及坚持的原因,朱伟青说一路上委托他代为捐款的爱心人士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之前代捐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共有三位,目前还有一位在委托我捐款,已经日捐了一千三百多天。”

朱伟青坦承自己这些年也曾有过结束日捐的想法,“几年下来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是总有一些委托我代捐的朋友,有他们公益'陪跑',自己也不能放弃呀,就这样,一路坚持到今天。”

回顾这些年的坚持,朱伟青有时不禁感慨,“这3000天就像一场马拉松,当初一同出发走到现在,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大爱清尘上海工作区志愿者合影)

除了捐款,这些年来,朱伟青还在以大爱清尘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公益活动,先后参与了大爱清尘上海工作区的创立和两届管委会的管理工作。

对于志愿活动,朱伟青保持着一贯的谦虚态度,他说自己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都只能“尽自己的本分”。“在做志愿工作时,我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去做一点点正向的推动。”

一个承诺如果做不到,就太轻飘飘了


朱伟青1971年出生于上海,中专毕业后,因为做事踏实肯干被推荐至国家电投某子公司从事技术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

朱伟青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做事比较保守的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不太喜欢变动,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事情继续下去,而不是中途改变。

“相对来说我这个人应变的能力是不太强的,有的人应对变化会比较灵活,但是我这方面的确就会差一些,更适合按照一定的规则、规矩去做,遇到困难通常会下意识地复盘自己的问题,思考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对朱伟青而言,做决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自己一旦下定了决心就很难再随意改变了。

“我对承诺是很慎重的,一般很少轻易去许诺,因为我觉得如果说了这样的话,我就要对它负责,要能始终做到。所以一定要考虑清楚了以后才会去做一些承诺。如果一个承诺自己没办法去遵守和实现的话,那就太轻飘飘了。”

朱伟青这种重然诺、不轻易放弃的性格特点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八年前为了鼓励儿子好好学习,英语零基础的他背起了单词,从高中词汇、四六级词汇背到雅思、托福、GRE,至今还在每天坚持。“背了七八年,如果停下来很快就会忘了,我不想把它给浪费掉了,现在每天会复习50个单词。”

(朱伟青至今已累计背单词2533天)

谈起自己的生活,朱伟青说自己平时比较“无趣”,性格内向不太喜欢与人社交,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上网课,工作三十年来他一直从未放弃过学习,每年都会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我一般每年会定一个未必很严谨的计划,一年学1-3门系统课程,比如文献管理信息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舆情管理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我会做一些学习笔记,除了精学的内容以外,平时还会学习一些零散的知识,学完后我一般会写一些总结性的文章,算是给自己作个交代吧。”

“其实学习本身跟我工作没啥关系,我就是缺啥补啥。”朱伟青笑言自己的对知识的学习纯粹是出于兴趣,但这种非功利的自学也常常会带来一些惊喜。比如自己研究和学习舆情管理相关知识后,结合时事热点写的文章《从315曝光谈核能舆情管理与公众沟通》投稿后获得了优秀论文,让他成为了唯一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获奖作者。

知识的积累也会为他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奖励。2017年的99公益日,朱伟青在某网校讲授专业课程获得了讲课费2000元,他把这笔收入全部捐给了大爱清尘的尘肺病救助公益项目。“其实大爱清尘中付出很多的伙伴很多,我这个不算什么。”朱伟青说自己常常感到很愧疚没有更大的能力为公益多做些事情。

太过坚持的人其实也会撞得蛮痛的


2021年7月11日,是朱伟青在单位工作满三十年的日子,那天中午他发了一条微博:

#工作卅年# 刚给师父电话,问候,提及三十年前的今天,是我单位报到的日子,职场生涯从此开始。一番感慨。岁月如水,年华虚度;驽钝愚痴,蒙天眷顾;懵懂少年,油腻大叔;目力渐衰,马齿徒增;棱棱角角,圆滑如珠;意气无存,心似灰木;身无所系,深秋浮萍;祈有方寸,安守迟暮。

在被问到为何如此感慨时,朱伟青坦言自己执着的性格其实常常会带来一些挫折,“太过坚持的人其实也会撞得蛮痛的,因为在现实中能否如愿坚持一件事往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日捐一块钱这样可以完全由我把握的。”

朱伟青说自己的坚持有时候在外界看来是一种“顽固”,“有的人会觉得我不可理喻,油盐不进。”面对外界的评价,朱伟青表现的比较淡然,“坚持的性格对个人来说也未必完全是好事,但我觉得有些东西改不掉也就算了,做人嘛最主要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其他东西没办法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像我这个年龄也没必要再去勉强自己。”

朱伟青说“思静”和“行度”是自己多年来的座右铭,他将人生比作“一次修行”,希望自己思能静、行有度。

“人在比较冷静或者理性的时候做事情比较有章法,但想要一直保持冷静是很难的,有的时候还是免不了会有一些很感性,或者比较情绪化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安静下来,心静下来,思绪才会理得更清楚一点,考虑问题才会更全面更客观一点,这样做出的决策也会更顺应实际。”

朱伟青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那可能就是一个“度”字,“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度,它是事物保持性质的范围,超出了度,好事也可能会变成坏事,所以我也是希望自己做事情能在一个度的范围之内,不要越界,这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鞭策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朱伟青的微博名称叫做“天地-流形”,语出文天祥《正气歌》的诗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他说自己所理解的天地正气就是人间正道。

“我觉得为人处世有很多的风格,有的人可能比较灵活机巧,有的人像我这种就比较一板一眼,我自己比较适合按照规矩去做事,所以这个路对我而言就是正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路不对,只是不适合自己罢了。”

“无论人生的选择如何,只要不偏离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那么我觉得就都是人间正道。”

今年九月,朱伟青将满五十周岁,他笑言自己已到了孔子所言的“知天命”的年纪,对于人生得失早已看开。

他说自己以前也会感到苦闷,自己一板一眼的坚持在飞速更迭的人事面前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明显会感觉可能跟这个时代的这个脉搏不是特别的呼应”,他也曾认真地反思自己是否需要做出改变,思考一番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如果把底层思维或者处事方式改变了,那就不是我自己了。我宁愿坚持做我自己,这无所谓对错,无非就是导致自己选择范围窄一些,机会少一点,但是不影响生活。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还是需要真正做事情的人的。”

朱伟青的选择,正如他在2013年的一篇博客中所写:

“雷锋精神是什么?50年来的解读实在太多了。在我看来,经过时间的沉淀,仍然熠熠闪光的雷锋精神就是:好学敬业,甘于在平凡岗位做好每一件小事;勤俭节约,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乐于助人,一生坚持做好人好事。对照现实,很显然,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而且还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

撰文 | 张雅妮
编辑 | 张雅妮


点击“阅读原文为尘肺病农民点亮生活希望

往期推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