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力量何以炼成?

余瑶 农民日报 2023-02-23

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20年来,中国作为最早响应者、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者、重要推动者、成功实践者、主要贡献者、共赢倡导者与合作践行者,在遗产申报认定与监督管理、政策融合与机制建设、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实践探索与经验推广等多方面均走在了世界前列。


北京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开场,独具东方韵味的“折柳送别”满“仪式感”,中国人民以浪漫主义手法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体育文化盛会。
这是一个农耕文明古国的底气与自信。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更趋频繁,中国文化的开放性、美誉度、吸引力不断提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文化影响力“版图”,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农业文化交流合作无疑是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又成为新亮点。
图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闵庆文 摄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本土性传统知识丧失以及贫困等重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经过20年的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经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业务化工作,22个国家的62项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保护名录。中国以15个项目数量居世界第一,并在遗产申报认定与监督管理、政策融合与机制建设、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实践探索与经验推广、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中国,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贡献了什么?放眼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中国还能做什么?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小组原主席、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本报专访,与记者分享了他的思考与建议。

01

最早响应者与积极参与者

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国家之一。

200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就在原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支持下,积极参与项目准备与试点选择工作,成功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推荐为首批保护试点,并于2005年6月成为首个正式授牌的遗产地。

经过3年的努力,原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积极与财政部沟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牵头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中,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青田县人民政府共同实施。

“因为之前没有经验,在项目申请阶段可谓颇费周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闵庆文依然十分感慨。“因为农业文化遗产尚未被人们熟知,加上资源有限,能否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并成功得到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的批准,当时我们真的很忐忑。幸运的是,我们成功了。”

2009年开始,GIAHS真正进入到试点阶段。中国作为第一批试点国家,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试点工作。“当时我们确定了三个基本目标:一是从理论上阐释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从实践上探索活态性、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并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进行示范应用,使青田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板;二是推广GIAHS概念和保护理念,积极推进其他项目的申报工作,使中国的GIAHS项目达到10个;三是推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在项目执行期内达到20个,为进一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在2009-2014年的项目执行期间,中国在做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的同时,还陆续申请了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等,项目申请纳入GIAHS保护,全部获得成功。2012年原农业部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2013、2014年分两批发布了39个项目。

中国不仅努力完成试点工作,还积极参与到项目总体管理中。推荐了资深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担任项目指导委员主席,国际合作司有关人员担任成员;直接负责项目实施的闵庆文研究员担任科学委员会委员。“正是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才有机会参与有关规则制定和项目评审,为后期项目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基础。我也是通过执行这个项目和参与科学委员会的活动,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国际合作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机会见证了GIAHS发展过程,我个人也因此获得了一些荣誉,这也是我最感幸运之处。”闵庆文说。

02

坚定支持者与重要推动者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项目”到“计划”的嬗变,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中国推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不为过。”闵庆文认为,中国在GIAHS发展最为关键的时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按照计划,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将于2014年结束,但当时GIAHS的概念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国际共识,还遭到了一些国家的质疑甚至反对,FAO也没有安排常规预算。就在项目即将结束的关键时刻,原农业部成立了GI?AHS专家委员会,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成立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中国政府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签署了《‘南南合作’框架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合作协议》,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些重要会议上发出呼吁,充分利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召开的契机,力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中国承诺,从中国捐赠的“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中列支200万美元用于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关工作。派出人员直接参与GIAHS秘书处工作,协助组织有关区域性活动,每年联合举办一期。“南南合作框架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培训班”。通过这一高级别培训和区域研讨等活动,已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约200名高级别官员和专家分享了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和遗产保护成效。

2014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农业与粮食部长会议上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粮食安全北京宣言》,强调加强合作的领域包括“加大各经济体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努力。”

“这些务实的举措产生的作用十分明显。2014年以后增加的GIAHS项目中,90%以上都参加过在中国举办的培训班。”闵庆文说。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2015年6月,在中国等国家政府的极力推动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入常规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给予支持。自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了“合法身份”,成为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混合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之外的又一个世界性遗产保护项目。

03

成功实践者与主要贡献者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何发掘、保护、传承、利用,中国作出了成功的探索,给出了“中国方案”,谈起这些闵庆文更是如数家珍。

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国颁布了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逐步构建起“政府主管、科学论证、分级管理、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管理机制,出台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申报程序和申报书与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制度,形成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体系,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机制,成立了包括农业、资源、生态、经济、历史和文化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在监督管理方面,中国构建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监测指标体系,开发了在线填报系统并进行了示范应用,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巡回监测、应急监测、年度报告机制,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监测评估工作。中国的这些工作多次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讨会或培训班上进行介绍并被推荐到其他国家参考。

在科学研究方面,虽然我国对活态、系统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最大的特点在于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团队,一批来自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农业管理、农业历史、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行业部门与地方委托项目等的支持下,围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功能与价值、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建设、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申报与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研究,有效支撑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能力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强调地方政府领导和当地农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突出地位,并从项目一开始就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咨询、高层论坛与培训活动。为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陆续招收了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国农业大学还多次举办了面向遗产地基层管理人员和新农人的培训活动,即使是近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也多次组织开展了线上讲座等活动。”闵庆文说。

2014年11月,青田归国华侨金岳品(左)获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模范农民”称号。廖崇光 摄

在保护实践方面,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在专家的指导下,各地进行了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动态保护探索,涌现出许多保护与发展模式和代表性人物。浙江青田县的归国华侨金岳品,重拾家乡流传上千年的稻鱼共生农作经验,成立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带动方山乡百余户乡亲投身稻田养鱼事业,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模范农民”称号。云南红河县的返乡青年郭武六,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利用梯田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梯田鸭,发展乡村游,增加了农民收入,助推了当地成功脱贫。原是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内蒙古敖汉旗,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连续举办“世界小米起源大会”,使敖汉小米产业完成了从种植到加工、从销售到食用、从文化到旅游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完成了从无名到有名再到知名的品牌嬗变过程,“敖汉小米,熬出中国味”家喻户晓,探索出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新途径,创造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敖汉模式”,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因此获得了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34个最佳案例之一。位于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区的荻港村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研学旅游养殖桑基塘鱼,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酒店,拓展了农业功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

04

共赢倡导者与合作践行者

携手才能前行,合作才能共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如此。

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直注重国家之间、遗产地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经验分享。2011年6月,成功承办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三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论坛,也是第一个承办该大会的试点国家,并在会上发布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北京宣言》。

为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加强各遗产地之间合作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倡议,2013年10月,中国科学家倡导的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并于2014年在江苏兴化召开首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至今已在中国、日本、韩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或候选地召开六届,成为目前世界上最稳定的区域间农业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平台。

在原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及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等单位帮助下,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与法国勃艮第葡萄园申报世界遗产协会于2014年7月、原江苏省兴化市农业局与墨西哥城遗产管理局于2016年9月,分别签署了农业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备忘录,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产品推介及休闲农业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2019年3月,在习近平主席和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签署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与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景观协会缔结友好关系的协议,两地缔结为友好遗产地,并在文化创意、旅游、农业、经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促进世界遗产的推广、开发和共享。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还成为农业对外援助的一个亮点。通过南南合作,尼日利亚引进中国的稻田养鱼技术,中国专家组织当地农户开挖沟凼,将罗非鱼放入稻田中饲养。鱼、稻互惠互利,稻鱼产量明显提升,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今稻田养鱼技术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

2018年9月,参加GIAHS培训班的学员考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庞勇强 摄

2021年9月,第八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于浙江省青田县召开,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牵头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促进乡村振兴协作网和青田县政府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在中国引领推动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日益成为农业多双边领域的重要议题,显著提高了国际社会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引领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闵庆文认为加强合作非常重要。在本次全国政协会议上他提出了三份提案:一是呼吁教育、农业农村、文化旅游部门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将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二是建议农业农村部牵头,并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以及财政、自然资源、水利、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尽快出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指导意见》;三是重视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对外援助,国际合作署和农业农村部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与利用作为农业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第三世界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GIAHS申报工作,建议在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下成立“一带一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由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等联合成立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等。

2005年6月5日,当得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时光荏苒,如今,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已由积极的参与者、重要的推动者转向主要的领导者,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典范,也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今年7月,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之际,农业农村部将在青田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大幕将启,一场世界性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即将来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贡献更多经验、方案与智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余瑶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拒绝“卡脖子”!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突围记

我国种植带北移现象透视

那牛 那羊 那鸡

上市一周年,生猪期货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疫情重击国际农产品供应链,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预制菜“预制”下一个风口?

乡村衰落沦陷了吗?
产业农合联:怎么合,联什么?
农村清洁取暖,为什么年年成为话题?

中国种子的“方舟号”

工业尾气如何变身饲料蛋白?

田头仓储:撬动生鲜农产品营销大变局


原标题:中国力量何以炼成?——我国引领全球农遗事业发展背后的故事

监制:李朝民  编辑:陈晨 倪杨金子(见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