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嗯?1961年的中国是这个样子

2016-08-27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今天看看老照片,顺便讲个遥远而亲切的故事。
1961年,一个28岁的瑞典姑娘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经过复杂的手续终于获得许可,坐火车穿越欧亚大陆,来到北京。那时,常住北京的外国人只有几百个,包括外交官。
当时正值大饥荒,她在北京大学校园里看到学生们爬到树上摘榆钱,为了把它们抓到手,很多嫩绿的枝杈被折断。“怎么会没有人管?他们在毁坏树木。”她在她的老师面前说。老师解释说,国家在闹饥荒,“从去年秋天到现在,我们谁也没有吃到任何新鲜蔬菜。”
当时的北大校园

所有的一切都很新鲜。这位瑞典姑娘塞西莉亚·林德奎斯特(Cecilia Lindqvist)——后来她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叫林西莉——借了一台相机,希望留下一些对中国真实生活的记忆。而当时,照相还被很多中国人认为是一件危险的事。
到北京后,她去逛街,把自己融入穿着蓝色、臃肿棉裤棉袄的人流中。有时要区分走在前边的人是男还是女有些困难,特别是从后面,因为绝大多数人衣服的样式差不多。


她注意到,街道异常宁静——绝大多数人穿布鞋或毡鞋,走路没有声音。很少有小汽车或卡车经过,偶尔能听到驴和骡子经过时蹄子踏地的声音、自行车轮胎与地面摩擦的声音。她也参观了故宫,里边几乎只有她一个参观者。
到北京大学,她遇到很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很有知识的人,但是也有教条主义十足的官僚主义者和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时事政治宣传照本宣科的教员。她到那里的时候,有一个建筑物上仍然还有欢呼1958年“大跃进”的装饰物。
北京大学校内楼房的墙上有“大跃进万岁”的标语,博雅塔在背景中。

与她在瑞典或欧洲其他国家的生活相比,当时在北大的生活既原始又简陋。中国学生没有怨言,“我可以接受免费教育,知足了。我可以关上门,安安静静的,我在家里无法做到这一点。”

北大校园内学生宿舍楼外的广场、礼堂和板报栏

她住的楼对面是一块长着矮树的开阔地,中国学生每天上午上过两节课以后,必不可少地在那里练习太极拳——增强全民体质,更好服务社会。不管是篮球——学生们都很喜欢这项运动——还是其他大运动量项目,由于营养状况而被禁止。


与中国学生相比,外国留学生享受很多特权。他们有自己的食堂,有两个窗口,一个卖西餐,有肉丸子和类似炖牛肉的菜,有煮或炒的青菜,米饭或面条。中餐口可选的菜比较多,主要是各种蔬菜。


老师讲课完全用中文,绝大多数课文有明显的政治内容,但是有一部分特别突出。例如:“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我们需要互相团结互相支持,共同斗争。……”
课文中没有多少日常用语。在留学生当中流传这样一个笑话:“我现在可以指挥一个军团,但我却不会在食堂订一个煮鸡蛋。”


1961年的国庆节,北大学生参加庆祝活动。当天早晨3点30分,大家乘郊区火车到达西直门火车站,然后步行一个小时,到达能通向长安街的一条小街,等候10点钟才开始的游行。一小时一小时过去,等得有些不耐烦。



大约一周之后,装满优质大白菜的马车从北京郊区各个村庄咕咚咕咚驶进北京城,人行道和一切空地都堆满了小山似的白菜。市民排队争先购买,然后把它们像珍品一样挂在一切可能和不可能的地方晾晒。到处都是大白菜。林西莉宿舍前边的空地上也摆满了大白菜,起初白帮绿叶,后来颜色一天一天变暗。


当时,北大外边有一个名为海淀的小村庄。而海淀周围除了北大,是不折不扣的农村。她星期天外出远足时,一离开北大高大的院墙和海淀村,就会看到纯粹的农村景象。


她和其他几位外国留学生乘坐摇摇晃晃的郊区火车去逛八达岭。下车步行几公里后,费力地爬上一条山上小路,最后来到长城。那里满目疮痍,空无一人。有很多地方城墙上的砖已经被人拆走,中间夯过的泥土坍塌凹陷,大段的雉堞荡然无存。四周静静的,只有凛冽的北风在呼啸。



一切都和现在的北京如此不同。
这位瑞典姑娘,当时是一个没有什么阅历的青涩的西方年轻人,她刚到中国时,把中国视为洪水猛兽、在很多方面都厌恶它。
但后来,她在北京的古琴研究会学习古琴,成为那里有幸被接收学习演奏的唯一学生。她被古琴研究会学者和音乐家的敬业、激情、友善深深感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深的崇尚之情。


两年之后,她离开了中国。


这两年的故事和细节当然不止这么多。但今天书评君决定先把之后的故事讲完——


之后的几十年里,林西莉致力于中国文化的讲授和著述。她用15年时间完成的《汉字王国》,一出版即在西方引起注意,获得瑞典文学图书最高奖——奥古斯特奖,并被陆续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必备书。她又写了《古琴》一书,再次获得奥古斯特奖。她把中文作为第三种语言引入瑞典的中学课程。从1973年开始,她每年都要来中国一两次。如今已84岁的她,还在准备写一本《中国剪纸》。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在新书《另一个世界》里,她对1961-1962中国经历的记述和拍摄,充满现场感和生活气息,又带着探求和疑问的色彩,迷人,而且珍贵。


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对于我们来说,也不啻为“另一个世界”。



《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
作者:[瑞典]林西莉

版本:活字文化·中华书局 2016年9月


本文文字和图片整合自《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由活字文化授权发布。编辑:小盐。未经授权其它公众号、平台皆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奥运 | 洗稿 | 郝景芳 | 严耕望 | 加缪 | 巴西 | 抑郁症 | 阿城 | 朋友圈 | 汤显祖 | 葛优躺 | 安妮宝贝 | 心灵鸡汤 | 赵薇 |  | 帕慕克 | 龙榆生 | 逃离北上广 | 精英教育 |  一流大学 | 冰与火之歌 | 奥兹狗肉节 | 奥威尔 | 文艺青年 | 黄永玉 | 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有故事 | 高考 | 国学 | 民国试卷 | 2015年度好书 |  史铁生 | 《斯通纳性解放 | 《我的奋斗》| 钱穆 | 孔飞力 | 剩女 | 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 阿加莎·克里斯蒂 | 大凉山



点击图片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特别定制版《阿城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