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间公益力量为中国儿童做了什么?

李黎 南都公益基金会
2024-09-09


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广为人知的行动者是制定政策、管理学前教育事业的各级政府,是作为行业智囊的高校学者,是各占半壁江山的公、民办幼儿园,以及为幼儿园及家庭提供服务的各类公司,即便是学前从业者对学前领域民间公益力量的了解也相当模糊。民间公益力量是指谁?他们做了什么?有什么价值?


本文聚焦于自身使命是致力于通过公益行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且行动具有一定持续性的民间机构,希望能对这些问题有所回应,呈现大略的脉络。

*备注:本文节选自微信公众号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的文章《学前教育领域的民间公益力量》,作者李黎,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主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1

民间公益力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进程


最早以非营利、非政府的角色出现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两个机构,是国际性政府间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中国国家层面的学前教育行业协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他们在1979年前后出现,并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力量持续推动中国整个学前行业的发展。

中国本土公益机构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历史不算久远,因察觉到弱势儿童学龄前发展面临的挑战而萌芽,其后,随着整个中国学前教育行业的大发展,公益机构开始找到更匹配其资源和能力的定位来发挥作用。

回顾过去十几年间开展过学前公益行动的49个民间机构(此数量仅限于作者所调研的机构,并不完整,仅作参考),主要分为三类:实施项目的执行型机构约35家,提供资金的资助型机构约12家,以及2家兼顾两者的混合型机构。


他们所开展的学前公益项目依据项目启动时间可粗略地划分出三个阶段,集中关注以下几个议题,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幼儿(特别是弱势人群)在学龄前发展学习中所面临的几个重大挑战:

第一阶段从2004年开始,重点关注贫困城乡3-6岁儿童缺少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机会的问题;


第二阶段从2011年开始,重点关注幼儿园保教质量不佳,无法有效支持幼儿学习发展的问题;


第三阶段从2013年开始,向前追溯低收入家庭0-3岁幼儿早期发展滞后、家庭养育支持不足的问题。


除直接服务幼儿的公益项目之外,2009年开始出现一些从学前教育、教育公益的行业需求出发,支持行业发展的项目,比如进行知识发展和分享、搭建网络、促进行业协作等。


2

中国学前教育公益行动


1. 关注贫困城乡3-6岁儿童缺少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机会的问题


中国幼儿园毛入园率的城乡对比(2006-2012)


幼儿发展受其周围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长期的城镇化发展之下,贫困农村与城市幼儿的生活环境客观上形成了明显差别,体现在家庭、社区、幼儿园等对儿童支持的方方面面,幼儿在进入小学正式学习之前就面对着不平等的成长机会。

 
一批公益组织出于对农村、贫困人群的关注,敏锐地觉察到贫困幼儿“无园可入”的困境,开始动员社会公益资源,直接为一部分城乡贫困幼儿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还有一些地方性公益机构,在本地贫困农村动员社区力量建设幼儿班。

2. 追问学前教育质量:入园的孩子真的受益了吗?
 
2013年前后,新幼儿园还在逐步建设,那时到农村幼儿园考察,能看到普遍的大班额情况。一个班里六七十名幼儿挤坐在教室里,教师不足,同时许多新老师缺少幼教经验,幼儿玩具少,教学形式及内容与小学一年级相仿,教学活动不适合幼儿学习规律等情况大量存在。在教育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进入幼儿园带给孩子的可能是好奇心的压抑、情感的束缚、枯燥的学习体验,并不必然意味着儿童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从2011年开始,一批公益组织关注到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他们从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活动研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地学前教育专业支持和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项目,致力于让幼儿不仅能入园,更能在园里得到适宜的、快乐的、全面的发展。
 
这些项目最初聚焦在儿童语言发展、体育运动上;随着农村园走出创办初期,逐步发展成熟,幼儿园自身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和要求也在提高,他们开始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开展儿童区角活动?怎样支持儿童游戏?如何开展科学活动?如何帮助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这些逐步聚焦、丰富的新问题一方面来自于农村园在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挑战,另一方面来源于公益机构与园所间的引导与互动。同期,公益行业也逐渐发展出一批聚焦于某一儿童发展领域更具专业性的机构。
 
那些致力于解决幼儿入园问题的公益机构,都先后迈进了提升教育质量的阶段。而新兴的关注教育质量的公益机构,则逐渐发展出专业性的教育服务,为基础薄弱的幼儿园质量提升提供专业支持。
 
除此以外,有一类公益机构虽然教育专业性没那么强,却是一些项目实施落地的重要组织力量,他们是一些区域性公益组织,生于斯长于斯,深切关注本地的学前教育问题。他们曾经为了解决本地的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或与具有教育专业性的机构联手合作,或链接本地学前教育专家,有效地提升了本地农村社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质量。

3. 向前追溯,直面低收入家庭0-3岁幼儿早期发展困境
 
近年来,国际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是个人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仅影响着个体发展状态,而且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轨迹。国内有一些公益组织基于国家反贫困战略、可持续发展、以及儿童公平的发展机会等理念,通过家访、社区中心等干预模式,致力于支持并倡导农村贫困家庭对幼儿进行科学喂养和养育,促进0-3岁儿童早期发展。
 
过去十年中,中国在降低存在早期发展滞后的儿童比例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大多数中国城市儿童的发展状况已达到国际标准。但仍有至少1700万名0-3岁的儿童存在发展滞后的风险,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农村。来自12个省份19013个儿童早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农村地区,儿童在认知、语言和社会情感早期发展水平的滞后比例较高:认知发展滞后比例约45%,语言发展滞后比例约45%,且随时间推移风险不断增大。这与农村贫困地区照养人在喂养行为、养育行为和抑郁倾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关。
 


在低收入家庭儿童早期科学养育指导公共服务匮乏的现实之下,一批公益组织依靠社会捐款或服务收入,开始致力于为部分低收入家庭提供公益服务。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基于社区儿童中心,为幼儿组织各种早期发展活动,同时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养育指导,提升家长养育能力、改善幼儿家庭养育情况。其中部分经验丰富的机构,将自身的工作模式和技术向其他公益组织、社区组织输出,支持更多机构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
 
另一类项目则尝试依靠数字化平台,聚焦儿童早期发展、科学教养知识、亲子活动方案的知识传递。比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早安宝贝”栏目,以及面向隔代养育人递送科学、综合育儿知识的音频节目“小核桃育儿”(喜马拉雅平台)。

4. 学前教育公益行动相关的行业发展项目
 
还有一类公益行动,关注的问题在时空和逻辑关系上向后退了一步。比如,许多幼儿教师教育能力不佳,需要大量在职培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入职前在学校里没有为教育实践做好相应的能力准备。那能否去改变这个更根本性的原因,去改善高等院校中培养幼儿教师的模式和效果?再比如,许多在学前教育领域工作的公益机构,在各自的实践中取得了经验,也各自面对着挑战与困惑:如何让某一个机构的知识成为行业的知识基础,减少公益机构各自作战、重复摸索的成本?这类项目距离最终受益儿童的逻辑链较长,干预的是支持幼儿早期发展重要但间接的环境。


3

中国学前教育公益行动的价值


从上述学前教育公益行动的内容和成效上看,公益机构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伴随着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在以下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第一,学前公益组织是敏锐的问题发现者。公益组织大多致力于服务弱势人群,在基层开展工作,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和行业发展大趋势中,他们总是更敏锐地发现弱势儿童在学前教育方面的困境,以及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中的真实挑战。
 
第二,学前公益组织是支持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先行者和服务者。当农村儿童学前教育中的问题被公益组织看到,他们倾向于迅速动员社会资源,为困境中的儿童提供服务支持。2011年乐平基金会千千树项目开始支持农村幼儿园质量提升,伴随着国家大力新建农村幼儿园、大批新教师开始参与幼儿教育,公益组织的行动切实地服务了一部分急需帮助的幼儿园、幼儿和家庭,其先行探索也为后续幼师培训支持行动提供了经验。
 
第三,学前公益组织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儿童适宜教育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从致力于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中的项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阅读类还是科学类项目,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儿童能力素养的发展,不受迫于应试教育下的前置压力,也不追逐超过儿童年龄的过度学习,并采取适宜儿童发展阶段、符合学习规律的教育方式。公益组织通过自身践行和倡导,在纠正项目地学前教育理念、提升儿童学前教育品质方面起到了践行和示范作用。
 
第四,学前公益组织发挥了模式创新的力量。公益行动直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较少受到官僚体制等因素造成的目标迁移的影响;民间行动有较多的灵活创新空间,可接受在实践过程中试错、调整。
 
第五,学前公益组织发挥社会倡导作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连续多年举办国际研讨会议,聚力国内外学者、公益行业的实践者,持续倡导国家及社会,托底支持最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减少贫困代际传递。公益组织自身能够动员的资源虽然有限,但是基于自身对问题的敏锐体察、丰富的实践服务经验,有望通过倡导,激发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等更广泛的行动力量。



4

中国学前教育公益行动的思考与展望


随着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公益机构想要发挥自身价值,不仅要具有扎根基层现实的使命与热忱,还需具备教育专业素养,更综合的项目设计、实践、评估及跨部门合作能力,去探索解决那些政府、市场两大部门尚没有触及或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无疑需要团队长期专注、坚持与不断自我反思更新。


与以上高期待相对应的却是,所有公益机构都面临着一条资金筹集的生死线。资金是支撑其价值实现的支柱,资金充足与否影响着公益机构能否找到优秀的人才加入,能否开展创新有效的公益行动,以及能否据此建立在财务和项目等方面的健康运转。


过去十年里,有些机构跨越了长周期,见证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发现重要挑战,重塑专业能力,得以持续促进问题的解决。有些组织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行动则比较短暂,他们在两三年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随后却转变了工作方向,原因可能是骨干人员流失、项目资金筹集不足等等。这些挑战在地方执行型的公益组织身上影响更大。

学前公益组织资源短缺的一个公益行业内原因,是资助型基金会数量少,不过十几家,资助金额不足以为这个领域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而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态下,政府及教育部门其实现在有更充分的资金投入于学前教育,但政府部门与学前公益组织进行合作、智力服务的购买还不是被广泛了解和应用的常规模式,虽然在一些公益项目得到地方教育部门的支持,会匹配部分人力及硬件资源,但通常不足以支持项目运营的全部成本。

在“支持0-6岁儿童早期发展教育”这个目标下,越是到经济发展落后区域、偏远山区农村,问题越是严重和迫切,但解决起来也更加复杂。在缺乏利润刺激的情况下,企业很难进入;单靠政府系统,存在专业人才不足、支持系统缺位、资源不足的挑战;民间公益组织较多活跃在这类地区和议题上,且组织形式灵活,但是与政府等跨部门的合作还比较初级,大部分仅仅处于被许可开展的层面。


这种现状既是不足也是机会——公益组织可以提高自身问题解决、机构运营的专业性和效率,充分利用自身公益性问题解决者的定位,整合社会中的专业资源、探索低成本解决方案,与政府等相关方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度合作,推动儿童发展为中心、儿童适宜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落地;而政府在0-6岁儿童、特别是贫困弱势儿童的学龄前发展教育中,也可以尝试以更开放的态度,了解公益组织的优势和能力,通过深度合作、购买服务,更好地发挥政府与社会公益机构的整合作用,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学前教育的公益行动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关注,因为他们拥有更接地气的视角,他们在给予最弱势儿童直接的帮助,他们拥有更宽松的行动空间,勇于承担创新风险,为社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更优方法。

政府与学前教育行业可以通过了解公益项目为自己添加一个重要的视角,看到基层真实的挑战所在,在局部实践中发现有用的经验。虽然公益行动自身并不强大到足以独立、全面地解决一个问题,但他们就像举火把的人,总是指向黑暗的角落,让那里增加光亮温暖,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催生变化的可能。如果他们指向暗处的火把、他们可贵的卓越之处能够被看见,被更多人、更大的力量所借鉴、支持和发展,那么公益行动就是一颗蕴含力量的种子。


若您希望分享更多行业资源信息,

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填写表单


分享、在看与点赞,想拥有一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都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