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隔7年,我再次回到了乡村夏令营 | 月捐伙伴故事

谈嘉赟 益微青年
2024-08-24

“我们的微薄力量无法将冰完全融化,但起码可以把覆盖在冰上面的雪吹散。”


作者 | 谈嘉赟
2014西部阳光V行动志愿者
益微青年(EV)月捐伙伴


2014年,在经过了几轮考核、选拔后,大二的我加入了春暖启梦助学团队,成为了当年益微青年(EV)西部阳光V行动的志愿者,和我的12个队友一起,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窑乡彭家小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短期支教。
 
 
在天水的20天里,队友们都没有洗过澡,水是西部地区非常稀缺的资源,我们的支教点位于海拔1300多米的山上,自来水供应不上,大部分家庭都饮用地窖中积累下来的雨水。
 
气候干燥、降水少,加上饮水卫生知识欠缺,很多孩子经常流鼻血。我们开展了“温暖水杯”活动,给每个孩子准备了水杯,也向孩子们和村民普及了饮水卫生的相关知识。
 
 
整个学校只有3个6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教授孩子们知识,孩子们在此之前没有怎么学过英语,也不知道原来美术课除了画画,还可以用黏土做手工。

下课了,孩子们都不愿意离开,拉着志愿者们问问题,有关于上课的内容,也有关于外面的世界。
 
 
教一年级的队友说,组织孩子们进行大扫除,他以为一年级的孩子什么也不会做,没想到他们拿出扫把就开始扫地,姿势非常标准,拿出那么重的拖把就能拖地。问了孩子们才知道,他们这个年龄,已经可以在家做饭,带弟弟妹妹了。

大部分家庭的收入都来源于种植花椒,每到花椒采摘的季节,几岁的孩子也会加入到收花椒的队伍中,这是一家人,一年的所有收入啊……孩子们真的懂事得让人心疼。
 
走的那天,所有人都哭了……

 
也正是这次短暂的支教经历,让我看到了东西部贫富的差异以及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这间接改变了我后来的职业选择——从对当老师的排斥,不想要一成不变的生活,到决定当一名小学老师,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儿。
 
从2014年支教以后,我一直关注着公益和EV,2015年5月,我参加了EV在北京举办的五一集训营,同年6月,我参加了在山东举办的半岛公益论坛。大学毕业后,我也一直默默关注着。

 
2020年,我加入了EV的“月捐伙伴计划”,希望能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予团队一点点支持。
 
今年6月,看到EV有专门针对月捐伙伴举行的“2021乡村夏令营影子学生挑战”活动,月捐伙伴可以作为“影子学生”跟随大学生志愿者或乡村孩子,去实地感受创新支教活动,体验他们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我毫不犹豫报名了,想看看七年过去了,现在的夏令营和我当年的有什么区别,同时,也想找找我当年的记忆。
 
7月14日,我来到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田庄小学,以走访伙伴的身份走进志愿者团队,进行为期三天的深度交流和陪伴。
 
 
这支队伍由南京师范大学田月桑时支教队的13名队员组成,是支非常专业的团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才发现他们都是零零后,我不禁感慨,我已经这么老了。
 
也许有共同的理想,也许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很快打成一片。我很欣喜地发现:“原来你们也有藏宝袋!”

当年我们的藏宝袋

如今团队的藏宝袋
 
藏宝袋里藏着你想对对方说的话,可以是队友之间,也可以是和孩子们。还记得曾经队友们在我的藏宝袋里,写下“你是全队起的最早的人”、“即使那么艰苦的环境,你一直都是那么乐观开朗”,还有人吐槽我的厨艺,“就你和小云不会做饭”……
 
藏宝袋里可以是赞美,也可以是吐槽和建议,多年以后再打开,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每天大家都很饿”  

做饭一直是个大工程,怎么用并不多的经费去购买营养的食材,又要做出美味的菜肴呢?为此队长煞费苦心。
 
曾经,我们的队伍是只有两个人不会做饭,而在走访的这支队伍中,是只有两个人会做。但相同的是,每天大家都很饿。
 
在这里,会做饭的“大厨”,通常搭配两三位不太会做饭的“小白”,大家一起手忙脚乱,但只要能做出来饭,我们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小白”们最开心的是队长掌勺,因为她会把接下来几天的肉都提前炒好,大家只要热一下就行,省时省力还能沾沾荤!

志愿者在做饭
 
当轮到都是“小白”时,饭桌上就是清一色的面条和简单的素菜。当然,有时还会做出“黑暗料理”,但是大家都不会嫌弃。

当年我们的饭
 
而我这个快小30岁的人了,两次做饭也都是与支教有关。第一次是2014年支教时做的“凉拌黄瓜”。第二次,就是这次走访时的“番茄炒鸡蛋”。

当年做凉拌黄瓜的我
 
 十八般武艺的课程 

时隔七年,团队在课程上也更加丰富有趣了,这群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队员们,不仅带来了通俗易懂的“性教育”课程、妙趣横生的科学课,还带来了结合当地特色的地方课程等等。

 
当日语专业的志愿者,教孩子们日语五十音图时,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仿佛打开了另一片天空。还有学主持的志愿者,带着孩子去采访,体验小记者的快乐,孩子们问的问题充满了童真。
 
 
当志愿者问道“谁想要上来读一下?”孩子们会把手举过头顶,抢着朗读,勇敢地表达自己。他们还会带着孩子们写诗,写“夏天”,写“理想”……诗歌在孩子们心尖发芽,每个孩子都是小小诗人。

 
虽然我们看到志愿者的课程开展得很精彩,但其实他们备课时充满了曲折。前期花了几个月设计的课程,到了当地,和孩子们实际相处时,志愿者们发现有太多的不合适。

而每天上完课后,志愿者们都在办公室修改第二天的教案。他们要调整上课的风格,一遍遍练习,力求完美。深夜11点多,宿舍里还有点点星光。
 
 队歌唤醒7年前支教群 

当夜晚看到队长带领大家在星空下打开手机电筒,一起唱响《你是人间四月天》时,曾经的一幕幕又再次浮现眼前。

 
当年在天水支教时,我们每晚是在一间只能放下一张上下床和桌子的小办公室开团队例会。例会结束时,我们会一起唱响队歌——《明天会更好》。唱到动情处,大家会连着唱很多遍,唱到两眼泪花才停下。

 
开完会后,有时大家还会坐下来聊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还会一起在学校院子里遥望星星……
 
今年的春晚,当节目中响起这首歌时,七年前的支教群又互动了起来。“在听这个歌吗?”“在听!”“这是咱们曾经的队歌!”“今年春晚唯一一首跟着哼唱的歌”……

原来,7年过去,还有这么多伙伴还记得曾经的支教……
 
三天的走访时间很短暂,能做的也很有限,但也让我感触很多。每个人的力量是都有限,但是能做一点都是好的,我们可以让乡村的孩子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看到外面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增强对学习的兴趣。甚至,有些孩子还会传承下来,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为家乡作出贡献。

 
很多人曾质疑短期支教,认为这改变不了什么。我很喜欢曾经一位朋友说的一句话:乡村教育的困难就像结了冰的湖面,我们的微薄力量无法将冰完全融化,但起码可以把覆盖在冰上面的雪吹散。
 
和我一起加入月捐
让更多美好的乡村夏令营发生!


//月捐伙伴故事//
七斗:那个想要挺身而出的我,最后没有睡过去 
运达:没想到我自己这么“厉害” 
从大一到大三,我成了在EV实习最久的男人。
那是上大学以来过得最像自己的三天。
真正的教育,是允许一个孩子与其他人不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益微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