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慈善为什么不敢理直气壮说自己是一个行业?

谭校长 谈说公益 2020-08-20
来自专辑
益观点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方面我们讲中国目前有82万多家社会组织,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这些社会组织在中国经济、社会等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另外一方面,当我们将公益慈善与行业叠加到一块来表述的时候,说“公益行业”“慈善行业”或者“公益慈善行业”,总是感觉有那么一点点不好意思或者心里没有底,甚至还有人酸溜溜地诘问“公益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行业了吗?”


为此我专门查了一下对“行业”这个词的定义,大体上有两种解释,一种说行业是指所从事职业的种类,另外一种说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我个人觉得按照这两种解释,在中国现阶段将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以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为目的的组织、人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冠以“行业”一词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欲说还羞?不够自信呢?


我想除了从经济指标、从业人员规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我们确实没有形成巨大或者庞大的阵势,不具备昂首挺胸的底气之外,更多的原因还是来自我们这些从业者自身。


这些年,我们自己独立趟了一段很短的时间,没找到合适的路子,那些“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创新”等伟光正的目标也没有迅速实现。于是,我们就动摇了,认为不能“道德绑架”,要求世人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和对待我们,而且光这个还不够,慢慢地,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意识有问题?方法有问题?人有问题?所以开始向别人学,大张旗鼓地向商业、向市场学,向互联网学,更有的还说要向政府学,学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看似各种思维和方法都可以“拿来”,大有小平同志当年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气势和魄力。试问,我们对自己树立的目标、行走的道路都不笃定,连“自我”都没了,如何才能真正有底气?



当然,反观我们自己,行走的途中,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太多了,既想要芝麻,也想要苹果,还想要西瓜,筹款、自身品牌、影响力、项目效果、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等等,不管是做一个组织,还是做一个具体的项目,这些我们都想要。确实,这些收益本身并不矛盾,但一个具体的时期,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谁主谁次?孰轻孰重?还是应该有所区分的。也正是因为什么都想要,所以最终其实什么都做不好。因为我们自己对这个过程和结果又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也就更加没有底气来讲我们是一个行业,只能退而其次说是一个“圈”子,是一个领域。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还不够狠。在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道路上,我们其实没有竭尽全力,保留了很多。也就是说运作一个机构,实施一个项目,我们并没有朝着预定的目标穷尽所有的资源和能力,基本上都是“差不多”就行了,所以事情做着做着就疲于应付和完成任务了。我们讲追求卓越,走向伟大,真的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不像北京的雾霾,靠“吹”就可以消散。所以说,要做到有底气,有自己的主体地位,得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去做,突破自我。


只要我们有真的信仰,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并且真正的愿意为之付出和奉献,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会具备十足的底气向大家讲公益慈善就是一个行业,是我们都为之在努力奋斗的一项职业。






谈说公益

偶尔谈谈工作

随意聊聊生活

排版:菇凉不在,我用菇凉留的模板自己编的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