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媒体们的清明节

2016-04-04 吴丹彤 数洞社媒
导读

清明节了

是时候谈谈那些“往生”的自媒体了

作者|吴丹彤

编辑|小牛稠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今天的主题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自媒体人欲断魂~”


咳咳,说正经的。

在自媒体人詹万承的《徐徐达内》一文中,作者像是在为“媒体札记”诵读遗言——“我有点累了“。而我们听到过遗言的自媒体并非仅此一家。恰逢清明时节,细数这些夭折的自媒体好像真有那么点应景,至于自媒体界的后来者,希望大家祭奠、悼念之余不要忘记吸取前辈惨痛的经验。

一、那些过上了“清明节”的自媒体们

从2014年到2016年,大大小小平台上的多个自媒体用户,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告别了中秋国庆端午元宵节,从此只过清明节。

2016年2月28日,在微博上呼风唤雨的大V任志强在网信办的责令下关闭账号,并不能将已被关闭的账号以“换马甲”方式再度注册。

2月26日,网信办也关闭了@演员孙海英、@荣剑2001、@文山娃、@大鹏看天下等大V账号。

2015年12月24日21:04,“政见”(CNPolitics)公众号的最后一篇推送停留在这个时间点,点进去显示的是 “此账号已被封号,内容无法查看”,政见的微博微信都失联了。2016年1月19日,方可成(政见CNPolitics发起人)在知乎上宣布,政见团队在知乎设立了专栏。实际上,在此之前,政见团队难免迫于压力而进行自我审查,对时政类话题有所收敛,更多地转向学术议题。即便如此,截止至此文发表,政见微博仍显示着“他还没有发过微博”;而微信平台也已经停更,留下一片死寂的后花园。

2015年9月7日,“媒体札记”这个持续更新长达7年之久的自媒体宣布“进入无限期冬眠”。“媒体札记”是由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创立出品,主要通过搜罗各大媒体素材,在众生喧哗中提炼精华,传递当下中国舆情。这个告别来得太突然,无论媒体人还是订阅者,许多人在错愕中怅然若失,真乃懵逼一片。

2015年2月17日,那是2015年农历春节的前两天,翻墙后访问的Co-China网站上挂着最后一次更新的《Co-China周刊》,主题是“破旧立新——寻找更好的可能“作为一份郑重的告别。回首该团队四年多的经历,或许早知道这一天终究是会到来。社交媒体账号屡次被封,每年举办的夏令营活动都遭到骚扰,志愿者受到威胁,做内容的核心成员骤减,甚至还给相关的青年合作组织带来麻烦。在这最后一期里,Co-China仍就言论管制中如何突破对新媒体的控制进行探讨,只是在这样的情状下看着颇为讽刺。 编辑寄语还说名,或许“将在另一些地方重逢”,听起来颇有“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在梦里重逢”的悲壮感。

2014年7月14日,参差计划以全网的消失作为最后的终结——参差计划所有大陆范围内的社交媒体帐号都被关闭,网址被屏蔽,APP乃至参差计划在百度上的搜索结果都消失了,创始人康夏的微博及他曾接受过的每一次媒体采访,也都消失得一干二净——仿佛他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好像这一切都不曾存在似的。7月16日,康夏以达西的名字发布了一篇名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死了》的文章,他说:“对此,我没有抱怨,也没有愤怒。参差计划不会再次重新回到你的视线里,也不会再有另一个参差计划了。就是这样。”

在清明时节看到这样的诉说真是让人神伤。

 

二 、 自媒体们在愁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曾说过,“自媒体有两大风险:一是被商业买通的风险,二是被权力取缔的风险。”而当下,这两种风险正在发生,此外还伴随更多的忧虑。

 1.营销变现成主流?

前不久,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Papi酱用她的搞笑视频强力吸粉,然而你真的以为这仅仅是凭借她所声称的美貌与才华吗?喔不,too naïve。

“网红经济”正席卷着自媒体,立志成为“新媒体福布斯”的徐达内已然转换车道,意图搭上这趟车。由徐达内转型打造的“新榜”,就有着与“媒体札记”截然不同的画风,“新榜”试图打通新媒体与广告之间的互动渠道以吸引更多自媒体营销者的关注。因此,这样的画风逐渐成为大多数自媒体的主流。

目前,微博大V或微信公众大号,表面上虽然打着自媒体的旗号,但其实背后是由营销公司一手打造。从广告、打赏、会员、电商等传统模式到引发新一轮的融资,内容变现渠道的大量扩张。而Papi酱的美貌和才华背后,得到了罗辑思维联合徐小平等1200万天使投资,并进行广告拍卖。在这则新闻刷屏的时候,自媒体营销变现已然成为主流。


2. 与审查制度赛跑之路还有多远?

随着技术水平提高和政府对网络的敏感程度上升,管制的触手越伸越长,挤压着这些自媒体的生存空间。一方面,言论存在重大的禁区;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对言论平台进行过滤、封堵和取缔,筑起来的墙则越来越高。

詹万承说“我在凌晨3点写完《同在穹顶之下》,可是回头一看却发现,前一晚的所有报道,几乎都消失了,那种瘆得慌的感觉,像是一群人在暗夜里走路,越走越寂静,越走人越少,到最后发现身边空无一人,前方隐约可见的是一面悬崖。”

小编听了都害怕。

 

另外,在与审查制度赛跑的过程中,自媒体人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有的人还在继续坚守阵地,打“游击战”,变换着发表言论的平台;而另一些遭受挫败者,有的隐而不发声,有的开始袖手旁观,有的出走海外,而有的则学习尝试融入体制。然而我们不知道,下一个“退赛”的又会是谁呢?


3. 用户只好“短平快”这口儿?

在泛娱乐化的年代,用户习惯性地选择简单有趣的内容,而在这个“自我”的年代,被公众议题搞得头晕脑胀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专注于个人的情绪。此外,即便有对严肃事件的一定兴致,网民也在信息更迭中难以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互联网在培养部分人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即逝公众”。他们对严肃话题的关心和耐心有多少?

“媒体札记”的詹万承坦言做自媒体的累:“用户是碎片化阅读,我是碎片化写作,一点一点积攒材料,大把大把时间付出,这近两年来,周一到周五,每天如此,但是,可能还刚发十分钟,码了一天的字,就被卷入黑洞,消失不见了。”

自媒体营销者深谙眼球经济附带的盈利模式,所以为了盈利他们得迎合公众的娱乐口味;面临审查制度的一波波定期扫荡或突击检查,为了生存他们还得调控或挤压严肃的新闻议题;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自媒体上真是一片或欢腾热闹、或耍宝搞笑、或情意绵绵的和谐景象。面对着大量娱乐化和无关痛痒的消息,用户的娱乐心理和阅读惰性也都在悄悄滋长。



4. 抄袭成灾,原创者是否还能坚持?

“假装在纽约”之前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致抄袭者的文章,言辞中流露的愤怒和无奈都无法取代自媒体人做内容的无力感。如他控诉的,一些热门账号因为内容优质而被无数抄袭账号盯上,抄袭号们探头探脑地坐等更新,一旦推送便立即搬运。原本阅读量100000+的文章,由抄袭者们从中拦截,读者们找不到源流之处,也难以最大程度抓住目标读者。内容越好,抄袭者越多,原创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就越差。试想,当你呕心沥血写的文章被广为传颂时,发现助长的正是抄袭账号的人气,生不生气?


在挡不住的抄袭者面前,自媒体人内心失衡,不知是否还有写下去的动力。


三、过清明还是春天来?

除了以上愁事儿之外,自媒体人还很难从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中获取正向反馈以得到自我满足。劣币驱逐良币,恶性竞争也在将整个行业拖入另一个负面极端。

回望近年来自媒体的生存现状,我们扼腕叹息,感慨做内容的无力,在悲情之余一度怀疑自媒体的内容生产究竟还能走多远。清明节过后又一个春天正式到来,自媒体能否积蓄力量再前进?

读到这里,小编希望大家能珍惜身边的所有自媒体人,他们都是天使,不是折了翼,就是正在走向折翼的路上。



 内文配图均来自:image.baidu.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