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感天地】 亲子的友谊是用心挣来的!




今天推荐一篇龙应台女士的专访,谈的是与孩子相处的艺术。正如龙应台所言:社会上常常强调夫妻之间要如何努力付出、学习相处,却很少听见有人在说家长和子女如何做“朋友”。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有这么一个假设:既然是家长与子女,就一定有爱。这个假设,我觉得是有问题的。爱,不一定喜欢;喜欢,是要努力的。


在大儿子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由于工作关系离开了德国的家回到台湾。等她的工作结束,安德烈已经是十八岁的成熟少年了。为了重新认识孩子,消弭代沟,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这篇专访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母子间关系的窘态,龙应台把自己掏空,用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心情去上家长这门课;感动于妈妈的尽心和投入,儿子安德烈开始认真阅读母亲的生命历程,了解这个总爱用双手环抱着他的女人。


让孩子准备好离开你


1你觉得家长最大的责任是什么?


当你生他、开始养他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责任,是设法创造一个环境,让他变成一个有健康、平衡的人格,有创意且有自信的人。你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第一要务就是给他这个环境。假设你的孩子现在到了青少年这个阶段,我觉得家长的责任是把门打开,让他独立走出去。要准备好他离开你,而不是让他紧紧地靠在你身边。


2如果教养方式可以分类,你信仰哪一种?


正因为我是从一个威权社会里长大的,因此我对威权特别自觉,特别警惕。尤其是,我常常反省自己:反威权不能只是抽象的理念,它必须落实到生活里的最琐碎的一点一滴,才算数。你不可以在大的政治论述里面大谈自由平等,而在家庭实践里面却是个暴君,这就是伪君子了。
平等自由一直深植在我心中,等到我有孩子,如何落实这种信念,就变成每天要挑战自己的东西。每天在挑战,每天在学习,那个抽象的信仰你有,但是落于实践是另一回事。



请把孩子当”外国人


3家长如何扮演好孩子”朋友“的角色?


我有一个建议,就是你把下一代当成“外国人”来看。日本人、印度人、欧洲人是“空间”上的外国人,我们的儿女是“时间”上的外国人。他成长的路程、他的学校、他的同伴、他的时代、他的知识结构本来就跟我们的不一样。我们有没有可能跳出自己的圈子,像对待外国人一样,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一个空间?我觉得这对家长来说是个相当大的挑战。


与子女的友谊是用心挣来的

4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怎么定义?


亲子之间从权威到对话,需要很多包容和学习。家长比子女多了许多生活经验,却要和子女平等地进行对话,这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在从权威到对话的过程中,家长也是需要被启蒙的。我就是被一件小事启蒙,才意识到家长的权威意识与孩子角度的冲突。

我们家的老二菲力普刚会讲话时,看到隔壁的邻居艾拉来我们家玩,就跟我说:“妈妈,狗狗带着艾拉进来了。”艾拉家有一只腊肠狗,个子很矮。两岁的菲力普大约有八十厘米高,所以从他的眼睛看出去,先看到狗,而艾拉太高了,菲力普只能看到她的膝盖,所以是“狗带着艾拉”而不是“艾拉带着狗”。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当时我就想,凭什么我的角度和高度才是正确的?从他的角度和高度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都要放下已有的权威和高度,试着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和他们交流。

其实,社会上常常强调夫妻之间要如何努力付出、学习相处,却很少听见有人在说家长和子女如何做“朋友”。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有这么一个假设:既然是家长与子女,就一定有爱。这个假设,我觉得是有问题的。爱,不一定喜欢;喜欢,是要努力的。

我跟安德烈分开四年,重新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我们之间有爱,但“喜欢”不见了。我想做他的朋友,可是他的心是关闭的,你必须努力才能让你们彼此喜欢,才能打开他向你紧闭的心门。这也是我和他共写专栏后,我们确实变成“朋友”的原因。


把自己放低、放空


5能不能给家长一些建议


对于家长而言,可能意味着要把自己放低、放空。我们要认识到,儿女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其实都是新的。

我们以为自己都经历过了,其实不一定正确。因为,当自己身处幼儿、少年、青年阶段时,我们对那些过程没有任何理性的认知和观察,只是懵懂在其中而已。

儿女现在的过程,我们其实是第一次看到,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我的态度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用最好奇、最新鲜的眼光,最不带成见的心试着去认识孩子成长的每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位家长都是“新生”,需要被启蒙,需要不断学习。


( 本文摘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