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跨越半个中国来福建闹新春,原来为了…

观八闽 2024-03-07


今年福建春节期间

有个活动刷屏全网

有人跨越半个中国来观看

有人拖儿带女全家出动

有人跟着活动队伍连逛十几个村意犹未尽

……

它就是被称为

“行走的民俗博物馆”——“游神”活动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这个福建年俗的故事


福州游神民俗。图片来源:福州消防


福州游神“天花板”:长乐厚福





“咚咚咚……”正月初十上午,一阵阵锣鼓声响彻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厚福村,一场传统游神民俗活动正在举行,吸引大量村民游客围观。


“真的太热闹了,比网上看视频更震撼。”从北京慕名而来的游客,连连赞叹“不虚此行”。


网友戏称“福州游神看长乐,长乐游神看厚福”,厚福游神也被称为福州游神“天花板”。


游神队伍引围观。陈琳摄


厚福游神的“天花板”体现在哪?


一是规模大。厚福是长乐区的一个行政村,由十几个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都有几十尊塔骨神像、鼓乐队、扮演仙班皂吏开道的队伍和表演高跷、西游记等故事的队伍,以及随着队伍绕行的村民。十几个村加起来,让游神队伍变得非常长,见头不见尾。


二是持续时间长。厚福“游神”在每年正月初十及正月二十六举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活动期间,游神队伍必须绕过境内所有自然村,并且“不走回头路”。游神加上表演,队伍从头到尾全部经过一个村大概要一两个小时,各村全部走完需要耗时较长。今年厚福游神活动,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凌晨,队伍绕回英武庙,游神才结束。


三是参与人数多,积极性高。300多尊塔骨神将汇集,由保长公带领炮手、旗锣、高照开道,舞龙、舞狮、板鼓等队伍共同参与。上百米长的队伍形似长龙,从厚福村英武庙出发,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村还会斗鼓,老少上阵,热闹非凡。



游神文化意义在哪?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林国平研究认为,福建民间信俗发达与历史、自然、社会因素有关。例如厚福游神,就因旧时厚福村所在的潭头镇,百姓多以务农捕鱼为生,靠天吃饭,每遇天时不济,百姓皆祈福,因此潭头的神庙特别多,几乎村村都有几座庙宇。随着时光的流转,历史的演变,游神渐渐成为潭头一种特别的民俗活动。


福州游神队伍引围观。陈成才摄


延续至今的民间信俗有何内生动力?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瑞认为,归根结底是人们将美好的品德寄托在“神明”的身上,“神明”信仰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妈祖文化蕴含的是海洋精神,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蕴含的是关爱妇孺的品德,而关老爷则是忠义的象征。


游神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祈福,也是当地非遗文化的集大成者。游神活动中蕴含着竹编技艺、脱胎漆器、十番音乐等非遗元素,且类型越来越丰富。厚福林氏宗祠总理事会负责人介绍,鼓板、舞狮、舞龙等表演是当地游神的传统搭配。


游神队伍见首不见尾,现场热闹非凡。陈琳摄


游神文化传承:90后00后扛起大梁





有人打趣说:“现在的游神是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

“00后”林滨是新版神将形象的设计者之一。“从小对村里的游神文化耳濡目染,可以说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使命感,让我一直想创新设计一尊神将形象。”

神像内部结构示意图。图源:《中华舞蹈志:福建卷》


设计神将形象并非易事。神将的像在福州地区俗称“塔骨”,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竹骨神像,由人在塔骨里面扛起神像,俗称“挺塔骨”。而神将的脸谱、头冠、服饰都颇有讲究,旧版的神将脸谱是采用工笔风格,较为威严庄重。
“目前也有不少创新俊美的形象,不过创新的前提,要对传统民俗文化深入学习和了解,保持敬畏之心。”厚东村青年林木财说。


“世子”“郡主”形象越来越符合当下审美。图片来源:@晴朗


对于游神民俗活动,年轻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游神祈福是一种精神寄托,挺神将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全民皆可参与的民俗文化。”林木财说,不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在我们手中断层,也不能墨守成规。


可喜的是,现在年轻人对民俗活动热情越来越高。


以游神活动而闻名的厚福祈福民俗文化节,已被列入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民俗项目,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年轻传习者参与。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说,随着传统游神民俗活动越来越受大众欢迎,村庙文化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目光。不少年轻人成立神将社,以此来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



推荐阅读

因为他,泉州被称为“刺桐城”
与齐白石并称“南李北齐”的他,原来是福建人!
福建这“三大姓”千年来霸榜前三,出了好多名人!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林盈 陈腾 林诚烨 综合福建省方志馆 掌上长乐编辑|陈腾 林诚烨审核|陈欢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他们跨越半个中国来福建闹新春,原来为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