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课程播下科学种子,这所小学唤醒了“诚勇”少年内在的科学热情| 向科学进军

张明霞 人民教育 2021-09-21

民小编说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呼唤育人方式的改革。中国的学校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未来科学家,这个答案也许便藏在您今天所从事的工作中。湿地探索、3D打印、跨界发明,在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校园里,1+3科学课程体系正在激发着孩子们的求知精神,唤醒着他们心中的科学热情。今天,“向科学进军”栏目就与您共同走进这所小学……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1913年,在创办之初首任校长就提出了“诚勇”校训,确立了“儿童教育”的使命,旨在培养赤胆忠“诚”、“诚”恳踏实、“诚”朴谦逊、精“诚”团结、忠“勇”为国、“勇”攀高峰、“勇”为敢当、沉着“勇”敢的“诚勇”少年。这样的“诚勇”少年天然带有科学家精神。


近年来,锡师附小立足国家课程,补充跨界课程、主题课程和实践课程,构建起1+3科学课程体系,在激发科学兴趣、发展科学思维、坚定科学信仰、践行科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与探索,进一步唤醒了“诚勇”少年内在的科学热情,进一步激发起“诚勇”少年科技报国的宏大志向。  


国家课程:学科育人,激发科学兴趣


锡师附小立足国家课程,在一到六年级开足、开好科学课。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出“教玩探合一”的组织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带着一定的探究任务,通过玩的方式,经历学习过程,从而了解科学知识、发现科学价值、产生科学兴趣。


具体来说,“教”重新定义了科学课上教师的三重角色。教师要组合科学资源、设计科学任务、营造科学情境,激发科学意愿;教师要发挥自身知识、技能、经验和素养等优势,起好指导作用;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局限,进行结构性规划并维持学习开展。


“玩”之于科学课堂,是一种群体加工。每一个拥有独特经验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分享经验、观念和体验,促进交流、沟通和影响,从而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探”是儿童自由的心灵在理性和感性不断互相作用下形成的积极的自信创造。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实际操作直观感受科学现象,受到感性冲击,进而猜想、推理、判断、验证、归纳、总结,实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具有发现意义,蕴含创造机会。

科学课上老师在指导科学小实验


跨界课程:活动育人,发展科学思维


跨界课程,是指基于现实问题,冲破学科壁垒,打通知识脉络,利用活动项目,综合育人的科学课程形式。每年4-5月,学校都会开展为期1个月的跨界课程。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根据年龄特点确定科学研究的内容,以生活中的真实科学问题为导向,重在过程开展,借助“生活+”、“技术+”、“学科+”等研究路径,综合语数英音体美等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全面推进活动,鼓励学生在调查、立项、研究、实践和汇报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探索科学方法。


以2019年4月至5月的跨界课程为例。


一年级的研究主题“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和二年级的研究主题“我的环保小搭档”都是从生活而来,研究对象春天里的植物和生活中的环保材料直观易寻,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记录,简单易控。这种以实践体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生活+”路径,非常适合理论知识欠缺,但生活经验丰富的低年段学生,有效实现了科学和生活的深度链接。


“技术+”研究路径则融合了科学教育和技术改革,改造了教学环境,重塑了师生关系,革新了育人方式,从而创新了科学思维、打开了科学视野。三年级的研究“对比实验”依托OK平台展开,学生通过实验后后台数据的共享,建构起基于数学的方程模型,从而实现对相关变量的预测;四年级则利用3D打印技术,完成了梦想家的塑造。


五、六年级的湿地报告和科技制作采用“学科+”路径,以真实问题和任务驱动展开研究,突出学科间内在联系,鼓励小组合作和同伴交往,在发现问题后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中解决问题,真正由单科学习走向了综合学习,由浅表学习走向了深度学习,由知识性学习走向了研究性学习。


学生展示跨界课程中的科技小发明


主题课程:文化育人,坚定科学信仰


重大事件和特定时间节点往往孕育着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教育主题。如果能以此为契机,进行科学主题课程教育,往往能事半功倍,在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起到振奋科学精神、凝聚科学力量、坚定科学信仰的作用。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新冠疫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防护病毒、保护自己?如何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如何为抗疫贡献智慧和力量?锡师附小以“科学抗疫”为主题开展了科学主题课程。


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一是“弘扬科学家精神”;二是“科学了解新冠疫情”;三是“科学安排学习生活”;四是“搭建高塔,为中国加油!”在这次主题课程中,学生们随着事件推进,认识了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张伯礼、陈薇等一大批科学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是直面困难的卓绝勇气,是克服困难的伟岸背影,是解决困难的大国担当。科学家形象深入人心,科学家精神照亮前路。学生们在榜样的感召下,学习抗疫的科学知识,科学地安排学习生活,并在“搭建高塔,为中国加油!”活动中,开动脑筋,发挥才智,利用多种材质元素,精巧设计,搭建起一座座精神高塔。这何尝不是一种科学力量!

搭建高塔,为中国加油!


实践课程:协同育人,践行科学方法


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教育需要突破传统学校的时空藩篱,把教育的时机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教育的场域从学校拓展到社会,鼓励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区、扎根生活,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深度学习、创新创造。


因此学校和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与航空工业研究所、江苏特检无锡分院等科研单位建联,确立了“生物发酵实验室”“人体医学馆”“科学素养拓展中心”“遨游一号太空科技馆”“石墨烯研究中心”等数十个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定期去基地参观和学习,拓展科学视野,实践科学方法,链接前沿科技。


学生参观“遨天一号”太空科技馆

学生参观科研单位实验室


学校同时还“请进来”,邀请社区科技名人、社区少年宫、社区公益组织加入科学教育队伍,定期到学校开展社团活动,“乐高大篷车”“比特实验室”“纸牌筑桥梁”“昆虫大探索”“播客做节目”等社团活动受到广泛欢迎。


社区活动进校园


为了让学生在家庭也能开展科学学习,学校自2018年开创了“奇点”工作室。一方面通过“奇点”微信公众号发布科学知识,指导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创意作品、创新实验、创造发明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科研热忱,培养理性思维,灵动科学方法,埋下科学种子。


学生发布在奇点公众号上的实验视频


锡师附小的1+3科学课程体系,使学生包围在浓浓的科学氛围中。以“学玩探合一”为特征的国家课程是科学兴趣的起点,以“生活+”“技术+”“学科+”为路径的跨界课程是科学思维的启蒙,以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为内容的主题课程是科学精神的启迪,以学校、机构、社区、家庭为载体的实践课程给科学方法以启示。


在这样的课程塑造下,锡师附小涌现出了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诚勇”少年,其中有发明了“新型安全树木围栏”并0元捐出专利的小小科学家,有无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五名获奖者中唯一的小学生,有发明了便携式烟尘过滤器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弘谷创新”专项奖的科学小博士,有发明了高温示警防烫锅获江苏省红领巾“创未来”比赛一等奖的科技小达人,还有许许多多参加全国、省市科技创新比赛获胜的拿奖专业户。学校也先后获得“无锡市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创新教育摇篮学校”等称号,受到无锡市长的接见。


我校姚宗昊同学(左二)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附小的科学课程探索之路已然起步,学校将不断深化研究,持续推动项目完善。目前,学校聚焦科学教育的环境改造和教师综合育人的能力提升。湿地科学馆、视听实验室、主题工作坊已建成或在建;跨学科教师综合育人团队建设项目也正在运作;低年级科学双语课也在探索之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科学的种子已经播下,科学的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 张明霞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党委书记,特级教师

微信编辑 | 魏倩

推荐阅读


速递!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叶仁荪:抓住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
想让师生真正拥抱阅读,校长必须率先伏案读书 | 关注
一块橡皮,就能看出孩子上课不认真?老师建议在这里 | 家长慧
40年,深圳基础教育有了这些新变化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