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

空气侠+ 空气侠 2023-08-23


2019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一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

  今年绿皮书的年度主题聚焦气候变化风险


《气候变化绿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的专家联手国内气候变化研究学一线学者联合编撰、汇集国内外气候变化最新科学进展、政策、应用实践等的权威性年度出版物。主报告专门就全球气候风险的概念认知、发生机理、影响范围以及中国防范策略进行全面阐述;专题评价篇、国际篇、国内篇以及专论篇,分别就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气候变化专题研究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附录收录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能源及碳排放数据,以及全球和中国气候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并增加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灾害数据供读者参考。


201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

· 

l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

l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要特别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两种风险事件的发生

l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总体弊大于利,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目前,减少灾害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已被明确列入《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有关的目标中。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环境压力与灾害危险而提出的一种旨在协调发展与环境安全的发展模式。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绿皮书把全球变化科学与灾害科学相联系,把可持续发展科学与风险科学相联系,进而形成了对地球系统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影响、适应、经济社会过程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在一个复合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


速览《气候变化绿皮书》总报告主要内容》》》

  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 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总体弊大于利,“防范气候风险”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最新的气候状况监测表明——


l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

l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0℃,位于现代观测记录以来第四位,全球平均海平面再创历史新高。

l全球天气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多于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90%,发生次数为1980年以来最多。

l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

注:自然灾害事件入选本项统计的标志为至少造成1人死亡或至少造成10万美元(低收入经济体)、30万美元(下中等收入经济体)、100万美元(上中等收入经济体)或300百万美元(高收入经济体)的损失;经济体划分参考世界银行相关标准。资料来源: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国家气候中心


1980-2018年间,全球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质灾害、天气灾害、水文灾害和气候灾害四类)发生次数从1980年的249次增加到2018年的848次;其中2018年灾害发生次数达到历年之最;与气象因素相关的天气灾害、水文灾害和气候灾害发生次数分别由1980年间的135次、59次和28次增到2018年的359次382次57次




从七大洲灾害发生特征来看,亚洲已经成为灾害发生次数、经济损失和死亡人口最多的大洲。以2018年为例,在848次自然灾害事件中,有43%的灾害事件发生在亚洲,居各大洲之首;亚洲灾害经济损失占全球的38%,死亡人口更是占到79%。



全球气候风险指数的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气象灾害风险通常较发达国家高。


2017年,波多黎各、斯里兰卡和多米尼克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其次是尼泊尔、秘鲁、越南、马达加斯加、塞拉利昂、孟加拉国和泰国。1998年至2017年间,波多黎各、洪都拉斯和缅甸是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其次是海地、菲律宾、尼加拉瓜、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越南、多米尼加。1998-2017年间十个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中,八个是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国家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被列为中上收入国家(多米尼克),一个是高收入的发达经济体(波多黎各)。

相对而言,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打击更大,在低收入国家,生命损失、个人贫困和紧急威胁也更为普遍。在区域上气候风险高的国家多位于亚洲,少数国家位于欧洲和中美洲。


研究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即采用浓度路径RCP8.5,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和平均海平面的增幅中位数估值分别约为5℃和80cm。有可能上升幅度可能还要远高于此,气温和海平面“最坏情况”的增幅可能是7℃和100cm。


可以看到在全球尺度下,合理估计的“最坏情况”影响将极具挑战性——

每年将至少发生一次高温热浪(相比之下目前约为5%)。

全球平均水文干旱的频率翻了一番,出现农业干旱的可能性增加了近10倍。

河流洪水的频率增加了10倍,出现100年一遇洪水的沿海地区增加了50%。

大约80%的年份将出现威胁玉米生产的高温(相比之下目前约为4%),在90%以上的年份中玉米成熟所需的时间将大为减少,从而显著降低了产量。


对人类的影响(暴露在高温热浪、干旱和洪水中的人口)将取决于社会-经济情景,与当前相比,在高人口情景下影响的增幅可能非常巨大。当然,各地区之间的气候变化影响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同期水平。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安全、水资源、生态、能源、经济发展等构成严峻挑战,气候风险水平趋高 。


气候变化对敏感部门和区域的影响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从中国区域来看,总体评估看到气候变化影响弊大于利 ——

气候变暖使热量增加有利于种植制度的调整,如增加中晚熟作物播种面积,但不利影响更为显著,如耕地质量下降、部分作物单产和品质降低、农业灾害加重、肥料和用水成本增加等,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挑战。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主要江河的实测径流量主要呈减少态势。气候变化导致大范围干旱、强风暴潮、暴雨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中国洪涝灾害增强。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海洋环境发生变化,加剧海岸带灾害以及环境与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海洋风暴潮等灾害加剧、海洋酸化加重、海岸侵蚀的强度和范围增大,海岸带滨海湿地减少、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退化等,渔业和近海养殖业深受影响。观测到生态系统总体受益于气候变化,但也存在诸多不利影响。中国冰川萎缩,厚度减薄,冰川径流增加,冰湖溃决突发洪水风险加大。多年冻土面积萎缩,融区范围不断扩大。气候变化已对城市产生显著影响制约城市发展,特别是引发城市内涝,给基础设施、交通和居民生活等带来巨大影响和危害。气候变化对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工程产生影响。


2021-2050年RCP8.5情景下

中国的气候变化高风险区主要包括——


人口风险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在东部,包括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和四川盆地;

经济风险等级高的区域也在东部,包括东北南部、东北中部、华东北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中部和四川盆地;

生态风险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华南、江淮东部、天山高山盆地和西南东部;

粮食风险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丘陵、淮海平原、西南南部、南岭山地、青海省东部和新疆南部。


在“最坏情况”下——

21世纪末高温热浪的数量可能会增加3倍,冰川质量可能将减少近70%,并影响中国西部水资源紧张地区的水资源可用性。


整个中国的降雨量增加表明全国的径流总量有可能增加,但是中国各地的降雨量差异很大。暴露于干旱的年均农田面积很可能会增加2.5倍以上。

80%的年份(目前为20%)发生热损害的可能性会大幅增加,水稻生产可能受到显著影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要更为复杂。


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已经产生。如冰川融化导致的洪水和水资源短缺有可能加剧西部地区的贫困和移民风险,而媒介性疾病的传播可能触发连锁风险进而影响教育系统和旅游部门,并催生跨区域的紧张局势。


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气象局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行动播报|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局关于“空气侠”环境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的复函

蓝天保卫战|这个冬天呼吸怎么办?空气侠汾渭专题行动在路上

黄河生态保护|腾格里沙漠再现排污,上市公司美利云或难逃干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