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善达: 把共有产权房制度上升为国策 让国有资本参股 | 正略名家

2017-08-07 赵民微分享

 赵民按:

住房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管是买房子还是租房子,在劳动收入和支出里占的比例相当大。“在普通人的生活支出中,住房支出所占比重确实太大了。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科技创新战略是很难实现的。

今天分享一篇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正略书院专家理事许善达院长的文章,来谈谈共有产权房制度的相关问题。


本文为许善达院长于2017年4月6日在《新浪·长安讲坛》总第310期上发表的题为《新常态下的有关政策调整》的精彩演讲。

来源: 财经会议资讯


每年国家的经济政策决策程序安排,大体上都是从头一年的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第二年的“两会”,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经济工作会议最先开,也是最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会。根据这个会议的精神,国家各个部门都要安排部署第二年的各项工作。第二年的“两会”是一个总结,把上段时间国家各部门的工作安排都体现在“两会”总理报告里面。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很多,大家也都知道,所以我就不重复了,但是我想讲几个我认为比较值得关注的内容。

  

第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李克强总理讲到2017年的经济增长,他用了一个6.5%左右的增长指标。可以说在多少年之内,我们没有用过这么低的指标,据我所知,在讨论2017年经济发展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很乐观的,认为今年经济形势不错,特别是今年头一、二两个月,很多经济数据反映经济开局还是相当好的。所以有人提出可以定在6.5%-7%,还有人提出我们至少要提一个“稳定增长”,会和去年的6.7%差不多。


最后,李总理坚持定在6.5%左右。6.5%左右就是说它比6.5%高一低或低一点都行。我觉得这个信号非常重要,说明我们对于经济增长GDP指标的容忍度扩大了,如果低一点也没关系,主要还是提高我们的质量。我觉得,虽然6.5%左右的增长是一个数字,但是反映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目标开始有了调整,不再把经济增长速度看的过重。

  

我们现在有两个关键节点,一个是2021年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另一个是20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我们曾在一份报告里建议,不要把GDP的数值作为我们经济发展历史阶段的一个总的标志。GDP包含很多内容,其中正面的内容会鼓励大家来发展,但是负面内容的影响也在逐渐的扩大。最近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最强调的是就业和居民收入,对GDP增长速度指标的意义在淡化。

  

今年政府几位部长在媒体上的讲话,透露出一些很重要的信息,比如说住建部的陈政高部长,他在讲今年住宅问题的时候,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2017年要基本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这个计划是李克强当副总理时就提出来的,当时计划是3500万套,但是搞了几年都没有按计划完成。现在政府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宣布今年要基本完成。


基本完成是什么概念?据2010年人口普查,城镇居民有5000万户大约1.7亿人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只有5平方米(建筑面积8平方米),这样的家庭没有自来水、没有厨房、没有厕所、没有取暖等等。搞保障性住房建设包括棚户区改造,就是要解决和改善这些家庭的居住条件。陈部长宣布的这个目标如果今年真的完成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他还讲到各地要借鉴学习上海的“共有产权房”制度。过去上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农民工可以住工棚,一间房子住八、九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但是你要搞科技创新企业的话,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是不能住工棚的。


各种人才的安居有困难,从某个角度讲,会直接影响到国家贯彻科技创新的新战略。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俞正声主席在上海当书记的时候,上海保障性住房都解决完了,不存在居住条件很差的情况,但是所谓的“夹心层”的住房解决不了。

  

于是上海搞了一个共有产权房制度,先把入住人的条件确定下来,如果你属于这个群体,允许你按照市场价买这个小区一定面积和档次的房子,政府出30%的钱,个人出70%的钱。这就提高了这类个人的购买力,解决他们基本的住房需求。但是政府的钱并不是给你发补贴,而是在产权证上写明个人拥有70%的产权,政府拥有30%的产权。


你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政府不收你的钱,也不要利息,但是如果某一天你想要卖掉,政府首先要收回,不但收回本金,而且房子溢价的部分政府也要分30%,这相当于是一个股权投资。上海到去年为止总共解决了8.9万套这样的房子,有8.9万户这种群体的家庭解决了居住的问题。

  

政府动用国有资本可以搞企业,也可以搞公共服务,上海用这个钱来专门解决居民住房,一下就把上海这些科技创新企业的大难题解决了,延伸的收益就是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所以深圳和北京也开始学,都搞了一个相应的办法。北京市以前的办法叫自住房制度,政府规定某小区某一栋楼为自住普通住房,这个房的价格要比同一小区其它普通住房低30%。结果,房价一低开发商就偷工减料,这个房子的质量就会出问题,所以北京市出现了弃购现象。而上海的“共有产权房”开发商不能偷工减料,因为它和周边的房价是一样的。


最近北京市也改变了所谓自住房制度,开始学习上海的办法。住房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管是买房子还是租房子,在劳动收入和支出里占的比例相当大。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科技创新战略是很难实现的。住建部希望各地能够借鉴学习上海的办法,我认为如果能上升变成国策,力度再大一点,让全国各地都用这个办法来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对我国家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在普通人的生活支出中,住房支出所占比重确实太大了。前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库存的两项内容,其中一项是房地产要去库存,我们当时提出来这个提法有偏差。到了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房地产去库存问题的提法就改了,变成一、二线城市没有去库存的问题,要求增加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给,三、四线城市才有去库存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调整非常重要,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主要由一、二线城市来承担这项任务。


因为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或者其他产业链的配套标准非常高,没有一、二线城市作为基础,科技创新很难实施。把实行“共有产权房”的方案提出来,不仅仅可以解决所谓“夹心层”的住房困难,对发展科技创新战略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由于买房难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像北京、上海这些地方,许多创新企业生存都很难维持下去,更谈不上发展了。

  

上海和深圳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把这项改革变成国策,由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各地在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时可以动用国有资本,投资界的企业也可以来参股,作为居民住宅的一个股权,多少年以后可以回收。上海已经搞了这么多年了,九万套都落实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调整的潜在作用一定会逐渐释放出来。

  

从前年年底到2016年布置所谓的“三去一降一补”,补短板概括起来就是两项,一项是进口替代。国内需要自己又生产不了,这就是短板。我们现在的外贸进口规模很大,有很多东西不进口是不行的,比如说芯片。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东西都生产出来,就是补上了短板。


还有一项是创新。从国家到企业都在钻研,商业模式创新很多,技术创新有一些比如BAT,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是相当低的。我们最引以为自豪一些项目比如高铁建设,但是高速列车的轴承和一些特别重要的零部件我们还必须进口。总而言之,国家创新科技水平是一个大的短板。


相关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


何帆:写给无比焦虑的父母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