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说|鄢超云:最受青年教师热议的,未复课与开学活动18问来了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疫情期间,育儿周刊星星点灯行动计划推出“疫情中的学前教育”,邀请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鄢超云教授带来《有儿童的开学活动》公益直播课,吸引全国各地近18万幼教人的观看。(温习直播内容文字整理版可戳→ 大家说|鄢超云:我反对打着儿童视角旗号,做很不儿童的开学活动

直播结束后,我们在后台收到海量(真的是海量!)老师们的疑问。经整理,发现老师们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关于未复课期间的疑问。如大班的幼小衔接应该如何做?疫情期居家活动指导怎么进行?如何应对儿童因疫情产生的影响?家长想送孩子上学又怕上学,该怎么办?


第二类,关于儿童视角的话题。如关注儿童倾听儿童具体如何践行?如果幼儿园有被隔离的儿童该如何关注?倾听每个幼儿的声音很难,有什么好办法?遇到不愿意表达的孩子,如何引导?如何更好地运用儿童的表达?


第三类,关于如何科学开展开学活动。幼儿园开学预案中的“间隔一米”是否有可操作性?围绕五大领域开展关于疫情的教研是否必要?有什么方法可帮助小朋友既重视健康又不耽于病毒的恐惧……


针对诸多疑问,鄢超云教授一一作答,充满理性且不失温度。随着幼儿园从陆陆续续开学到全面开学,也许有些问题已不再是问题,但对问题本身的思考,以及这些问题延伸出来的更多问题,将会指引着大家成为更专业、更懂孩子的幼儿教师。





鄢超云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未复课期间的一些疑问

问:作为大班老师,在疫情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怎么做幼小衔接?有什么比较好的形式推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非常多大班儿童家长关心的问题。作为大班教师,非常有必要思考这一问题。我想谈几点看法。第一,作为大班老师,提升自己对幼小衔接的理解。衔接中有哪些突出问题?如何看待、认识这些问题?幼小衔接、入学准备、“去小学化”、小学“零起点”之间是何关系?如何做到幼儿园和小学的相互衔接?第二,指导家长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了解班里家长在幼小衔接上的看法、期望、担心、困惑,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家长。同时也要相信家长,调动家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谋划“复学”后要开展哪些幼小衔接活动。鉴于现状,估计传统的“参观小学”之类的活动,无法像以前那样开展。是否就一定不能开展?是否可能用视频的方式开展?最为重要的应该是针对本班儿童在入小学上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准备。此外,幼小衔接活动应该指向孩子学习品质的发展。只有当我们指向孩子最核心、最重要的那些品质、素养去培养,这样的幼小衔接才是最为关键的。 问:现在有家长已复工,家里只有老人,怎么进行这类幼儿的居家活动指导呢?家长复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小孩这种现象,不仅是疫情时期存在,以往也是存在的。这个时期比较受影响的,可能是一些不能熟练使用网络等新手段的祖辈,导致幼儿园提供的一些活动只有父母在家时才能开展,父母不在家时则不好开展。但这或许也是好事,或许可以适当减少孩子依赖媒体的时间(当然,也可能增加媒体使用时间,如老人管不了)。其实,老人也有童年,可以指导老人与小孩玩一些民间游戏、传统游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问:在进行居家活动指导时,除了向家长推荐小活动的视频或编辑文章发表在幼儿园公众号,还有什么好的方式吗?这是当前大家面临的、并不好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来研究、探讨应对之法。我可以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未必算得上“答案”。我分析了一下现在网上的各种针对家庭教育的资源,大多是各种活动、案例的推荐,起到一种信息分享的作用。但我认为,要从信息分享走向能力建设,要在这种过程中,适当地帮助家长形成能力,而不是坐等幼儿园老师的活动推荐、坐等幼儿园老师告知怎么办。因此,在推荐活动视频、编辑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时,要注意有所选择,尽量选择那种能够帮助家长举一反三的活动。 问:疫情期间幼儿一直在家,很少出去,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吗?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心理影响肯定是有的。至于是什么样的影响,与孩子是怎么呆在家里有关。而且,这种影响是什么,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也需要我们成人的关注、指导。比如对那些平时就不是很爱外出、相对比较安静的小孩,看上去小孩对呆在家里不是那么反对、烦躁,似乎没什么不好的影响。对那些平时特别喜欢外出、总要到外面去玩去跑的孩子,影响显而易见。我认为,其实不外出对第一种小朋友也有很大影响,只是影响并不那么容易被看到。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看到,就以为没有。实际上,都是呆在家里,但可能有不同的呆法。有的小孩呆在家里,一天到晚玩手机、看电视、吃零食,而有的小孩,每天作息规律,跟平时差不多。有的住家条件比较好,空间比较大,但多数时间坐在沙发上;有的住家条件不太好,比较小,但充分利用空间,活动丰富。所以,关键还是看怎么“呆法”、怎么“宅法”。对幼儿而言,一直呆在家里,可能有两个需要应该被关注。第一是儿童的社会交往需要,小孩需要与小孩在一起,与小孩一起活动。而防疫的要求,就是不要聚集。如何满足孩子的这个需求,值得研究。比如是否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创造性实现交流、交往?教师如何在这时发挥班级的功能?第二是运动的需要,孩子天性好动,如何在室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动”起来,且有一定的量,要吸引儿童的兴趣,也需要老师、家长的创造性。 问:好多家长期待幼儿园开学,又恐惧送孩子去幼儿园,家长这种情绪也影响幼儿情绪,请问鄢老师,怎样来引导家长呢?我觉得您能注意到家长的这种情绪、心态,是很了不起的。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也要理解家长的这种心理,换位思考,我们或许也有这样的想法、担忧。但如果家长的这种情绪已经影响幼儿,就不妥当了。作为教师,如果已经注意到家长情绪对幼儿的影响,应该向家长指出来,或者与家长讨论、分析这种影响的负面效应。我想,家长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都是为了孩子好。因此,我认为可以考虑如下策略:一是肯定家长的担心,只有与家长同频共振,才会更好影响他们;二是展现幼儿园所做的工作,将幼儿园各种“预案”介绍给家长,有利于家长做出判断;三是让家长选择,而不是帮家长做出判断。我们应尽可能向家长提供信息,可以参与讨论,但不替家长选择;四是听取家长关于幼儿园做什么、怎么做的建议,并采纳家长的合理建议。  

关于如何更好倾听儿童

关注儿童的一些疑问


问:如果幼儿园有被隔离的儿童,我们如何给以他们关注,又尽可能保护儿童隐私?“关注”是作为教师、作为幼儿园的我们,与这一儿童、家庭之间的相接互动。我们真正关心了这名儿童,为他(她)着想了,他(她)在生活中、抗疫中更有方法、更有力量、更有信心了,这是最有价值的。如果我们不是要将这名儿童报道出来,如在幼儿园微信号推送,就不存在儿童隐私问题。即使是报道,也应做相应处理。您提出保护儿童隐私的问题,我非常感动,这正是我们做儿童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些幼儿园、学校,为了宣传自己工作做得很伟大,不注意保护孩子隐私,伤害了儿童及家庭,这是非常不妥的,是与教育背道而驰的。不仅是儿童隐私问题,还有儿童的其它权利也要保护。关注儿童,目的是更好地为儿童福利着想。如果这种关注伤害了孩子,如让孩子更加害怕、恐慌,那就不好。 问:鄢老师,您说要倾听每个幼儿的声音,但实际开展起来有些困难,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或策略?我也是一名老师,完全能够理解您所讲的“实际开展起来有些困难”意味着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还不是“一些”,是“很多”“很大”的困难。比如我们的班额很大、师资不足、幼儿教师“幼儿教育”专业以外的事情很多等等。我们首先应该有这种意识。是否意识到“要倾听每个幼儿的声音”,与是否真正做到,可能有一定距离。但只要我们意识到应该这样做,并做出努力,我们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其次,我们可以将“倾听每一个儿童”当作教育活动,将其列入我们的“课表”,作为众多教育活动中的一个,而不是额外增加的活动。就像去看病,医生总得听病人说。如果医生觉得“病人说”没价值,病人没来就开好了药方,或者看一眼就开出心中的药方,那就肯定没有针对性了。我想,对于您来讲,难的不是“倾听儿童的声音”,难的是“每个”儿童。在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孩子的声音不容易被听到,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甚至强制性地去倾听某些孩子的声音。比如可以拿着花名册快速浏览一下,哪些孩子的想法我已经知道,哪些我还没注意到。下次活动时,就有意识地观察、注意一下这些孩子。 问:遇到胆怯不愿意表达的幼儿,老师应该如何有效引导?我个人认为,面对“胆怯不愿意表达”的幼儿,一定要关爱他们,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尽量能够了解得具体一点,要相信这样的小孩,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面对这样的孩子,爱心比方法、策略更有效。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没上过幼儿园,在村小都不是的农村学校(目前已经没有了)上小学,在当时的乡(现在已经不是乡了)上初中,在一个镇(现在是县城所在地)上中学和高中,高中毕业到上海读大学。每走一步,都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同时意味着害怕、紧张,“胆怯不愿意表达”。幸运的是,老师并没有看不起像我这样“胆怯不愿意表达”的同学。当老师的,就是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学生,鼓励他们,给他们提供机会,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不少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活动如一次国旗下的演讲,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相信真的就是这样。  问:鄢老师,您在直播课中讲到,教师要多关注一线子女,那是否对其他幼儿有所不公呢?我非常赞同您从这个问题中表达出对公平性的思考,这种思考、追问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人在讨论教育公平时,看到的是地区之间如城乡的不公平。事实上,发生在教室里的不公平,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教室里的不公平,是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的,对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良影响非常大。很多成年人每每回忆起类似情景,常常都还义愤填膺。我在直播中提到“多关注一线子女”,是希望我们不要笼统地讲“关注儿童”要有“儿童视角”,必须要注意到我们幼儿园的儿童有哪些具体情况。比如是不是“一线子女”?这些小朋友及家庭,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对他们来讲才是有针对性的?除了“一线子女”,我还讲到了好多其他类型。不管我如何举例,一定都会有很多我没有提到的。所以,我才引用何怀宏老师的那句话,“能够在一种边缘处境中坚持履行职责和做人的义务、尊严,其实也就是一个英雄”。我担心的,恰恰是“保安、快递、超市营业员、环卫工人……”这些英雄的孩子们,没有得到关注。 问:要运用儿童的表达,教师应该如何更好把握教育契机,更好将儿童的表达进行呈现呢?您在平时教学中就思考这些问题,一定有自己的经验,我也很想听听您的想法。我们要经常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想法可能受到挑战、质疑,也可能得到认可、肯定,这些都会促进一个人不断进步。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忽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经验,这是宝贵的资源。儿童有很多表达,比如儿童画的画、讲的话,不同时间呈现,效果可能不一样。其实我最想说的是,为谁而呈现。我发现很多幼儿园对幼儿“作品”的呈现,其目的可能不是为了儿童,而是为了成人,为了向家长、领导、专家展示,展示我们做了这些活动,展示我们活动开展得很扎实、很丰富、很有创意。展示的另外一个目的,应该是对着儿童,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比如能够引发儿童兴趣、拓展儿童经验。因此,正如您所说,展示的时机也非常重要。在展示时,可以考虑将不同展示放在不同位置,比如将针对家长的展示,放在高一点的位置,将针对儿童的展示,放在比较低的地方。除了将儿童的各种表达“呈现”出来,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种运用的方式。比如在儿童的表达中,我们了解了儿童的经验、需求,并因此调整了我们的活动,这也算运用;我们还可以用儿童的表达,来开展家长工作。  

关于开学活动的一些疑问 


问:在网上看到一些幼儿园开学“预案”“预演”中明确提出:游戏中幼儿距离相隔一米。想了解这个要求有没必要和可操作性?会不会让孩子获得“我的同伴是危险的”经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专业决定上,我们得听专业的声音。如果这是疾控中心等专业、权威部门提出来的,我们就必须这样执行。这样的要求一定会对儿童、教师、活动、环境产生影响,一定会有消极影响。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必须这样做时,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尽力发挥其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 问:鄢老师,看到有幼儿园发出病毒教研的讨论,其中贴出很多孩子关于病毒提出的问题,并将这个部分标为“儿童经验识别”,请问儿童提出的问题算是儿童的经验吗?能够在这个时候,对“病毒”之后可能的学前教育专业问题进行研讨,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对能够这样去行动的地方,致以崇高敬意。这也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表现。儿童的提问,确实是了解儿童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儿童的提问,能够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儿童的经验。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方式来了解儿童的经验,而不只是儿童的提问。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儿童的活动来了解,可以通过家长的描述来了解。还应注意到,在“识别”儿童的经验上,教师的专业判断很重要。很多时候,受语言、认知的影响,学前儿童并不一定能够“讲出”他们的想法、感受。即使成人,我们也不能只允许、只通过一种方式来表达,也不只是通过一种方式来了解。 问:很多开学“预案”里都提出需要小组化,而在个别领域的集教活动中小组化操作较为困难,请问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呢?我想,“预案”中提出“小组化”,显然是针对此次疫情的特殊性。当然,集体(全班)、小组、个别,本身就是三种我们应该灵活使用的活动组织方式。相对而言,中国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更熟悉集体的方式,对小组、个别的组织、指导,要弱一些。我想,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也正是我们尝试如何组织、指导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好机会。我并不太清楚您所提到的“个别领域的集教活动中小组化”是指什么领域?在这个特殊时期,必须开展的集教活动是什么?上海的张文宏医生调侃地讲过,复工之后重要的就是“防火防盗防同事”,对学校、幼儿园来讲,那就是“防火防盗防同学”。在我看来,也许不存在什么“两者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 问:开学活动过多围绕疫情和老师的温暖好吗?我从您问题中“过多”二字,能够揣摩出您的一些想法。确实,我们能从网络上,从幼儿园的各种“预案”中,看到有些内容的活动,有点“过多”了。我认为,不仅仅是过多了,还有一点过于直接了。所以,在直播中我讲到,不要太过于直接,而是要把教育渗透于生活、游戏之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获得发展。 问:开学后各种活动中,是否应让专业人士来给小朋友普及科学及基本的卫生知识,而老师其实更应该帮助小朋友“离开”病毒的恐惧感?因为假期和孩子们互动中,我发现已经有很多孩子对这次疫情的恐惧感很强了!还有很多家长会借此吓唬孩子!我觉得您一定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因为您注意到班上孩子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如果我们已经注意到“很多”孩子有恐惧感,我们随后的教育活动,就不要再去增强这种恐惧感。因此,我非常同意你提出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想办法让那些恐惧感很强的小朋友,逐渐“离开”这种恐惧感。我也注意到您提到有家长借此吓唬孩子的现象。有家长把这种恐吓作为自己的一种教育手段,有家长还交流经验说,用病毒来“教育”(恐吓、吓唬)小孩,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一定要在教育上有所应对。我们当然可以通过与家庭的沟通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能改变家长。因此,我们对小朋友开展点什么活动,来实现“离开”病毒的恐惧感就非常重要。我相信,对于大多数幼儿园老师,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也就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活动。我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大班教室外墙上,看到关于大班小朋友对“上小学,我最担心……”的回答(小朋友的作品以及成人的文字记录),不少小朋友都提到“我上小学,最怕老师打我”,但却没有看到老师对这些害怕的回应,没有一些相应的跟进活动。我觉得这个班的老师好在关注小朋友的需求,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对孩子的需求更加敏感,回应孩子的需求。如果您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很多孩子对这次疫情的恐惧感很强”中的“很多”究竟有多少?班上哪些孩子越来越恐惧?哪些家长在借此吓唬孩子?是父辈还是祖辈?他们为什么要用病毒来吓唬孩子?只要我们有这种意识,要做这样的了解并不难。或许我们可以让所有小朋友都扮演“家长”,看看如何来管好他们家的“孩子”(如一个玩具娃娃)不到外边去玩?这一演,恐怕就是他们家的再现。至于是否一定请“专业人士”来科普、讲卫生知识,我觉得这倒未必。说不定,那时还不准这些“专业人士”进幼儿园呢。坦白地讲,我也不太关心这个问题。 问:不露痕迹的教育是否就是让教育回归疫情前的样子,不要把所有活动都冠上“防疫抗疫”的帽子?我觉得您说的“不要把所有活动都冠上‘防疫抗疫’的帽子”,很好很形象,也正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像有些幼儿园的活动,在标题上加上“儿童视角的……”,只是标题上加上了而已。“防疫抗疫”这次也会成为帽子。您说的“让教育回归疫情前的样子”也说得很好,让教育回归教育应有的样子。但也稍稍有点欠缺,如果这个幼儿园疫情前的教育搞得不好,那我还是不希望他们回到疫情前的样子,而是比疫情前有所进步。 问:根据这次疫情,很多幼儿园都在设置小中大班关于疫情的主题活动,围绕五大领域开展教研,您觉得有必要吗?怎么把握这个度?我觉得在开学前这段时间,非常有必要开展教研活动,研究开学之后幼儿园的诸多工作。围绕五大领域开展教研是可以的,但也可以不完全围绕五大领域来开展。比如还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开学之后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我觉得,在小中大班开展疫情主题活动,也是可以的。但是我想提醒的是,不一定非得是主题活动,也可以不是主题的。同样是与疫情有关的主题,具体是什么主题?如何开展这些主题?这些都非常值得教研。 问:经历了疫情,老师、家长、小朋友或多或少在心理、情绪上都有一些影响。请问,除了请心理学老师来讲课,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或形式让大家放松地开始新生活呢?请心理学老师来讲课,是一种办法。但请什么样的心理学老师也很重要。尤其是这里涉及到家长、教师、幼儿,而这三者中,纽带性的是“幼儿”。心理学老师可能可以调节家长、老师等成人,未必能调节幼儿的情绪。这时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转化能力,将指向成人的情绪调节,转变为适用幼儿的。当然,成人“放松”了,自然也会影响幼儿。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社会情感”这一领域,最近受到很多人关注。在《纲要》《指南》中,我们称作为“社会”,有些情感的目标在“健康”里。不管如何,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如果我们关注这个领域的目标、活动,我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实现“让大家放松地开始新生活”。此外,如果把游戏保质保量地开展起来,应该也能够起到相应作用。实际上,游戏不同程度地具有“治疗”的功能,也有“游戏治疗”这样的说法。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编写的《疫情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游戏指南》中,专门有一个部分是“幼儿心理适应性游戏”,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的邱学青教授选编的,可以参考。类似的活动还有:阅读、绘画、音乐、运动等。总的来说,当我们把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保质保量地开展起来,不要过于强调尤其是不要过于表面、直接地强调“疫情”,将一些与疫情有关的教育隐藏于生活、游戏等各种活动中,就能实现您所说的“让大家放松地开始新生活”。




END




编辑/鲁阳阳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如果喜欢,请点“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