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探园丨又老又小又旧的幼儿园有没有春天?这群39岁+中年少女告诉你,得行!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在北京打车,车子拐进小巷,又在狭窄路面避过垃圾桶、三轮车,与对面来车腾挪一阵又花好些功夫,眼看近了却还在路上,不禁有点着急。“师傅,啥时候能到啊?”“快了快了,你们就在这里下,前面过不去,你们走路吧。 ”下了车,是身在首都腹地以西。不见高楼大厦,四周多是低矮的六层砖混建筑,一条条巷子横竖交错如同迷宫。窗户边晒的衣服,推着婴儿车的妈妈,手持长烟管的老人经过,是寸金寸土(均价10万/㎡),但又朴素而市井的生活。 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就隐在其间。它很小,总共1500平方还包含户外,6个班190多名孩子;它很旧,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与现代化幼儿园完全不能比;它还有点老,老师大多岁数不小,自从进了几个新人后,平均年龄终于从42+岁降到了39岁+。拿着这样小、旧、老的幼儿园,再加之周边资源缺乏也无拓展的可能性,不少人该叹气了。2013年,刘晓颖被调入这所幼儿园担任园长。要盘活这家幼儿园,让它由内而外都焕发青春,从哪里入手,有什么路径,有什么资源,如何实现从源头的文化到质量内涵的发展? 7年过去,刘晓颖带着她的团队获得成功。如今你要是问,上北京看哪家幼儿园好啊?那些资深的专业人士总是会给你一个答案: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啊。但是你得慢慢看,用心看。 今天我们就来看。





如果你拥有一个特权你想做什么?“我想去户外小木屋上吃饭,我想爸爸妈妈来园陪我,我想吃一次老师的饭,我想和好朋友一起午睡,我想不午睡……”在大班,关于“特权”的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五花八门的愿望被写进小卡片,放进“特权箱”。

▲孩子和老师是放松的、亲密的,这样的教育状态是最舒适的……

什么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特权呢?“每天都完成小任务,不迟到的,每天游戏都有收获的小朋友,上课经常回答问题……” 经过两次讨论,大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制定特权规则比如:每天早上来园第一名,积一颗星;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回答三次问题,积一颗星;每天完成回家的小任务,积一颗星等等,攒齐10颗小星星可以抽取一次特权箱。
后来啊,攒齐小星星实现特权后的小朋友们,太高兴啦。祥祥去小木屋吃饭了,一碗面条端到凉了都没舍得吃。而大树小朋友就更开心!用一学期的努力挣来的特权是“一天中午不睡午觉”!这下全班的玩具都可以随便玩!一个中午,他完成了之前从未挑战成功的轨道以及一个自制嫦娥四号。

▲游戏日常

这是发生在班鑫老师班级的故事。源于刚升入大班时,这帮愈发有自我主张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们,开始对老师提出的一些规则表示质疑!比如:每次都是小桐负责拉床,虽然他力气很大,但是我们也可以!我们能不能轮流着来?看似小事,在儿童眼里都是“特权”。这让老师们开始重新审视规则。第一,规则建立的初衷是为什么?第二,同样的规则要求每个孩子都服从、接受,这是赋予幼儿权利吗?第三,儿童在规则中应该拥有怎样的权利呢?第四,规则和愿望二者是否可以结合呢?
班鑫老师认为这是一次建构规则的好机会。注意,是建构,非建立。建立,是老师站在成人的权威,你要怎样做,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建构,是老师放下权威,带着尊重和信任,与孩子一起。在师生共建过程中,关于愿望,特权,关于服务他人的精彩瞬间和小故事不断发生。

▲孩子们的优点、闪光点被发现、被看见

班鑫在活动反思中这样写道:特权就像儿童理想的微缩世界,它的产生不是为了打破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恰恰因生活常规、作息对幼儿来说太重要,所以才进行调整,让每个孩子在自己更舒适的空间里适应常规。每个孩子都为他们的权利而努力,每个权利都让教师更了解孩子的世界。这应是教育中最舒服的状态……


舒服的状态,是园长刘晓颖的追求。按照她所想,在这小小的处所,孩子是积极、有能力的参与者和建造者。他们生产自己特有的儿童文化,同时也参与成人社会。教师在其间,是观察者支持者,享受与孩童在一起的日子。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要革谁的命,也不必大声疾呼创新,只是真实地生活。
这是她想达成的光景。为了达成这朴素、平实的每一日,她和她们铺垫与建设了7年,至今也还行在路上。一所老旧小要如何焕发青春?2013年,刘晓颖开始和伙伴们着手对幼儿园外观环境进行一番改造,暗沉的黄墙被刷成白色,绿色藤蔓一年年爬上拱门;拆掉活动室与阳台之间的隔墙,让阳光照射进来;走廊、操场、院落重新布置;每一个拐角和墙柱都做精心布置。总之,要温馨,如家。


▲温馨的、如家一般的幼儿园

硬件改造,三个月就可完工。接下来的质量发展,内涵提升,文化建构等等,才是任重道远。要走一条什么路呢?刘晓颖认为,一定要做“最本质,最符合规律”的来尝试。2013年夏天,刘晓颖听了一次关于“新西兰学习故事”的讲座。没有配套教材,没有特别具体的案例,但是她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改变现状的抓手。

改革从未止步。自1989年起,教育部颁布一系列专业指导性文件,如《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南》,逐步将儿童发展的基本理念、评价方式及师幼关系朝着国际幼教界的共识引领。可是理念很先进,现实很骨感,园长老师们脑袋里全是一个个大问号!比如,怎样才是既有标准又非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习品质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培养?

正如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习故事研究者周菁所见,“《纲要》和教改提倡的理念是先进的,但日常教育行为更多受传统思维模式主导。如何在方向明确,理念清晰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方法发展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如何将理念内化,转化为日常的教育行为,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因被“学习故事”所体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所吸引,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很快开始行动。先拿一个班做实验班,用最有经验的老师,在随即的9月新学期,他们走上“学习故事”之路。不按常规写计划,不按常规写评价,而是创造条件,先去发现、发现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成长小故事





我有一个自己的小世界

 观察对象: 苏XX

 观察时间: 10月24日

 观察地点: 大二班睡眠室

 观察者: 池雨蒙 

小苏,可以这样叫你吗?池老师算是咱们大二班的新老师,刚来时,你给我的印象淡淡的,不爱说话,但池老师发现,你对所有的事都心中有数,只是不急于表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

关于你的第一个故事:

十一期间,每一个小朋友都制作假期小书带来分享。到了分享时间,你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翻开书,为了让小柠檬和恩楠看着方便,你把书放到她们跟前。你一边翻书一边讲,还用手指着说:“秋天,我发现树上的叶子都变黄了。”此时,我被你吸引了,你说的和你指的文字正好对应。我站在你后面,发现你对小书上的每一句话都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而且语气一点也不生硬,就像是讲故事。我知道了,不露声色的你,会识字。

老师想对你说

这件小事让我认识了不一样的你。你讲述故事时,认真且带有感情;而且全班只有你,俯身把书放在别人方便看的位置,可见你心中有他人,会为他人着想。另外,你认识字的本领之前可没被我发现啊!你是怎么学会的呢?有时间你愿意把你的小经验分享给我或其他小朋友吗?通过爷爷我才知道,原来你已认识600多个字啦!并且没人教你,说明你对文字很敏感啊!


关于你的第二个故事:

大二班的游戏计划大改革啦!老师第一个想到的小助手当然就是认识字的你啦!拿起写了名字的卡片,再找到相应位置,这可不简单!而且你能记住大家名字牌原来在哪一行。“周雨彤,在上面”、“高骏驰、应该在这一行”,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如此熟悉。不露声色的你,一直在观察啊。

老师想对你说

今天我对你的了解仿佛又近了一步!可别小看老师交给你的这项小任务,这可不是一般小朋友能做到的,首先每个小朋友的字写得各有特点,你需辨认不那么工整的字迹!第二,你能在全班35*3=105个字中准确的进行名字匹配,咱们班有的小朋友的字很复杂,你可能认识,也可能不认识,但你都能准确找到并且将计划挂到相应名字钩上,如果你认识这些复杂的字,更说明你对字很敏感,如果不认识,你能从认识的字中去做判断,这更是了不起的推断能力呐!还有,池老师发现你在挂游戏计划时一直认真并且坚持,你对老师交给你的任务很认真的对待!你真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耐心、爱帮助别人的孩子!

这两个小故事让池老师知道,你看起来瘦弱,内心却有力量;你不善于表达,但内心却丰富多彩;你的小小世界,看似风平浪静,却可以让人不断去发现、去挖掘、去学习。这就是你,一个不一样的你。

这是新老师池雨蒙, 关于班级男孩小苏的记录。收到记录的大晚上,园长刘晓颖激动得几乎热泪盈眶。她说,小苏是一个在人群中非常显眼的孩子。因为他的动作实在是太不协调了!不管老师如何示范、调整、提醒,他都没办法做到。就是这样一只“丑小鸭”,时常让人焦虑他“上小学可咋办”的孩子,池老师发现的全是闪光点!

▲池雨蒙老师在分享自己的学习故事

孩子真正的形象是怎样的?原来是“内心丰富”、“善良细心”、“对文字敏感”、“责任心、有耐心、爱帮助别人”……原来是这样强大、美好、充满智慧的生命!
常常,“学习故事”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学习知识、技能,因此老师会把记录的重点放在搭建、数学、探究、解决问题等过程中。这些的确是学习,但仅此而已吗?
我常常想:什么才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才是成长中最宝贵的东西?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就像丑小鸭——当他以灰色羽毛置身于嫩黄颜色的小鸭子中间时,它是多么卑微与丑陋啊。可是若有人去贴近它、观察它、发现它、了解它,就会知道它不是丑小鸭,而是鸟中贵族——天鹅。
刘晓颖立马给池老师写回复:至于你提到“这样算学习故事吗,只有感慨没有支持”,我觉得它特别贴近我对“学习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它是真实性、过程性的评价,它发现儿童能做的以及儿童自身优势,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的学习,如何支持儿童更好的发展……这些,这篇故事都做到了。所以你说“没怎么写支持”,我想问“还怎么支持?”


观察一个个儿童、做一点点改变;从记录开始,将观察的视角聚焦儿童,将研究的切入点定位于用教育实践来理解内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此过程中,三义里第一幼儿园从孩子身上获得新知、真知与力量。 
▲《寻找秋天》游戏活动记录
一句话就总结完了,还有什么好说?对于刘晓颖而言,当一股叫作“学习故事”的风潮正在遍及南北。人们所持观点、做法却越来越令人感到沉重与担忧。作为实践者的她认为,任何学习和借鉴都不是伸手“拿来”那么简单,唯有与自身实际结合,辩证地理解学习、取其精华、适时调整才能发挥其价值。 

有哪些乱象和担忧呢?结合自身园所实践,刘晓颖总结两点:

















担忧1:强调方法途径,忽视科学系统的理论学习故事绝不写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文章,用叙事性观察激励儿童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等等这么简单。在深入学习之后我们发现,“建构学习者形象”只是“学习故事”显性的内容。内里却包含若干深奥的理论与基于实践的研究,包括如何定位学习者是有权利、有责任的学习角色;如何整合多视角为学习建立连接;如何认识多种可能和学习的连续性;如何用复杂的方式占有知识等。

还有,发现、认识和推动儿童的学习不仅需要对儿童进行赏识、鼓励、尊重,还要弄明白为什么要建立民主关系、赋予儿童权力,学习为什么是在“中间学习”,“学习故事”是如何发挥边界介质作用等等。这些隐藏在“学习故事”背后的、科学的、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才是支持儿童学习的真经。

      

担忧2:脱离本土、本地区、本园的现实 

很多幼儿园要求老师用“学习故事”的方式观察儿童、观察游戏。于是乎,注意、识别、回应的三段体充斥各类型汇报交流。老师们压力山大。“领导让我每天拿着相机拍照、记录,我还要担心三四十个孩子的安全,根本看不到‘哇’时刻。” 

事实上,学习故事绝非仅做个观察记录。而是围绕它,从管理到行政,从教研到一线,以往的结构全部在被打破。且需捋顺幼儿园一系列关系,比如一日生活与儿童、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儿童的成长与教师的发展等等。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就是在这样的推动下,慢慢发生改变。

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或者照搬新西兰,一定是无根之木,长不起来。


作为第一个吃“新西兰学习故事”这只螃蟹的三义里第一幼儿园,难道就没有走弯路?有的!

比如,当看到新西兰幼儿园根本没有集体操节活动,一上午都在非常自由地游戏时,三义里第一幼儿园也在本来就狭小的户外开辟玩水、玩沙、角色、美工、建构等区域。开始户外活动了,几个孩子搭建大型积木,操场三分之一就被占用了。有的想骑小车,因为满场的小朋友而充满惊险……一个学期下来,体能测试成绩严重下滑。
国情不同啊!大家面积都差不多,但人家只有三四十个孩子啊,又是平房。自家则是近二百的孩子在三层楼里生活,进出都是危险因素。与新西兰唯一相同的是,孩子都需均衡全面发展,因此集体做操、开展体能动作练习、循环式大体能运动这些适合我们国情、园情的活动是应考虑实施。

尝试一学期,又打回原形。只是这一次,更注重合理规划。如,错时活动并规划每天有两个班使用主运动场来保证集体锻炼。当初创设的玩水、玩沙、角色等区域也得到很好使用。

▲与银杏树叶在一起的户外活动

▲班级里的搭建


幼儿园发生变化。孩子们状态积极主动,老师们每天醉心于发现儿童。在参加市级示范园的评审中,虽然硬件是劣势,但园所整体状态却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的专家评委们给了三义里第一幼儿园极大肯定和鼓励。

▲在三义里第一幼儿园,老师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发现儿童

于是对自己所笃定的更加充满信心。相信儿童,主动放手,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么接下来,老师到底要在当中起什么作用?在示范园评定后,这群平均年龄39岁+的中年少女们,又开始研讨和反思,并生成一种适应本园的课程模式——微课程。可以说,微课程的产生,正是“学习故事”所带来的连锁效应。
刘晓颖说,我们曾经认为如果把所有好的课程(别人研发的成功案例)引入幼儿园中,并将诸多精选好课程拼凑起来就一定会是最有营养的课程。但是,在拼盘似的课程模式下,却看不到自己园所课程的特点以及儿童独特的兴趣与思想的灵动。
而原有主题活动,实际是在项目教学、方案教学基础上的一个变化。比如,春天了,我们就做春天的主题,设计一系列主题网。慢慢孩子没兴趣了,老师也觉得很没有意思。因为整个班级无论从环境创设,还有班级活动,都按既定计划推进。于是开始尝试,是不是可以在游戏区里发现孩子的兴趣啊?非得要照顾到全班的喜好吗?从一个或几个孩子的兴趣入手,然后不断观察和支持他,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推动,不可以吗?

▲孩子们玩得专注,玩得投入

然而,问题又来了。一个孩子的兴趣被关注了,更多孩子的兴趣又冒出来,教师不知如何呼应、连接和支持所有孩子的兴趣需要,更不知如何将对儿童兴趣需要的关注与对课程整体目标的把握有机融合。到底什么才是园本课程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又是什么?

是关系!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多方参与、多种因素影响,不断联结,共同建构的过程。课程不是由儿童一方就可以独立建构的,建构过程还需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复杂性。教育者应以儿童为中心,不断地将儿童的经验、想法与儿童真实的生活、游戏、情境,与儿童周遭系统(儿童身边的人、事、物)建立联结,让课程形成相互交织复杂的关系网络,促进儿童的经验有效连接与迁移,实现对于儿童来说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相互呼应。

一个个微小的活动,连续起来就是一种主题活动,它们像毛细血管一样不断地去连接和渗透孩子的兴趣与生活。

▲以儿童为中心,支持他们的游戏计划


这实在太有意思了。但越多越好吗?不是的。经过一段时间实证,他们发现一学期有1~3个就足够了。这便是他们独有的,基于儿童和重视关系的园本课程建构。



上述经验或成效,幕后推手是管理的优化。

要优化一日生活管理,就要求教师以儿童为本,从问题入手,想办法对一日生活的时间设置、空间安排、常规要求、活动组织等进行调控与整合,尽量做到投入少、产出多。

▲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园长刘晓颖
要优化团队的管理,其核心在于教师对儿童观的充分解读,把儿童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有尊严、有人格、需要尊重;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有能力学习与成长的人;儿童具有发展的需要的人,对实现自己的价值具有能动性。
要优化课程的管理,那么在课程中不仅强调教师对儿童的观察,还要在制度上保障教师对儿童兴趣需要持续的观察以及观察在课程计划中的应用与连接。
你看见儿童了吗?你看见的就是你看见的那样吗?儿童的兴趣是什么?他想做什么?他知道什么?他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我怎么帮助他?……教师的观察不是一直用笔记,记完之后,同班教师要共同分析,要讨论下一步的跟进行动,环境要调整什么?材料要变换什么?游戏内容可以怎样延伸?家长如何融入下一步课程?……这些统统要写入周、月安排、微课程网络图等课程管理档案中。
落实到具体行为,便是对文本的重新建构。比如,原有日计划是每周五上交,现在把变成固定课程的教案(只需就现成内容进行梳理且可重复使用);周计划略详细,将一周观察进行梳理,关注孩子兴趣重点,并考虑在户外活动、亲子活动中去链接和渗透。月计划,取消大而空且难以落实的目标,尽量精简。微课程,只需将推进的重点内容写进即可。
总之,第一,精简,让教师案头压力减小。第二,清晰日常工作重点。第三,信息互通。一日生活流畅了,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有节奏了,幼儿园成为一个舒服的能量场,连接和滋养着关系中的彼此。



和儿童一起学习,不断反问自己的一切教育言行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持续回应与联结一切和儿童需要相关的资源与活动,不断提升自己与儿童共同前行的力量。

儿童,儿童,儿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若说三义里第一幼儿园确实有值得看、耐得看、需得用心看,那么一定是因为他们时刻把儿童,这个不是字符,不是标签,是活泼泼的,充满无限活力的生命,放在心上。你要有那么一股劲,就是老实地、大量地、投入地、享受地,在与儿童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过去笼统地认为“一日生活皆课程”,是也!非也!在三义里第一幼儿园看来,一日生活中能和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建立联结,并与儿童的学习发展形成相互支持和促进关系的过程,就是儿童学习、获得新知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儿童在一起,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管理者为教师留有弹性空间,教师与儿童在相信、理解、支持的环境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断呼应形成一种互动互惠的教与学的动态关系,是他们想要实现的,有生命、有温度、有力量、有色彩的教育。

              


童年的意义是什么,儿童正在如何度过他们的童年?

在那个叫幼儿园的地方,正在如何发现和支持儿童?

教育者如何消除偏见与误解,走进儿童世界?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出发。

寻找那些不断革变的教育者,

探寻那些追求更好可能性的幼儿园,

忠实记录教育进步的今天,

人们对儿童的发现、尊崇与唱诵。



文字/张小满

编辑/鲁阳阳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大家说丨柳倩:幼儿园在健康领域的巨大短板不解决,或将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


为什么全球最顶尖的创新教育孵化基地,他们说“学习就要想幼儿搭积木那样”?


成都新增确诊病例!疫情防护、日常生活、冬季疾病都要抓,全方位守护儿童健康【转给家长】


大家说丨周兢:培养儿童的独立阅读能力,是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学教研丨还在纠结音乐活动太专业太难操作吗?今天我们用一堂课解决那些难题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