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势

长青文献图书馆 长青文献图书馆
2024-08-23

导读:


2008年注定是在中华儿女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的一年。


这一年,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奥运梦;


这一年,汶川这片土地被地球瞬间的能量释放深深刺痛。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这一年,也被称为“公益元年”。中华民族,从来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地震激发了中国社会各界空前的慈善捐助热潮,全国数十万社会组织紧急行动起来,主动配合政府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救援行动,社会组织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


白驹过隙,旧年已往。2022年5月12日是第十四个“防灾减灾日”,让我们通过长青文献图书馆馆藏的两套丛书《“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和《灾难启示录系列》来重温“公益元年”,重温静水深流的公益环境变迁。同时更要庄严吊唁和纪念汶川地震中牺牲的无数生灵,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5·12”行动启示录

——汶川大地震

社会响应研究丛书


“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于2009年8月出版。在汶川大地震过去的一年后,如火如荼的紧急救援行动已经结束,只有灾区政府、灾民和少数民间组织还在持续进行漫长的灾后重建工作。时任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兼任秘书长的何道峰先生认为,有必要对大地震后的社会救灾响应行动进行回顾,对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理性的调查、研究、筛选、总结和反思,以启示今后的思考,推动救灾体制的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唤醒公民意识。因此,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资助下,数十名学者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调查研究,诞生了此套丛书。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CFF)秘书处联合长青文献图书馆共同开展的“中国基金会行业发展40年与新征程”系列专题里,何道峰先生在接受专访中提到,把他在扶贫基金会操作层面的体验不断与行业研究专家的外脑进行整合性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点击此处阅读:专访何道峰:在觉醒的裂缝中顽强生长>>>)。公益不仅是较量每一个组织个体有多能干的竞争性市场,而且应该是集研究、咨询、实践、评估、培训等相互协作的全产业链行业探索。何道峰先生在序言中也指出,这套丛书,不只是概念和理论的讨论,更是“5·12”行动的调查记录,是“5·12”救灾行动中国人民心路历程的解说和反观。


《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萧延中 谈火生 唐海华 杨占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关于作者

萧延中: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


谈火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师、法学博士。


唐海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师、法学博士。


杨占国: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法学博士。


本书以汶川大地震为切入视角,通过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表现突出的一些志愿者、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切片案例研究,观察和呈现“5•12”大地震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展示这次突发事件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留下的宝贵启示。


《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

邓国胜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关于作者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5•12”汶川地震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抗震救灾工作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救灾体制的优势。本书通过政策文本分析,解读了中国救灾与捐赠机制的变迁、特点及其背后的政治与慈善逻辑。同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了中国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参与状况、存在问题与制度局限,并对中国救灾的募捐主体、救灾款物的使用、捐赠的管理费用和捐赠信息的披露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还介绍了国外的救灾体制,并提出了中国救灾机制从垄断走向开放的新思路和合作治理的救灾模式。


《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

韩俊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关于作者

韩俊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法学(人类学)博士。


本书主要关注描述、分析NGO在5•12特大地震紧急救援阶段的公益行动及其紧急应对机制。从灾害的类型来看,本书仅仅关注地震这一灾种;从探讨的主体来说,本书主要包括官方支持以及有官方背景的NGO、国际NGO以及草根组织。从内容上讲,本书紧紧围绕着NGO参与生命救援及其密切相关的公益活动这一主题而展开。在行动层面,描述、列举这次地震中NGO的公益举措;在规则层面,记录、分析NGO已有的以及在紧急救援中发展出来的原则、程序及框架。全书重点在于梳理、总结NGO在紧急救援中的程序,并进而理解行动与规程之间的偏差。本书希望能够对NGO日后参加地震或其他灾种的有效救援有所裨益。通过笔者系统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NGO在紧急救援阶段的价值,同时也为NGO不断提升自己在紧急救援中的执行力提供参考。


《NGO参与汶川地震过渡安置研究》

郭虹 庄明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关于作者

郭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庄明: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8年6月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颁布实施,为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本书主要对灾后过渡安置阶段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所做的行动进行研究,彰显了中国公民意识的兴起和蕴藏在民间的宏大公民力量。


《NGO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

张强 余晓敏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关于作者

张  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


余晓敏: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社会科学博士。


本书通过探索多元治理框架下NGO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理论模式,结合有关案例的实践经验分析,研究NGO参与灾后重建的可行路径,并提供系统的行动指南。在研究实施中,采取文献研究、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充分利用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平台,总结有中国特色的NGO参与工作经验,完善中国巨灾管理体系,并为全球巨灾应对中的NGO工作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

朱健刚 王超 胡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关于作者

朱健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王超: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明: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书结合NGO的社会责任与集体行动,围绕NGO合作这一主题展开,侧重于对建构合作关系的行动逻辑的分析。以个案研究的方法,使读者能够了解组织和事件本身的细节。本书的重点在于回顾、反思和总结。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的历史性时刻促使人们审视NGO在现代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也促使NGO检讨自身面对公共危机的反应态度和行动能力。


《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

张强 陆奇斌 张欢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关于作者

张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


陆奇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


张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关政策学院副教授。


本书透过对全球数次巨灾应对案例的分析(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不同的巨灾类型),真实呈现NGO在这些巨灾中的工作情况,并通过NGO在应对巨灾中的优势与定位、功能与服务、局限与挑战三个维度来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经验。希望通过对全球灾后重建的理论及实践进行梳理,特别是对全球重大灾难中NGO参与灾后重建的方式、优势、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让更多人来认识了解NGO,并积极参与到NGO的志愿工作中,推动我国在风险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灾难启示录系列


2014年底,为了提升中国本土灾害社会服务水平,形成更多研究成果,由南都公益基金会、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联合资助,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执行的“灾后社区重建行动学习网络”启动。该学习网络是一个集体生产知识的学习型社区,目标是寻求改变。灾难启示录系列丛书便是该学习网络的成果之一,从“生命故事”和“行动案例”两个取向加以呈现。这套丛书透过鲜活立体的“生命故事”,关注、关怀和理解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者,召唤、整理和书写“行动的经验”并探索和分享灾后行动学习网络的双向能力建设的经验和模式。过去和当前,我们主要将目光聚焦于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公益环境的变迁,以及公益项目的开展和社会问题的回应。对这些宏大议题和行动背后的“人”却较少关注,但公益毕竟是要靠人去做人的工作。理解“人”比理解“事”更难,但更重要。这样的书写,更重视生活体验和关注内心感悟。也是在这也写故事和看故事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内心发生真正生命意义上的互动。


《现场:生命激荡的2008》

张和清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关于作者

张和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


“5•12”地震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悲悯心和爱心,300多万名志愿者带着满腔热忱奔赴灾区参与救援,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亲历者站出来讲述那段历史,用充满血和泪的记忆唤醒我们单纯的初心,也照亮了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的道路。


《凝视:生命与公益交融之旅》

古学斌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关于作者

古学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人类学博士。


“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讲故事是一种生命的展现。笔者们看到了故事的力量,进而决定编织灾后行动学习网络,鼓励参与灾后重建的公益人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希望每位读者在阅读每一个故事时,可以看见人性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也同时找到生活中前进的动力。


《坚守:从“映秀母亲”到“山里码头客栈”》

古学斌 张和清 欧阳令芝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关于作者

古学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人类学博士。


张和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


欧阳令芝:资深社工,毕业于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作者努力还原灾后重建的过程,希望带着读者再次进入现场,理解灾害社会工作到底如何开展,是什么动力让一群公益人坚持不懈的坚守。回看那段过往,让我们更多的认识自己,更多的理解别人,回看是为了走的更远。



特别说明:

  • 文中提到的作者信息以书籍出版时为准。

  • 书籍封面照片来自长青文献图书馆。

  • 以上书籍均可在长青文献图书馆借阅。


留言赠书


读完本期内容,你有什么想要说的?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任何思考与想法,精选的留言中,点赞排名前2位的读者,将随机获得社科类书籍一本~


留言和点赞截止时间:2022年5月20日



END



编辑 | 马海杰

排版 | 陈晨


欢迎关注长青文献图书馆服务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青文献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