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不来探究式课程不用怕,幼儿老师可以从“微探究”开始上道! | 日观察

日敦社伙伴 日敦社幼师学园
2024-08-24


01 /

对一线老师而言,从“预设”走向“生成”一开始真的很难


“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觉得太难了,我怎么可能呢?”


“大家都是对着课程教案来上课的,就是应该上主题课程啊,你给我一个教案,我顶多根据孩子稍微灵活地变一下。”


“我觉得太可怕了,叫我弄一个课程,太可怕了,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我觉得我又不是专家,这么做怎么评估孩子的发展?”


这是幼儿园在课程变革中做探究式课程的老师吐露的心声。


过去的二三十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草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全国各地许多幼儿园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并且,瑞吉欧探究式课程、高瞻课程、项目教学等国外优秀的课程模式不断被国内学者和专家引进与推广。早在2001年,冯晓霞老师就传统的预成课程和国外的生成课程展开过讨论。


她将预成课程比作“罐头式课程”,这种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就如一罐按照配方加工好的罐头,教师进入课堂,只需要打开罐头,取出里面的内容,就能“顺利”地完成一次教学。与事先设定和成人主导的“罐头式课程”课程相对的生成课程,则更关注幼儿的兴趣、问题和困惑,主张教师根据幼儿的状态、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课程,和幼儿共创共建。


从2001年冯晓霞老师提出生成课程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在提倡“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和态度,强调教育的生活性”,但为什么直到今天,从预设性的课程走向生成式课程这条路仍然如此难?


从预成课程到生成课程,中间有没有一条实践路径,让教师甚至新手型教师能够在探索和实践中慢慢转变观念、增强自信、提升能力,从“现实”的此岸过渡到“理想”的彼岸?


苏州市吴江实验幼儿园和绵阳市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用她们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小切口”开始练习,做生成式课程没有这么难。




02 /

从“微”入手,

让探究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提起探究式课程,大部分老师的第一印象是:系统、专业、深度。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甚至有可能是PBL项目活动中发现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探索—交流分享—反馈评价这样一个“严丝合缝、逻辑清晰”的过程循环链条。



或是想到“瑞吉欧”式的大型探究活动,围绕着一个主题系统深度地持续探究三四个月甚至半年。


随后,老师们就对探究活动心生畏惧,无法迈出一步。


但是,与PBL项目活动和“瑞吉欧”式的大型探究活动不同的是,吴江实验幼儿园和绵阳市实验幼儿园探索出来的“微探究”活动,鼓励教师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小话题、小事件、小问题,从这些具体、好操作的小事情着眼,抓住幼儿的兴趣、问题和困惑,不断地形成一个小的问题链,在连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让活动延展下来。活动能延长多久时间,不做规定,可以几天、一周,或者是一个月。


从“微”入手,教师在心理上更加放松,在操作中也更易上手,不用花大量的时间,也不用一下准备许多材料,动用很多资源,但是其实施的底层逻辑和需要老师进行观察、支持、反思、调整等能力却是一致的。老师甚至在不断地实施和推动一个个具体、简单的微探究活动中,Ta们的儿童观也会逐渐发生转变。


/吴江区实验幼儿园的户外游戏时间,一颗皮球滚到门外也可以成为微探究


从课改之前教师依赖教案教学,到现在全园展开项目活动,吴江区实验幼儿园正是以“微探究”(吴江区实验幼儿园将之称为“微项目”)作为抓手,让一线老师逐渐领会探究式课程如何追随儿童兴趣、看见课程内涵。


比如,吴江实验幼儿园的郭老师就曾在晨间锻炼时,抓住皮球滚到大门外这样一个学习契机,发展成为一个“微探究”活动,这个故事还收录到了幼儿园的书籍《在玩中学——幼儿园科学微项目活动精选》


“要是在以前,我第一个想法是帮他们拿,我感觉他们趴在地上挺脏的。园所组织开展做微探究后,我就想,为什么不用这个来做一个微探究活动?小朋友自己试一试。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郭老师说道。


回到班上,郭老师组织了一场集体讨论,怎么才能把滚到门外的皮球拿回来?小朋友们纷纷建言献策,想出不同的拯救皮球的办法,每个办法都有自己的小小支持者,于是大家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显神通”,想看看谁的办法更好。


有的小组打算用长长的棍子来够球;


有的小组期待来一阵风,能把皮球吹过来;


有的小组想到篮球架旁边的铁门是可以打开的,尝试去开门······


各个小组都在行动中,验证自己的办法能不能解决皮球滚远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们对“拯救皮球”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兴趣,他们想要将皮球拿回来,整个过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学习如何利用工具,以及向他人寻求帮助,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问题。



“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很有价值的,他们需要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郭老师分享道。


皮球滚远了,这样一件在幼儿园如此常见的事情,老师不需要提前早早的就做很多准备,写教学计划,只要教师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发现其中蕴藏的教育价值,也可以拿来做成一个微探究,也可以带着小朋友们去开展,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究。


/ 绵阳市实验幼儿园,孩子玩沙时,水倒进沙坑不见了,也可以成为微探究


绵阳市实验幼儿园的探究式课程革新,同样是从“微探究”开始的。从不会做探究式课程,到开始尝试“微探究”,到现在他们可以展开全园孩子都参与的大型探究式活动——用探究式的方法开运动会,给我们呈现了很好的学习路径。


比如,孩子在玩沙也可以发展成为“微探究”: 一个下午,绵阳市实验幼儿园的谢老师发现小朋友围着沙坑在热烈谈论。谢老师走过去,蹲下来静静地听孩子们在聊什么。


原来是一名幼儿挖沙的时候往沙子里倒水,倒进去之后发现水一下子被沙子吸走了。大家很困惑,怎么回事?怎么倒进去没有了?这名幼儿的疑惑很快变成了大家的疑惑。


从热烈的讨论中,谢老师看到幼儿对这个话题有着十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抓住这个点,她组织了一场集体讨论:“水为什么会不见了呢?怎么才能蓄水?


是夏天来了吗?天气太热了吗?是有妖怪吗?是沙子把水吸走了。小朋们提出可以在沙坑里铺玻璃、铺叶子、放木板、放泡沫箱子,这样水就不会流走了。



他们找来口袋、纸箱子、泡沫箱子,尝试怎么才能让沙坑蓄水。将箱子放进沙坑时,发现箱子太大,放不进去,于是引入了测量。给沙坑补水的过程中,发现一桶一桶地提太浪费时间了,于是想出搭建水管将水源源不断地引入沙坑,搭建水管时,观察到斜坡上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现象,了解到重力的概念。


通过抓住孩子在玩沙游戏中的小疑问,教师组织讨论,抛出问题,并支持幼儿尝试,一场有趣又有深度的微探究就这样展开了。


每天幼儿园都会发生许多这样的小事,老师们完全可以去尝试,通过有意识地捕捉,然后发展成为一个“微探究”活动。



03 /

在做“微探究”的过程中,

老师们可能会面临什么问题呢?


在尝试进行微探究的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


/ 微探究适合在什么时间和场景下开展?


绵阳市实验幼儿园的谢老师分享到,他们的微探究课程没有让教师突然一下子放弃集体教学活动,而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每天的区角游戏、户外自主游戏,在45分钟、1小时的区角游戏和户外自主游戏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事件,自然地生成一场探究式学习。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让教师在一个放松、没有后顾之忧的状态下开展微探究活动。相比腾出专门的时间来开展探究式课程,利用零碎的、自主的区角游戏时间开展微探究,教师不用担心今天的探究活动找不到合适的主题来开展,孩子们要学什么?或者小朋友们不感兴趣,活动推动不下去了怎么办?


不触动原有的课程组织形式和课程内容,如果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找到合适的探究主题或探究失败了,老师继续让小朋友进行区角游戏。它允许教师在较低的“风险”下试错,从而减轻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二是幼儿在区角游戏和户外活动中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区域、材料、玩伴,在这样自由、自主、宽松的氛围和游戏状态中,很好地支持教师追随幼儿兴趣和需要,不断生成新的课程点子。


孩子在自主游戏时玩沙,他会在玩沙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发现新奇、好玩的事或遇到有疑惑的,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捕捉到这些事情和困惑,看到蕴藏其中的教育价值,它就成为了一个可以探究的点,抛出话题、组织讨论、提供材料、验证想法,教师和孩子一起延续自主游戏中的探索,整个过程自然地顺应了幼儿的探索,教师只需要“因势利导”。



/ 老师总是忍不住想主导怎么办?


由于习惯了成人主导的集体教学活动,老师们总是忍不住想要控制和主导整个探究过程。


“我可能在跟孩子聊天的时候,有时候就会过于着急,然后就会引导着他向着我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然后可能会导演着这个活动发生。可是只要停下来等一等,觉察自己的这个‘倾向’,通过提问去反思自己,探究活动就可能给你意想不到的转机和发展。”吴江实验幼儿园的仲老师说道。


比如仲老师分享了一次自然角的种植活动中,他带领小朋友们种青菜,观察它的生长过程。种子从冒芽到长叶,变化明显,于是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天天去看。但是当青菜的长势放缓,再请小朋友们去观察、记录、讨论,他们就没有兴趣了。


仲老师本来是有一些自己预想的探究计划,可是这时她停下来想了想,放下了自己的期待,而是带着小朋友们去菜地,请他们自由观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中,有的小朋友发现叶子下面有虫卵,有的发现叶子上有洞,还有的发现青菜的叶子变黄了。


看到小朋友对虫卵的兴趣,仲老师就从“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转向了“为什么叶子上会有虫卵,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场探究式活动就继续跟着孩子们的兴趣就有了新方向。


“当放弃自己对活动的预想和期待,转向孩子感兴趣的新问题,小朋友开始想办法怎么杀死这些虫卵,活动又朝着新的方向开展了。”


在探究式活动中,老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

 

我自己在这个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怎样的支持?

我提供的支持对活动后续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参与这个活动?

我是不是主导得太多了?

我怎么真正地跟孩子进行沟通,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他们到底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这样的觉察和思考非常重要,教师能够分辨出是不是做到了真正追随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期望在主导着课程。



/ 微探究活动卡壳了怎么办?


孩子兴趣减弱、活动停滞不前,没有新的进展,如何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推动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这是让很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


绵阳市实验幼儿园的刘程程老师分享道:“活动开展不下去,遇到瓶颈,这是很常见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看似这个是一个困境,你把这个困境拿出来,直面它,去找里面的原因,反而就成了一个契机。


在一次“卡梅拉”的微探究活动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小鸡们、大公鸡、小母鸡、田鼠、警察,开展着鸡舍保卫战的建构活动。当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扮演田鼠的幼儿不想干了。刘老师暗暗地观察了游戏中幼儿的状态后决定组织孩子讨论这个问题。


她问当过田鼠的小朋友:“你们觉得当田鼠好玩的地方是什么?不好玩的地方是什么?”


小朋友说出来自己的想法,纷纷“吐苦水”:“别人都在抓我,我无处可逃。”“我不想当坏蛋呀,我也想当好人。”


“为什么你们认为田鼠是坏蛋?”


“因为田鼠要偷小鸡的蛋,它要偷蛋,所以他是坏蛋。”


“为什么他是偷蛋,不偷别的呢?”


通过一步步的提问,刘老师引导幼儿去思考田鼠偷蛋背后的原因,引入人类也需要吃肉,让幼儿体会和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田鼠必须吃蛋才能生存,我们人类也需要吃动物的肉才能长大。在这样的讨论下,幼儿对田鼠这个角色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是一个单纯偷蛋的坏蛋,好和不好,而是一个更加丰满和立体的形象。孩子们从这个认知中跳出来,觉得当田鼠也很好玩,开始联想:怎么样田鼠才不会被警察捉住,除了偷蛋,田鼠还可以吃什么?


“直面困境”,老师和孩子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一起讨论,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想法,从而推动了项目活动的推进。



/ 微探究活动允许失败吗?


在探究活动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孩子不感兴趣、时间不够、老师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推进,导致探究活动被迫搁浅或放弃。


绵阳市实验幼儿园的张蒙蒙园长认为,活动开展不下去,不尽如人意,这在尝试和探索做微探究活动中是很常见的。在放弃一个项目之前,老师会想尽办法,经过研讨,寻找原因,不会轻易地放弃,即使最终它失败了,老师能够从中知道失败的原因,下次再开展探究的时候,思考怎么变换方向,尝试寻找新的方法,这个失败也是一次成长,教师从中收获了经验和教训。


在每学期期末的探究活动分享会中,除了有趣、好玩、成功的分享,张园长也鼓励老师们分享失败的项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让其他老师在失败的项目中不再重蹈覆辙,有更多的借鉴和思考,也从失败的经历中得到安慰和认同:“原来大家都会经历一些失败的项目,沮丧、迷茫、挫败、无力是正常的,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04 /

结语


以微探究为抓手,吴江实验幼儿园和绵阳市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对开展探究式活动更加有自信,课程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在,她们能够充分“看到”幼儿园的各种资源,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开展丰富的探究式活动。


正如仲老师所说: “同样是秋游,以前我会觉得一定要带着孩子走出幼儿园,到公园、动物园,才叫秋游。现在我知道即使是在园内,我也可以开展得很好。园内有这么多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花草树木、沙水泥石,可以开展很多有趣的微项目,孩子同样可以获得发展。”吴江实验幼儿园的仲老师自信地说道。


不知道此文是否对想尝试做探究式活动的你一点鼓励呢?如果有担心没关系,从一个小小的“微探究”开始尝试吧!



*非常感谢吴江实验幼儿园的郭芷璇老师、仲唐晖老师、顾蓉妍老师;绵阳市实验幼儿园张蒙蒙园长、谢聪老师、刘程程老师。本文的案例和不少观点来自于她们的分享。



-


主编  /  晔子

副主编 / 小秋

撰稿人  / 南瓜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日敦社幼师学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