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策划 | 年度慈善文化事件01:纪念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

年终盘点 爱德传一基金 2019-12-26


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简称,爱德传一基金)以“共建慈善文化平台,共享慈善文化价值”为使命,致力于筑造中国慈善文化的洞察、交流与传播平台,推动慈善文化深入社会各界的思考视野与行动系统,并逐步构建起横接中国与世界、纵连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本土慈善文化体系。


作为追求前述使命的努力之一,爱德传一基金微信公众号在岁末特别策划“年度慈善文化事件”栏目,期待以文化视野回顾年度中国公益慈善事件的同时,以约稿的形式激发并鼓励读者深入事件背后去做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追问和思考,以有新意、有深度的思想洞见,促进社会各界对公益慈善的关注、认知和探索。


2019“年度慈善文化事件”栏目将分为5+期,每期将回顾1件发生在2019年的中国慈善文化事件,并围绕该事件提出若干相关问题作为引子,面向公益慈善同仁(包括但不限于公益慈善实践者、研究者与观察者)进行征稿。



如何界定“慈善文化”?


在思考如何界定“慈善文化”之前,需要首先对“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从定义上,据相关文献统计,目前中外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有200种以上,且其中尚未有令人满意的公认定义。在中国的《辞海》中,文化从广义来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从结构上,被比较普遍接受的划分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层次说”。关于此说,已故文化史家庞朴曾在《文化的界定》一文中做过生动的阐述:


“任何文化都是人把自己一步一步地变得更像人的一种行为和过程……譬如,我手中的这个茶杯上画了‘二龙戏珠这样一个图案。它是汉民族的一个典型的文化表征,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民俗民风。如果用文化结构的理论来做分析,那么,第一,这幅图一定是要画出来的,而且一定要画在一个具体的东西上。这就是物质层面。第二,这两条龙、一个珠,怎么勾画、布局才好呢?你一定要把它们组织起来,使它们具有一定的内在秩序。这就好比制度层面。第三,画这个图画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审美需要。如果这个杯子上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那也无妨。但是如果我画上一些图案,它就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要求,这就构成了精神层面。所以说,任何一个文化都有物质、制度和精神这三层结构。掌握了这个,基本上你就可以解释一切文化现象。”


综合中外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曾将“慈善文化”定义为“慈善的成因与展现”。


在此基础上,他援引庞朴的文化结构论,把慈善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最外面的“物化层”,中间的“行为层”,以及最里面的“意识层”;其中,物化层包括被投入慈善的资金、人力以及经由慈善而受益的人、环境等,行为层包括慈善的社会行动、组织治理、制度保障等,意识层包括慈善的伦理、价值、思想等;而行为层是物化层和意识层的结合,是“构造层”和“转化层”,是慈善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


在前人对文化和慈善文化的定义与结构划分的基础上,爱德传一基金现阶段将慈善文化理解为“特定文化背景中,慈善物质、慈善行为、慈善制度以及慈善精神的成因、展现与超越”。


其中,“特定文化背景”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一层是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而在陈越光慈善文化定义基础上增加“超越”的表述,则是希望强调无论是促成慈善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的慈善文化,还是经由慈善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呈现出来的慈善文化,都并非是凝结和停滞的,而是贯穿和流动的,并且总是期待着新一次的超越和发展。


对慈善文化的界定与对文化的界定一样,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具有重要的实践与学术价值。


爱德传一基金做出前述界定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为自身的表达建立一套相对自洽的话语体系,之二也是更加重视的目的,则是希望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怀公益慈善事业的同仁贡献智慧、共同趋向更加完善的对慈善文化的定义和结构划分。


爱德传一基金也将持续对自身已提出的界定进行反思和调整。欢迎批评、指教。



2019年度慈善文化事件01

面向未来的纪念: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外宣布创立“希望工程”,面向海内外募集捐款,并设置专项基金,用于开展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活动。由此开启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公益慈善记忆。


201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截至2019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希望工程既继承了中国扶贫济困、尊师重教等传统,又创新了社会动员机制,引领了社会慈善新风尚。


在过去一年,社会各界围绕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开展了广泛的纪念。从形式上看,主要是来自主流媒体和社交自媒体的大事记梳理、口述历史、图片展览、人物访谈等。期间,11月21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办了隆重的“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报告会”,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民政部、国家审计署、国务院扶贫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各省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代表,以及捐赠人、受助人、学生代表共400多人出席;此外,中国青基会及各省级青基会代表还重点参与了“推进新时代希望工程工作研讨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重要精神”,“研究推进新时代希望工程发展新举措”。


纪念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在总结过去,回应当下,更在面向未来。


那么,2019年对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的纪念,在何种程度上承当了以上价值和意义?其中,中国民间公益界有没有践履其应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由这个问题,又可以引出对另一个问题的追问,即: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主体,中国公益慈善界该如何纪念希望工程?


在2019年对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的纪念中,爱德传一基金认应该突出呈现但事实上并不显著的其中一项内容,是对希望工程的多元化的深入研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及其团队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管理团队、理事和监事、4个省份的工作团队、8家大捐方负责人以及6所希望小学进行了为期40天的深度访谈与实地调查,并系统梳理了既有资料,最终形成了研究报告《希望工程三十年回顾》。但是,康晓光其实是希望工程研究的“老人”了,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希望工程研究,并曾写过《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等著作。


新的研究力量在哪里?更多元的研究成果在哪里?与希望工程这个生动而复杂的实践相匹配的、有活力的研究争鸣、思想激荡在哪里?


这些问题背后呈现的是对希望工程这个中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慈善项目的深入研究的不足。而这种深入研究的不足,其实并不是新近才浮现的,早在希望工程成为全社会热点之初,就已有人指出来过。


1995年,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曾在希望工程六周年座谈会预备会上做过一次发言,题目是《应该研究“希望工程现象”》。在发言中,他把希望工程引发的社会关注和参与视作是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现象”,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的变革现象并举。


但是,他同时指出,对比起受到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种种经济变革现象,作为重要社会变革现象的希望工程被理论界普遍忽视。为此,他呼吁理论界通过深入研究来“参与希望工程”,并提出了四大研究方向:


1.文化重建的动力:应该从“希望工程现象”,研究和总结文化重建的现实需求和理论需求。


2.社会现代化的保障:应该从“希望工程现象”,研究和总结社会动员能力、社会重建的组织经验。


3.以制度遏制腐败:应该从“希望工程现象”,研究和总结“玻璃口袋装钱”,“不怕有魔鬼,但不给魔鬼生存的土壤”的制度经验。


4.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促进力:应该从“希望工程现象”,研究和总结打破垄断、狭隘、封闭的办学模式,探索全社会、多模式办教育的实践经验。


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公益慈善先驱朱传一,在1999年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和中国希望工程国际研讨会”上,也曾提出应以希望工程为案例进行研究。当其时,他发言的题目是《从东西方比较看“希望工程”成功之路》。在发言中,他高度评价希望工程走过的富有创造性的道路,并且强调这一道路有别于西方公益慈善组织,是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非常值得研究与进一步探索。


朱传一认为,以希望工程为案例进行东西方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对比来总结经验,显示自身的特色,发掘创造性的东西和成功要素,也包括教训;觉察面临和今后可能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更好的思想认识和准备。


他尤其强调,在看到希望工程的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极为漫长,非营利部门的进一步“民间化”和今后开创的新项目必须动员民众参与并有应付各种困难的充分思想准备,还需要有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才能胜利地经受未来各种各样的侵袭和考验。



约  稿


历史与现实中的、发生在中国本土的公益慈善实践案例,是爱德传一基金希望聚焦并与公益慈善同仁共同深耕研究和探讨的。故而,在2019年纪念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的尾声,爱德传一基金诚挚邀请公益慈善同仁,围绕希望工程的实践,分享自己的深度思考、研究与洞见。


关于本主题投稿的内容,可结合但不限于以下问题:


1.从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出发,谈谈:该如何纪念希望工程?


2.可以从希望工程的历史中,提炼与总结出哪些可能有益于中国民间公益未来发展的实践方面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此前不少人做出过了大量丰富的总结,但时过境迁,事随人异,成功往往难以复制,而教训可能是更大的财富。)


3.未来三十年,希望工程要对哪些方面的困难和考验做好更加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准备?理由是什么?针对这些困难和考验,可能的应对方案有哪些?


4.回应前面提到的朱传一先生的发言:“希望工程”在哪些方面具有突出的“东方特色”?这些“东方特色”中哪些可在未来继续发扬,哪些可能需要谨慎沿袭甚至摒弃?


5.对于前面提到的陈越光先生呼吁的深入研究希望工程现象的四大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你有没有相关的研究和洞察?如有,欢迎分享。


投稿须知:


  1. 本轮约稿起止时间:2019年12月17日-2020年10月30日。


  2. 文章可是但不限于思想研究、模式研究、机构研究、政策研究、创新研究等。


  3. 文章不必是学术文章,但必须为原创,如有引用他人观点、数据、研究成果等,均须明确体现或标注。


  4. 文章以不少于3000字、不超过8000字为宜;如果是学术文章,字数上限可放宽至1.5万字。


  5. 文章必须是首发稿,恕不接受已通过互联网和其他途径(如期刊、论文集、专著等)公开发表过的稿件。


  6. 文章应包含标题、署名、内容提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正文、注释(脚注或尾注),个人信息(单位、通讯地址、手机号码)。


  7. 爱德传一基金邮箱Amitycy@163.com是唯一投稿渠道。


  8. 投稿后2个月内,如未收到修改意见或发布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文章。


  9. 文章以原创性、洞察性、创新性为标准,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拓展阅读


2019年度慈善文化事件02

将于12月19日周四推出,敬请期待


共建慈善文化平台

共享慈善文化价值

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

Amity Chuanyi Philanthropy Culture Fu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