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线TALK | 困在基金会中的项目官员,公益初心如何守护?

基金会论坛 CFF2008 2021-10-10

导读:


相比基金会领导层,一线项目官员更贴近一线,掌握着更为丰富具体的一线资讯,直接影响公益项目和行动的效果;在服务群体和NGO眼中,他们也是最直接了解基金会的渠道与窗口。但是,从行业整体来看,一线项目官员的声音总是被忽视。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将于11月22日至27日举行,主题为“因势聚力,协创未来——变局挑战中的基金会”。围绕2020年会主题,我们推出“一线TALK”专栏,倾听项目官员的个体之声,了解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成长感悟,也借此观察和透析基金会及整个行业的变化。


本期是“一线TALK01”,我们回访了五年前“来自基金会的TA访谈录”里的小兮(化名),当时担任某助学基金会副秘书长,目前担任某企业基金会项目主管,从事公益行业已经7年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五年来,ta个人发展及对行业的思考生了哪些变化。


一线TALK01

小兮

某企业基金会项目主管

从事公益行业7年


以下是访谈全文


谈留在公益行业的原因:

所有行业都会有相似的瓶颈期和问题存在,但公益行业可以让我跟随自己的想法和初心去做一些事情


您还在采访时所在的机构吗?让您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若离开机构,还在同一领域吗,为什么?)


没有在同一机构或领域(助学类基金会),2018年底来到目前在的企业基金会,领域主要为精准扶贫。


离开的原因比较复杂,更多是个人原因,当时自己的状态无法如愿胜任副秘书长职位,还有经济需求和个人身体等复杂的原因。再者当时原机构的运行比较平顺,理事长没有特别需要进行扩张性发展,而是希望保持当时的发展规模和方式。同时也想了解一下企业基金会。


是否有一些因素曾让你有要离开公益行业的想法?


有,是在离开原机构之后。因为在原来的基金会是从零做起、一起成长,所以情感很深,即便经济压力很大,也有很多让我坚持的因素。换到企业基金会后,不用承担那么多运营和发展上的责任,反而看得更开,觉得也可以尝试其他行业,因为自己对基金会的发展没有很大的助力。


留下来的原因?


这份工作蛮适合自己,而且在行业里工作这么多年,感情很深。我觉得所有行业都会有相似的瓶颈期和问题存在,但公益行业可以让我跟随自己的想法和初心去做一些事情,相对其他行业还是纯粹一些。


这五年来,您发生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最大的转变是自我成长,这五年来感觉自己内核没有变,但成长飞速。在工作方面吸取了经验,工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您觉得在商业领域和公益领域的成长有什么区别吗?


在公益领域,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相对商业领域更缓慢。公益行业很多人都趋于自驱力学习和成长,但涉及社会竞争时,公益相对商业领域发展非常缓慢。目前在企业基金会任职,更多是和企业员工一起工作。我是专职,但其他人都是本身在公司任职,兼职基金会工作,在这里感觉相较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的成长是不一致的,更为迅速的。


加入公益慈善行业以来,您身上哪点上从未改变的?


没有改变的是希望能一直做公益。在企业基金会实际项目的参与感弱了很多,行政类工作更多。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可以用业余时间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不一定要通过专门的项目或平台去做。


我认为公益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理念和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更了解和参与到公益中来,可以在业余时间将公益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点击链接,下载《倾听一线的声音——项目官员眼中的基金会与行业》,了解更多项目官员的故事。



业余时间参与的公益也和工作领域(助学)相关吗?


完全不相关,更多侧重群体(比如校友群体),做针对校友的社群。项目设计与基金会或其他社会组织不同的是,不是去达成什么目标,而是在日常生活交流中让大家建立起相关的公益认知。做公益最难的还是思想上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起去项目点千方百计的想办法让他们从思想上有所转变,从而解决社会问题,为什么不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社群去传播公益思维?这种方式更有效的原因是信任基础不一样,可以很快让双方进入没有介防之心的无障碍交流中


谈公益人才薪酬:

即便是在行业中工作多年的人,也对基金会从业人员的薪水存在误区


之前访谈中很多项目官员呼吁加大对基金会人才的扶持,这五年来,你觉得这方面有所改进吗?达到您心中的期望了吗?


没有达到,但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前段时间我去本地的民政厅借调,其实有领导提这个想法,包括在民政部搜集实施意见时也有提到相关的意见,但是只要没有从政策上放宽或明确规定,大家还是会觉得行业薪资水平就应该只有那么高。


企业基金会起薪会比民营和私人基金会高,这也是我来到企业基金会的部分原因,但实际上和其他企业员工的待遇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


我和所在基金会领导沟通这一政策相关问题时,也总结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发给他。过程中发现,即便是在行业中工作多年的人,也对基金会从业人员的薪水存在误区。实际上法律法规并没有绝对规定从业人员的薪水不能超过当地人均收入的两倍。政策规定的是机构人均不超过同行业的两倍,但实际上很多人在基金会工作却不领薪水,所以人均下来是能够让全职的基金会工作人员有较可观的、能维持生活的薪水的。


其实是大家的固有观念让“从业人员的薪水不能超过当地人均收入的两倍”变成如今“约定俗成”的规定而政策条文最开始的用意都是希望能够提高公益行业的薪资水平。但即便是湖南有实力的企业基金会,也没有达到其他行业同级别工作人员的薪水。比如总监或主管级别的工作人员,可能跟企业里同级的员工薪水差一倍。这些现状也让大家产生基金会从业人员不需要很高的工资水平的误区。


*点击链接,获取2020年会最新动态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将于11月22日至27日举行,本次年会我们也将邀请不同年龄、背景基金会的代表,谈论他们眼中”基金会行业的‘变’与‘不变’。


您这五年来有参加了哪些来学习和成长的培训吗?是否有一些推荐给年轻的资助官员们的学习方式?


这五年来,在培训上对我最有帮助的还是项目官员的协力营。之后没有遇到合适的或特别吸引我的培训,包括我们自己做的沙龙。来到企业基金会后更是几乎没有参加行业内的培训。很多培训内容干货不多,也没有真的对工作有助益。


*文中所指协力营为2015年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基金会论坛前身)开展的基金会项目官员协力营,31名来自25家基金会的一线项目官员在香港、广州、北京等地展开了15天的实地参访学习。这是公益行业针对项目官员的第一次系统性的能力建设,具有创新性,为行业发展培固根基。


您有没有对想参加的培训的期待和想象呢?


大家对协力营的反馈都特别好,因为干货很多,再者培训目标人群较集中且人数合适。我认为没有必要限定培训的主题,更全面的主题和角度才能照顾到更多人的需求和偏好。


谈基金会资助:

好的资助关系一定要有双方都认可的方向和目标,而不只是给钱。


和五年前相比,您观察到现在做资助的基金会多了些吗?资助效果如何?


就湖南地区来说,没有变多。今年我有幸参与了湖南省本级慈善组织的年检年报工作,看了两百多份基金会年检报告,基金会数量有增加,年轻的基金会也有变多,但整体的活力和交流不够,更别说做资助的基金会。不过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等都是影响因素,不能强求基金会一下子就做成资助型的。


在原机构的第三年,我提出可以做成资助型或孵化型基金会,但私人基金会有很强烈的社交属性需求,很强调自己的参与感。所以我离开两年后,原机构还在当时的框架内,没有向资助型去转化。虽然现在任职的企业基金会说是“资助型”,但是是“谈好了”的资助,不是真正的资助型。


您现在对资助工作的理解和五年前有何不同?


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资助的观念在以前已经形成,只是资助的方式方法变了。资助从合同协议关系来看像“甲方”和“乙方”,但我一直认为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只出钱要求对方做事并不是好的资助关系。好的资助关系一定要有双方都认可的方向和目标,经过比较严谨的设计,比如做什么活动?最后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果?而不只是给钱。


设计项目的主体应该是在地机构,因为这些员工既了解本地,又有项目设计能力。好的合作关系是协议中的“乙方”有很强的项目设计和执行能力,再加上资助官员的陪伴成长和赋能,在理念等宏观方面上引导“乙方”去设计和执行项目,给予在地机构一些他们没有想到的点。


谈职业发展困惑:

不再于如何推动机构成长困惑,而是关心个人如何感到在公益行业做下去是有意义和有趣的?


您目前对职业发展有困惑吗?具体是什么?


我的困惑还蛮简单的,就是如果现在的工作一直做下去,自身和所在机构在公益行业该怎么发展?我不是想要到某一个具体的岗位,而是希望能感到在公益行业做下去是有意义和有趣的。不过我已经不再奢望趣味性和成就感,因为太难在现在的工作中满足(和在原机构时不一样),所以已经将这些追求放到业余生活的公益活动当中。


现在的困惑和五年前有何区别?


现在回想起来和五年前比区别很大,在原机构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不能推动自己所想做的事,而且机构发展和自身发展不同步,困惑在于怎样在自己发展的同时推动机构发展。但现在我的困惑更多地从机构转移到了自身,因为现在所在的机构有太强的企业属性,机构的成长不是我所能推动的。


*图片来源网络


您当年的困惑是如何化解的呢?


随着我能力的发展,很多困惑都解决了,还有一些问题用自己离开的方式给彼此一个发展和转变的空间,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解决方式。其实机构不一定要按照我当时的想法发展才叫解决了问题社会上有太多事情的发展不是只凭意愿就能达成的。我觉得当时所在的机构现在发展得也很好,做了很多扎实的事情,也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是可能跟当时我预想和希望的发展方向不太一样。但我觉得这样也很好,我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机构的发展一步步都在跟随着需求等各方面变化而做选择


谈基金会行业的未来:

推动公众公益意识的进步,来日方长。


您对基金会行业的未来呈悲观还是乐观基调?


我自己是比较乐观的人,所以很少觉得某个长久存在的行业的未来会是悲观的,不过是呈停滞状态还是快速向前发展的区别。这两年湖南的公益行业发展得比较缓慢,登记成立基金会数量的增幅非常小,再加上政策缩紧、经济吃紧也会影响到公益事业的发展。


您觉得公益行业哪些问题在变好?


公益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在不断的完善,这是从法律和国家的层面认可、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虽然有一些条文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公益行业的发展,但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至少让很多人关注和参与进来了。


另一点是因为行业不断地讨论和分享公益相关话题,让身边很多曾经完全不了解公益行业的圈外人都能聊上一点,这跟五年前完全不一样,那时大家对公益行业都没有概念。这五年来群众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在进步,尤其是学生的公益活动参与变多了。虽然圈外人不是深度了解公益,但只要有人在做这件事,就能慢慢影响到更多的人。


这也是一种公益意识的培养。为什么中国和欧美的公益慈善领域发展存在差距,是社会推动的程度不一导致的。美国个人捐赠和行善占很大比重,中国则不是,因为公众教育不够。社会力量对公众教育的参与是有限的,比如做一个活动,能通知到的、能参加的人都有限。但如果是行政部门和国家的层面来推动,只要初心是好的,哪怕最后有一些僵化的、不被公益行业认同的方式,也还是能更快地推进大家的认知。


下一个五年,您对个人工作和基金会行业有什么期待?


我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有更多公益机构能发展起来,更多圈外机构能加入到公益行业中。而且希望这些机构不只为了完成社会责任或达成工作,希望更多有公益认知的、全职的人才能稳定地从事公益行业。虽然有很多其他的期待,但我觉得还是应该现实一点。


离开原机构后,自己的执念少了很多。之前总希望能做一个好的机构,能推动湖南省内公益行业的发展、能真正帮助到很多人。离开原机构后,只希望能顺其自然的把公益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公益不像商业,成交了就是一笔业绩。如果不是潜移默化的让人产生认同,就不算特别有效的公益传播。



END


排版 | 陈晨  访谈 | 王笑妃  整理 | 李奕潼 



-2020年会正在进行时-


点击此处了解2020年会合作>>>

点击此处共创2020年会嘉年华>>>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