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伊里:公益教育要全过程全领域批量培养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轻人

ECNUZJGY CFF2008 2022-04-26

   导读: 


2020年12月13日,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论坛围绕“融合与创新:构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养体系”的主题,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上海市民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马伊里女士出席本次活动,并在主旨报告中提出,要将公益理念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立上等志,做平常人”应该成为优秀人才、卓越精英的基本人格素养,公益教育不仅要培养专职公益从业者,还要培养有良心的各行业人才。本文为马伊里女士的发言全文。


▲本文转自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上海民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马伊里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出席这样的公益论坛,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变局挑战下的公益慈善教育区域生态建设。题目有点长,但是我理解,核心词还是公益教育,我们围绕着公益教育来讨论变局下怎么办?在区域生态下怎么做?


公益机构与高等教育机构的联手,我认为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尤其是与师范类高校的合作,它的意义更加重大。将公益理念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将影响未来几代人的人格成长。进而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有一个现象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参与教育全过程的相关方:家长、学生和教育机构,他们的动力基本是以能否培养一个“人上人”为标志的。家长、学生是这样,学校也是这样,甚至成为某一阶段在社会上很流行的意识。就是无法抗拒,大家都必须走那条路,不走那条路无以证明自己是成功的。


在我看来,真正优秀的人,是不会认同人上人的。钱理群教授一针见血的曾经指出过:“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陶行知先生更早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文中就说过:“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这里说的平常人不是平庸的人,因此我认为,要把那句老话,“立上等志,做人上人”改一改,叫做“立上等志,做平常人”。这应该成为我们优秀人才、卓越精英的基本人格素养,也可以作为我们教育的基本动力和更高的追求。


公益教育与公益人格


公益教育的核心或者公益教育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和推进的一个命题。


我个人认为,公益教育的核心,是全过程,全领域,批量培养,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轻人。


全过程就是不仅从大学开始,应该从家庭开始,从幼儿园就开始,因为很多问题是出在前端的。


全领域就是全学科,各个领域。我们所说的公益教育,不是单单为公益机构培养从业人员。它应该是一个通识的,是在各个领域都要培养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轻人。


批量的意思就是我们是学校,我们不是个别的,一个家庭家长人格不错,他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种个别的,随机发生的。我们是教育机构,所以我提出要“批量培养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轻人”。


▲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论坛


公益人格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理解,公益人格很重要的是价值观中的利他倾向。他们享受“助人自助”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去功利、开放、分享、参与、阳光、积极,使命驱动是这些人的基本特征。


他们观察问题比较多的是社会视角。除了政治视角,经济视角之外,他们看问题比较多的是社会视角。他们关注的不仅是这个社会造了多少桥,修多少路,而是环境生态是否可持续。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个社会出了多少明星,多少精英。而是每个人参与的机会是否平等。他们关注的不仅是这个社会有多少财富,而是这些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


我们这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少年时代接受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育,那时,谁是自私的人,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但是,之后的几十年,有了变化,认为自私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东西。不要那么地污名化它。再后来的发展出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可以被原谅的事情。好像在商言商,什么都可以做,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都是可以原谅的。到了那样的地步,有公益人格利他倾向的人,反而被视为另类。他们告诉我,他们不被理解,甚至很多人不相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会有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傻瓜”,不赚钱还要花那么大的精力付出。因此,对于我们身边的公益人,我们要倍加敬重、爱护和支持。帮助他们做成他们想做的事,因为那些都是对人类未来进步有意义的事。我们要满腔热情,非常敬重的去和这些人打交道。去支持他们。其实支持他们,也是进化我们自己。


公益教育,我觉得不仅要培养公益机构的专职从业人员,还要培养有良心的企业家,有良心的医生、有良心的老师和有良心的科学家等等。我们要培养有良心的各类人才,就是要在普遍的课程里面,都要设置公益课程。


▲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论坛


公益慈善的区域性生态建设


“生态”这个词,我觉得现在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我理解生态有这么几个要素。


第一是它的多样性。


第二是复杂性,它有复杂的关系结构,或者说是不同的生态位。


第三是这些复杂的结构,是有内在机理的。


我认为公益慈善的区域性生态建设,关注的是社会生态的议题,或者说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的互动关系。


关于区域这个议题,随着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我认为公益慈善教育的一体化,可能也是一个议题。


公益慈善教育在变局中求发展


疫情当前,全世界同做一张考卷。东方文明显示出强大的韧性,让我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切身感受到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制度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文明一直引领世界,居高临下,包括他们的那种强盗式的霸凌、丛林规则,零和逻辑似乎都是难以抗拒的。然而严峻的疫情面前这些都失灵了,与之相应的中国式社会主义“人和”理念呼之欲出。


今天中国第二个百年新征程马上就要起步,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越来越明白,我们的一切努力从来不是要让中国成为第二个美国,或者比美国更好的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我们的初心就是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我觉得这是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我们没有榜样。我们要自己去走了。


所以,在这样的变局当中,中国式的公益慈善教育,将会面临巨大的国内国际需求。我希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能够成为人类更高境界的共识。


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能为推动这样的共识出力,感到万分的荣幸,虽然已经退休,我也非常愿意参与这类议题的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专项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人才项目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度轮值主席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于2017年捐资设立。我校依托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优势学科专业,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公益慈善事业研究院”,系统培育卓越公益慈善人才,推进公益慈善研究,弘扬公益慈善文化。


三年来,项目围绕“公益人才培养”,通过选修课形式孵化并开设近30门有关课程,建立起2个公益社团和19家公益实践育人基地,惠及1000多名在校生和公益领域从业者。


2020年,项目陆续推出“紫江·善知公益讲堂”,开设研究课题项目,“紫江·践善·行益”紫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探索一流大学公益劳育新机制,打造复合型、立体型、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


END


排版 | 陈诗恩




-近期热文-


从十个方面深度解读《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

呼吁稳妥处理2020年度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我国基金会行业发展的四大困境与八条建议

温铁军:做乡村发展,社会组织不能只埋头拉车

蓝煜昕:中国公益需要一场新“上山下乡”运动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