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告下载 | 一个基金会行业平台是如何建成的

聚力共生 CFF2008 2023-03-16

   导读: 


我国基金会历经将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重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其中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建设正是基金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与“基石”。作为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关键点位”,基金会行业平台型组织纵向可将服务影响力传导至整个公益慈善领域,横向可撬动更广泛的资源,发挥着“支点、桥梁、纽带”的作用。在基金会迈向高质量发展大趋势下,研究如何推动基金会行业平台的发起、成长,以及这类平台型组织如何支持行业的生态建设,具备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因此,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 平台型组织的发展脉络是什么?

  2. 平台型组织的发展历程中,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3. 如何支持平台型组织发展和创造价值?


期待以本次的研究为引,分享个中经验,给平台组织运作者、资助者和参与者以启发。


▲ 本报告于11月23日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中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2.0:聚焦关键点位,加速构建生态”平行论坛发布。下载报告《聚力共生、协同创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13年实践之路》,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


为了进一步促进公益慈善基础设施议题显性化、实践深入化、行动协同化,激发基金会行业平台的自我认同和多元发展,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从本土基金会行业平台的实践切入,开展了本项个案研究。考虑到案例研究对象的行业代表性、资料的全面易得性以及对基金会行业发展的参与程度,本研究优先选择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作为案例对象,通过剖析组织发展13年的发展脉络,分享个中经验、教训给平台型组织的运作者、资助者和参与者以启发。


“成功不见得能复制,失败一定可以避免”,期待以本研究为引,有更多学术界、实务界的研究者更加关注此类平台型组织,不断丰富该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为行业贡献公共知识产出。


*《聚力共生、协同创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13年实践之路》报告


👇扫码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下载报告全文


聚力、共生:

从非正式网络到行业平台


伴随基金会兴起的浪潮,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于2008年成立,2016年更名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以下均简称“基金会论坛”)。基金会论坛伴随行业走过13年历程,既是陪伴行业在摸索中前行的亲历者,又通过建设平台成为行业变迁的见证者。回首来时道路,恰恰正是基金会行业发展变迁的真实写照。


基金会论坛的组织发展,经历了发起孕育的理念期、注册前依靠组织间协同运作的非正式网络期、和注册后组织化运作的平台成长期。基于满足行业互相学习交流的迫切需求而发起,基金会论坛历经长达6年的非正式网络阶段,在非正式网络后期,其治理模式已无法支撑新形势下长远发展的愿景,因此秘书处于2017年成功注册为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基金会论坛进入了平台成长期的新阶段。


回溯基金会论坛13年中关键的每一步,时代在变、行业需求在变,但行业建设的初心却贯穿始终、开放包容的文化也传递至今。在此过程中,顺应行业环境变化适时转型,凝聚众人的价值认同与制度设计、始终支持公共品的耐心资本、顺境中的前瞻视野和逆境中的勇于担当,都是组织在一次次蜕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的关键因素。


基金会论坛经历了从依赖发起者个人影响到制度化运作的不同阶段,非正式网络的模式难以支撑发展愿景,最终需要走向组织化转型。组织化转型的一个核心是民主治理的精神,从而奠定了组织开放、包容的文化基调。基金会论坛第二届组委会即建立了民主议事的框架和规则。民主治理雏形的出现,意味着基金会论坛真正成为了行业中“大家”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基金会参与,一批批基金会践行者的热情、智慧和资源得以进一步释放。基金会成员自愿加入,通过公共平台践行民主共治,以崇尚契约精神自行遵守规范,依照志愿精神群策群力,实现平等共事、合作共赢。过程虽历经波折,但开放、包容的文化延绵未断,组委会去中心化的运作模式还是得以保留。时至今日,基金会论坛依然是多元立场交锋和观点交融的空间,容纳不同类型的基金会加入,接纳新的视野和思路以适应行业变化,形成健康的张力和发展的能动性。


基于行业共性需求所生长出的基金会论坛年会,一直是不变的业务主线,同时也是组织核心品牌和名片。从开展常态化行业交流活动,到为能力建设等业务提供解决方案,从被动回应行业期待到主动发现和补充需求,基金会论坛不断摸索行业发展的风向和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论坛重新搭建了业务体系,聚焦资产扩大、能力提升、生态建设和政社协同四个核心议题。


平台型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耐心资本持续投入,和以前瞻性视角看到发展性需求。基金会论坛历届组委会成员体现出的履约精神和信任,是基金会论坛获得十年如一捐赠支持的保障。秘书处得以心无旁骛地投入于业务发展,而非过多关注资金筹措,为组织生存而奔忙。然而,早在2012年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之际,组委会就找到了一条"自造血"的路径。通过收取年会会务费用弥补了部分成本,摆脱了对单一收入来源的依赖,也开创了行业会议收费的先河。随着业务矩阵的发展,也实现了能力建设业务模块的项目收入突破,打破了单一业务的收入成长瓶颈。此后,组织其他业务模块项目捐赠收入比重日渐提升,整体收入结构渐趋健康和多元,为保障业务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协同、创新:

行业平台发展展望


基金会论坛坚守至今的背后,四十余家历届组委会成员的支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回顾发起的初心和组委会成员的参与动机,行业建设的使命感是历经十余年而不衰的驱动因素,价值共鸣是平台共同体的粘合剂。基金会论坛历经摸索、跌绊、坚守的十三年,也是共同担负平台治理责任的十三年,新生力量轮流挑起了解决各阶段衍生问题的重担。对平台的拥有感和责任感在三代领导者之间传承,既为平台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也是组织成功转型的幕后担当。


行业共建、共治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公共品质,借由建设公共品才能更好解决行业发展共性问题。基金会行业平台的定位不应仅仅是面向单个组织提供私人产品,或面向少量组织提供俱乐部式的产品,而是提供让行业参与者都能使用和受益的开源产品,以不同的方式为行业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共性价值。



对于平台型组织而言,应潜心思考业务定位,以创造公共价值为准绳,跳出短期收益、放眼对行业的潜在影响。在此过程中,需以能力建设为支点,提升组织整体的业务水平。既要做正确的事,也要看重产品体验和价值,通过为行业带来的成效而吸引资源方,而不仅仅是为行业建设的理念而买单。


于资源方而言,支持平台型组织不为生存而妥协、承接过多非公共属性的业务至关重要。行业需求的挖掘和公共产品的研发,是一个在行业范围内沟通和试错的过程,可能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依赖内部资源储备进行产品开发和迭代。虽然平台型组织的属性限制了其服务市场化的程度,但组织可能为了平衡服务品质和生存压力,转而研发俱乐部式的产品以收取服务费用,或为了追随资源去解决资助者的个性化问题,从而削弱了行业公共性的价值。



从长远角度来看,需要平台型组织自身和资源方需要以公共的大我为依托,秉持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共同承担提升平台能力的重责大任,以保障公共品的品质,找寻富有远见的解决之道,共创代表未来的力量。通过携手创造出符合长久公共利益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平台型组织的发展才能一往无前。


案例点评与讨论


1

// 研究价值与后续研究方向建议

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付涛认为,研究涵盖了机构全阶段的时间节点与不同维度,这体现了基金会论坛拥有详实的组织记录。研究把组织自身内在的内容转化为行业公共性的东西呈现出来,从基金会论坛一个细微的个案入手,折射了基金会行业的发展脉络。


案例报告的三点研究价值:


第一,案例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基金会论坛的定位是推动基金会行业生态建设,它涉及多元诉求和声音,要进行集中化的有效决策从而去协同平衡。协同的基础是公共性,公共价值的追求成为平台的成员机构的共识基础。


第二,案例呈现了基础设施组织的价值和功能。案例采用非正式网络和生命周期理论,从基础设施和行业生态系统的角度看行业发展。当前基础设施的价值认同还没有成为资助方的战略,一个原因就在于研究滞后于行动,基金会论坛案例研究体现基础设施组织的价值与功能,开始推动议题的发展。


第三,推动行业知识生产。行业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是创造、传播和分享知识。案例是基金会论坛的一个良好自我诊断,长远来看,它是组织经验的沉淀,甚至是组织文化的传承问题。


研究报告的四点建议:


第一,开发适合本土基础设施组织的影响力评估框架;


第二,行动领域的研究需要借用好的方法工具,推动学者开发相应的适用于实践的工具,并在过程中让学界看到公益领域实践议题的研究价值;


第三,关注和强调有效资助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希望继续研究基础设施,把这个议题推动下去。


2

// 资助型基金会的启发

通过基金会论坛13年发展历程的研究案例,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从资助型基金会的视角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启发。


促进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发展的三个成功因素:


第一,回应和满足共同的需求。例如基金会论坛在发展十几年的历程中,回应了不断变化的行业共同需求和诉求,这是行业基础设施能做成的最重要的起点。


第二,有稳定持续、具备行业视角的资助方的支持。除基金会论坛外,如资助者圆桌论坛、方德瑞信,均有比较持续的资助方。资助方需要看到支持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长期性和重要性。


第三,机构要有具备行业公共视角与创业家精神的负责人。好的机构负责人一定具有创业家精神,能够自己去开拓业务。同时,团队能够自我驱动并且认同事业价值,逐步成长。


最后,行业基础设施机构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资助方要以长远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态,看待它们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且支持度过这些困境。


南都基金会支持行业基础设施的理念、心得与体会:


第一,为什么要重视行业的基础设施?这与南都基金会的使命、初心息息相关相关。行业基础设施是行业的公共品,公共品必须有人投入,去服务于行业里每一家公益慈善组织。投资于公益慈善行业基础设施具有乘数效应,对行业具有很强的支持性。


第二,重点支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需要以系统视角看待和分析,要看到整个生态里的重点生态位。比如基金会中心网、基金会论坛、资助者圆桌论坛、方德瑞信、墨德瑞特等组织,在不同方面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同时,下沉非常重要,注重区域生态建设,要把地方公益生态中的关键行业基础设施做起来。


第三,如何支持行业基础设施?一是资金,并且是持续性资助。二是参与机构治理,即使最开始只是非正式的松散网络,也要参与其治理和管理。三是资源链接,为基础设施机构引荐其他资助方和各种资源,让它接入更大的网络。四是提高组织负责人的眼界和能力,提升他们的领导力。


总之,资金、治理、资源链接以及提高组织负责人能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组织发展的不同状态,决定重点提供哪种支持。


最后,资助方需要耐心,要看到任务的长期性。比如美国的公益行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离不开一些稳定持续的资助方,像福特基金会、盖茨基金会,都是长时间地投入。中国基础设施类机构已经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体现了对行业整体支撑的价值,但他们的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久久为功,坚持做下去。


彩蛋时间



推荐相关阅读:

基金会论坛如何走过13年>>>



END



整理、撰稿 | 周婉宁、肖沁宜

编辑 | 任梦洁

排版 | 陈晨


说明:感谢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对本研究的支持。研究内容错漏之处,欢迎不吝赐教,请联系邮箱:

renmengjie@cfforum.org.cn。


欢迎反馈


欢迎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留下宝贵意见。完成填写问卷即可有机会抽取2021年会惊喜盲盒!



2021年会精彩

扫码回看2021年会 👉

点击阅读精彩发言 👉

点击深入了解议题 👉

点击认识基金会论坛 👉



欢迎关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获取更多关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的最新资讯和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CFF2008


官方网站(请复制粘贴到浏览器地址栏访问)

http://www.cfforum.org.cn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