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对于浪漫的终极想象就是彼此拥抱|无性恋之声

无性恋之声 无性恋之声 2022-06-02

文|于锐

受访人|A君



我是一个特别传统的男性,从小到大,除了“无性恋”的身份之外,我跟大多数的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害怕孤独,我渴望爱,我羡慕那些身边那些有恋人的朋友们。


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常常幻想着这样的场景:在冬夜里,我跟她坐在温暖的炉火边,每个人手里捧着一本书,彼此默不作声,偶尔抬起头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笑一下。冷风从窗户缝钻进来,我们彼此深深拥抱。


是的,我对于浪漫的终极想象就是彼此拥抱。


作为一名无性恋者,我对性毫无兴趣,脑海里从来不会浮现起对于性场景的想象。


这样的认知从初中开始就贯穿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班级里的男同学们都对异性的身体充满了兴趣。他们会偷偷从宽大的校服辨认女生们涨起的胸部,会一起去网吧浏览黄色网页。


每当身边有人提及这个话题,我也会好奇地竖起耳朵去听听,但是我发现,虽然我对这个话题并不反感,但也没什么特殊的感觉,甚至不会起生理反应。


初二那年,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设计一张板报,主题是“男生女生”。我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在网页上看到一个关于“无性恋”的小短文,读完之后我惊呆了,这不就是我吗?


由此我对“无性恋”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是由于年纪还小,我并没有过多地思考自我,这个印象只是隐隐地留存在我的心里。


Photo by Ivan Aleksic on Unsplash


度过了繁忙的高中,我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在大学里,男男女女们入对出双,我却始终是孤单一人。


好几次,我有脱单的机会,但是最终都由于我个人对亲密关系的隐忧而未能修成正果。而这种隐忧的根源,正是我从小到大对性的不感兴趣。


我知道只要恋爱,最终一定是要跟对方发生杏关系的。我渴望恋爱,但是我并不想要杏爱,这太不符合常理了。


“性”成了我心里的一个负担,我担心未来的女友会由此怀疑我是骗婚的Gay,或者是觉得“我不行”。


在一段过程里,男性要主动是个默认的规则,因此我非常担心,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得不和女性发生杏关系,我能否唤起自己的性器官。


如果身为女性,坦陈自己无性恋的身份,或许会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认同;但是对于男性而言,即便当下是社会学家笔下的“男权社会”,社会对于男性的规制仍然同样深远。


在“男子气概”的规制下,说出自己无性恋的身份,会遭到他人的耻笑或者怀疑。


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部门团建,都是男性。大家喝了点小酒,开始玩“破冰游戏”,谈谈自己的第一次。


我当时根本没有谈过恋爱,更不要说杏行为。别人都淡定自若地说出了自己的经历,轮到我的时候,我满脸通红。


由于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未曾有过杏经历的事实,我只能硬着头皮胡乱编了一段。大家只当我传统羞涩,没有继续问下去,我松了一口气。


Photo by Kyle Smith on Unsplash


对于无性恋群体来说,耻笑和怀疑都是久远的,更加让人感到无力的是,无性恋并没有一个“大声表达自我”的过程。


当跨性别者和同性恋者鼓足勇气向人群高呼时,起码会得到人们或支持或厌弃的目光。可对于无性恋者而言,哪怕大声高呼,也并没有人愿意驻足。


人们只会抱以疑惑,或者一笑了之,觉得这是个难以理解的伪命题。


我曾经跟亲密的朋友们出柜,但是大家都觉得这只是我自己的心理感觉,并不是实质上会影响到生活的东西。


我不知道跟谁诉说,无性恋者的出柜,就像一个人在梦里高呼,自己已经声嘶力竭,而梦境之外的人只当是梦呓。


后来我逐渐地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诉说之地。我在AVEN(无性恋能见度和教育网络)一篇一篇地翻看人们关于自我的叙述,在这些大同小异的叙述里,我找到了共鸣。


另外,我还加入了豆瓣无性恋小组。伙伴们一起在组里讨论关于无性恋的话题,在组里交友。


我在小组的一次线下互动中认识了她——她也同样是一位无性恋者。我们相谈甚欢,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我们从来没有亲吻过,最亲密的动作是拥抱。在一起的时间里,我们像别的情侣一样看电影、逛街、旅行。夜幕降临,关上房门,我们各自坐在沙发的一端看书。


在感情里,我们跟普通的情侣没有任何区别,该受伤的,该快乐的,感动的,气愤的都是一样的,不合适也一样会分手。


相处了一年,我们发觉了彼此身上的不合适,于是和平分手。至今为止三年过去了,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但在这三年里,我逐渐厘清了自我。


我不再因为“性”而去疏远“爱”,而要随时做好爱的准备,不再纠结对方是否无性恋者。我相信爱或许能够战胜其他,我本身不排斥性行为,或许也可以为了爱去迁就对方。


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是:非无性恋的女性,能否接受在亲密关系中“无性”,或者说低频率的性行为?


Photo by Manuel Meurisse on Unsplash


在无性恋的社群里,有的人表现得淡然随性,接受当下的自我,也有一些人因为孤独而喟叹。


我也是时常感到孤独的人之一。有时候我会有点怨恨自己,为什么不能跟别人一样,这样的话会少去很多压力,但转念又开解自己:自然已是既定,就只能接受现实。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要过多数人的生活,拥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但是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在无性恋的社群里,有少数伙伴迫于压力考虑过“形婚”,但我觉得,形婚是最差的选择,不如一个人单身到老。


我们这一代人算是新观念和老观念的中间一代:我们的上一辈人观念传统,我们的下一代人会是一代新新人类。


其实在当下,选择不婚或者丁克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在社会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正不断提高。


后记


在采访A君的时候,他突然问笔者,有性恋的异性恋女性可以接受没有性生活吗?


这是他多年来的困惑,而这个问题他没有办法开口去问身边的女性朋友。


我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带有异性浪漫情结的有性恋女性,因为没有在日常生活里接触过无性恋男性,因此如果仅凭想象的话,对于我个人来说或许不太能接受。


但是如果两个人真的十分相爱,或者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彼此接触,或许也未尝不可。


A君的困惑突然让我有点心酸。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谈论性的时候,当我们可以毫不羞赧地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A君也可以顺利地找到他的真爱,不再孤独。


Photo by Safar Safarov on Unsplash


END


往期回顾

出柜后妈妈对她说,当今时代已不再是只有男女恋情了

“我现在就比较平淡,自己一个人也很快乐”

男友在冬夜抱紧她,可她除了冷以外没有任何感觉

肥西:我没有浪漫情节,但并不影响浪漫关系的建立



科普时间


半性恋(或半无性恋)

(Demisexuality)


指一个人只会在形成较深的情感联结后感受到性吸引。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种在满足特定条件前避免性行为的选择。


半性恋可以被包含在灰色性向(Grey-(a)sexuality)中,因为情感联结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来建立,而在没有这种情感联结的情况下,TA们感觉自己本质上是感受不到性吸引的。


资料来源:无性恋能见度和教育网络(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


圈内文化


AVEN三角


这是AVEN的标志,也常常被视为无性恋的标志。


顶端的线段代表金赛量表,左侧的线段代表同性恋,右侧的线段代表异性恋,所形成的三角形代表性吸引。


代表无性恋的区域位于三角形黑色的底部。黑白灰的渐变色象征着性向是一个连续体,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也给灰色性向和半性恋提供了空间。


大家可通过下方的链接了解该AVEN三角(需复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


资料来源:

http://wiki.asexuality.org/AVEN_Triangl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