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以前的我们丨魔都实习华政人:“本次列车终点站,曹路”

魔都打工人 鱼跃法学
2024-09-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作者本科来自华东地区某五院四系,目前已保研上岸某顶尖985法学院。本文是一篇虚构轻小说,是作者受毕业实习通勤经历的启发所作,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用精巧的法律术语暗指当下“魔都打工华政人”的艰辛与不易。


目录


一、《上班地铁学》:理论与实践的二律背反

二、内卷浪潮下“反向寻座法”的理论困境

三、用“五听法”破解下车赌局——一个博弈论的视角

四、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之后还是很感动


一、《上班地铁学》:理论与实践的二律背反


当我再次在角落里找到那本卷边的实习笔记时,它的封面已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轻轻一吹,四散的尘埃又把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个满地堆满枫叶,行人纷纷裹紧大衣的秋天。


那是一堂再平常不过的公选课,铃声响起,教室里依然喧嚣不止,直到一个瘦小的老先生踏着急促的步伐从走廊上一路小跑而来,然后费力地推开那扇老旧的教室门,发出嘎—吱的声响,走上讲台。


“同学们,这学期由我来主讲《上班地铁学》,有关考试和平时分的细则,下课后助教会跟大家说明。”


教室里的同学显然没有把他当回事,三三两两讲着小话的不在少数,还有一部分人躲在角落里拨弄着手机。


“所谓上班地铁学,其上班之内涵可做扩大解释。”他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特意拉长了扩大解释这几个字,然后端起讲桌上的水杯,在嘴边吹了吹,抿了一口。“这里的上班,亦包含实习、见习、实践等类上班行为”。


说小话的同学依然没有停下的意思,原本拨弄手机的同学看到没有点名已经准备溜走。而我作为文章的主角,当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


“老师,您现在上班还挤地铁吗,您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上班地铁学吧”。我突然站起来,并故意抬高了几个分贝,喊了出来。


教室里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过,说小话的同学被吓了一哆嗦,准备溜走的同学默默地把书包塞了回去。


老师扶了一下眼睛,用手划拉着点名册,声音有些颤抖地对着我说:“你,你是哪个班的,学号多少。”


“老师,目前的上班地铁学研究,已经大大超出您书本研究的范围了。”此刻,老师一定想把我扔出教室。“与其在这里空谈理论,我们可不可以讲点稍微实际的。”


老师的脸被气的发紫,指着我说“你.......你,我现在开始提问”。


这可正中我的下怀。


“我......我问你,在上班地铁学的一般理论中,其中有一个必要前置程序是什么,你给我说出来。”他的眼神中带着满满的质疑和愤怒。


“通过移动媒介工具到达地铁端口,俗称坐公交。”


“那以霍格沃茨为例,从五期公寓坐公交的话,应当从哪个站上车。”


六期。”我脱口而出,“更确切地说,是三新路广富林路,而非广富林路三新路”。此刻,我的嘴角扬起了不易察觉的微笑,我竟有种自由游走于不同学术概念之间的快感。


他显然惊愕到了,他显然没想到我能够一下准确说出答案。正常的人,应该都会说五期吧。“除非……”


“怪不得我上次在五期连等了三辆15路和一辆24路,最后却连后门都挤不上!”一个同学高喊起来,大家瞬间议论纷纷。看来,现在还不知道去六期挤公交车的同学不在少数。


“同学们,静一静,挤公交车,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能锻炼我们意志力,多挤一挤没什么坏处。”老师赶紧制止了大家的讨论,示意安静下来。


“额,老师……从上班地铁学的实践角度来看,打车去地铁站才是更为常见的形式”。我又打断了他的声音。


“呵,还没学会挣钱,就学会大手大脚的花钱。”他露出了不屑的神情,又准备端起了茶杯。


“不,老师,这是另外的价钱……。其实……并没有很贵,我们四个同学拼车,轮流用券,平均一个人也就4、5元。”我察觉到了他对我的误解,赶紧解释道。


“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幸运刚好有三个室友一切拼车的”。他显然已经认定了他的看法,已经没有了与我继续说下去的欲望。


我惊愕住了,惊于他思维的僵化,也在犹豫要不要说出口。最终我还是没忍住,蹦出了一句“难道...难道您没有听说过...实习拼车群...吗?”


这次他惊愕了,他惊愕于自己多年的研究竟未听说过这个概念。“信口雌黄,我从事上班地铁学研究多年,公交出行早就成为了地铁前置程序的公认形式,你这个什么拼车群又是什么概念。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实习拼车群。”


“那是一个友爱的集体,不仅有着感人的互帮互助,更有着复杂的法律关系,要约与要约邀请(7点40有无uu拼)、订立合同(拼车成功)、交付价款(群收款)、抵销(昨天忘记付了要不今天你来)、合同权利义务移转(同学对不起我临时有事要不你换个同学吧)、对赌(同学你也打个车看看我们谁的先到)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我开始给他科普,表面云淡风轻,脚趾却忐忑地扣出了三室一厅。“老师,上班地铁学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上班不是拥拥挤挤,上班是人情世故。”


他愣住了,他一改之前的不屑姿态,叹着气说道 “高,实在是高。”


“高,实在是高。”为了表示谦虚,我回敬并看着他的发际线说道。


二、内卷浪潮下“反向寻座法”的理论困境


他似乎开始变得感兴趣了,他直接坐下来,端起茶杯,说:“那就请这位同学多给大家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这不是故事,是学问。”我越来越有底气,然后随机挑了一个同学,问道,“你对早高峰地铁学有研究吗?”


他怔了一下“难道你听说过我的故事?。”


“没有,但你的脸上,写满了故事。”


“当然。”这个同学也来了兴致,“这可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目前来说,理论界普遍认为,在早高峰前提下,第一节或最后一节车厢为最佳乘坐车厢,主要的原因在于那里的人比较少,具有极高的站立舒适自由度。”。


“你基础知识掌握不错,就是眼界太狭窄了,只想到站着舒服,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我叹着气,显示出了一份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什么问题?”


“在九号线早高峰的情况下,不出三站,车厢里必然水泄不通,无论你站在哪里,都不可能感到舒适,所以,最好的选择是坐下。”


“呵,同学,我承认你很厉害。但是,坐下,你未免也太异想天开了。在早高峰的9号线捡一个座位,难度不亚于研究生裸考上岸。”这个同学的语气开始变得轻蔑,看来需要给他上一课。


而随之,他似乎想到了什么“难道,你说的的反向寻座法!?”


旁边的同学戳了他一下,问:“大聪明,什么是反向寻座法?”


“这是高阶上班地铁学的内容,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寻座方法,教材的最后一章才会提到。”他阴沉着脸说“想不到,你竟已经掌握到了这种程度”。


“我来替你解释。反向寻座法,常适用于毅力极强的人们。他们可以起得比平常更早,从大学城站,坐与自己上班方向相反的地铁,在前面几站下车,避开大学城拥挤的人群,以期找到一个座位。”我当然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你觉得这现在还具有实践价值吗?”


“我不懂你什么意思。”他显然被绕晕了。“既然理论上可行,为什么不具有实践意义呢。”


因为内卷浪潮。”我特意停顿了一下“这场近年来席卷全球的内卷浪潮,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对于上班地铁学的研究,已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以上海地铁9号线为例,在地铁内卷的环境下,如今想要通过反向寻座法在前几站找到座位,几乎要坐到终点站松江南站才能找到机会,再不济也得到倒数第二站的醉白池站。这一来一回的时间,早已经使得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趋近于无。”


“什……什么,竟要坐到终点站了吗……”他显然过于脱离实践,不明白如今地铁内卷的现状,打工人为了一个座位能有多拼。


“所以,很少会有人再这样。因此,实践中催生出了一种下车赌局。”


三、用“五听法”破解下车赌局——一个博弈论的视角


“下……下车赌局?”


“刚刚忘记纠正你了,你说坐地铁要到第一节或最后一节车厢,这不够准确”。我扶了一下眼镜,准备开始一波干货输出。“当今上班地铁学界,基本可以认同列车首尾人相对较少的结论,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傻乎乎地跑到最前或最后的门去等待。在内卷的上班地铁学研究背景下,我们发现,最佳的位置应当是列车首尾车厢的第二个门,即首尾车厢中离相邻车厢更近的门。”


“我不理解这有什么区别”。他还是那么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


“这很简单。”我抿了口水,嘴角不经意间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笑。“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两个原因。首先,人作为理性动物,在等地铁时不可能不进行对比与考量,趋少避多是本能。而这样的思考路径造成的结果就是各个门口等待的人数趋近于相近。因此,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决定拥挤程度的,其实终究还是门后空间的容积。然而,列车首尾的门贴墙壁而建,这就造成了其背后容积必然小于其他门”。


“另一个原因呢?”


“除了已经成为通说首尾车厢人少定律。近年来,在上班地铁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另一种现象,即门口拥挤定律。拿一节地铁车厢而言,两边是门,中间是座位,座位与座位之间的过道所站立的密度,一般小于在门口的站立密度。”


“好像是这么回事。”他稍微思索了一下。


“不仅如此,处于门口的人们,还会受到上下车客流的冲击,地铁体验感极差。所以,尽力挤到座位前面的区域成为了大部分地铁站立者青睐的目标,在这里有着较为宽松的站立空间。这个区域中,一般来说并排可站立两人,最多也只能容得下三人。我们把它暂称为舒适区。而你仔细想一想,列车的第一个门,是不是只有一个过道可以发展?”


“没错。”他恍然大悟。


“而除此之外其他的门,我们便可以左右开弓,至少增加了一倍站到舒适区的可能,再加上首尾的人少效应,你将占据这趟地铁上最舒服的站位。”


“不过,这根你刚刚说的下车赌局,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站到舒适区的目的是什么?”


“站得稍微舒服一点啊……”


“孺子不可教也。你要知道,地铁上的座位,才是地铁上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上班地铁学的终极研究目标。但是,坐座位也要有规矩,这样才能秩序井然。在长期的社畜生活中,人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法,即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遵循一个规则,谁离空位置近,谁得到这个位置,相当于就近原则。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公平地坐上座位。因此,当我们站到座位面前的舒适区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站位,更是一个信号,标志着你对你面前的座位享有优先受让权,只有你不去坐,才能轮得到别人占有。”


“那下车赌局又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我们有了就近原则,但也得等到面前的乘客下了车才能产生效力。但问题是,座位上的每个人下车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一排座位上又有那么多乘客,所以,站位的不同,带来了接手座位的可能性不同。每个走向舒适区站位的人其实都在下意识地做着选择,赌一把究竟哪个乘客会下车更早,自己可以更快地坐上座位,此所谓下车赌局。是上班人士每天必做的两次博弈。不过,有些时候,许多人可能连舒适区的场都进不了,更毋论参与猜选了。”


“既然这么复杂,为什么不干脆直接站着好了。”


“呵,所有人一开始都是这么想的。在你从大学城上车的时候,你无聊地依靠在门边的扶手上,看着窗外的风景,乍一看尽是朝气和美好。可当列车行至佘山,你第一次有了点拥挤的感觉,手紧紧抓着横杆,随着列车的开动调整着惯性,并用另一只手摆弄着手机。而随后便到了泗泾站,你会惊叹于这一站怎么可以有这么多人,你被门外上车的乘客直接挤到了中间,此站以后,地铁上再无空隙,哪怕连一个包都不能再放下。此刻的你哪里还能一只手拨弄着手机,你的胳膊肘此时已经没有了活动的空间,手机被直晃晃地怼在了你的面前。这时候,你呼吸感到急促,想要快点下车结束这段通勤。


可你哪里知道,当列车开了一段巨长的距离,才到了下一站九亭,此时的列车也从地上驶入了地下,让你崩溃地不再只有那狭小的站立空间,更有手机上一直打转的加载符号和一格没有的信号标识。


随着列车的继续行驶,过了不知道多少站,你麻木了,戴着口罩呼吸着燥热的空气,你无比羡慕在座位上打盹的乘客,仿佛他们就是地铁的王,那蓝色的硬座此刻显得无比柔软。正当你麻木之时,你又差点被一大群下车的人差点挤下了车,你弱弱地抬起头,看到电子显示屏上赫然写着“漕河泾开发区”几个大字。


这时候,希望来了,车厢瞬间宽松了,呼吸没有那么急促了,空气中洋溢着轻松的氛围。列车继续行驶,驶入徐家汇站后,所有人的眉头都舒展了,这之后站站有人会下车,处处有空可站立,下车的同学飞速地逃离,问及身边同学还要坐向何处,答曰:商城路,则露出意味深长的神情,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他惊呆了,半天没说出一句话。过了好一会,才开口:“那......如何让下车赌局的准确性更高呢......”


“听说过五听吗?”


“当然,古时审案的方法。”


“类似于此,在上班地铁学的研究体系中,学者们探究也探究出来了一套方法。是谓察言、观色、识人。”


“我不理解。”


“当我们走向舒适区时,事实上会不自觉地观察舒适区所对应的座位上的乘客,从中挑选最可能下车的一位加入排队。


所谓察言,即通过听闻其与友人的对话亦或打电话的言辞来判断其大致下车站点,诸如‘我马上到了,马上下车’等言语,都将是拥挤地铁中的一道光。


所谓观色,是综合座位乘客的微表情,判断其下车时间点。若其开始收拾手上的包,眼神朝向站点图上乱瞟,反复确认此时的站点,则其大概率要在最近几站下车,这时候则要调整站立姿势,准备接手座位,以防被抢先。


所谓识人,则更是一项技术活。凡坐地铁者,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均而有之。但气质、打扮、神态却各有不同。凡不甚注重仪态,无精打采者,则必为资深社畜;凡穿戴精致,仍有新奇之感者,常为学生或不甚地铁进城之人,或为办事,或为游玩,且均以到达城区为多,徐家汇站之前基本不会下车。而背包甚大,未穿西装,颇有理工科之风者,大概率将在漕河泾开发区下车,此为重点关注对象。故此,是为察言、观色、识人。”


此时,教室里掌声雷动,我用丰富的上班地铁学实践经验,成为了整个课堂中心。我不禁感慨,要是民法也能这么简单该多好啊。随着我洋洋洒洒地说完这些,下课铃声随之响起,然后……


四、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之后还是很感动


然后,我就醒了,坐在我抢来的位子上。广播里优雅地播报着“下一站,终点站,曹路,请全体乘客下车。”


手机屏幕上弹出了工作群,并出现了可怕的“有人@我”和带教律师的“??????????”。


尾语


几乎每一个华政人,都有这样一段难以忘怀的实习经历。在那段日子里,时间可以被站点量化,疲倦可以从地名体现。通勤,似乎让我们第一次直接感受到了上海的压力与迈入职场的辛苦。但当时间把疲倦褪去,再次回想起这段初入职场时充实的实践时光时,却也尽是满满的回忆与眷恋。愿我们若干年后耳边再次响起“欢迎乘坐轨道交通9号线。本次列车终点站,曹路。请注意换乘列车的首末班时间。打开Metro大都会,手机刷码乘地铁”时,都成为了当初想要成为的样子……



鱼跃法学

微信号|鱼跃法学

新浪微博 知乎 豆瓣|鱼跃法学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校精品学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鱼跃法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