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学东渐记:百余年前的留学心语

小王随笔 小王随笔 2023-01-13
西学东渐这个词很有名,来自容闳的自传体回忆录《西学东渐记》,说西方的学问渐染东方,春风化雨,令东方的老大帝国焕发新生,再造少年中国。

这本书原为英文,书名 <My life in China & America>,直译为“我的中国与美国人生”,初版于1909年的纽约;1915年,恽铁樵、徐凤石将其以半文半白的文体翻译为中文,定名《西学东渐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笔者上周读完岳麓的再版,共鸣于这位百余年前的留学生在暮年对自己全部人生的回忆。

【图】来自网络。


容闳(1828 - 1912),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这是今天的珠海南屏镇,距离澳门仅6公里。他是耶鲁大学校史上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百度百科上,他被称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他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有二:建议并创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即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机械厂;倡议并主持晚清幼童留美,而这总共四批120名留美幼童中就出了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国海军元帅蔡廷干、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等工程、军事、教育、外交人才。

【图】青年容闳(左);暮年容闳(右)。


作书时,容闳已81岁,离去世仅3年。书里,容闳纵览了自己的一生:

  • 幼时家贫,得益于靠近澳门,西洋商旅、教士颇多,就学于西塾。
  • 少年丧父,家道中落,适逢西塾教师回国,得到良机共同赴美。
  • 留学美国,勤工俭学,考入耶鲁,于求学中感触时事,渐渐萌生以西式教育救国的理想。
  • 毕业回国,重拾粤语与汉文。
  • 在英占香港当律师不成,到上海作海关翻译,后至英商公司作书记员,期间为黄河决口难民向西人募集捐款。
  • 为英商公司探查太平军占领的产茶区,而后去南京实地探访太平天国内情,会晤洪仁玕。
  • 谒见曾国藩,向其建议购买西方机械,兴建本国工厂,乃至逐步建立工业体系。
  • 再次出洋,购办机械,完成环球旅行,回国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倡议政府选派学童出国学习,并负责国内遴选工作,且先行赴美安顿幼童。
  • 调查秘鲁华工生活工作情况,揭露“猪仔”的悲惨遭遇,拒绝秘鲁驻华专使请清政府多派遣华工的要求。
  • 清廷召回所有留美学童,归国谒见李鸿章,反被李斥责主持幼童留美事宜不力,回美。
  • 甲午前夕,中日战云密布,公开建言献策,主张借款建立银行体系、自主生产兵械等,与日本周旋久战,必可胜利;受张之洞电召,时隔十三年再次归国,但与张相谈不投机,种种政策均未被采纳。
  • 留京交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亲历戊戌变法,因亲新党,恐惧被捕,逃出北京到上海法租界,再避难于香港,两年后返美;之后一年游历日占台湾,谒见台督儿玉源太郎。

这么寥寥几行字,勾勒了一位还称得上传奇人物的一生 —— 从阅历而言,在一百多年前,他多次跨越大洋,或者直跨太平洋,或者绕道好望角,往返中美,并且完成海上环球旅行;从交游角度,他与曾国藩、洪仁玕、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儿玉源太郎等多方人物交往;在经历方面,他亲自见证或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内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


令笔者尤其感动的是这么几件事。


1

不受嗟来之食。 



容闳在留学美国之初已经皈依基督教,当其在美国勤工俭学仍然不足以应付生活与学费开销时,耶鲁大学校董会主动提供资助,要求他完成学业后回中国传教。他拒绝了。

为什么呢?

从后面的经历看,容闳本人对于耶教信仰很虔诚,譬如他起初对太平天国运动也抱有很大同情,又如在历经海上颠簸磨难、陆上兵匪祸乱之后会感谢上帝,再如他的儿子们一出生便受洗成为耶教徒。

一位虔诚的耶教徒,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来自耶鲁大学校方给予其助学金,一方面完成学业,一方面回归故土传播主的福音,这样两全其美的安排?

因为容闳认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 就回报祖国这件事而言,传教远远没有其它一些事情重要,例如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启发教育国人。

容闳在寓旅海外时,一方面见识了海外华人的悲惨遭遇,比如被称为”猪仔“的华工被拐骗贩卖到美洲修铁路、挖矿山、做苦力,惨死他乡;另一方面,对国内时事动态的关注使得他在东西方两相对比后,益发认为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而非西式教育不能救中国。

再者,“不受嗟来之食”。容闳并非不能接受资助,事实上,在拒绝了校董会的助学建议后,他立刻在经济上陷入窘困境地,几乎要辍学。此时,他少年时代在澳门上西式学堂的师友恰好与他联系,并为他筹措到了钱款。容闳利用这份帮助挺过了难关。

那么,此资助与彼资助有何区别?

区别在于附加条件。我们常说中国资助亚非拉不加条件,美国资助则有一堆附加条款。如果不是窘迫无奈到一定地步,还是千万不要接受附加条款,否则一朝受制于人,朝朝受制于人。容闳认为,附加的传播福音的条款,改变了他救国的初心宗旨——他不能接受。

容闳是这么说的:“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纵政府不录用,不必遂大有为,要亦不难造一新时势,以竟吾素志。若限于一业,则范围甚狭,有用之身,必致无用。且传道固佳,未必即为造福中国独一无二之事业。以吾国幅员若是其辽阔,人苟具真正之宗教精神,何往而不利。然中国国民信仰果何如者?在信力薄弱之人,其然诺将如春冰之遇旭日,不久消灭,谁能禁之?况志愿书一经签字,即动受拘束,将来虽有良好机会,可为中国谋福利者,亦必形格势禁,坐视失之乎?余既有此意,以为始基宜慎,则对于校董诸人之盛意,宁抱歉衷,不得不婉辞谢之。嗣海门悉予意,深表同情。盖人类有应尽之天职,决不能以食贫故,遽变宗旨也。”

2

志愿西学东渐。 



容闳在大学毕业,将要归国时,立下志愿:自己既然受惠于这样的文明教育,我也愿在我后面的国人也能享有这样同等的教育,从而西方的学术与文明,能够输入灌溉中国。

正是抱着这样的理想信念,在日后,他才向曾国藩建言,选派学生赴美学习,并倾尽心血。

“予既远涉重洋,身受文明之教育,且以辛勤刻苦,幸遂予求学之志,虽未能事事如愿以偿,然以普通教育之资格,予固大可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矣。既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则当日夕图维,以冀生平所学,得以见诸实用。此种观念,予无时不耿耿于心。盖当第四学年中尚未毕业时,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规画大略于胸中矣。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予后来之事业,盖以此为标准,专心致志以为之。”

3

不当买办。 



容闳在上海先做海关译员,后在洋行作书记,因为他出众的英文能力和正直品格,渐渐在华人和西人中有了名气。一个英国公司(Dent & Co.)想要聘请他出任驻日本分公司的买办,容闳坚决地拒绝了。

容闳认为,买办这一职业,虽然薪酬丰厚,但却是洋行中奴隶头子而已,自己既然身受名校教育,就再不能自轻自贱,堕落了母校的声名。

买办之俸虽优,然操业近卑鄙。予固美国领袖学校之毕业生,故予极重视母校,尊之敬之,不敢使予之所为于母校之名少有辱没。以买办之身分,不过洋行中奴隶之首领耳。以予而为洋行中奴隶首领,则使予之母校及诸同学闻之,对予将生如何之感情耶?人虽有时困于经济,不得不屈就贱役,为稻粱谋,第予之贫乏尚未至此。”


他一生孜孜追求,使老大帝国样板式地仿照西方建立机器厂,试探性地向外派遣留学生,接受西式教育的滴灌。就此而言,他成功伸张了自己的理想。


数年后帝国召回所有学生,终断西式教育的尝试,并且也没有借助机械厂建成体系,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利用中国自己的人材,实现自给自足。以此观之,他的理想终究失败了。

然而,谁又能讥嘲他呢?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020.11.18 于深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