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芳华》撤档 围观者借机怼冯小刚挺没意思

2017-09-25 江玉楼 有狐


《芳华》还没公映,对它的内容表现还无从谈起,就以诛心之论棒杀它,连带踩上冯小刚,将其标签为体制中“精致利己主义者”,怎么看也不像是公允之论。

文 | 江玉楼

冯小刚新拍电影《芳华》在公映前几天突然撤档,无缘十一黄金周。有关撤档的动机,有人认定为炒作,冯小刚否认,并与正在路演的剧组“悲壮告别”。一个还没上演的电影,就这么卷入不明不白的舆论漩涡,特别符合时代特征的某些样貌。

认定撤档属于炒作的推断是这样的:因为冯小刚与人对赌七亿元票房,现在一看黄金周电影竞品,争不过,所以干脆撤档,避开竞争对手的锋芒。也正是在这样的阴谋论下,舆论渲染了一个“老奸巨猾”的冯小刚形象。炒作论甚嚣尘上,令这位老江湖百口莫辩。

对于炒作论的否认,关联公司提供一个直接的证据是不存在“七亿元对赌协议”,冯小刚也不必将所有赌注都押在《芳华》上。但是对赌协议是多少,冯小刚投资占比又是多少,属于商业秘密,不能说。这也等于说,否认炒作缺乏明白无误的证明。

但客观而言,冯小刚要是这么“炒作”,恐怕也是得不偿失。一是失掉现有宣传积累的口碑,二是失信于院线,三是早前宣传、物料等花掉的两千万就算是扔了水里。电影营销无可厚非,但总要计算成本,像《芳华》这样自导自演“炒作”,不符合常理。

跟着炒作论,抨击冯小刚一贯是“老炮儿”的势利做派,批评他不是直道而行,左右逢源,是两面派,恐怕也是脱离了就事论事的范畴,进入了“大鸣大放”的状态,也是不足取。评价一个导演,依旧是看他的电影,无限度地对个人上纲上线,挺没意思。

《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作品,冯小刚按照影像特点,进行了再创作,其中有对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历史的反映,仅凭这些对历史题材的触及,这部电影就有可赞的方面,并不能在未见之前就一棍子打死。

换言之,对一部电影的讨论,本应该集中在电影表现本身,好和坏,不应该牵扯制作人的是非。《芳华》还没公映,对它的内容表现还无从谈起,就以诛心之论棒杀它,连带踩上冯小刚,将其标签为体制中“精致利己主义者”,怎么看也不像是公允之论。

在贬低冯小刚的时候,批评者可能也要有所克制,原因就是:一部电影,尤其是表现敏感历史的题材,往往遇到无法描述的压力,龙标不代表一切,不能说明一切。如果批评冯小刚的时候无法点破这一点,再怎么看似成理的批评都不见得比冯更高明。

据完整看过影片的媒体人士说,哪怕《芳华》表现历史场景,似乎也不那么“敏感”。这间接佐证两个期待:《芳华》到底如何,可以让观众去判断,不必担忧历史虚无主义毒害观众。另外,抨击冯小刚炒作的,也可以先看看电影——至少看看其他看过电影的人怎么说。

所以,炒作说是一种刚愎自用的判断,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无的放矢。冯小刚即使能量再大,可他也没能力随心所欲操纵电影市场,票房不是他予取予夺的囊中之物。再说,《芳华》又不靠打民族主义牌,撤档就能唤起更多人买票进电影院?吃瓜群众只怕想多了。

现在的问题在于,冯小刚自己也不能透露撤档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耐人寻味的地方。炒作说一边在抨击冯小刚,一边在事实上为不可描述的东西打掩护,要说冯小刚“势利”,莫如说炒作论更“势利”。一部拿到龙标、确定档期的电影莫名撤档,这事难道不比肤浅的“炒作论”更值得严肃对待吗?

来源:搜狐号三條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键词

双一流 | 网约车 | 顺民教育

10W+评职称 | 薛之谦 | 中医“洗脑”

为母申冤 | 天才程序员 | 征婚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