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路上,去田野,去行走吧!|编辑部荐书

行走的 青年志Youthology 2021-09-23

人似乎天生就对远方有种向往,踏上一段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因为常有新鲜的刺激所以迷人。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与自然的对话和共情,让城市中急速奔跑的我们平静下来。杨潇说行走拓宽了人的心理半径,那些想不清楚的问题,仿佛在路上就能找到答案。
 
一场旅途也许并不需要以发现、收获为目的,当你行在路途中时,树、草、风和云都会替你说话。如同罗新老师在结束了从大都到上都的徒步后写到的:“我应该有许多感想,只是,如同秋天原野上焚烧干草和枯叶的青烟,只有影影绰绰的味道随风蔓延,却难以转化为可以明确表述的话语。那时我们正在穿越坝上草原,红日早已西沉,车灯在黑夜里掘出一条白闪闪的隧道。思绪和隧道一样越来越长,似乎没有尽头。”


在路上,不仅有山海、星河、鸟兽之类的自然风光,更有风景之下的历史、环境之中的社会互动。街头摄影师刘涛在一席分享他在合肥街头“走来走去”、边走边拍的故事,每张照片背后都是惹人发笑又有些荒诞的城市细节。在走路的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去旁观、去对话,深入一个陌生的社区、人群,也成为一种探索性的旅程。
 
全球疫情使我们对行走和旅行愈加怀念。过去,不少作家、学者不再满足于抽象的观念、理论,他们身体力行,从象牙塔、书桌前走向山野、街巷、工地、城市或农村,观察不同的风物与人情,对话迥异的群体和社区。
 
他们的行走和实践经验是什么样的?这一次为大家准备的周末书单,我们推荐了一些“在路上”、“在田野中”的书籍,阅读他们的体验或许能给窝在家里的我们一点点慰藉。


01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作者:罗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推荐人:阳少

罗新老师沿着元代皇帝走的辇路,从北京走到了内蒙古林郭勒盟正蓝旗。按理说,读历史学家写的游记,应该会感受到强烈的纵深感。但这本书却并不试图提供什么insight,而是将对历史的理解、对环境的体悟、对人的热情,融贯到行走中。以至于你可以翻开任何一页,读下去,迈开腿,有时会走神,但有时候会忘我。关于长城/边疆的描述与延展,极为动人。


02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作者:罗安清
译者:张晓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Sharon

松茸,作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菌类之一,遍布在日本的东京与京都、中国云南、美国奥勒冈州,早已远远超过了其植物性的概念,隐秘地顺应着资本主义的供应链历史怀旧雅趣与社会人际网络之中。
 
这是一本想到哪、走到哪,就写到哪的书。文本是散乱的,由一系列短篇章节构成,就像雨后绽放的一簇簇松茸一般,彼此缠绕、相互干扰,饱含的感情也是湿漉漉的。作者从探寻松茸出发,到各个国家进行田野调查工作。我一边读,一边为这样一位人类学家所释放的热情和恣肆感到佩服,甚至是不解的。这趟和松茸一起去探索不确定性及不稳定状况的旅程,也就是缺乏稳定前景的生活,也许与所有人有关。
 
启示就像序言里的第一句:“当你的世界开始分崩离析时,你会做什么?我会去散步,若是幸运,我会发现蘑菇。”



03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作者:杨潇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人:阳少

阅读这本书,能感受到两种魅力,一种来自非虚构写作,历史的细节与具体的人,通过史料与对谈缓缓浮现;另一种来自杨潇老师“走出去”这一行为本身,从湖南到贵州再到云南,这一路他于两个时代来回穿梭,透过纸都能感受到一种泥泞与厚重。


04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
作者:[美] 保罗·索鲁
译者:陈媛媛
出版社: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推荐人:璐璐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样的标签听起来已经不再新鲜,我带着“警惕东方主义”这样的心情开始读这本书,却发现自己的正经毫无必要。不管是讽刺、还是抱怨,保罗索鲁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读他的文字像是把自己在正文边批注的吐槽也加了进去,让人感受到作者和他在旅途中观察的陌生人一样,是真实、鲜活的人。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那些新旧标语的更迭、中国人金钱观的变化,作者非常擅长抓住这些历史细微的痕迹。从伦敦到中国的火车之旅,在哐次哐次的火车声中,他倔强地对“观光”避而远之,与大量普通中国人进行狡黠的对话,用他敏锐的眼光捕捉时代的细节,集结成这本厚厚的索鲁日记。


05

《人行道王国》
作者:[美] 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马景超、王一凡、刘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Lydia

人行道,不仅仅是城市中的一条交通道路。街头的商贩、流浪汉、乞讨者、附近的居民、政府官员,共同构筑了一个微缩社会、一个错综复杂的人行道王国。米切尔以城市人行道为田野,扎根五年,以商贩的身份介入这个街区的世界,观察人行道上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行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互动,讲述他们如何建立秩序、自我组织、相互依存,以及其中的局限性。书的开篇,有一张地图和人行道上的人物表,仿佛小说之前的人物目录,整本书也是如此,翔实诚恳地记录下这个小世界里的种种,作者的关怀与尊重体现在字里行间,而非一种冷漠审视的目光。附录中米切尔对田野调查中如何融入、能否获得信任与真实、田野中的不确定性,这些方法论上的反思,也非常具有启发性。


06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作者:田丰 林凯玄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推荐人:小曾

你知道深圳有一群“三和大神”吗?他们常年聚集在三和人力资源市场附近,靠日结工作勉强维持生计。他们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两位作者以人类学田野的方式,潜伏进了三和群体,与他们一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本书基本以白描的方式,呈现出了三和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前言里,作者写下,“他们最大的期望可能也就是成为大城市里被公平对待的普通人,这对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都相当难以实现”。成为“普通人”,在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这本书可以带我们瞥见这个时代中,沉沦的那一角。


07

《世界之道》
作者:[瑞士] 尼古拉·不维耶
译者:治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人:陈陈

“正是十到十三岁时趴在地毯上静静凝视地图册的经历,让我产生了把图上所有地方都标上记号的渴望。……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些促使我们前往异国他乡一探究竟的想法。在你的心里,有一种东西在不断滋长,并且挣脱了所有的羁绊,直到有一天,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你一本正经地踏上了旅程。“从日内瓦到开伯尔山口,尼古拉与画家蒂埃里·维尔奈结伴而行,缓慢而幸福的漂泊为这本书注入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浪子情怀。我们有时在城市生活中感到困境,会有一种被各种信息充斥了生活空间的感觉,但其实真正能够最终为你搭起生命架构的,不是家庭,不是职业,也不是别人对你的议论和看法,而是这个自然界和社会交往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瞬间,它们升起于时空的悬浮之中。书中作者以旅者的流动性视角看待路途的一切,以心灵的敏感享受着关于生命的盛宴。如果心灵有一个飞翔的去处,人也就会变得干净和优美起来,一起上路吧。


08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作者:[美] 麦高登
译者:杨旸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青豆

香港重庆大厦,很多人第一次得知这个地方可能是通过王家卫的电影,而从另一个角度,这里又被作者麦高登称为“低端全球化”的角落,收容的住客超过100多个国家,这些人大多被视为社会底层却又拥有多种多样的身份:从事廉价交易的商贩、临时工 ……作者在这里做了长达数十年的人类学观察,采访了不少与重庆大厦息息相关的个体,展现了这个“小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如今,重庆大厦已经逐渐脱离了曾经的“危险"与“黑暗”,或许当你读完这本书,会把它作为一个旅行的目的地。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这首诗里写道:
 
真正的旅人只是这些人,
他们为走而走;心轻得像气球,
他们永远不逃避自己的命运,
他们并不管为什么,总是说:“走!”
 
希望这些书能给我们补充一些“为走而走”的冲动和勇气。

编辑 | 璐璐、Sharon
排版 | 小七
设计 | Sam
 

🎁

【读者福利】

*本期福利支持:新经典文化*

 

如果你有相关书籍推荐

或者你有想在下一期「编辑部推荐」

看到的书籍/片单主题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你将有机会获得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留言点赞前五名将有机会获得随机一本哦!*


 你可能还想看看 

《公路生活第三年,她在「家」与「游牧」之间追寻自由》

《996、废土科技、消费主义......我在这里看到了当代生活》

《儿童被脸谱化和污名化,我们还能看见具体的小朋友吗?》

⭐️ 为我们点亮星标⭐️


 青年志 Youthology .
青年的发问与探寻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设为星标
业务联系:open@chinayouthology.com
投稿联系:tougao@chinayouthology.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