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教评估】倾听"关键",真实“理解”

科海路幼儿园 西湖儿童研究
2024-08-24

基于“保教日志”优化师幼互动质量的反思性实践

——南片研修组推荐



分享者:杭州市西湖区科海路幼儿园研修团队

01

评估背景

   一个引领

随着《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的发布(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其反响如破竹之势席卷而来,在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的引领下,科海路幼儿园自然卷入到“聚焦教育过程,提升保教质量”的主题研修中来。

《评估指南》强调关注保育教育过程质量,而“师幼互动”作为评估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因此,为了解我园师幼互动质量,通过审视我园“师幼互动”现状和“保教日志”存在的不足为支点,以“依托保教日志看是师幼互动”为视角,开展了教师自评的研修实践。

01

基于《评估指南》的学习与细化解读

 3月初到现在,从观看和聆听专家解读、沈特教研团队的圈谈与思辨,到区域研修活动的引领与分享,再到教科室、核心团队组教师的共同研讨,以沉浸式的方式持续对《评估指南》文件精神及“师幼互动”七条观测点进行了深入学习与解读,让全园教师对幼儿园质量的衡量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结合我园实际情况,重点选择了第28条“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这一观测指标作为研修切入点作细化解读。

关键词:倾听&理解

从28条我们理解到:儿童是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经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想法、情感以及认知经验,倾听和记录儿童的表达是了解儿童的重要通道。

由此,我们读到了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是教师“理解儿童”最好的方式。对标指标,我们以“半日活动”为出发点,重点看教师如何为幼儿提供记录自己的游戏故事、讲述自己作品等这样的机会,并做到倾听与记录,支持儿童提升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儿童,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

02

基于“保教日志”的改革与优化思考

 随着教育不断改革、减负政策的推行,如何减轻教师繁琐的笔头工作的同时,又能切实有效地推进教师自评,提升教育质量,成为我园推进园本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方向,同时,结合我园教师在保教日志中出现的两大主要问题:

其一,“反思评价”方面目的性不明(随意性较大,以某一环节的行为、现象反思为主);

其二,师幼互动行为以中性行为为主(即存在不同程度的无反应无反馈)。

因此,在片区研修、智慧共享的基础上,我们也学习和借鉴了姐妹园(袁浦小江园区的“三大板块”师幼互动半日经历及闻裕顺幼儿园的“关键事件”)优质做法后,对“班本化保教日志”做了大胆尝试。

基于四类关键性事件的“保教日志”的革新

            主要在将“一日生活”各环节,分解成四类不同性质的“关键性事件”,即生活类、游戏类、教学类、特色类,作为课程班本化实施的有效抓手进行改革试行。

基于三大板块对“保教日志”中师幼互动的优化

以“计划、记录、反思”三大板块为出发点对试点班“保教日志”尝试重新设计,优化后的保教日志有了两重“实现”:

第一,实现了原来的保教日志到备“半日计划”、记“半日经历”中的师幼互动关系的视角转变;

第二,实现了从原有的“每周评”到“日自评”教师自评方式的转换,即基于幼儿的表征表达方式确定自评维度和具体的教师自评内容以勾选的方式,巧妙地支持教师开展自评。

其目的在于:


▶①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支持教师更好地发现和理解幼儿在课程推进中的想法和表达。

▶②提升教师在一日生活中的师幼互动的方法和自我反思能力。

02

实施方式

一场行动

1

在园区内选择小、中、大各年段一个班级(6名教师)试用;

2

基于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保教日志”使用的合理性和差异性考虑,三个班级试点班教师教龄,主要分布在 0-3 年、5-10年,两个不同教龄层的老师进行;

3

连续使用不少于2周,并以“日自评”逐步拓展到“周自评”,开展保教日志复盘研修,交流实施中的问题与发现,尝试不断优化解决。

03

评估工具

上图为教师自评工具,即优化后的班本化保教日志,它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半日计划(四类关键性事件)、半日经历(我看见、我记录、我做了)、教师自评(事件中幼儿出现的表达表征方式、教师回应支持策略及师幼互动成效反思)、后续支持。

其目的在于:

1

半日计划:以四类关键性事件,勾选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特色活动进行预设,同时对应后面的“我记录”作为重点观察来展开。

2

半日经历:重在“我记录”,即对关键性事件的记录。甄选四类事件中最具价值的一件或者多件具有连续性的关键性事件,运用白描等呈现方式进行具体、详实的记录。

3

教师自评:对每日关键事件中的幼儿想法表达和教师关键策略进行勾选式的反思并对应选项审思自己当日的师幼互动关系与之前对相比,变化之处、效果如何等进行反思评估。

4

后续支持: 基于以上三项,教师对后续行动,如语言、情感、行为、环境、材料等方面的支持作推动思考,以推动师幼互动能力循环提升,也便于及时对下一次的半日活动的关键性事件中师幼互动关注点和事件记录价值判断作调整或预设。

操作建议:

 ► 1. 记录时可结合前一次的活动情况,甄选最有价值的一件或者具有连续性的几件关键性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

► 2. 链接《评估指南》及相应的科学量表,对幼儿行为的解读及自我行为的反思与分析,以保证分析和反思的科学性、有效性。

我们的期望

在不断地发现记录、互动反思、支持推进的过程中,以双轨螺旋式的方式,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关系,既促进师幼互动能力的提升,又助推幼儿的成长,最终实现教师和幼儿的共生与共长。

04

实施过程

在保教日志改革实施后发现:老师们的师幼互动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对幼儿的关注度更高了,对关键事件的记录不再盲目了,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评价更为聚焦了师幼互动关系更为温暖了

沈佳妹老师

教龄:6年

01

从“无意识的被动关注”走向“有意识的主动互动”

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对师幼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针对四类事件中幼儿可能出现的想法与表达进行关键性记录。

我明显地感受到:在借助保教日志对儿童进行观察和记录时,我的目光变得更加集中在孩子身上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变得更加亲密了。在反思时,我也会更加侧重当天的我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效果,比如:今天师幼互动发生变化的地方?从哪些做法审视自己的师幼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怎么样的?今天又是怎么样的?

案例分享:“自主用餐”真的“自主”吗?

点心时间,我习惯性地跟孩子们说“请小朋友们自主选择区域或去点心桌选择座位自主用餐”,说完之后,却见桐桐拿着吃了一半的包子去了图书区,并且拿了一本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看了起来……

看到这个现象,一向来注重“规矩”意识的我,第一时间想走过去提醒桐桐回到座位先吃完点心以后再去阅读,但就在我即将脱口而出时,听到桐桐不经意的一句“啊呜啊呜吃一口吧……”此时的我迟疑了,我突然意识到,似乎从未了解过“桐桐喜欢拿着点心一边吃一边看书”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而急于以“自主”的名义来维护幼儿用餐常规秩序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于是,我悄悄地走近桐桐身边,从旁观察,发现桐桐一边翻着书一边说着:“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我觉察到桐桐对绘本产生了角色代入,“模仿绘本中的动物形象吃包子”似乎比“安静坐在点心桌前吃”来的有意思,于是,我有意识地拍照并记录下了这一画面


自我诊断行为评估:


案例中我的这一次“迟疑”,看似是一个无意识的行为,实则是从被动关注转变为主动互动的一个关键点也许,在日常带班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有很多这类看似所谓的赋予幼儿“自主”,实则却又存在这样不假思索地冒然介入或制止幼儿这些看似“不该”或“不当”的行为呢?因此,我开始尝试:主动去关注、记录半日活动中,那些看似“自主”的点点滴滴,更多地去发现幼儿表达背后的有趣“故事”,理解每个“故事”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自主的用餐环境,让幼儿享受从“自主”到“自然”的过程,这是我的改变。

02

从“盲目记”走向“关键记”

“保教日志”试点班实行两周后,我的关注的视角从原来刻意、盲目的记录这件事儿本身,逐渐“如何理解幼儿”转变。真实倾听并记录幼儿想法与表达外,从之前“盲目”地记录下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到现在有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甄别并记录幼儿事件中的关键信息,如事件中的闪光点、幼儿自身兴趣点以及问题生发点。

案例分享:“我想选自己喜欢的”

在区域游戏“篮球架”制作活动中,基于之前的幼儿制作经验,在投放制作材料和粘合工具的时候提前进行了预设思考及材料投放,但实际制作过程中,小G并没有选择这些材料,反而对破旧的鸡蛋托、塑料水果网等低结构环保材料饶有兴趣,引起了我的持续关注当幼儿制作篮球支架和篮球杆底座没办法粘住,总是会滑倒的情况下,我又主动提醒他“试试用双面胶固定。”但小G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也没有选择我预设投放用作固定的材料:双面胶,而是对老师说“老师,我想选自己喜欢的”,看到幼儿有神的眼神(望向美工柜),我想,也许他有更合适的粘合材料,于是继续观察着,直到看到他拿来了一盒粘土,用粘土成功粘合联结了两个部位。

自我诊断行为评估:


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上,我们往往会替幼儿思考预设为主,投放主、辅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但幼儿往往也并未如预期中的那样满足他们的操作需求;同时,在关注到幼儿多次尝试“固定粘合”失败后,我又给出了“语言提醒”示意幼儿使用粘合工具,并未采纳,反而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于是,我开始反思:提供给幼儿的材料一定是教师“面面俱到预设的好吗?是否可以在制作前,就主动了解幼儿的需求,由幼儿来收集和选择这些制作材料呢?有时候把材料选择的主动权换一种方式还给幼儿,未尝不是一种可取的尝试!

读懂儿童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支持幼儿创作表达,这是我的第二个改变。

实施后的成效对比

以一周为例,对班级29位幼儿四类事件中对幼儿想法表达的倾听和记录频次数据统计可以发现:

对比改进前后“一周周保教日志教师自评栏幼儿想法表达表征方式”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频次有所增多。

图1:一对一倾听频次

图2:幼儿表达频次

    通过聚焦关键事件将幼儿可能出现的倾听时机进行梳理后”每天倾听的人数基本超过总人数的90%。

后续行动与思考

为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笔头工作,后续如何实现对“半日经历”记录的整合式运用也成为我们践行的方向,即力图通过将“保教日志”与以往的游戏故事记录反思、幼儿进行融合实践。

例如:针对“保教日志”中的“我记录”“我做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与“幼儿的游戏观察故事”进行整合,且根据当月观察重点,对当月幼儿的成长档案进行,这些其实也是我们在以往笔头工作中一直追求想要实现的。

05

收获与体悟

以往我们认为的“师幼互动”更多的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积极回应、鼓励支持等方面,通过“保教日志”的实施,我们发现:在半日活动中,老师关注到的孩子“想法”变多了!能听到的“趣事儿”也变多了!

随着研修的深入开展,我们也慢慢理解了:

师幼互动是教师理解儿童的重要过程,它更是教师主动寻求与儿童同频的一种关系;而倾听,是教师主动了解理解儿童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只有主动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想法,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师幼儿互动。




1

用心倾听,让儿童表达被理解

倾听,实为教师能更好的真实、持续地解每一位幼儿表达及其背后的原因,因此,教师除了主动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那些“有意思的事儿”外,更多时候会有意识地去捕捉、发现那些平时看似觉得“习以为常的事儿”、“理所当然的事儿”及其背后的意义,及时觉察幼儿的兴趣和真实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尊重、接纳、欣赏幼儿的行为。

2

搭建支架,让教师自评有抓手

保教日志,是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反思的一种支架,也是助推教师成长的关键。通过记录及自评,教师除了可以解读到幼儿真实想法和内在动机外,还可以让教师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师幼互动方面的做法和效果,并对此做出深度反思和分析。

当然,科幼的研修团队一直在不断学习,实践、优化和完善“保教日志”,努力减少繁杂、无效的教学观察记录与反思,力图为老师提供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反思有度的一种“日志式”的自评方式,让教师置身于积极、温暖的师幼互动关系,有效提升高质量教育过程的同时,亦能帮助教师实现向内生长。

— END —


版权说明

      本文系杭州市西湖区科海路幼儿园原创作品,版权归杭州市西湖区科海路幼儿园和《西湖儿童研究》公众号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照搬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往期链接

1.【保教评估】发现、理解、支持让教师在评估中拔节成长2.【保教评估】关注随机 尊重差异——优化师幼互动质量 激发教师自评内驱3.【保教评估】从“看见”到彼此的共生共长!4.【保教评估】日志●回溯——让记录与自评更有意义!5.【保教评估】倾听,让每一个儿童的精彩被看到!

XIHUERTONG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一个爱分享有态度的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湖儿童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