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勇:九一八,中华民族危险关头(三)| 正略名家

2017-10-18 马勇 赵民微分享

 赵民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从七七卢沟桥事变算起,这场战争爆发已八十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爆发已八十六年。几十年来,全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人对这场战争的记忆却历久弥新,恍若昨日。


今天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学者、正略书院荣誉院长马勇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共同回顾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一战。


作者 | 马勇

来源 |爱思想网


帝退位,转向共和,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清皇室退隐紫禁城,也为中国历代权力转移所从未有过的和平、温馨,前朝遗老遗少不弃废帝,守住伦理底线,留给社会的并非都是负面观感。




然而,这种情形并没有持续下去。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政变,夺得政权,遂下决心将废帝溥仪驱逐出宫,这为后来的国家危机埋下了一颗重要的种子。

冯玉祥的蛮横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胡适虽然不认为民国初年保留皇室具有多少正当性,但认为民国政府优待皇室条例是对世界的一个公开承诺,是一种“国际信义,条约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不是一件名誉的事。(胡适致王正廷,1924年11月5日)


胡适的指责自有道理,冯玉祥也不是没有理由。他将溥仪驱逐出宫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溥仪没有信守当年达成的“信义”、“条约”,而是不适当地参与了张勋复辟等一系列政治行动。冯玉祥认为,“铲除帝制余孽”是他的历史责任,“民国至今十三年,尚无一人敢逐宣统出京。我以为若不驱宣统出去,则愧对为革命献身诸公。”(《冯玉祥日记》1924年11月22日)


溥仪出宫是中国政治的大转折,为日本直接干预中国政治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口实。溥仪先是躲进日本公使馆。转过年,被护送至天津日租界。日本用各种方法拉拢溥仪,想尽一切手段刺激溥仪重建大清的“复国梦”,使溥仪很荒唐地以为,“恢复祖先的事业是我的第一个任务。认为连年的中国内战,因为没有帝制,天下不能定于一。要恢复帝制,更当效法列强,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才能强盛,这样才对得起祖先的祖国。”(溥仪1954年6月1日的笔供,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365页)


溥仪的认识与理由是荒唐的,但日本人要利用溥仪分离满洲却是真实,不可动摇的。溥仪成了日本人的棋子。日本人之所以选择溥仪,当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人物,而是利用他统治满洲,因为满洲一些旧的阶层对于清朝,对于溥仪,还怀有深深的眷恋。(城野宏1954年笔供,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387页)


经日本军部多年策划,预定事件终于爆发。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利用张学良东北军主力尚在关内的特殊时刻,在柳条湖附近寻衅,继而炮轰北大营,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第二天(19日),日军攻占南满、安奉两铁路沿线重要城镇营口、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四平街、安东、凤凰城、本溪、抚顺等,并向长春发动总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22日,终告不守,长春陷落。至25日,日军攻占辽宁、吉林两省三十多座城市。1932年2月5日,日军攻占哈尔滨。至此,历时四个月十八天,东北全境沦陷。


一个月后(2月16日),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所谓“建国会议”在沈阳举行。25日,宣布成立“满洲国”,年号大同,首都长春,改称新京,溥仪为执政,郑孝胥为国务总理。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特别是所谓满洲国的成立,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达到近代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中国的独立主权完整受到极大损害,东北居民蒙受了巨大损失。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的势力逐步由东北向华北扩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相关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

马勇:九一八,中华民族危险关头(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