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教女博士带你看日本7——不要因为太危险而阻止儿童探索与体验

牛牛博士 超级早教专家 2021-05-25

来呀!来呀!关注我吧!!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牛牛!


这是我的日本幼儿园考察日志!

2019年1月22日至2月3日

       

我们再次组织去日本幼儿园的考察活动

接下来的时间,我将持续回顾日本幼教见闻

文章依旧会碎碎念

希望有兴趣的你耐心阅读

       

今天,我将介绍日本最大幼教集团之一

踩泥巴保育园


先做一个日本学前教育的小科普


日本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幼儿园,是依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的规定,其属于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主要招收3-6岁的幼儿,归属文部科学省管辖;另一种是保育园,属于慈善福利事业,最初是为了帮助低收入的生活困难家庭,主要招收1岁到学龄前的幼儿(6岁),归属厚生劳动省管辖。保育园优先招收双职工家庭的幼儿,主要是帮助家长看护孩子,以保证正常的发育为取向。



踩泥巴保育园,作为日本最大的幼教集团之一,通过直营以及企业委托经营等多种模式,采用统一的育儿方针,在日本各地运营了134所育儿机构(认可保育园、自治体认证保育园、企业内保育园、特殊儿童中心等)。



创始人,安永爱香



安永爱香的孩子3岁的时候(20年前),她跟孩子所在的保育园、幼稚园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当时日本主要还是“以大人为主体给孩子指示”的保育形式,孩子处于非中心、被动的状态。老师们按照教龄排辈、评价制度主观、被动完成分配的工作......身在金融行业却作为母亲的安永爱香看到日本保育行业的种种问题,决心变革这个行业,创造真正适合孩子的保育方式。


安永女士认为,人最重要的拥有“把0变为1的力量”,成为独立思考、有创造力、不屈不挠、不轻易言败、善于交流并够付诸行动的人这是适应社会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这也是踩泥巴保育园的教育目标

 


“把0变为1的力量”,看似虚无缥缈,于我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种生存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更是作为一个人的基础。


好啦,让我们走入东京都朝霞踩泥巴保育园



看看他们到底如何踩泥巴

如何培育孩子“由0变为1的力量”



踩泥巴保育园的“样貌”



走过小桥流水,走入田间小道



隔着绿绿小草和清清河水

对面那幢看似不起眼的房子

就是东京朝霞踩泥巴保育园


连锁134家的保育机构

我曾想象过千万种它的模样

坐落在乡村田间,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样貌 


整个保育园主要是木制建筑为主

户外活动场地为高低不平泥土地


户外活动的设施也相对“简单”

不同高低的树枝,并悬挂着粗绳与轮胎


高高、笔直的攀爬网


不同高低轮胎组成弹跳区域


这块儿地方,夏天是游泳区域


冬天变成了孩子们自由玩耍的地方


又大又高的水泥井圈


木制的综合游戏区域

可娃娃家、悬挂、攀爬等


在旁边,有一个大大的泥潭

泥潭中还有大小不一致的轮胎


夏日,孩子们会在这里玩泥巴


冬日,孩子们也会在这儿玩耍


保育园的建筑为两层

一层主要是幼儿的活动区域

一层的过道很宽,便于孩子在这里玩耍

也给不同年龄幼儿交流提供空间


室内设施也相对简单

没有一定要做的主题墙或精致的玩具、教具


二层主要有教师的办公室


二层还有一间为家长设置的活动室

因为家长抚育孩子,也有困惑苦闷之时

保育园提供空间以及专业人士,为家长提供专业咨询


提供无料(免费)的讲座咨讯

也提供机会给家长交流育儿经验

当然,主要以母亲为主啦

 

另外,保育园有一间较大的活动室

下雨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

冬天会放上暖炉,外围有铁栏保护

以避免孩子不小心烫伤


活动室内还能够看到厨房情况

食品安全,随时观看,时刻放心



踩泥巴保育园的理念


在踩泥巴保育园,其强调“原体验”的教育理念

原体验,以自然的产物制作物件,通过玩耍、探索、采集、饲养、栽培等生活活动为基础,以获得自然、真实、原始的体验)



于我的理解,原体验强调孩子回归自然(包括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材料、自然的活动等),以培育幼儿“由0至1”的生存、综合能力


在踩泥巴保育园,也非常关注幼儿的交流能力


园长分享到,是群居性动物,都是在集体中生活,良好的交流能力是作为一个人所必备的能力。因此,保育园与孩子们约定,在园外也要和所有擦肩而过的人打招呼,不怕人和事,交流时能够正视对方。


与此同时,踩泥巴保育园的园长表示,人从不同的地方可接收到不同的信息,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先是怎么样、然后发展成怎么样)、然后发展成为怎么样,别人是怎么样思考的,最终回归到你自己是如何思考的,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交流过程


泥巴保育园的孩子做些什么?


幼儿园的活动

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每年必做的事情


每日必做的事情


不是为了做和尚的坐禅:因为保育园一整天都在户外活动,因此一天中需要有时间来引导幼儿由动至静的转变。园长强调,这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和尚,而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



抹布擦长廊:拿着布在地上擦,小孩子趴在地上,比较稳定也不会跌倒,还能够锻炼孩子的手臂力量(千与千寻、一休哥里面都有这样的画面)。与此同时,也是为了塑造玩耍时摔倒后,也能安然无恙爬起来的健康身体。当然,保育士会全程陪伴孩子。


饲养小动物:幼稚园有鸡、羊等小动物。孩子可以亲自饲养小鸡、小羊。通过饲养的过程,探索生命的来龙去脉,获知对生死的认识并了解宠物、食物的区别。


保育园养的小羊


保育园养殖的小鸡,孩子负责饲养


光脚保育:不论是保育园的户外或者室内,幼儿与教师都是赤脚,当然冬天额能的时候可以穿上鞋子(根据孩子的喜好)。


夏天保育园的孩子

因为宝宝的四肢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赤脚走路、攀爬等活动,能让脚趾更好地抓住地面,不仅不易滑倒,还有助于宝宝学习掌握平衡,让他学得更快、走得更好。与此同时,宝宝光脚时,脚受到的束缚是零,脚形可以自然生成,能预防宝宝扁平足和脚内翻、外翻等


冬天,保育园的孩子


光脚踩泥巴:虽然孩子刚开始也可能穿着衣服,但是孩子有可能太开心了,也会把衣服脱掉了。当然,也有家长会担心泥巴会溅到孩子嘴巴里面或产生问题,但园长会让家长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


原因1:玩泥土反而会提高幼儿的免疫能力。泥土里可能会携带一些细菌,但是我们身体可以消化并产生抗体,这样反而会让孩子的免疫力提高、身体更加健康。比如人会有过敏、过敏源之类的,其关键就是人有时候“被保护”得太好,太干净,所以会对很多事物产生过敏现象,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最后身体过度保护之后,抵抗力反而会下降。因此,适当暴露于灰尘和污物中,就像免疫系统的“热身”运动,能让它为抵抗更严重的病菌做好准备。


原因2:泥土,作为一种开放式材料,具有无限变化形状甚至色彩的可能性,因此在玩泥土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踩泥巴保育园的一日环节


每周:商店街见学

每月:公共澡堂泡澡、蓝天保育(带孩子到蓝天下和家人游戏、聊天)/远足

每年:根据年计划不同,体验各种重要活动



关于远足


园长表示,保育园一个月会进行一次远足。根据季节不同,制定不同的地方与路线,尽量不使用巴士或公交车,主要通过走路的方式到目的地。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一点一点学会走越来越长的路,一般到5岁的时候,就可以单向、持续走5公里,有的孩子甚至可以走到10公里


4-5岁的时候,孩子们也会爬山,一般有700多米高。虽然孩子们会觉得苦,但是还是会努力爬上去,最后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我感受是,这种经过努力之后的成就感,对于孩子成长来说,非常非常重要。(请你仔细回想,人生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呢?如果有,是否也需要给予孩子这样成长的力量呢?)



当然,保育园是不是除了这些活动就没有其他活动呢?或者所有幼稚园的活动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实则并不是如此,每一所保育园都会有各自的年度计划。(日本学年是4月开始,而非我们的9月)

每年1月,踩泥巴保育园的所有职员以“希望园内儿童具备的能力,为此所需经验”为题目进行计划,并用手机提交。

每年2月,从收集到的记录中,挑选自己所在园内可以实施的体验活动,建立年计划。

每年3月,根据年度计划的目标决定各园目标,并在4月开学的时候开始完成年度计划。


与此同时,踩泥巴保育园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幼儿园教育要领》、《保育所保育方针》、《食育基本法》等国家文件、法律进行思考与设计。



踩泥巴保育园的三大坚持


混龄:所有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小孩会模仿大孩子的本领,大孩子会照顾小孩子,以提供幼儿“各种各样经验”、“关爱他人”、“自由学习”、“自发活动”等体验经验。(混龄教育,和日本的少子化、独生子女等因素都有关)



食育:食物是儿童健康生活的基础,不仅是进餐,自然游戏、思考、用餐、田间劳动、饲养小动物等,都是食育的组成部分。


营造自然体验的环境,帮助孩子在积极与热情的情绪下,积累与事物相关的的体验,培养有欲望和食欲的孩子(大米自给自足、长廊用餐、田间劳动等)。


通过孩子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对来自大自然恩惠的食材、食物的循环以及环境产生意识,培养孩子对烹饪人的感恩之心。


水火土元素:水是万物之源、土与生命自然连接、火给予生命能量,可见水、火、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踩泥巴保育园坚持在利用水、火、土等自然元素进行保育活动,帮助孩子获得人所必需的经验。



夏天,孩子们在泳池或小河中游泳,感受静态以及湍急的水流,体味与水互动的乐趣以及在河流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踩泥巴保育园孩子们户外游泳的地方


去年夏天,孩子们正在河中嬉戏


孩子们赤脚保育,保持与土地最直接的接触。


保育园有专门烧火的地方,只有你接近火、感受火,你才知道应该如何保持距离以及保护自己。冬天去的时候,孩子们还在利用幼稚园的自然材料进行娃娃家。当然,孩子们可以用火取暖、烤食物来吃等。


值得强调的是,如果有孩子玩火或者游泳等,会有老师带着粉红色的带子,时时刻刻在孩子们身边,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师幼互动中的教育智慧


轻声、温暖的沟通


在踩泥巴保育园,除了孩子的嬉戏声

我们听不到其他的杂声(安静)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不能对幼儿大声说话(更别提吼)


园长认为,成人对孩子吼叫就“输了”

“掌控不了局面”、“不自信”的表现

用提高声音、吼叫的方式并解决不了问题

也是不尊重幼儿的表现

与此同时,老师如果突然很大声

孩子会突转过来,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样就干扰到孩子本身的生态环境

而孩子的声音再吵

也基本上不会影响其他孩子

因此,在踩泥巴保育园

教师需要与孩子轻声、温暖沟通



尊重自由的用餐


不论孩子多大,都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如果是吃面包,老师会拿出两块面包

一块涂上面包酱,一块没涂

教师会询问孩子

你想吃哪块?即使孩子只有一岁

也需要尊重孩子,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如果孩子不吃饭,想再玩一会儿

那么就让孩子再玩耍一会儿

过一会儿再去问问孩子是否想吃饭

如果孩子玩累了,自然会吃饭

而不是用强迫、大喊的方式逼迫孩子进食


与此同时

在长廊用餐,也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

总之,孩子的进餐时间与食量,自己决定


孩子与教师制作的烘培器具


间接引导而非直接指示


不通过语言的方式

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作出指示

而是引导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提出问题

并懂得向同伴寻求帮助,并产生交流

在交流中自己把问题解决掉


举例:割麦田

开始割稻子,老师故意不作出指示,老师开始专注于割稻子。孩子们看见的是割稻子和运输稻子的大人们,于是他们开始商量。商量后的结果是有的孩子在割稻草,有的孩子在运稻草,还有的孩子在指挥捆稻草。

孩子们已经习惯自己去解决问题(把0变成1 已经习以为常)。




 

踩泥巴保育园的食育、混龄教育、家庭教育、延长保育、运营方式等等,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因篇幅有限(有读者经常和我说文章太长),今天的踩泥巴保育园我就先介绍到这里。




—— ——写在最后—— ——

不知看完这所保育园,你有何感想?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第一次参访踩泥巴保育园,当我踏着那条乡村小道离开的时候,弥漫着自然味道的空气中,传来透过木制房舍的孩子们清亮、悠扬、自由的歌声我的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



当时我就觉得,我在一个看似最不高大上的地方,看到了我心中所向往的童年与教育应该有的模样。我在那里驻留了好久,思考了好久,最后擦干眼泪小跑跟上了队伍。

 


当中国的一部分幼儿园、家长还在追求高大上的玩具、房舍,以为这样才是最完美教育应该有的元素的时候殊不知是我们将孩子带离了最自然、真实的世界。当我们以爱之名义说要保护孩子的时候殊不知我们放弃了他们本可以成长为“由0至1”的生存者、创造者的机会。



在中国,成长的主动权

很多时候,从来就不在儿童那里

不是么?

 


我一直在思索

中国学前教育的灵魂与根骨在何处?

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也许,我也还没有寻找到完整的答案

但我相信,通过不断行走、思考与学习

我和我们能找到答案

起码,我同意

不要因太危险而阻止儿童探索与体验



我们一直在路上,持续分享各国真实教育见闻

期待你的持续关注


幼教女博士带你看美国

●干幼教女博士带你看日本6

幼教女博士带你看日本2 —— 这是一所简单、土气的幼儿园吗?

我在台湾看见的幼儿园

去小学化背景下的幼儿园特色课程——中日澳实践案例介绍与思考

让你头疼的环境创设,美国教师怎么做?

节后炮:儿童在儿童节的身份与话语权管窥(原创)


我是谁?

深爱教育,古灵精怪的幼教博士

喜欢看、喜欢想、喜欢探究、对话

致力于为幼儿园、教师、家长创造

留白、共生、和谐可持续专业环境


你叫我牛牛就好,Hi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