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意环境丨一亩三分田里那些有意思、有意识、有意义的事儿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有种植区。

有的幼儿园场地宽阔,于是在户外规划了一大片种植区,供孩子们开展种植活动;有的幼儿园条件有限,种植区只能局限在户外一个小角落或者一条巷子里;还有的幼儿园不能在户外种植,但仍然想办法在班级走廊或阳台设立种植区,孩子们照样可以种植蔬菜、观察植物……当然,也有的幼儿园种植区内是一片“荒地”,或者因为嫌麻烦直接把种植区交由后勤员工处理,等到收获时节再让孩子们象征性地去采收一下。种植区,不仅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的场地,更是实现儿童发展的教育场域。种植区活动整合渗透了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通过在种植区的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基本理解,引导幼儿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对现象的质疑及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等。此外,疫情之下,在种植区开展种植活动也是生命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有力抓手。总之,它具有的独特意义,是幼儿园的其他区域所不可替代的。本期,我们走进3所幼儿园的种植区,看它们如何在各自不同的一亩三分地,在“全”收获的理念下,合理地规划区域、有意识地推进种植活动,进而促进儿童全面的学习与发展。



种植区名片


▲快乐苏稽园幼儿园的种植区是一个占地约1.5亩的农庄
快乐苏稽园幼儿园的种植区(农庄)占地约1.5亩地,最初农庄也经历了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的茫然期。后来,幼儿园开始有规划地将种植区分成一块块比较规整的土地,共33块地,每块长约5.3米,宽约1.2米,并往下深挖80厘米,且泥土全部筛过。农庄的每块地土质都不一样,它们来自当地十余个乡镇不同的田地里,小朋友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泥土下的不同种植。幼儿园重点关注利用农庄资源开展的认知类活动,比如以关注幼儿数学核心经验为主线的“红薯大会”。
▲幼儿园将种植区分成三十多块地,每块地的土质都不同,来自当地十余个不同乡镇▲种植区里的鹅哥哥和鹅妹妹▲孩子们在种植区播种▲种植区第一次大丰收,是白菜和萝卜菜呀农庄掠影


种植区里的故事

辩论活动之“是虫子还是叶子”

疫情之下,开学啦!孩子们重返幼儿园,有小朋友发现,种植区的樱桃树上长有很奇怪的叶子也!但是有小朋友说,那不是叶子,是虫子!到底是虫子还是叶子?孩子们展开了激烈辩论。
叶子组的孩子们说,“我感觉这个东西像青绿的叶子”“它是绿色的,就是叶子”“它不会动,所以我觉得它就是叶子”……虫子组的孩子们说,“它是那样鼓起来的,像虫子一样”“它长的有点长,有点像虫子”“它里面是个蚂蚁”……孩子们在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后,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进行辩论。通过孩子们的语言表述,教师发现他们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经验是“颜色、形状”等外形特征以及会动不会动等。这是之前孩子们在种植区感知到的直接经验。它到底是叶子还是虫子?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师和孩子们初步谈论了辩论规则后,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又开始了第二次辩论。
“我妈妈说是蚜虫把水吸收了,然后叶子就变得卷卷的了”“那个好像是樱桃瘿瘤蚜的家,它的天敌有七星瓢虫”“树叶里面有蚜虫”“它是吸里面的汁的”。从谈话中,教师发现孩子们的经验跟蚜虫有关,他们从家长口中知道了“叶子里面包裹着蚜虫”,并且清楚叶子变形的原因是“蚜虫住在里面,要吸叶子的水,所以叶子变形了”。教师大量重构孩子们的话来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更清晰和准确地表述。同时,教师不断追问孩子:“到底是叶子还是虫子?”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不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孩子们依然相持不下,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通过实地验证来寻找真相。樱桃树下,孩子们摘下有争议的叶子,开始观察,摸、捏、剪、掰、解剖、埋沙实验……多感官多维度地验证自己的推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又不断追问:你拿的是叶子还是虫子呢?你怎样才能确定呢?这个到底是虫子还是叶子?
渐渐地,他们有了基本的共识,那是一片被蚜虫吸了汁液的叶子,他们理解了“吸收”“汁液”“分泌物”等词汇。活动还未结束,孩子们又开始讨论着“半个樱桃是怎么来的”……
教师继续抓住孩子的疑问,追随孩子的兴趣,倾听孩子的表达,给孩子直接体验、亲自操作的机会,深入推进孩子的种植活动。




种植区名片

▲西河镇第二幼儿园种植区“一山”之花果山

西河镇第二幼儿园将种植区规划为“一山二林四区”,“一山”指幼儿园大门左边的坡地,这里栽种着家长们搬往幼儿园的各种柚子树、李子树、桃树、樱桃树等,被孩子们命名为“花果山”;“二林”指与运动区融为一体的李子林和芭蕉林;“四区”指以蔬菜种植为主的菜园子,以缠绕植物、水培、养殖为主的“幸福味道”,以家园护理为主的班级植物区,以及以中草药的认识和了解为主的草药区。幼儿园根据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设计制作能力的关键经验表述,在种植活动中捕捉幼儿的行为表现并进行记录,形成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典型行为表现一览表,让教师在对幼儿探究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时更有针对性,也在科学探究能力目标体系建构和种植课程建构时更有依据。
▲种植区“二林”之李子林
▲种植区“二林”之芭蕉林
▲种植区“四区”之草药区

▲种植区“四区”之菜园子



种植区里的故事

四季豆苗你往哪里跑?

在种植园观察,孩子们注意到四季豆苗,长长的藤蔓,弯弯曲曲地,有的甚至长出菜地边界,横生在砖路上。“他要往哪里跑?”孩子们像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怪物。“要给他们搭架子,就像其他班一样。”“我知道它怎么往架子上爬的,就是一圈圈绕上去。”看到孩子们的积极性如此浓厚,教师鼓励孩子回家询问家人关于架子的搭法,决定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完成这项任务。

第一次搭架,孩子们围坐一起商量怎么搭,分享着自己的想法和从家长那里听到的经验。接着,孩子们带着材料来到菜地,三三两两一组,开始忙碌着。有孩子努力将竹竿插进土里,有孩子用土把竹竿“掩埋”,有孩子在同一处拴好几根绳子……这是孩子已有经验与实际操作进行碰撞的一次活动。他们对活动提前计划,好不容易搭起架子,可放学时路过菜园子,发现架子全都倒了。

“架子为什么倒了?”孩子们进行了讨论,“土太硬了,竹竿插不进去”“绳子没栓好”,有的组还商量着画出了搭架图纸。再次着手搭架时,他们先把原先的竹竿收拾干净,用水浇土,让土变松软,这样竹竿会插得更深;用锄头挖个坑,竹竿放进去应该稳了;拴绳的时候更紧一些;吆喝着伙伴一起按照图纸来搭,最后搭出和图纸“相似”的架子——直立着的竹竿用横着的竹竿接起来的单排架子。整个过程中,他们大胆分析、思考办法、设计制作、尝试制作。随后一段日子,天气多雨。雨停之后,孩子们来到菜园子,看到原本稳固的架子有些“歪歪扭扭”。老师问:“怎么会变成这样?”“风吹倒的。”“下雨雨水把竹竿打倒了。”“下雨土松了,竹竿不稳。”接着孩子们一起“施救”:把竹竿扶正,重新拴好绳子,合力把竹竿插进泥土,用锄头挖土埋上。再次在菜园子观察时,老师有意引导孩子们看看自己搭的架子与其他班的架子有什么不同,并在室内用制作模型的方式进行了对比。老师在模拟搭架的操作中为孩子们提供了搭架图片、扭扭棒、筷子。孩子们先观察三种不同的搭架方式,发现了不同:单排的架子(他们自己的架子)无法站立;双足竹竿交叉方式与三足竹竿交叉方式能够站立。大家还去了菜园子摇了摇三种架子。活动最后,教师没有给三种架子下定论哪一种更好,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才是更重要的,他们通过操作,对不同的搭架方式有更深的了解,认识到了事物的多样性。在整个四次搭架子过程中,他们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思路,从制定计划的口头交流到设计图纸;从刚开始的失败,到分析原因、寻求办法,在过程中获得进步。这些收获,将伴随孩子迎来下一个活动。 
 


种植区名片

▲子云幼儿园的种植区是一条狭长小巷子

幼儿园教学楼的后院,有一条小巷子,形状幽长,孩子们喜欢在里面自由穿梭。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在这里创设了种植区——巷巷农场。因为面积有限,幼儿园在布局上精心设计,使用空心钻作为围栏,增加种植空间;使用立柜,扩展空间;创设果实展览室、根茎观察室,丰富幼儿的观察活动;使用楼梯下的空间设置科探区;利用铁丝网放置器材,节省空间,又方便幼儿操作。

▲幼儿园利用铁丝网放置器材,节省空间,又方便幼儿操作
▲创设果实展览室、根茎观察室,丰富幼儿的观察活动
▲使用立柜,扩展空间
▲利用楼梯下的空间设置科探区



种植区里的故事

小农场复苏记
受疫情影响,假期间,巷巷农场变得冷落荒凉,老师们心里忐忑又好奇:孩子们看到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当孩子们来到农场,他们不但没有失望,反而异常兴奋。“小油菜长这么高了,还结种子了!”“小鸟!看小鸟!”“我们的蒜苗枯死啦!”孩子们观察着、发现着、交流着,老师决定将农场交给孩子,新的活动应运而生……
孩子们进入农场,农场里,植被干枯,孩子们给植被紧急补水;菜地里,杂草丛生,孩子们自发除草、播种……教师观察发现,每一个新班进入农场都爱浇水,第二天孩子们会去看会不会开花,孩子们更在意自己种的是什么。如何将活动继续深入下去,教师们展开了研讨,有老师认为可以将浇水活动深入下去,有老师觉得孩子们对浇水的兴趣不足以支持往下延伸。最后大家决定把权利交给孩子,继续让孩子们进入农场玩耍,教师则更多有意识的观察。
果然,问题来了!播好的种子被其他小朋友破坏了!怎样进行提示?如何为做标记提供支持?为了推动主题继续生成,教师们及时教研,为孩子们提供可以粘合的双面胶及其他可以设计的纸,允许孩子自由进出教师寻找需要的材料。在老师的支持下,孩子们也展开讨论,决定制作标记、划分场地,幼儿园里现成的落叶、树枝和画纸,成为了他们的首要选择。
这样是否真的解决了问题?标记的耐用性、实用性孩子缺乏考虑,老师们却心知肚明,但直接告知孩子,不利于孩子成长,用怎样的语言激发孩子思考呢?老师们展开讨论。“用纸做的,等它湿吧”“没有支撑架的,让它被风吹走吧”老师们的语言,引发了孩子新的讨论、新的尝试,呈现出新的标记——“五花八门”圈地法。孩子们全园寻找材料,用冰棍棒、吸管等,把自己播种的小苗牢牢保护起来!
农场复苏了,处处是孩子忙碌的身影,复苏的农场充满了生机,樱桃红了、枇杷熟了,石榴花、柚子花、金桔花、金银花竞相开放,在老师的支持、引导下,又生成了“樱桃节”“枇杷节”“金银花节”等各种活动……

巷巷农场那些事儿↓




环境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师,它能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说出教师未能说出的话。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

有位专家曾说过,如果一所幼儿园的环境是一成不变的,那可能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不会好到哪里去。同理,适用于幼儿园的种植区。如果幼儿园的种植区一年四季都栽种着差不多的植物,开展着差不多的活动,可能对于孩子发展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因此,要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那它就绝对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兴趣、儿童的需要是在不停改变。

这三个幼儿园的种植区故事,无一例外,是教师在种植环境中,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动态,倾听着孩子的声音,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将简单引向复杂,将浮浅引向深度学习。唯有这样,方能更大程度地发挥环境之于孩子的意义。



稿件征集

人文幼学新开“有意环境”栏目,呈现教师基于对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了解,有针对地在环境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环境是孩子们觉得有意思的,是教师有意识的,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有意义的。不只种植区,也可以是图书区、美工区、建构区……如果您所在的幼儿园在环境中有有意思、有意识、有意义的做法,欢迎来稿分享给我们。投稿邮箱:403929577@qq.com(请务必注明您的姓名、幼儿园及联系方式)

编辑/鲁阳阳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特别策划丨最后一个月会不会打水漂?考验幼儿园教育观的时候到了


主编探园丨来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我们是如何达成评价目标的


大家说丨后疫情时代的幼儿教育,须将游戏的疗愈力带入常态生活


深度观察|公进民退的大潮中,民办幼儿园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吗


对话|200万幼师加班加点赶作业,重返幼儿园的跋山涉水你准备好了吗


               如果喜欢,请点“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