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说丨聂圣哲:不把新教育的思想逻辑理顺,各位就是在瞎忙!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近日,“新教育、新管理”第二届全国新教育智慧校长云论坛在云端召开。众多教育学者、专家、企业家、局长、校长等,跨角色、跨时空、跨行业,一起追问和追寻,新时代下的新教育与新管理。本期“大家说”,呈现的是云论坛上,聂圣哲老师的分享。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家长细细感受,慢慢思考。


聂圣哲
德胜管理体系创立者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

 




01/
就凭你这样的水平,想生出天才
除非是基因突变
很多家长有孩子后,有个非常有趣的心理过程,那就是:在听到孩子在产房里的第一声啼哭时,都可能有种幻觉,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同产房的孩子都哭得聪明,认为孩子的哭声是属于北大清华的声音。这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第一印象。紧接着,孩子开始上早教,上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
再到学前班,发现孩子一般。到了小学一年级,发现孩子在班上只是中等。小学快毕业时,感觉孩子上北大清华可能不行了,最多上个985。初中快毕业,要选高中,发现985不行了,争取211,再不行搞个一本保底。最后孩子大概就考个二本,或者三本、大专。然后才发现,原来除了极少数是真的有天赋,大部分都不是天才。
家长对孩子整个的成长,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不行就这样,不行就这样。这其实是一种对孩子心理上的摧毁。我经常问一些家长,就凭你跟你老公/太太这样的水平,还想生出个天才来,怎么可能呢?这是有遗传的,除非基因突变!那怎么办?就是教他做一个人。上天让你来到这个土地上,都会让你有一个属于你的位置,让你拥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所以我提出养活教育。

 
02/
孩子从1岁长到2岁的过程
相当于从20岁长到40岁的过程
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教师、抱怨学校,很少去对家长进行批评,校正,修正。其实教育真正需要的,首先是母亲。从孩子生下来那一刻,母亲就陪着孩子在一起。到了断奶,孩子慢慢会说话了,这就是孩子的成长。孩子从1岁长到2岁,大家通常以为就是长了一年,长了一岁,其实孩子是长了一倍。孩子从1岁长到2岁的过程,相当于10岁长到20岁,20岁长到40岁,40岁长到80岁的过程。从生理学角度、细胞分裂角度来说,它属于倍数增长,但我们的父母并没有下决心把孩子培养成一块好的料子,来交给未来的学校。
有的父母在孩子刚刚会说话时,就扔给他一个手机,后来孩子手机上瘾了。在《养活教育》的书里,我也提到,一些西方国家已经立法,不能让孩子碰移动互联网。如果孩子没到规定的年龄单独使用互联网的话,父母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家长如果没做好教育的个体管理,学校是没有办法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学生后面,都有一位或两位或几位优秀家长。没有优秀的家长便没有优秀的学生。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有的孤儿没有父母却依然很优秀?那其实是这个孩子兼任了自己的家长,他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03/
不能立足于社会
又何谈诗和远方呢
教育中的理论,实践,其实是需要非常非常谨慎的。朱永新主席到处疾呼新教育,中国需要新教育,新教育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教育哲学,新的教育思想学。如果我们没有把新教育、新教育思想给彻底理顺,大家可能是在瞎忙。最终,一个孩子就在做减法的人生中,成为社会的感情弃儿,最终成为实际弃儿。
教育理念那么多,我们到底应该提倡什么理念呢?其实很简单,学习简单的,实用的,能够在任何时候给我们带来明确方向的理念。要教给孩子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他将来能够养活自己。
要给他讲两个5岁的故事,一个是告诉孩子,你35岁后,爸爸妈妈老了,要退休了,没办法再帮助你支持你了。如果35岁你还不能够顶天立地,你基本上就是个“废物”。第二个是65岁。之前在上海养老院,我看到一对老夫妻90多岁了不敢死,因为他们的孩子60多岁还不会给自己烧饭,不会料理生活,他们怕自己死后孩子没办法活了,我心里是很难受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带来的是与学校教育的无法衔接。如果学校教育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社会上的问题孩子就越来越多。
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就背很多首唐诗,我曾叫一个孩子给我解释床前明月光,他啥都不知道,就只会背。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教育、训练、阅读这些东西区分开来。父母在孩子18个月后应该告诉他们什么?洗脚呀!洗脚是什么?端盆水摆在凳子下,看水温合不合适,然后洗,如果讲究的话再换点水冲一冲,然后把脚擦干净,孩子就知道完成洗脚这件事有这么一系列的动作。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手动心随脑思考来跟孩子进行非常有耐心的互动,带着他上路,这个孩子作为动物的人,将来可能是缺失的。前几年很多新闻讲大学生把衣服寄回家叫父母洗,现在放学校附近洗衣店。但一个人总不能什么事都通过外包来实现吧。你能够外包谈恋爱吗?你都不能立足于社会,怎么能谈诗和远方呢?
 
  
04/
过早的训练
占据孩子大量理解世界的时间
从小,就需要给孩子讲清楚,水是什么东西?有哪些作用?有哪些害处?火是什么东西?煤油是可以点的,汽油是不能点的。特别是现在的虚拟世界,更要跟他讲清楚,游戏里人死了,充值可以把命救回来,但真实世界里充多少钱也没用。有个新闻报道,小女孩在自杀前给妈妈讲,如果你想我就给我充值,充值我就回来了。
我们经常把孩子当做大人来进行一些训练,其实不仅徒劳,而且占据了孩子大量的该理解社会、理解发展、理解事物变化的时间。家庭就是教室,厨房就是实验室。切菜会不会把手切破?会!但他不愿意把手切破,怎么办?就一定要增加注意力。在家里,就这样一件件不断地试,进行个体化管理,不会做的事家长带着手把手教他做,会做的事精益求精继续做。
孩子从生下来以后,开始听每一句话,看大人每一个动作,大人教他的每件事都会深深影响他的一生。孩子将来做什么?什么叫优秀?我们最需要管的是他作为一个人,如何懂得做饭、穿衣、洗衣、挣钱。
南京有个小女孩,专门开了家政班,暑假他们尝试操办酒席,从准备食材到如何加工,提前备料,再把菜弄出来。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中国传统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把孩子解放出来。
有这样一个数据,不是很热爱音乐、将来要从事钢琴行业的孩子,如果家长逼着孩子在兴趣班学钢琴学到10级,他这一生弹钢琴的次数,平均不到20次。想想,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让孩子去学一辈子用不着20次的一个东西,这是对孩子的犯罪。
 
 
05/
不要只分享成功案例
那些不适合、失败了也极其重要
经常有老师去告诉家长,你家孩子成绩要提高啊!成绩要不要提高?当然要!但成绩提高并不是老师跟孩子唯一的语言语境,不应是家长和老师谈话的唯一主题。
我调查过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班主任,曾经一个高中班主任和家长这样交流:虽然你家孩子目前阅读各方面都还不错,但通过我这4年教育和观察,我感觉他不太适合搞研究,因为他不太会联想,不太有追根刨底的能力。如果你们家庭有资金,能够让他一辈子耗下去,你可以让他试试。如果你的家庭并不能耗,对于这样一个非常老实非常认真的孩子来说,建议你们找一个能够培养他技能的学校,将来以此立足于社会。这样的对话,在我们国家肯定很少出现。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喜欢分享成功案例,却从来不讲失败的案例以及失败的原因。大家只说某某孩子学了什么、去了哪里后来成功了,却没有讲还有成千上万个孩子走了这条路都失败了。比如现在很多很多年轻人去学艺术,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孩子4年的青春啊。一个人一生有多少个4年啊!
 
 
06/
每个家庭都应该有清晰的
家庭建设图
好,回到教育个体的管理。每个家庭都应该有针对孩子的教育个体管理计划,在孩子18个月到6、7岁这个黄金年龄段进行非常详细的训练, 立足社会的训练。可以把孩子比作新电脑,刚开始他们的脑子是空的,家长往里装各种软件,但千万不能装垃圾软件,而是装将来孩子们在社会上面对困难时能克服困难生存下去的软件。
再来讲家庭建设。什么叫家庭建设?谁都懂这4个字,又有谁去研究过你的家庭建设结构图怎么画?现在很多家庭都是6+1结构,有没有去想过,家庭成员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交集是多少?爸爸妈妈是怎么变成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对孩子的成长建设是怎么做的?如果只是以为买个汽车,买套房子就是家庭建设了,这样的家庭建设准备就太简单了。很多人从来没有一个清晰的家庭建设图,更别提这个家庭建设动态图一般要3~5年更新一次。
家庭建设图,需要考虑的是我们这一代是什么样的水平?我们下一代现在已经5岁了,经过观察,发现他太大的才华谈不上,但争取让孩子在做人的文明上有所进步,这都是家庭建设蓝图里面的概念设计、文化设计。家庭里面受教育最好的人,一定要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任、栋梁。你这一代里面是谁?爷爷奶奶那一代是谁?爷爷奶奶还有你的孩子加起来平均是谁?将来谁代替谁?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教育个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这是教育,创新教育的源头和基础。

文字/鲁阳阳

编辑/张小满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开学季丨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在新的人生阶段,相信孩子,正如他们相信我们【转给家长】


开学季丨疫情背景下的新生入园,所有老师请爆发你的“妈妈力”!


游戏之问丨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搞游戏的当下,幼教人尤其需要冷静!


主编探园丨从0-12岁实现无缝链接,东京都这所学校探索幼小衔接新模式


有意环境丨看见孩子需要,让表演区变成游戏场所而非只是表演场地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