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探园 | 这家史上最小的幼儿园,是医治“笨小孩”和教育焦虑症的良药

李晗 人文幼学
2024-08-24



近日,由张同道监制的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在中央电视台上映。通过对三个阅读障碍儿童家庭长达三年的系统追踪跟拍,呈现成长的困境,家庭的焦虑,还有父母对孩子的理解、接纳和守护。这是一份对于教育者而言生动鲜活的影像参照。

有人说,不仅是一部关于阅读障碍儿童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爱孩子的启示录。它让每一个观众去思考: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完美?爱与自由的界限在哪里?怎么做才算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些问题不仅困扰片中的父母,也同样困扰着成千上万个普通家庭。

只有爱和接纳才是最好的答案。

今天,要呈现的正是这样个典型。普通家庭,普通父母,普通孩子。他们选择一条不通的教育之路:家上学。上世纪中叶的美国,一些父母选择放学校教育,而选择在家中自主安排孩子的上学问题,他们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按照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进行教育。这便是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的起源。

家是学校,父母是老师,在一个小空间里,他们实践和摸索通往理想教育的另一条路径。本期探园,是位于上海徐汇区长桥街道,青橄榄在家上学。



 
01/

从一间不足30平米的小屋

开启的自由岁月

青橄榄,就是Ruth妈妈一家,爸爸妈妈以及两个女儿。在这所家庭学校里,爸爸是校长,妈妈是老师,学生自然就是姐妹俩了。从开始和别人合租一间不到30平米的小屋子,到后来60平米的家,再到现在100多平米的宽敞地儿。从泉州,武汉,再辗转到如今的居住地上海,14年过去,这一家四口,走到哪里,教育就在哪里,父母在哪里,孩子就在哪里。
青橄榄,是圣经故事里出现频次最多的植物。在诺亚方舟故事中,第260天,诺亚放出一只乌鸦,没有飞回来。过了7天,他放出一只鸽子,鸽子7天后飞回来,嘴里叼着一枝橄榄叶,诺亚知道地上的水退了。橄榄枝,是和平,生命力的象征。
取这个名字,大概是校长先生和女教师很中意圣经故事寓意深远的缘故吧。
2006年,姐姐晨欢出生。3年后,她面临上幼儿园。所以就送去小区幼儿园。但是不到一学期,Ruth妈妈发现,幼儿园总是把孩子关在室内活动,很少户外,就更别提亲近大自然了。再加上初上幼儿园的孩子总是会小感小冒的,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蹲,担心孩子交叉感染的夫妇俩最终决定:不上幼儿园了,自己在家带。

▲向左滑动》

不是一时脑热,也不是因为一点点所谓的入园小焦虑,而是有共同信仰的夫妇俩达成一致:先家庭再教育。在家教育的好处,就是把家庭的需要放在优先位置,有更多的自由和环境。孩子和家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并且愿意跟着父母一起去做有意义的事。一个家庭中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若爸爸妈妈彼此相爱,那么孩子便能有很好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不管是打定主意还是临时起意,总之,这一家子上路了。彼时大女儿3岁,小女儿不到1岁,爸爸作为家庭学校的校长,每天会带小不点们一起早读,然后便上班了。留下妈妈,全天候的陪伴。一起做饭,讲故事,做游戏,玩沙捡树叶,又去图书馆,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的日子正在开启。
▲妹妹讲故事《谁能抱抱我》


02/

教养孩童走当行的道

到老也不偏离

犹太人的教育成果举世闻名。全球1300万犹太人,却取得了29%的诺贝尔奖。而且不限于金融家和富商,也不限于科学家和发明家,而是分布在文明的各个领域: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毕加索、卡夫卡、卓别林、门德尔松、普鲁斯特、茨威格、基辛格、巴菲特、比尔·盖茨……全是如雷贯耳。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教育极其成功,那就该首推犹太教育了。
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可以从别处借鉴什么?两位爹妈是有专门研究的。纵观犹太教育目标有三,第一:教养孩童,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什么是当行的道?就是如今所说的价值观,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那就是当行的道。可不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而是身为教育者的父母,做好榜样。“有的父母想偷懒,自己不愿改变,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让老师去改变。”“小心你的孩子会变成两面派,他们会很聪明,知道学校老师讲的是一套,自己父母生活的是另一套,他们学会在什么人面前做什么人。”这是爸爸校长的领悟。
第二,教导孩子谋生的技能。谋生的技能,在现代社会是不屑于被新一代父母所教导的。诚如我们的小时候,父母永远会说,你专心读书就好了!可现实是,许多本科研究生毕业的,找工作很艰难,自己也很迷茫,高不成低不就。因为教育经历没有帮助他们在实践上有谋生的技能!
第三,教导孩子将来怎样做丈夫或妻子,做爸爸或妈妈。这实在太重要了。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和睦,每个人都明晰自己的位份,天下安泰也。

▲向左滑动》
看起来很简单吗?实则包含了很多在夫妇俩看来合乎真理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学校无法给予孩子的,只有在家庭中,借着父母的教导和身体力行才可以让孩子传承下去。“
北大前身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而在青橄榄的家庭学校里,目标也同样高蹈在上:认识真理,得自由,去服务人。
这是一所学校的顶层设计。


03/

对标杜威陶行知的理论

不可避免地与一地鸡毛的生活碰撞 

有了教育顶层设计,确定教育目标。接下来就该研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机这三大重要元素。这对青橄榄不是问题。教育内容,就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教育方式,就是自我的不断完善和身体力行的示范。教育时机,生活中真是每分每秒都是教育的时机啊。
生活即教育,家庭即学校。再推而广之到社会这所大学校。青橄榄摸着石头过河的想法,不正是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吗?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向左滑动》


陶行知师承美国杜威,这个影响中国百年教育的美国实用主义集大成者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如何提供条件呢,如何保证生长呢?愿望总是美好的,理论总是清晰的。古往今来,影响人类成长的最关键因素,还是人类自身。即,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状态与综合素养。
“刚刚把大女儿接回家的最初几个月,常常怀疑自己无法胜任妈妈老师这一职责!” Ruth说,尤其是看到幼儿园里小朋友欢乐地在操场上做操玩游戏,便更深怀疑自己。一方面,身为母亲,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要做家务,照顾好丈夫和孩子的身体,锅碗瓢盆一地鸡毛。还要给三岁多的姐姐安排每日学习的内容,真是不堪重负啊。
▲疫情期间在外婆家在家上学
我不就是孩子的老师吗?我不是应该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每日带着孩子做游戏,学知识、为她们寻找同龄人作伴吗……在家上学开启了几个月,Ruth的纠结和挣扎满地满脸都是。


04/

6000个实践案例

共同面临的三大难题 

就像所有仓促上马的人那样,昔日同济大学的高材生,第一次陷入“我不行,我怎么办,我也许该放弃了”的自我否定中。
这不是Ruth妈妈独有的问题。据有效数据统计,全国大约有1.8万家庭选择在家上学。但其实只有6千家庭正走在践行的路上。这6千家庭当中,教育内容也有不同取向。有中国传统文化取向, 宗教教育取向以及儿童特长或特殊需要取向。他们当中,80%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多数都是城市居民,58.21%居住在大城市。有出国半年以上经历则占20%以上,还有一半家长具有教学经验。与学校教育所强调的掌握知识和通过考试相比,他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道德品质的养成。
与此同时,他们面临巨大挑战。除了自身文化素养等因素,还面临社会化欠缺,学历衔接及合法化等三大难题。有的人从体制学校退出回到家,不到两年又回去了。一直关注中国在家上学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 62.01%在家上学的孩子曾在传统学校学习,后来从传统学校中转出来,仅有37.99%的孩子一直在家上学。
一种“一入豪门深似海”的感觉。Ruth说,“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醒悟,难道我是想把幼儿园的一切搬回家吗?我的初心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逃离幼儿园而有更多自由户外活动的时间吗?难道不是为了有更多自由且安静的阅读经典的时间吗?”
妈妈老师开始调整自己。
学习时间管理,学习排列事务优先秩序,将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例如夫妻关系优于亲子关系……
以上是周一至周五的安排。
周六一般是全家活动时间,主要根据孩子爸爸的时间来调整。
周日参加聚会。
规律的作息和有节奏的生活,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经典的内容如圣经,故事,户外,亲子,滋养着孩子的心灵。

还有全家一起活动,外出社交与聚会以及永恒的大自然,都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与课堂。

Ruth说,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但只要你一直坚定和坚持,你站起来,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就跟现在疫情一样,你总想象着身边有很多疑似病人,有很多病毒正在肆虐,你就活不下去了呀!可是你想,能活着的每一天不都是恩典吗?该来的会来,不来的永远不来,人所忧虑的百分之八九十都不会来。把心放宽,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姐妹俩分享在家上学的感受


05/

要承认自己的软弱

放弃骄傲与自我中心

哪还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呢?尤其是24小时全年无休的状态下!
Ruth说,有啊,宝贝们午睡后,我可以外出或者在网上购物。晚上等他们睡了,我和丈夫的聊天时间就开始了,我们一家人大概在十点左右都睡去啦。
我觉得她是答非所问。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是很在意自我空间与时间的。总要有一杯咖啡的时间,一次下午茶的空隙,一次万籁俱寂后的夜读,只有一个人,只有逃离了一切纷繁,自我才可得安歇啊。就别说全职妈妈加教师了,仅这疫情期里的一天24小时的相处,已经让很多爹妈抓狂了。赶快上学!因为上学,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无疑是救赎。
可是老师,你不会有很烦躁,很崩溃的时候吗?
Ruth现在已经是14岁孩子的妈和老师了。面对我的发问,她的声音始终温和地不疾不徐,仿佛我提出的这些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她说,我也会遇见心情很糟糕,近乎崩溃的日子,例如孩子生病、家务事办理不顺利、遇见紧急事件压力增大,我便不能很好地按部就班开展在家教育……
这样的日子,我便给自己也给孩子们“放假”,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有限,请求帮助,也会与丈夫多沟通,将担忧的事情交托出去。例如有一段时间,孩子们相继感冒生病,我自己也病倒了。当丈夫要带孩子们外出玩耍时,我起初会担忧丈夫不会照顾,让孩子们再次生病,但是,丈夫也是孩子们的爸爸,即便不会在孩子们玩得出汗时垫块毛巾,那又怎样呢?学习了放手以后,我便安定了。 
要领悟到这些可真是不容易!每个人都是有自我中心和骄傲的。骄傲会使一个人想掌控,包括孩子的教育,有的妈妈,甚至丈夫参不参与,参与多少,如何参与等问题都会去掌控,那就陷入疯狂了啊,最后累的一定是自己啊。你的积怨越多,关系就越糟糕。失掉了关系,何谈教育!
而关于私人时间的话题。宛如给出的答案让我真想当场拥抱她。
她说,真的没有“私人时间”吗?我发现,当我心中完全放不下孩子的时候,过于忧虑孩子将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永无私人时间。换句话说,当我以孩子为中心的时候,我无法安排出自己的私人时间来做别的事情。
因此,转变就在一念之间。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付出,同样的鸡飞狗跳,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你若带着放下和交托的心态,即使身体忙碌,心灵便是轻巧而闲适的!


06/

幼小衔接的压力开始了

把校长先生拉下水 

如果以为一直就这么平顺下去,就大错特错。生活总是这样,荆棘不断。身处大上海的圈子,周围全是赶着超着学习的别人家的孩子。瞧,有三四岁就可以自主阅读中英文书籍的,有唐诗宋词信手拈来的,尤其是英文,英文!能不着急吗? 
当孩子六七岁要面临上小学时,和所有的家长一样,Ruth操心幼小衔接!自我怀疑又开始了,自家孩子咋就没别人聪慧呢?是不是我的教导耽误了她们?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我该怎么教导孩子呢?我英文不好,中文也写不出好文章,不懂音乐,情绪不稳定、不懂孩子在想什么!还有孩子没有学籍怎么办?将来上不了大学怎么办?没有好的工作和婚姻怎么办?!

校长先生和Ruth老师面对压力,十分紧张。甚至一度他们也送孩子去了学校。Ruth的状态从“如何教学”改变为“如何风雨无阻接送”,从“如何自己设计课程”改变为“如何争取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从妈妈老师变为妈妈司机,压力依旧不减。没两个月又回家。 

心里非常紧张!校长爸爸说,我是一家之主,家庭学校的校长!比妈妈老师的责任更大。我也发现很多Homeschool的家庭,如果爸爸校长缺位失职,妈妈老师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于是校长先生决定开始真正参与在家上学,成为老师之一。他是标准的理工科男,做老师是头一遭。可是妈妈老师不断地自我怀疑,不断地说,“你不能光讲一些道理”,“孩子现在这种状况,我已经没有办法了”,“要么你自己试试看,要么我就考虑把孩子送外面学校去”。
总之,给拉下水了。
一人如何教导各个学科? 
第一,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直到产生效果。这是一对一教学方式的优势。
第二,随时根据孩子需要和兴趣调整各个学科时间安排。例如孩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遇见困难,可以随时停下来,直到帮助孩子理解为止。
第三,当自觉能力很有限,在某些知识技能方面不足,便可以请教其他有经验的父母,或者求助于培训机构,网络课程等。总之,随时随地采用有益资源,用于教学。
于是,在这个家庭承担起生活与学习的功能。生活的空间是厨房,卫生间,卧室。公共空间里,根据孩子的需要,布置一些空间让孩子们安静学习:小教室、阅读角落、游戏区、学习区……
于是,家里两个大人分工。爸爸上班,并安排时间给孩子们上历史、地理、科学;妈妈则教识字,料理家务,户外活动,手工艺术类。
社交怎么办?这个问题Ruth被问过千百次了。这一次,她还是好整以暇地说。不用担心啊,当孩子走出家门,全世界都是学习和交往的机会。我们也鼓励孩子去认识新朋友,鼓励她们操练“你要别人怎么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学校里的孩子,虽然每天都与同龄人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就都学会了善于与人交往。 
社交的本质是什么呢?找到一群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人,建立一生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朋友在精不在多,家人的关系建造好了,那么你就是一个有爱温暖的人,你走到哪里都会被别人所喜爱。“我们希望孩子是要服务别人的,不是索取,而去付出,这样的孩子他走到哪里他都不会孤单,因为他总在付出,他总在想别人需要什么,我能帮助些什么,他想的不是我可以得到什么。那么你说,他的人际关系还有什么问题呢?




一切都不是问题。

面对宛如妈妈的淡定与平和,我一直试图想挖掘她之所以可以这样,背后的理由。于是详细地询问了她的阅读史,又详细了解她上学时的情况,甚至把她妈妈,也就是外婆最近陆续在简书上更新的20篇回忆录全看了。我很想知道,这个与我同龄的妈妈,与我同样身处纷繁世界功利社会的妈妈,是何以勇敢地选择在家教育,又何以一直坚定到现在,又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她,不偏移,不慌张,不恐惧。

一定是读了很多书,家中有田有产,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丈夫好……后来发现,不是的!是因为校长先生和妈妈老师是基督徒,青橄榄就是信仰的力量。依靠这股力量,他们学会安排生命中的优先秩序,接受挑战和改变,学习舍弃一些自我,彼此支持与合一……这一期的探园是有些非主流的。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探访,来呈现教育的多元性以及思索教育的本质。中国历来有着自学、家学、家塾、私塾等在家教育的悠久历史,有着“学在民间”的伟大传统。家长自主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探索,各种地方的、民间的、多元的、开放的教育探索,是我们这个国家新兴的种子。回到人本身,回到成长本身,回到教育本身。不管它的形式是家还是校。它是缓解教育焦虑最好的解药。

              


童年的意义是什么,儿童正在如何度过他们的童年?

在那个叫幼儿园的地方,正在如何发现和支持儿童?

教育者如何消除偏见与误解,走进儿童世界?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出发。

寻找那些不断革变的教育者,

探寻那些追求更好可能性的幼儿园,

忠实记录教育进步的今天,

人们对儿童的发现、尊崇与唱诵。



文字/张小满

编辑/王丁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课程之问丨把儿童放在中心位置的课程,到底长什么样?


寒假安全提示丨“神兽”回笼,这些问题万万不可大意【转家长】


活动案例 | 腊八节,一起来围观H先生和灵子小姐的零废弃羌族婚礼


娃娃上房揭瓦,吃饭拖拉,儿童精神分析家的答案是......


特别策划丨正在为年终总结抓脑壳?我们火速赶来为大家贡献idea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