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全人教育奖得主李泽武:我们的教育可以做点什么以及少做点什么

人文幼学
2024-08-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泽武来也 Author 泽武老师


每每社会新闻版面上出现青少年跳楼或自杀,总会引发社会强烈关注。面对愈加频发的类似事件,不禁让人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培养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本期思想会,我们来听第六届“全人教育奖”获得者,成都华德福学校的李泽武老师关于教育本质的独道见解。



李泽武

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

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

第六届全人教育奖得主

专注于历史教学的学者型老师


本文整理自李泽武老师今年5月在蒙特梭利与华德福研讨大会上的演讲。





01/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只有我们突破了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我们用更高的维度去看教育,就像我们看到的《星际穿越》或者《奇异博士》电影里面谈到超维的观念,我们这样看待、教育孩子的时候,才能够领略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才能在穆培华老师讲到的,知识的掌握不以年长为优的后喻时代,才能够帮助孩子,否则是相反。 
谈到教育的关切,确实现在有这样一个社会现象,你们也知道前一段时间,发生的跳楼事件,据说全球有上100亿人关注。尽管这里面肯定有人鱼目混珠甚至兴风作浪,但一个侧面反映的是教育的关注度有多高! 
一个如花少年的凋谢,我们心里面无比沉痛;另一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罪犯。我们只想说教育的问题已经在非常危险的边缘。学校本来是一个壁垒或者是一个对孩子赋能的桥梁,但现在的学校已经很难做到。不小心反而成为射向孩子自己的一支箭,或一把刀。 
这种还是关注不是关切。我常常在想教育,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答案,就像人生一样,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我们作为教育的工作者,总是想找到一些基本的东西,就像我们两位伟大的博士大师(蒙特梭利与施泰纳)一样,找到那样的一些东西。 
刚才老师们也讲到生命和爱,我想引用《金刚经》的那段话: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当你被迷住心的时候,只有被法华所左右。我们要努力追寻教育之本质! 
 
 
02/

教育带来内与外的温暖 

这是川西平原的一个午后,在学校里,我们的高年级学生在那里上课。正午的时候会有社团课,学音乐的他们聚在一起,他们有吉他课,弹的是《柠檬树下的阳光》。大家在这儿弹着,他们年轻的心灵无声地合唱。我就看到他们在拨动琴弦,我在听,听的时候觉得我的心被他们融化了,这些年轻的生命,他永远照耀着我们的生命、以及我们的眼睛。 
看到这幅图景,首先我感受到了三种温暖的感受: 
1、外在的温暖:午后的阳光,我们的皮肤、头脑都感受到,心也温暖,我认为在这个时间,在那个当下,一切都是温暖的。这种外在的温暖,我们说这种物质、物体,固化或者流动的温暖。这种温暖对孩子的发展作用不能小瞧,包括外在环境的温暖。幼年被用心照顾过的环境,暖色系,母亲子宫般的色彩应和。温暖是适当的热度,对人的重要性无需多谈。大家去哪里都要测温,正常情况下,人就活在35度多到37度多,两度多之间!而反观我们好些教育场所,要么惨白,要么花里胡哨,要么疏离,要么扰乱孩子的心灵。考虑过孩子们空间中的温暖了吗? 
2、心中的温暖:他们在一起,这很重要!这种同伴间的互动、交流。有的同学从幼儿园到高年级有十来年了吧,同伴间的投契,指尖的触动,心的交融,相互的信任,在教育中三个向度,与自然宇宙、与社会和他人,与自己。从关系中学习,这种温暖感中的确认,都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来源。而人际间的紧张关系,相互间的紧张的竞争关系,同伴间冰冷的态度和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肯定不是我们希望的,但不幸的是它时时发生! 
3、英雄人物、高贵的品质,这种精神性的温暖照耀我们心田。章太炎说教育要高明、光大。我想就是孩子们需要这种精神力。我已经过了追星的时代,英雄人物、杰出大师,我都会客观一点看。但前两年去曲阜,当我站在孔夫子墓前的时候,差点泪流满面,心中充满温暖!什么是万丈光芒?孔夫子说三百年,民用其利一百年,民畏其神一百年,民用其教一百年,就是最后转化去真正运用一百年,这就是精神性的温暖。 
孩子需要我们去点醒他们,他不是自生自发的秩序,内在有那些东西,需要你点醒,当然更加需要的是陪伴、真心诚意。因此我们应该常常给予他们典范、楷模。给予温暖。
 

03/ 

面对真实与未知

这张是带孩子们去丝绸之路游学的照片。我可以说是较早带孩子们去丝绸之路游学的老师,始于2009年。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那个时候还没有提出“一带一路”。我们现在叫的“研学”,不过我还是愿意称为“游学”。孔夫子说“游于艺、据于学”,一副从心所欲的样子。目的性不可太强。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是我们教育者应做的工作。到大自然之中去,卢梭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孩子现在多是关在“鸽子笼”里边,一个手机占据他全部世界,怎么样能够让大自然的知识、力量、对人的最伟大的赞美进入到他的心魂或者心灵里面呢?他们很不幸,“避开”了现实生活,但另一个不幸是,现实生活无法避开! 
现在的孩子们看起来什么都懂,什么都能知道,但是,真正让他们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时候,又张皇失措,甚至“避”为上策。一个国内师范大学的报告,称不少的学生毕业后并未投入工作,而是在网上网来网去,还告诉父母在工作。他们应当没有这个能力与勇气。 
孩子们首先真实面对环境和社会的生活,华德福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瑞吉欧教育绝不培养温室的苗。孩子要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事情。作为老师、教育工作者要有信心和信念带领他们走向未知的世界。无人驾驶不是新闻,大数据更不是新闻。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去面对不同的生活的环境和真实的世界,碰碰钉子多好,吹吹风也好。 
农场的劳作、工厂劳动,甚至更深入的职业与社会体验,都是重要的面对生活真实的内容。 
另一个是我们现在不怎么谈的面对“真理”的问题。小孩子要有崇敬与敬畏心。也应当寻找一种本质的存在。这是更高层面的真实。 
 
 
04/

天空的力量与大地的力量的平衡

在成都华德福学校校园里面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即骑独轮车的孩子。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一个词语叫做快乐,还有友好,还有合作,还有平衡。教育的第三个因素非常重要的是平衡。 
首先他们要有力量去顺应地心吸引力,伽利略的定律、牛顿的地心引力;第二是要用上身的定力去保持平衡。而这两种力量,一种可以称之为天空的力量,一种可以称之为大地的力量,大地的力量是把你往下拽,稍微不小心就摔了,这也是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决定了要这样做。另一方面也要面对天空的力量。优秀的诗歌、崇高的理想、卓越的精神。把我们引向憧憬。 
我认为一个好的教育它一定是在这两者之中保持着一种平衡。华德福早期在中国的教育太理想化,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也引起了很多的歧义。我认为我们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即天空力量和大地力量,我们卓越的愿力、想象力和真正的思考力、感受力这样的东西,必须在这里边。不管是哪种教育,肯定有科学的精神、物质的成分,肯定也有想象力和对未来的这种憧憬。同时也有硬件建设、课程整合、师资培养、经济利益。 
我称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为精神工匠,他表面上都很精神化,谈教育、谈艺术,但其实句句在说物质,精神的基础是什么?我们怎么样呼吸?睡眠与认知的关系? 
平衡,是一种互相的支撑和支持。在这样平衡的过程中,要做好小我和大我之间平衡。个体与群体。就像照片中的两个孩子携手同行。 
前几天成都有教育的会,经济学家何帆和大家一起吃饭,他说到小环境的营造,我觉得是可行的,是日拱一卒。一个小小的园、一个小小的自己,但我们教育上总可以做一点什么,我们总可以减少点什么,我们总可以为未来留下一点什么。
 
 

面对高速发展和多变的时代,教育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还是教给孩子能够面对未来的能力?不管是华德福教育、蒙台梭利教育,还是瑞吉欧教育,培养的绝不是温室的花朵,而是让孩子们有信心、勇气去面对未来的世界。不管是哪种教育,肯定有科学的精神、物质的成分,肯定也有想象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有硬件建设、课程整合、师资培养、经济利益。在教育中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这就是华德福所倡导的。

编辑/陈秋旭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12年行业经验、3年课程打造、30天团队磨课,被园长老师问爆的摄影训练营开营了!


十年学前丨看完这组数据,我们决定和他们一起搞件大事


品格教育|教师不仅要当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品格的“大先生”


大家说丨侯莉敏:教育改革从未如此迫切,面向未来的学习环境须重新定义


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100个主张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