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重新成为一个孩子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目见彩虹

我心雀跃

我生命开始时就是如此

现在我是成人还是如此

将来我老了还将如此

否则就让我死去

儿童是成人之父

愿我对儿童怀有的天然虔敬

贯穿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01


这是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彩虹》,作为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富浪漫色彩的诗人,华兹华斯毕生都在歌颂儿童自然的人性,纯真的天性。他说,儿童是人类灵魂的前存在,儿童带有天国的灵光,儿童想象力最为活跃,充满睿智。可惜随着年岁增长,这些宝贵的品质逐渐消失,于是大人的现实社会里苦不堪言。人类若想找回失去的真理和欢乐,便要以儿童为师,以儿童为父。如此,才可能建立一个天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世界。


儿童乃成人之父。这句话对于东西方世界的影响由来已久。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现当代;从教育史上率先认知“人的发现”走向“儿童的发现”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到儿童秘密的发现者蒙特梭利;我国对于儿童地位的发现与尊崇,远可溯至老孟的复归婴孩不失赤子之心、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李贽的童心哲学;近有陶行知、陈鹤琴等先生们的著书立说。这一切无不在指向人类文化的起源——儿童。


深耕在中国学前教育土地上的教育者,自更是不消说。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蹲下来侧耳倾听童心,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问题。这些语句或倡议实在不胜枚举。但是,因此我们便有了童心,便懂得了儿童,因此我们便做对了教育吗?


非也,恰恰相反,或可说道阻且长。因为常常,我们老师费尽心机布置的环境、提供的材料、设计的游戏,最后并不入儿童的法眼。孩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仿佛隔着一道看不见但又深不可测的鸿沟。

 

歌颂是无意义,说教是无意义,硬性的要求看来是笑话,正确的话说过一百遍之后就变成正确的废话。但这鸿沟真的不可缩小吗?

 




02



我想到一个老师,和孩子打成一片的90后张姐姐。


第一次见,正是她骶骨摔伤后的第二天。为了不错过孩子任何一个宝贵的成长瞬间,她坚持来幼儿园,一直站在边上(因伤不能坐),充满爱意地看着她的孩子们。


不想错过孩子任何一个宝贵的成长瞬间,因此她也是幼儿园优秀案例的生产者,得过大奖的“下雨游戏”正是这样发生。“下雨可以在中二班发生,却未必在别班也能发生,因为那场面实在太乱,甚至会让人觉得老师威严扫地!”但是,在张姐姐眼中,这是儿童自然状态下生发的,有趣的,珍贵的,应该发生。所以作为成人权威代表的她,可以站着、跪着、趴着,和孩子们亲密无间,玩在一起。

 

诚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张姐姐的心弦是和孩子和在一起,奏出了天籁之音。

 

我想到一个园长。有一天,一群小班孩儿们在午睡前涌入她的办公室。他们的好奇排山倒海,拿着笔记本看一看,沙发上坐一坐,电脑键盘上敲一敲,又细细地查看她的书柜。“园长妈妈,抱枕可以借我用一下吗?”“园长妈妈,我想要那本书可以吗?”“园长妈妈,这个蓝色的小鲸鱼好乖”……


最后,园长妈妈办公室的玩偶、腰枕、颈枕、笔记本以及一本《学前教育》都成为这群小班宝宝的午睡伴侣,而且啊,睡得特别香。

 

园长妈妈说,我们经常都说教师要蹲下身来和儿童在一起。蹲下身来是很简单的,最主要的是你的心有没有低下来!这个太关键。你有没有看见他,相信他,与他平等交流呢?





03



我想到一个研究儿童哲学的幼儿园,他们常常会开展体验式教研活动。


为什么儿童要一直反复挑战某一个区域?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要寻找答案,老师们把自己变成“孩子”。小雨老师说:“我第一次选择的是攀爬架,当我爬上去后,发现它并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爬完之后汗都出来了。我想到自己在指导游戏时,总是催促攀爬架上的孩子走快一点儿,其实我自己都做不到啊。”小倩老师说:“我们要正视幼儿挑战的层级,去寻找他们不敢挑战某个项目的真实原因,到底是动作技能的欠缺,还是心理上的障碍,不敢克服和逾越困难。

 

他们说,你有没有真实地生活在儿童当中,有没有真切地看到儿童的需要,有没有像孩子一样去体验他们真实情境中经历的欢笑或哭泣。当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去儿童中寻求答案。


我想到花草园。在如流水般趟过的日子里,他们和孩子共创着属于这人间的美好,共赴师生间的山河湖海,并因此时时处处收获着感恩和感动。他们说,儿童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典范,儿童身上拥有一种原始但充满诗意的逻辑系统,他们天性中的真善美,一直引导着他们的生活。没有谁能如我们的工作,如此的切入生命深处,让生命发生重大改变,当我们把这种改变变成一种能量,反哺给儿童,我们之间形成巨大的能量场,滋养着其间每一个人。

 

收获的何止是找到教育方法,达成教育目标。收获的是人生之意义啊。

 

 
 

04



我还想到我的Boss赵先生的“封建迷信”。多年来,他一直信奉儿童至上的真理。他总说,在天国中儿童最大。赵先生总是找孩子“占卜问卦”。凡拿不定主意的,凡遇大事降临,凡重要决策的前夕,乃至关系到一家公司的前途和命运,他总是虔诚地来到孩子身边,这孩子可能是自家三五岁的小儿,也可能是别家蹒跚学步的奶娃。孩子孩子,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办?6岁的宝儿弟说,你要更加努力工作。你努力了,别人就努力。

 

你很难相信,他是做到真正的虔诚,谦卑。仿佛面前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就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多年来研究儿童哲学的刘晓东先生,亦是如此认为。他说童年值得成人向其表达敬意。不管从哲学、艺术还是道德领域,儿童都可以是成人的老师。


是成人的老师,亦是成人的陪伴和支持者。多年前的夏,我去幼儿园接娃放学。我俩一起有说有笑地聊天,经过树荫小路,又越过十字路口开车回家。记得十分清楚,刚走到对面的绿化带,刚刚还喜笑颜开的他突然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开心,我觉得你每天都不开心。当下泪奔。小小而敏锐的孩子啊,他瞬间穿透成人的心防和盔甲,看见隐藏在内里那颗早已破碎很久的心。


他说,妈妈你不要怕,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的。





05



我知道概念是容易的,行却是困难的。我们从孩童那里得到滋养,安慰,却难以像孩子的生命那般可以随时改变、翻转,从此洗心革面。概念和行动,它们之间横亘着一条叫作“心心相印”的河流。心心相印的重点在于,傲慢、自大、自我的成人一方,要重新审视人生的追求、教育的价值、儿童作为人类原点故乡的意义,从而去真的慢下来,低下来,把那自我破碎一地,重新拼接出一个可能迟疑的、笨拙的、不完美的,但却真实、天然而又活泼泼的新生命。

 

贾平凹写过一篇短文《我的老师》,是自己对一个三岁半幼童生活的发现:我的老师孙涵泊,今年三岁半……开始我见他只是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是慈悲的,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斟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他使我不断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我的老师都要羞耻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有我一个学生吧?

 

要成为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2022年,就让我们只立这一个flag吧。

 
 



文字/张小满

设计/郭迎欣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2021年的最后一天,不发个圈就没有仪式感


疑惑!科学探究还可以在户外游戏中进行吗?


大家说|朱家雄:幼儿教师亟需“松绑”


寒流加雾霾,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一篇文章看懂“项目式学习”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