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让儿童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一席演讲者、新京报年度图书作者、iSTART首席策展人给你开脑洞!

人文幼学
2024-08-24






我一年可能要跟一千个这样的小朋友合作展览,所以我每天都在被洗礼,都在刷新我对儿童的认识。

——李杰


本文整理编辑自2019年李杰在一席的演讲

《童年美术馆》






01/

现在的博物馆

真的让幼儿更靠近艺术吗?


大家好,我是李杰,是一位在美术馆工作的策展人。今天就讲一讲我们美术馆的一个项目,叫作iSTART。可能大家会有一些关于美术馆的想象,但是在我工作的十年里,我发现现在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对儿童和家庭来说并不是那么友好。


比如说我听到过很多家庭的抱怨: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灯光太暗、作品的信息太少或是导览员只是自顾自地在讲,孩子们只能跟在后面。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有非常多的“禁止触摸”“禁止入内”的空间提示,从心理上,它让更多人远离了所谓的文化和艺术。


我们走访了很多儿童博物馆后发现,他们采用了让孩子们去亲近这些艺术的方式,让孩子们从一个观察者向一个创造者和行动者迈近。


金苹果龙湾半岛幼稚园小朋友们在工作坊中讨论生成的“时光路牌”方案


我们开始研究童年的历史,我们发现人类实际上处于长期忽视儿童的状态,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对于儿童是很惧怕的。因为孩子在没有成人之前是社会的不安分分子。




02/

比起儿童

成人可能更需要疗愈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大部分的童年历史中,关于儿童的记载是苦涩的——儿童有很高的死亡率,很低的教育率,家长实际上是把孩子变成他们自己想塑造的成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做了“童年疗养院”。我们把整个展厅设计成了不同的科室,每个艺术家为孩子们做了不同的房间,每一个房间代表他们的童年以及他们理解的童年。


这个展览中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因为我们无法阻止孩子们在展厅里面奔跑,所以我们跟设计师徐浪讨论,应该想出一种方法,能够改变孩子们在展厅里的状态,让他们更自由一些。

于是我们把所有展厅的墙面都改造成距离地面只有一米三的距离,孩子们可以在墙面下自由地穿行,但是成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必须要弯身通过。有一次,我在导览过程当中听到了“嘣”的一声,一个爸爸狠狠地撞在了展墙上,明显是他刚才在看手机,忘了看前面的几道提示。他非常气愤,用拳头砸墙,然后他那可能还不足四岁的孩子拉着他的裤脚在安慰他。

我们看到那个画面的时候,突然明白了这个童年疗养院的意义,有些时候这不是对孩子的疗愈,而是对成人的疗愈。因为在这个时候,这个爸爸更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03/

当你和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隔阂


在2018年,另外一个项目是一部60分钟的电影。这个项目是由纪录片导演杨然、毛姝老师还有一个小朋友合作的,这个小朋友叫冯可人,13岁。 

当年展览的主题是根据刘慈欣的小说《超新星纪元》去改编的,这个小说讲的是人类遭受了一次宇宙射线,所有13岁以上的成人都消失了,然后孩子们会去接管地球。我们把这个命题交给了上千名儿童,让他们来想。


冯可人小朋友的方案是和纪录片导演一起完成一次召集。她会去四个志愿者的家庭,去告诉这些父母,“你的孩子必须要了解你终将离开他们,你怎么给他们解释你现在的工作,你要跟他们共同做一件事情,让他们学会独立成长。”

这个影片中有一个妈妈,她是一名老师。由于工作的原因,她把大量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学生,所以她跟自己的孩子之间反而缺少了很多交流。


当孩子14岁的时候,她和她的孩子产生了很大的隔阂。所以当冯可人问这个妈妈“如果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孩子会怎么样?”的时候,这个妈妈不假思索地说,我觉得我的孩子可能会很开心。

而当冯可人去问这个孩子的时候,她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个孩子几乎无法接受这个现实,面对镜头久久不愿回答。甚至到了最后,她都不愿意相信这个有可能会发生。


最后这个孩子和她的妈妈十四年来第一次面对面聊这个问题。他们互相哭泣,拥抱在一起。短短几十分钟的谈话,帮助他们打开了十几年的心结。




04/

五岁的小朋友

这样理解“家长”这两个字


这个影片的最后拍摄了两个孩子,他们是一对兄妹,是所有被访者里年纪最小的。这个哥哥很内向,一直不愿意直面镜头和问题。他们最后要在一起做一件衣服,来体验妈妈的设计师工作。


这个哥哥正在做一件送给妹妹的衣服,但是他一直不停地想在这件衣服上安装LED灯。当冯可人问他,你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小朋友对着镜头很腼腆地说:“因为妹妹喜欢,妹妹认为这是她的灯塔。”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够理解作为家长应该做什么,或者是作为一个成人应该担当什么。但是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镜头理解了,这个孩子一直不说话,他并不是不明白,而是在用他的方式表达。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的爸爸妈妈不在这个世界上,他就是妹妹唯一的家人,他就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

2019,我们的主题就回到了学校。iSTART这一年开放的主题叫做“再见学校,你好学校”。

我下岗了,因为我需要把策展人的工作也交给孩子们。所以我们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幼儿园到高中,去学校里做公开课和工作坊。


在成都实验小学,孩子们通过回答我们的问卷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然后自己提方案,像写论文和策划书一样,完成他们对于展览的想象。他们对这件事充满热情,因为这是他们最想做的事情。


这些是来自各个学校的问卷。当孩子们无法用语言去回答我们的问题或是他们自己写的问题时,他们就用图画来完成。他们需要表达的空间,但是我们以前没有给他们那么多出口。

我希望通过这次演讲,能够让更多的人打开行业壁垒,打开空间,让更多的孩子去参与,去发声,因为他们不单只是模仿者和学习者,他们其实是创造者和行动者。











在李杰多年为儿童策展的道路上,成了艺术与教育之间的一条纽带,其中带动了无数艺术从业人员、儿童与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为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与思考。


艺术之于儿童,仅仅是审美教育与技法提升吗?怎样通过艺术的视角去挖掘儿童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博物馆中的展品,除了陈列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互动方式让幼儿真正参与其中?

人文幼学·有间教师上架的线上课程《像儿童艺术家一样做主题活动——关于师幼共构活动的六堂课》,李杰从多年为儿童策展的经验出发,讲述那些了不起的儿童。在长期与幼儿、学校,以及国内外众多儿童博物馆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儿童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


第七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展览现场


在课程中,既有众多国外优秀的儿童博物馆案例,讲述博物馆中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实践成果,也有李杰作为艺术从业者和儿童策展人,将国内外关于博物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高大上的博物馆其实成为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的良好资源,但如何迈开艰难的第一步?又如何在幼儿园中持续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识别下方二维码

你将获得

从理念到实操的两份惊喜;

以及限时拼团特惠价

299/人



扫码自取本次活动培训通知
↓↓↓





文字/陈秋旭

设计/郭迎欣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5个重点内容,N条关键解读,幼教人必须了解的《评估指南》重点来了!


刷爆朋友圈的《评估指南》和你有什么关系?可以从这件事入手


一个幼儿园到底是不是童年的乐园,毫不夸张这个人说了算!


你身上潜藏的这些特质,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超级英雄”没错了


你们的主题活动一直苦于没有创造和好idea吗?儿童艺术家给大家一套解决方案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