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愿者: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瑷瑅茶座文化沙龙21期暨社会建设沙龙第二期成功举办

覃研 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 2020-08-25

2019年6月22日下午,由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与瑷瑅空间联合主办的瑷瑅茶座文化沙龙活动第21期暨社会建设沙龙第二期成功举办。活动以“志愿者如何保障权益,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为主题,邀请社会工作研究专家、公益机构、媒体、志愿者代表和企业人士参与交流研讨。沙龙活动由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瑷瑅空间联合创始人覃研女士主持。

沙龙活动嘉宾合影

2018年,瑷瑅空间与融爱传媒共同策划了《小家大国——新中国70年,70个小公益人眼中的公益中国》访谈项目。作为独立访谈人覃研女士陆续对多位基层公益人进行了匿名或实名访谈。2019年随着访谈内容的陆续推出,其中涉及志愿者权益保障、志愿者素质提升、志愿者组织管理等话题引起了公益领域以及其他关心公益事业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期沙龙,嘉宾们就基层志愿者反映的关于志愿补贴发放、志愿者与社工机构关系、志愿组织培育发展等话题进行了专项交流讨论,期待推动志愿组织的自身完善与发展,呼吁社会各界尊重志愿者劳动、保障志愿者权益!

活动现场照片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通州区社会建设研究指导与评估中心主任李翕然老师认为:

目前北京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明确规定了志愿者的补贴是不超过50元的交通和午餐补助。每年项目申报,社会组织申报的预算中都有这个开支。因此志愿者补贴是志愿者参与服务应获得的权益。志愿服务虽然是一种无偿性的劳动,但这种劳动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志愿服务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按照志愿者管理条例和目前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规定,志愿者可以获取应得的补贴。未来,志愿服务条例会进一步完善,明确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为志愿者购买保险、发放补贴会写入法规,对志愿者更有效的激励方式也会出现。

李翕然教授

近年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自然就会有一些人抱着赚钱的目的进入这个行业。这批机构的创立初心并非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的,因此也会发生很多侵占志愿者权益、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等行为。目前,政府部门已经看到了这一系列问题,正在逐步地规范,5-10年之后,浑水摸鱼的社会组织一定会被淘汰,大浪淘沙之后,真正做事的公益机构会生存下来。

十方缘基金会志愿者老普谈到:“我做志愿者的时间比较长,从科普志愿者到社区志愿者都做过。目前志愿者已经从个体服务,走向组织化行为的志愿服务。十方缘志愿者团队对志愿者都给予很全面的培训和规范管理。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并不是像一些机构那样,临时搭建草台班子,负责人一个电话就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来服务。老年人的心灵呵护、临终关怀具有专业性,需要机构不断对我们赋能。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我们不但在志愿服务技能上实现了专业,更在个人参与公益服务的心态方面发生了改变。作为志愿者,能够参与到正规的机构从事志愿服务是一种幸运,在志愿服务中,我们与机构之间、与受助对象之间是一种互相赋能的正向激励关系。

十方缘基金会志愿者老普

目前,在公益圈有一些机构将志愿者视为谋利的工具,并不可取。要赢得志愿者的信任,获得稳定的团队支持,创始人的初心非常重要,唯有真诚,才能收获信任。很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心态也各有不同,也希望志愿者能够不断自我成长,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大爱、有大志。

十方缘基金会党务工作者陈慧

十方缘基金会老人心灵呵护中心党务工作者陈慧:“我在十方缘基金会成立之前就自愿成为了义工,当时没有补助,是自掏腰包从外地来参与的。驱动我来参与公益活动原因是我认为这件事有意义。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每个志愿者的需求、驱动力不同。有些人看重参与公益服务这个过程,希望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有些人可能看重参与公益活动收获的一些补贴或者小礼物。十方缘曾经申报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当中有30元的志愿者补贴。后来,我们发现这30元的补贴对我们志愿者的发展培育并不能起到特别积极的作用,反而增加了我们的管理成本、造成了一些负担。所以,我们不再申请这样的项目,不再给志愿者支付30元补贴。刚开始,一些志愿者发现补贴没有了,很有意见。面对他们的质疑,我们予以尊重,告知实情,同时欢迎他们去其他有补贴的机构服务。但后来,我们依然靠着项目、靠团队带头人的吸引力,感召了一批一直跟随我们共同成长的志愿者,曾经离开的志愿者也回归了。培育志愿者,留住志愿者,不能靠补贴,机构对志愿者的关怀、不断帮助志愿者赋能成长,获得他们对机构文化的认同更加重要!

公益时报记者王勇认为:70个基层公益人访谈中基层志愿者反映的一些问题,存在于社工机构的偏多。社工机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组织,他们的注册形式是民非,目前资金来源主要就是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什么一些社工机构不给志愿者应该得到的补贴?是因为机构没钱,他们的项目一年一申报,收入不可持续。另外,个别项目中机构人工成本分摊的比例过低。

公益时报记者王勇

社工机构是民非,有资格接受捐赠,也有资格在服务中收取费用。但目前大多数社工机构依然是盯着政购项目,只要政府有项目发包,不管自己是不是擅长都要去申报,有钱赚就可以。很多社工机构拒绝跨出政购的“舒适区”,同时也缺乏这样的能力。当前,社工机构缺乏跨界整合资源,设计好项目筹款的专业人才,但要改变现状并不是没有办法。社工机构应该助人自助,不断创新,构建良好的公益生态。同时,社工机构不要有了项目,有了需求才去找志愿者,而应该注重在平时对志愿者的赋能和培养,从而培养一批认同自己理念、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核心志愿者团队。总之,志愿服务不能因为是不以获利为目的的服务,就忽视了其专业性,希望志愿者组织和社工机构机构之间能够更好地合作,彼此尊重,共同走出专业化道路!

蒋燕总经理

北京永固兴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燕认为:公益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要靠设计好的项目吸引企业的资金获得支持,而不应只依靠政府购买服务的单一支持。公益机构的服务要有专业性,不要为了生存盲目的申报各种类别的项目,只有深耕某个领域,把这个领域的公益服务做精细,才能获得志愿者、获得购买方的认可。此外,志愿者在从事公益服务的过程当中,除了自己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之外,也要感恩于服务对象,关注他们的感受。公益机构创始人要守住初心,具有人格魅力,从而带动志愿者参与社会建设。如果机构创始人不爱护、不尊重志愿者,躲避崇高,那么就很难获得身边人的认同。做公益就是两个字“懂得”,我们要懂得他人的不理解、不认同,要通过自己的不断修行,走向成熟。

中国商报记者王立芳

中国商报记者王立芳:作为一个媒体记者,我是公益圈之外的人,但我认为公益行业从业人员要想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同,自身守住初心,守住职业操守非常重要。我报道的24条公益修法群这个群体,是一个没有正式注册的公益机构,这个群体当中的志愿者具有特殊身份。他们以知识女性为主体,在遭遇婚姻失败之后,又因不完善的婚姻法规而“被负债”,但是这一群体依然保持理性,保持知识精英的高贵,在带头人李秀萍女士的感召下,自觉自发地以文明的方式推动修法,并且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个群体的志愿者在公益修法的过程中不计个人得失,带头人更是身先士卒,他们作为一个非注册的民间公益自组织,有很多管理经验值得学习。

新京报记者庞礡

新京报记者庞礡: 我是来自新京报的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与24条公益修法群创始人李秀萍女士相识。她在建立公益修法群之初就设立了清晰的群规,寻找志同道合主张文明修法的志愿者同行。虽然,一直没有获得任何机构的资源支持和资金资助,他们依然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专业的调研工作,撬动了民间公益群体推动法治进步。我认为,推动社会进步要靠有社会责任感、自觉公益的公民,也许他们并非来自于正规注册的社会组织,但依然可以在基层社会治理,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4条公益修法群志愿者 刘洪芳

    长安汽车北京研究院工程师(24条公益修法群志愿者)刘洪芳:我是24条公益修法群的志愿者,也是这个群体文明修法促成婚姻法新解释出台的受益人。如果没有24条公益修法群这些志愿者们坚持不懈的付出,我的案件也不能胜诉。如今这个群体中坚持文明修法的一批志愿者的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这个群体更多关注,也充分认识到这个以知识女性为主体推动的文明修法案例,在国家民主法治化进程中具备的重大意义!

贵州长江汽车公司副总经理 李江鹏

  贵州长江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李江鹏认为:真正的公益是人人觉醒,人人都去维护社会公共的利益。而我们当前的公益行为是一部分人的慈善。公益要做到可持续发展,要靠人人有公益心,有社会责任感,共同支持这样的事业。基层公益人访谈中反映的现象很多,但最终还是人的问题,是个人生命格局的狭隘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解决公民的道德教育问题。如今社会,需要更多像雷锋一样的人,无私奉献、助力社会发展。志愿者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成为社会建设的力量,仅仅靠发放补贴是不够的,无论是公益机构人员还是志愿者都需要重塑信仰,找回初心。

农民日报记者、24条公益修法群创立者李秀萍:作为一个资深记者,我认为70位基层公益人的访谈非常有新闻价值、有社会意义,访谈不但要通过网络传播,更应该在线下开展多场广泛的讨论,有关话题也有必要在媒体做公开对话,从而倒逼这个行业的自律与进步。当前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在执行上,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全程可监控。公益行业太需要规范了,我们不能让这个行业成为圈钱圈地圈地盘,搏名博利的名利场,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真诚做事的公益组织。公益行业,不是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行业,公益领域的创业者更不应该存在赚大钱的企图心。我认为我们应该提倡公民的公益观,成为公民公益人,这样的公益人有社会责任感,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初心。如果我们的公益人都能有这样的公益观,这个行业的发展就会走向规范。

24条公益修法群创立者 李秀萍

在公益践行的过程中,创始人的初心至关重要,也要坚守原则,经得起考验。如果一个公益带头人拒绝谈论个人私德,不能以身作为,那么就无法带领机构正向的发展。访谈中一些社工机构负责人侵占志愿者补贴、盘剥基层社工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负责人抱怨政购项目设计不合理造成机构盈利困难,不能成为其实施不道德行为的理由。公益人和公益机构都要有一个认知,做公益不要有发财的企图心,而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应该通过更严格的监管,淘汰这样的机构。如果,今天这样的讨论话题能够上升到公共讨论,倒逼行业进步,那将具有更大的意义!

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瑷瑅空间联合创始人覃研女士认为:

“志愿者作为一种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志愿组织已经逐步从非正式的、初步的、不完善的慈善模式中脱离出来,进入一个更加理性的、正式的、完备的发展阶段。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机构与志愿服务组织应当真正实现联动与协同。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并非二元对立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志愿者不应只是社工执行项目中的助手。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购买服务当中规定的对志愿者的激励补贴政策,需要更透明的监管与执行,以社工机构为代表的公益机构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机构、志愿者补贴的发放机构,应尊重、保护志愿者利益,不能以各种方式将志愿者本身应获得的补贴作为自身机构的运营费用。志愿者是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并不是公益机构“剥削”的劳动力。

我们应看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能够帮助志愿组织提升综合能力,社会工作介入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协同联动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期待以社工机构为代表的公益机构能够成为志愿服务组织成长的支持力量,成为志愿者利益的维护者。”

沙龙活动现场照片

70位基层公益人访谈实录,是瑷瑅空间与融爱传媒为建国70周年,献上的一份特殊祝福。这70位访谈者,以不同的身份关注公益、参与社会建设,访谈力求真实记录,不对其中的观点做价值判断。我们希望能够为公益圈的“无名之辈”提供一个表达与沟通的平台,同时,针对访谈中集中反映的焦点问题,通过阶段性举办沙龙活动,促成关于中国公益问题与解决路径的对话与讨论。

在文明跃迁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公益领域的问题,其实是社会的问题,公益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融入社会建设的思维。我们需要优化公益事业参与阶层与人群的结构、改善公益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创新公益机构治理模式、促进行业的公平正义。期待后续,社会各界人士能够持续关注基层公益人访谈项目,共同寻找中国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企业转型的路径,也期待中国公益机构逐步走向成熟……

本次活动中,脉搏艺术网给予了大力支持。感谢以下各位嘉宾的参与(排名不分先后)

1、李翕然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通州区社会建设研究指导与评估中心主任

2、李江鹏 贵州长江汽车公司 副总经理

3、老 普  十方缘基金会 志愿者

4、陈 慧 十方缘基金会老人心灵呵护中心 党务工作者

5、蒋 燕 北京永固兴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总经理

6、王立芳 中国商报 记者

7、庞 礡 新京报 记者

8、王 勇 公益时报 记者

9、李秀萍 农民日报 记者,24条公益修法群创立者

10、刘洪芳 长安汽车北京研究院 工程师(24条公益修法群 志愿者)

11、覃 研  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瑷瑅空间联合创始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