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耀华:唯有靠专业和努力去改变

关注👉 3ESPACE
2024-08-24



文/朱琳


项目/机构介绍


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有超过60%的青少年有过“青春期的困惑”,但近80%的青少年缺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多数青少年的性健康知识靠“自学”。


面对“为6-18岁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性教育的社会资源不足”的这一社会问题,成立于2016年的“你我伙伴”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开展工作,其一,通过标准化性教育课程包,降低性教育的参与门槛;其二,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合作,与一线公益组织开展性教育议题网络建设与融合,形成雪花效应,让更多范围下的学生快速触及性教育课程。



2019年,“你我伙伴”项目创始人之一张耀华出任理事长。截至目前,“你我伙伴”和其200+合作伙伴一起,已实现3100+所学校、225万+人次的性教育课程覆盖,近14000名教师通过“你我伙伴”平台成为性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成为中国范围内性教育课程覆盖范围最大的公益组织之一。


更多信息可点击:

可怕,我竟也看到了性教育的变化



关于“你我伙伴”的理事长张耀华,能找到的报道很多,硬核分享很多,唯独故事很少。“你我伙伴”的官网亦如此,条理分明,言简意赅,在蓝色主调的衬托下,一种理性气质扑面而来。


张耀华频繁出差,工作很忙,这次访谈也是在他出差工作途中见缝插针完成的。出于好奇,我们上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在公开平台上表现出的这种理性气质是怎么修炼的”。


“我自己其实很感性的,很怀旧,也特别容易感动。”张耀华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温和,无论是说成绩还是困难,语气都很平缓,确实不太像我们一开始脑补中的感觉,“你们感觉的理性是我这些年工作下来,特别是做了很多管理工作后,必须形成的一种冷静。”


“毕竟你们也很理解这一点,公益是要在有温度的情况下尽量专业、规范、合理地做事情。”


“这是我对这个社会的价值”


跟很多人一样,如果不算和初中同学打闹被当众脱下裤子,或者偷翻家长东西偶然看到小电影的话,张耀华小时候对性教育的接触度基本是零。真正第一次接触到与性有关的知识是他在广西民族大学读本科的时候。某个下午,学校里一个专门做性教育的社团来到张耀华的班级,给他们上了一个时长2个半小时左右的性教育课。很多年过去,张耀华已经记不大清楚当时的场景,只记得这堂课带来的冲击感。


“第一个冲击就是,我都到了大学,居然还没听说过月经、遗精这样的词,我没想到这些事可以拿出来说。第二个感觉就是当时给我讲课的人特别知识渊博,能给我带来这么多专业的、我没听说过的信息,我当时就觉得他们好伟大。”



张耀华其实是个不太喜欢外出社交的“宅家看书党”,但他同时又很向往这种通过给别人分享信息实现帮助的过程。于是没过太久,他就加入了这个社团,成了其中一个“讲师”,大学4年下来,张耀华给别人,也给自己,讲了足足400多场性教育课。


“我们当时就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讲,讲得太多了之后,那种讲课的新鲜感、获得感和自豪感慢慢冲淡了。”张耀华说,性教育在知识层面只是一种科普,但性教育背后的那些价值观慢慢改变了他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角度。


“它让我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是包容的,你必须先看到这个多元化的世界,然后你才能去倡导人们相互尊重和理解彼此间的差异。”


毕业以后,张耀华全职去了支持学校性教育社团的西安市光源助学公益慈善中心,也就是大家现在更熟知的“你我伙伴”的载体机构。其实,与其说是张耀华去了公益组织,倒不如说是组织主动找到了张耀华。2014年,张耀华正一边继续做性教育宣讲,一边和同学一起筹备艾滋病题材的舞台剧,他忙而不乱的干练风格被当时刚好也在学校里做督导的“光源”项目主管记在了心里。一年后,那位主管在给一个职校性教育项目招募负责人时,想起了这个行事稳重的男生,便询问他是否有兴趣来尝试一下。



如果不是因为有人主动伸出橄榄枝,传媒专业的张耀华原本的职业计划是去艺术培训学校当老师。“我当时兼职也积累了一些口碑,工资也挺高的,比我现在的工资都高。我自己和家里人都觉得可以往这条路上走,至于公益这边,我更多还是一种参与者的心态,大四的时候还没有真的想过要把这当成职业来做。”


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是,22岁时的张耀华没把公益当做一种职业选择,并不是因为职业公益人待遇低之类的原因,相反,他是认为公益的要求很高端。他最后决定选择全职做性教育方面的工作,是因为他觉得加入一个位于北京的、有国际背景的公益机构听着很酷。甚至在一开始申请的时候,他还担心过自己的水平够不上机构的门槛。


“在这个工作之前,我对公益慈善没有太多很深的理解,我在学校里就只是有一些志愿者角度的认识,只是确实很喜欢那种到处演讲、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生活。然后对性教育这个事,我当时心里有种特别自负的想法,就是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这个事情就要我去做,这是我对这个社会的价值。”



张耀华的家人虽然更希望他去考公务员,但也并没有反对他的选择。老两口的观念比张耀华自己还简单:儿子干的事情有意义,又干的开心,那这份工作就不算差。


于是,带着一种年轻人特有的“膨胀”,张耀华去了北京,成为了一名“天选公益人”。


“做产品不可能一劳永逸”


“你我伙伴”的概念诞生于2015年冬天,那时候张耀华已经入职半年,并因为在职校性教育项目中的展现出的出色工作能力迅速晋升为项目官员。


在给一个卫校试点做培训的时候,一个16岁的男生告诉张耀华,因为不知道“安全期并不安全”,他的女朋友怀孕了。最后,两个年轻人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男生还未成年就做了爸爸,女生则因为抚养孩子再也没有继续上学。卫校学生的性知识居然也如此匮乏,这件事让张耀华深感惊讶。



2016年,为了能更好的融合性教育与公益服务,张耀华和同伴们一起建立了“你我伙伴”的雏形,并定下了“让每一个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有优质性教育”的愿景。和一些公益项目不同的是,“你我伙伴”创立至今,并没有经历任何大的发展思路方面的调整,自成立之初,项目成员们就决定了要以“规模化”作为最终目标。


选择规模化战略的原因很简单,性教育这个事,就是必须实现量级发展。在中国,有1亿9千万年龄段在6-18岁的孩子在学校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去接受性教育课程,这一环节的缺失会给他们人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会增加他们意外妊娠、流产、性传播疾病几率的直接影响,以及学业中断、身心健康受损等间接影响。与这个数字相比,张耀华一个人,“你我伙伴”的几个人,亦或是国内一只手能数完的几家组织都算上,仅靠提供直接服务能达到的效果都远远追不上实际的需求。


方向是有的,问题是怎么朝着这个方向走起来。要实现规模化,张耀华和同伴们就必须改变既往的项目模式,改变和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结构,改变服务的逻辑和价值链,换句话说,就是将公益服务“产品化”。“你我伙伴”的成员谁也没做过类似的课程,项目成立后的头三年,几个人一直在试错和调整,不断自己推翻自己,“甚至很多我们一开始信誓旦旦觉得以后肯定不会走的路线,转了一圈最后发现,还是得这么走。”



在我们听来,“你我伙伴”的进化过程,基本可以总结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基于利益相关方分析的迭代”。关于课程设计本身,最开始“你我伙伴”定位的用户只有学生,所以他们想象的课程就是一套直接给学生播放的动画课程。但很快他们就发现,绕过老师这个关键利益方不可取。“我们本来是想避免老师不够专业、不能正确传递信息,所以就说有全国统一的动画片就够了。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性教育课程的真正操作者是老师,如果要让学生能上课,我们就必须让老师从这件事里获益,产生积极性。我们直接提供一套课程,就破坏了老师们的价值链条,他们觉得这个课和自己没有关系,也很可能不信任课程内容本身,如果我们不解决他们的需求,就没法让核心受益人触及到产品。”


于是“你我伙伴”又开始调整设计,围绕动画做了一套课程系列,加设其他参与互动的环节,让老师带动学生一起讨论和分享。团队成员会帮老师们准备PPT、教辅和周边资料,给他们提供整个服务数据的记录和监测评估的工具,考虑到学校领导、家长这样的相关方很可能不理解性教育课的意义,“你我伙伴”团队甚至还要帮老师设计出一套倡导和说服领导、家长的话术。



在这个基础上,经历了3年的时间、10所学校的试点实验和数十个版本的修订,张耀华和团队成员最终打造出了包含19个课时的适用于中小学的性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还搭配了网络信息系统,一开始功能上也有问题,我们就一遍遍地改,一遍遍地试,到现在都改到第4个版本了,以后也还会继续改。”


课程差不多了,张耀华又发现,有许多学校无法安排专门的师资和课时来讲授性教育课程,也有许多偏远地区很难短期内覆盖到位。为了让这些地方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科学的性教育课程,2019年开始,张耀华又开始研究怎么用网络直播课将专业讲师和这些学校连接起来,用更低成本和高效的方式提供课程,目前直播课程的数据已经超过了10w+



在张耀华看来,这种调整本身就是他的任务。“我们想达成的服务效果,注定和一些相对传统的公益模式不一样,我们要面对的就是一直在变动的需求。你做个产品,不能看某个版本没有效果就放弃。产品需要不断迭代、打磨和修正,没法一劳永逸。坚持适应和迭代所带来的效益才能是非常长远的。”


好在“你我伙伴”有一个非常良性的团队气氛,成员都比较年轻,思维活跃,一边组团头秃,一边鼓励试错。张耀华自己也显得很乐观,“我从来没想过会失败或者怎么样,错了就错了,错了就再改。”


2019年之后,“你我伙伴”的业务模式逐渐稳定下来,开始定型。也正是在这一年,张耀华再次升职,成为了“你我伙伴”(西安市光源助学公益慈善中心)的理事长。


“当了管理才发现自己容易暴躁”


“你我伙伴”需要频繁出差,成员彼此之间很少见面,有些人共事一年下来,能看见对方真人的机会只有三四次。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思维蛮强的人,张耀华很满意这样用钉钉走OA、用坚果云当储存、用石墨做协同的“云团队”模式,他自己当年也是因为个人原因离开北京,去了西安定居,成了一个稳定的远程工作者。



“我觉得这就是现在的一种趋势吧。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办公不会对工作本身真的造成什么影响,公益组织的人员类型本身也比较多,没有那么多非常稳定的全职,兼职的和志愿者能够参与的时间也都不一样,加上有一些我们产品的使用者也有可能被培养成培训者,用不着拿上下班打卡之类的方式去做管理。”


当然不见面自有不见面的问题,沟通效率是一方面,团队人多的时候,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也需要有人从中调和。“很多人际关系上的冲突我也是以前没有接触过,作为管理者时才会看到这些,那我就得去尽量聚合所有人,这种团队管理的本质其实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进来,融入这个团队,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价值。”


我们问张耀华当了负责人后有没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感觉。他说,其实他也是到了今年,在当了2年机构管理者后,才有了和当项目官员时不一样的体会:“作为管理者真的有些事情是需要往长远了去想的,这种立场我以前感受并不深。”



管理者必须做出很多选择,或者说取舍。张耀华在自己的一篇总结里回忆说,“你我伙伴”在选择了更大规模的目标后,就只能让渡一些非核心目标利益,例如规模化需要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壁垒,也就意味着团队必须压低产品的成本和获得门槛;为了鼓励更多合作伙伴的加入,他们就不能太追求“你我伙伴”的品牌推广,而是要帮合作伙伴创造他们自己的特色品牌和服务口碑。“我们还要平衡标准化和专业质量之间的矛盾,因为规模化对我们的最大要求就是产品更加简单、便捷、易上手,我们为此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做这些抉择显然是压力不小,张耀华说在开始接触管理工作后,他才发现自己好像脾气有点暴躁:“我以前从来没意识到过自己是个情绪挺容易波动的人,现在也是要不断去督促自己多锻炼情绪管理的能力,然后才能够更加平和冷静地去看待机构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公益慈善领域要彼此融合”


“你我伙伴”现在已经实现了可以同时服务225万人的规模,在公益行业里,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数字,但和社会问题本身的规模相比,还是很不够。


性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议题,这些年张耀华也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拓展合作方式。早在2018年时,“你我伙伴”就曾在三一基金会的支持下资助过15家一线组织,让性教育课程实现下沉,只不过很快发现了问题。“我们把规模化想的太简单了。”张耀华回忆说,“一线组织太多了,我们这种直接支持的方式耗费精力和资源都比较大,当时方法也不成熟。”

到了2019年,张耀华又转为着重培养地方上的枢纽组织,让它们来分担一部分职能。“然后我们又发现,虽然我们也培育出了几个不错的枢纽,但它们自身负担已经很重了,我们的期待又太高。于是到第三年我们又觉得,还是得融合一下之前的经验,尽量去支持一线组织,然后试着在一线组织里找一些有潜力的培养成中枢节点。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我们也是一点点摸索着去学习怎么解决。”


所以张耀华一直希望能呼吁整个公益慈善领域融合起来。“我们跟很多组织都在做这样的尝试,就是把性教育和它们自身的议题结合起来,把我们纳入到它们的场景中去,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资源浪费。” 说到这个问题,他特意问我们能不能帮他打个广告,“我真心期待有这方面需求的组织能主动来找到我们。”


另一个他提到的困难倒是并不新鲜,和我们之前访谈的很多青年公益人如出一辙:相对于乡村振兴、养老、助残,性教育在整个公益领域仍然是个边缘议题,再加上“性”本身也仍然有些敏感性,很多资助方在选择资助方向时,就是更想资助那种效果能够很快显现而且“说的出口”的项目。



然而,性教育本身是一种知识性的服务,它培养的是人的意识乃至人格,这种对人的发展投资需要时间来证明。其实早在2018年到2020年期间,“你我伙伴”和清华大学就做了全中国第一个性教育领域的随机对照实验。实验人员以“你我伙伴”的课程为干预手段,在全国36所学校设立对照组和干预组,花了将近3年的时间进行性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估,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正向结果。尽管提起这件事时的语气很平和,但我们还是能听出张耀华作为跟下全程的项目元老的那种自豪感。


只是,又有多少公益项目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坚持多年,直到被证明确实有效呢?


“所以我就很想呼吁行业里的资助者能够有一些思路上的变化,能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那么着急。”





作为1993年生人,张耀华到今年也才28岁,属于五四青年节可以享受半天假期的年纪。这个岁数加上“性教育”这个议题,直至今日,可能依然有人会本能般地冒出疑问:这么年轻,靠谱吗?


“2015年刚开始做性教育的时候我可能还会挺在意这个的,不过现在已经不会了。”张耀华表示很淡定,“包括我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现在我也不再那么想了。现在我就是很平常心,要实现真实的改变,就只有靠努力和专业一点点去实现,别人要质疑,我们就用事实证明自己可以。”



或许,当我们的社会还在认为什么年龄、什么样子的人才能够或者应该去做什么事情,这恰恰是证明了社会还需要更多进步。这就像某个通过“你我伙伴”学习了性教育课程的初中孩子在课后给老师写的反馈纸条里说的那样:


改变观念的路还很长,

老师你们要加油。


在“你我伙伴”突破100万用户大关的2018年年底,张耀华曾说了这么一句话:


“现在回想起来,当我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学校有一个性教育的社团,能为我和我的同学们提供一节性教育课程,是多么微不足道又何其幸运的一件事。”


其实,每一件影响未来格局的大事,在最开始都是微不足道的。




2021年起,3ESPACE将每月推送一篇青年公益人访谈,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传递新一代公益人的实践经验与自我反思,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理念。


欢迎读者们通过评论留言方式,向我们推荐更多访谈人选,他们为改变世界所付出的努力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3ESPAC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