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机构VS小机构?到底哪个适合我?

悦享新知 悦享新知 2023-03-15


不说正确的废话,只听资深职场人真情吐露:踩过的坑,职场技巧、职场选择的参考,真实的情绪以及走过来的小建议...


 第二位真心话分享者:陈佳宁  

悦享新知用户成功总监,10年+经验,公益行业内大大小小机构都呆过,丰富的职场“摸爬滚打”经验。


在问答中,陈佳宁分享了:

(1)自己的观察中大小机构差异,以及对人的能力/特质要求的不同

(2)自己的职场低落、开心时刻,和现阶段价值感来源

(3)下一阶段的个人发展期待(还有彩蛋:期待合作的助教伙伴特质)




Q1:你还能回想你刚开始加入悦享新知时的心情么?你现在的心情跟当时有什么变化么?



 陈佳宁:当时入职的时候,非常的激动,原因说出来可能会让大部分看这篇文章的伙伴“羡慕”:


1. 找到了自己未来想发展工作领域。


我自认为比较擅长的,我也能够从中收获成就感的部分,除了业务本身之外,在于与人的互动联结,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给予他人合适的支持。


而合适的支持,在我看来,一定是要有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者说产品),不能很泛泛地去探讨“支持”。


悦享新知,正好就在探索有效的支持公益人的方式,所以对我来说,是非常契合的。


2. 找到了自己理想中想一起干活的人。


跟很多伙伴一样,我在做职业选择时会综合考虑:(1)在做什么事情,这件事是不是“能成”;

(2)谁在做,我在跟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内部文化如何,团队“能不能打”,能不能给我带来新能量。


我在加入悦享新知前,也是跟高瑞聊了蛮久。对于团队的构成,我负责什么,直属领导是谁(当时就是高瑞),跟谁协作较多,大家的工作风格,团队内文化如何(比如是家庭式的?快节奏的?开放的,多大程度上的开放?还是有官僚风?)等,也都做了具体的“摸底”。


现在想来,虽然过程中总有“起伏”,总体来说,我还是觉得跟我当时进来时的预期是匹配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算是“幸运”的。


关于“起伏”这里,我想补充一下。


任何一份工作或者一个发展阶段,有起伏都是非常正常的,毕竟如果真的没有起伏,你也会很快觉得没劲、无聊。


说实话,在悦享新知的工作并不好做,比如行业还未成熟、市场还没打开等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因素,而我在做的,也是一个对自己来说全新的领域:训练营内学习支持的设计和落地。


所以每天我其实都在“完了,我不行,为啥我做不出来”“哦,我好像还挺棒的”中来回拉扯——遇到挑战/问题,工作出差子时,我会emo,会有挫败和低落的感觉,而支持伙伴们达成了学习目标,收到大家的好评,被老板和同事夸奖时,我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也是“爆棚”,虽然持续时间很短暂吧。


现在让我回头去看,我会觉得在这种日常的拉扯中,我的进步反而是最快的。


过程中虽然痛苦,但是你问我,想不想继续挑战,我还是会很坚定地说:还是想的。


毕竟我不想就“躺平”了,我希望,两年后的陈佳宁再看现在的我,会说:哦,原来那个时候的我竟然还可以走到这里。



Q2:作为资深公益职场人,什么机构都待过,你觉得大机构跟小机构的核心差别是什么?对于人的能力的要求是不是也会不一样?具体的,比如大机构适合什么样的人,或者在大机构你需要什么能力?那么在小机构,或者在创业机构,这个是不是有变化?


 陈佳宁:我先说一下我对大机构的理解,可能对看这篇文章的伙伴更有参加价值。


我认为的大机构是筹款额在亿元级别的,机构项目相对成熟,可能已经规模化了,或者是全国有很多合作伙伴;机构的管理体系也是,从用人到项目管理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


基于我自己的观察,我认为一般这类机构会需要两类员工:1、能按照领导要求把工作干好的员工 ;2、你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能够独立扛起一个事业部的员工;


首先这些组织的工作流程体系在公益领域内算是比较完善的,有些岗位职责是非常确定的,或者说更多的是把原有相对已经成型的工作内容,按照领导的要求不出错的执行下去。这类岗位我个人认为很适合有2-3年工作经验的伙伴,或者是希望了解下大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公益伙伴。我个人感觉我自己职业化方面的训练都是在大机构完成的,比如如何写一封对内对外的沟通邮件,以及同事在微信上跟你沟通工作,你如何得体的回应等等。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职业化的小细节,可能你未来需要独自面对上百万大资方的时候,这些都是体现你专业性的部分,在关键时刻也许还能“救你一把”,哈哈。


如果你是希望可以加入这类组织的伙伴,建议你可以做好三个准备:


1. 先了解这个组织的绩效管理体系,或者说他们对于一名“好”员工看重的是什么?就是他们认可的员工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我之前在这类组织观察到过一种现象,有一些员工勤勤恳恳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机构并不认可,或者说,他的努力组织也看到了,在绩效评估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员工自己想要的价值反馈,比如升职加薪等等。这时候员工就会很委屈,有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影响工作。


核心的关键点在于,组织对你的价值认可,跟你对自己的价值认可没有统一认知。所以,我的建议是可以先了解这家机构最关注什么,至少你的直接上级最关心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先了解的。并不是为了“迎合”组织,而是你的工作是机构运转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在组织内长期发展,这一定是你需要关注的。


当然,我觉得这部分可能一些小机构也同样适用,哈哈。


2. 了解这个机构有哪些部门,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在大机构,无论你是小兵,还是大将,多部门协作将会是你日常工作中无法避免的部分,大机构业务条线都非常的明确,职责分工很清晰,你可能不再是一人承担多角色,你的工作任务是需要统筹协调多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以我的经验来说,要清楚为什么这些部门要参与进来,对他们的部门来说有什么好处是非常关键(否则很容易被人拒绝)。所以,建议你可以了解每个部门在干什么,他们对组织达成使命目标的核心价值贡献是什么?有一些体系比较完善的组织,已经考虑到了,在入职培训的时候会安排部门老大介绍。那你就可以了解下,跟你对接的同事是什么做事风格,他来机构多久了,或许会让你的沟通更通畅哦。


3. 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不要放弃每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加入公益组织的伙伴都希望发挥自我价值,那在大机构有非常多的机会,毕竟大大小小的项目都希望可以有人来做,前提是你要合理评估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及自己的能力特长。就算是你已经在负责的项目,在提出新建议的时候,也要考虑可行性,以及是否自己能够达成机构的期待。


如果你能够完成好这些工作,相信你会是机构值得信赖的员工。


第二类的员工,就是在公益行业内非常有经验的资深公益人,在我的观察来看,这些大机构也不会满足现在的业务,也会有新的业务布局,当然资源也会相对比较丰富,这时候就希望可以在行业内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他们身上就有为机构“闯出新一片天”的魄力与能力!


谈到小机构的话,我的从业经历中悦享新知应该是“最小的”,哈哈哈。


但是我觉得像悦享新知这类在创业期的社会企业,还是需要“高手”。我之前在大机构感觉在一些项目上已经是能够“独挑大梁”了,在悦享新知能够“游刃有余”的时间并不多,差别在于机构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你没有办法通过品牌背书去跟别人合作,需要你拿出真的“好产品”。


好产品的话,就对专业能力就有更高的要求,你不仅仅是“打工者”的心态,能做就做,不行就算了,而是要真的理解机构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我在机构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我能够为机构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也是机构现阶段最重要的。


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对自己的自我认知,这也是我觉得像悦享新知这类机构最有“魅力”的地方。



Q3:在悦享新知的这两年里,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有没有特别难过的时刻或者特别让你开心的时刻,可以各分享一个。



 陈佳宁:正好说到这个话题了,在悦享新知的两年时间过的真的很快,我一下子很难想起来一些具体的事情,我感觉每周都在起起伏伏,哈哈哈哈。


如果是印象比较深刻的话,我觉得还是去年的年终回顾,我们每个人都分别大哭一场的那次。


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毛总作为外部视角戳破我目前工作中要去克服的难点:


当你成长到一定阶段,你要去面对的问题,一定不是具体的、一个点一个点去解决。需要的是去系统地学习、研究我在做这件事,它运作逻辑的那个“底层”是什么,与它相关的系统是什么,我如何具备系统的视角去看我现在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而事实是,我跟大家一样,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时候,我知道自己哪里需要去调整,可以通过系统地去学习,或者是请教他人,但我总是有会“逃避”。


要说,我到底在逃避什么呢?


我觉得一部分可能来自自己的骄傲,为什么别人好像都可以自己会了,做出来了,我自己应该也可以;而另一部分则是不好意思,觉得这应该是自己的责任,却又要求助,去麻烦别人帮我。


而我自己呢,自主学习吧,这知识它又不进脑子。我自己系统去学习是缺乏动力和持续性的。我个人觉得我还是喜欢在互动中,跟别人的交流,在别人的支持/压力下学习。


所以常见的情况就是,很多事情/问题是被人指出、别人主动提出帮助,我自己会是“拖延”和“逃避”的风格。


被指出的当下,我肯定心情是羞愧的,但稍后内心也就轻松了,有种“哦,终于被发现了,问题会得到解决”的小小释怀。尤其是在别人给我解决思路,告诉我可以怎么做的时候,我会很努力地朝那个方向做好。


但是我知道,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这种过程,不论对我,还是对团队,都是一种消耗。我现在也在寻找更合适的成长方式。



Q4:现阶段,你的价值感来自哪里?



 陈佳宁:我觉得有三层:


第一层:用户的反馈是最直接的,这个是我价值感来源的一部分。毕竟我的岗位是用户成功,用户的感受是我最最关注的,之前用户只要有一些不好的反馈,我都会非常在意,而现在我会更理性、客观一点,是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服务,用户反馈不好,还是我们压根不提供这方面的价值,这是用户的期待,我会进行区分。


因为我还要面对的是助教,助教的反馈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我能不能在过程中支持好助教,让他们支持好用户,这是我现在要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助教跟用户一样,他们需要的支持也是要快速响应的,就像我们服务用户一样,要快速识别问题,及时回应,鼓励行动,正向反馈。


用户和助教的反馈都达到预期了,那我觉得至少这一期的训练营是可以验证价值的。


第二层:用户成功目前的工作对于机构的价值。我目前主要就是负责用户成功的工作,所以,我也很看重这个业务板块的成果能不能很好的帮助机构的业务增长飞轮转动起来。如果目前的工作成果跟不上机构发展的话,这点我是不能接受的,我要嘛努力做到,要嘛就撤了,哈哈。如果能够跟上,且还能推动机构发展,这会让我非常有价值感!


第三层:我个人到底现在的能力如何,我跟机构其他同事比较的话,我还差在哪里,我可以为机构提供哪些长远价值?


哈哈,关于第三层我提出了一长串的问题,我是个非常容易跟别人去比较的人,我需要去找到一些坐标系去参考,那同机构的同事就是比较直接可以比较的,还有就是我个人对于机构发展的价值,这个可能跟第二层会很有关系,但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我时常想跟老板确认。


而这一层更多的是想获得一些外部视角的“看法”,让我可以矫正对自己的认知,如果确认我在哪些部分的确是需要成长,那我就去努力。努力过后的收获和成长,反而会让我的价值感提升。



Q5:你对自己在悦享新知的下一个阶段有没有什么想法?不管是业务上的,或者是自己发展上的?



 陈佳宁:还是回到刚刚说的三层(真是一环套一环,哈哈)


就三个关键目标(业务层面两个,个人发展层面一个):


  1. 4周训练营学习支持体系搭建:不同类型用户在训练营的学习体验路径&支持方案,助教画像&支持体系


  2. 新产品的学习支持模式探索


  3. 个人发展还没太想好很具体的方案,我现在觉得自己应该有不少的“潜能”,哈哈,但感觉没有爆发出来,我希望可以突破外界评价对自己的影响,或者是更为坚定的自我认知??我不知道如何形容会更好,反正我觉得很具体的业务问题并不是阻碍我更好发展的根本原因。



Q6:这个是我帮伙伴们问的哈哈,对于想要跟我们一起工作的伙伴,比如助教(这个是很多伙伴会去看的“大热门”兼职),你觉得,你在了解他们、做匹配的时候,他们的什么特质最打动你?



 陈佳宁:首先助教画像还在整理中(希望这篇发出去的时候,我已经定稿了,哈哈)


我还是很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的,主要会集中在四点:


  1. 对于公益人目前职业发展困境的“感同身受”,真的愿意为这群伙伴提供“服务”;

  2. 知道“支持他人成长”是需要耐心的,既能抱有希望采取行动,也不过度理想化;

  3. 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认识更多的伙伴,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有一点,希望自己可以赚更多的外快,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申请理由的时候是非常打动我的,因为这意味着:ta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标明确;ta为了目标,已经做好了努力的准备,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取同等价值的回报。如果还能符合条件的话,我觉得可以一起干更多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