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新知

其他

如何在工作中建立你的个人品牌?

Orduña,工程师,工商管理硕士,亚马逊网页服务技术主管,《数字化改造》的作者。想了解更多关于工作和未来前景的内容,点击https://nahiaorduna.com编译:艺馨设计:大宝排版:蔡蔡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大机构VS小机构?到底哪个适合我?

不说正确的废话,只听资深职场人真情吐露:踩过的坑,职场技巧、职场选择的参考,真实的情绪以及走过来的小建议...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伙伴来支招:项目回款延迟,我们可以怎么做

到第三、四季度,会进入项目评估-结项-收尾款,以及明年项目合作沟通的阶段,很多伙伴发现,项目执行了,成本垫付了,但项目款收不回来;或本来已经签订好协议的项目,但款项迟迟未拨,问了购买方,购买方说:服务可以先做,但资金要等等。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启发瞬间」合辑丨2021年,伙伴们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

2021年8月,一个名为「启发瞬间」的专栏在悦享新知公众号与大家正式见面了。「启发瞬间」的诞生,是源于伙伴们提出的一个需求:“我想利用较短的、零碎的阅读时间,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求一些启发。”因此,我们决定通过“短问答”这样的形式,为伙伴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在过去4个月中,我们一共完成了11期推送,涵盖了包括「监测评估」「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筹款」「团队沟通」「职场发展」等主题。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看看伙伴们都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也许这些,也是你正在烦恼、正在经历、正在寻求答案的问题。(点击蓝色标题即可跳转)第1期:在筹款的过程中,怎么样才能做好需求调研?项目方在筹款的时候,常常会认为需求调研太难、太复杂,因此不太愿意投入太多精力。但是缺少了需求调研,项目的成效有可能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第2期:时间紧、任务重,我该如何进行「多项目管理」?我现在在机构负责筹款工作,工作内容包含多个定位不同、需求各异的项目。这种情况下,我该怎样分配时间,怎样进行项目管理呢?第3期:如何找到合适的第三方评估,并顺利开展合作?在项目验收的阶段,许多资助方会要求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对于没有类似经验的机构来说,怎么样才能找到“靠谱”的评估方呢?合作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4期:我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与资助方建立信任呢?我们都知道,与资助方建立信任,是筹款中重要的一步。在扩展潜在资助方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吸引资助方的兴趣呢?与已经建立合作的资助方沟通时,我们又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第5期:后测数据低于前测,究竟是为什么?有些时候,伙伴们会遇到“服务后测试的数据比前测数据还要低”这种情况。但是数据“看起来变差了”,就一定说明我们的服务是无效的吗?第6期:需求调研,真的有那么“困难”和“麻烦”吗?许多伙伴在项目申报的阶段,会被要求做需求调研。有伙伴抱怨:需求调研需要设计和派发问卷,步骤复杂,环节也难做,真是越做越烦。需求调研真的这么“麻烦”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第7期:逻辑框架不清晰的项目,还能做监测评估吗?在多数情况下,监测评估是以项目为载体来进行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项目运作都有完整的项目逻辑框架体系。对于逻辑框架体系不够清晰的项目,应该怎么做监测评估呢?第8期:项目执行中出现变化,应该怎么应对呢?我们知道,项目执行中出现变化,需要作出调整,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项目方和资助方都难免会担心项目的成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项目的变化呢?第9期:面对团队中让人“又爱又恨”的同事,管理者应该怎么办?我的团队中有一位工作能力强,但情绪不够稳定的伙伴。TA做事让人放心,但是不稳定的时候又会影响团队气氛。作为管理者,我该怎么与这样的伙伴沟通协作呢?第10期:如何才能从“把工作做好的员工”,成长为“带领团队共同前进的管理者”?许多伙伴都有过“因为工作能力强,而被提拔成为管理者”的经历。但是这样的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历了这样角色转变的伙伴,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分享呢?第11期:访谈总是问不出东西,那还要不要做呢?在做需求调研的过程中,访谈是常见的方式。有伙伴提出,如果访谈总是“问不出东西”,是否还值得继续花费人力和时间呢?希望本期回顾,可以成为你今后“解题锦囊”的一部分。也许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你可以翻出「启发瞬间」,寻找一些“解题”的灵感。2021年,感恩大家的支持:愿意和我们分享你的困难和挑战,就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2022年,悦享新知的大门将继续敞开,期待大家的提问、询问和“灵魂发问”!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回顾篇 · 学习资源合集

从2019到2021,悦享新知已经在大家的陪伴中度过了两年的时光。在这两年中,悦享新知和公益伙伴们相互启发,共同设计、创作和打磨了许多的高质量的案例、课程和学习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对现有各类型的学习资料进行汇总和梳理,按照由“轻”到“重”(即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测一测 | 1分钟了解隐藏在你内心深处的【管理者特质】

当说到“管理者”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指“机构或团队负责人”。事实上,不论机构大小、职位高低、分工如何,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然的“管理者”。不少伙伴们都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得说:“每个公益人都是一支创业团队”——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研讨会简报|公益领域需要怎样的知识生产?

近年来,在公益领域,以知识生产和内容服务为核心的支持性组织越来越多,产出也日渐丰富。然而,也有观察指出「已有知识/内容与实践者需求是脱节的」,如何创新、优化知识生产机制,促进实务与理论的结合,为实践者提供切实的指导,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在此背景下,2019年7月底在北京,敦和基金会、三一基金会、悦享新知联合主办了【公益行业知识生产研讨会】,邀请各类实践机构和资助方共同参与,尝试集合群体智慧,梳理和呈现:在知识生产/内容服务这个价值链条上,都有哪些主体,各自角色如何知识和内容是如何从生产端到使用者的在整个价值链条上,最关键的挑战是什么现有的实践中,看到了哪些突破挑战的可能性今天,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更开放地和大家分享研讨会的产出,以期引出更持续的交流和探讨。1|公益行业知识生产图谱这张图谱的呈现,要感谢研讨会20+参与伙伴的开放分享。尽管它不够全,却也真实呈现了过往10余年间,公益领域内知识生产生态发展的一个切面:资源支持本土化:10年前,知识生产类的资源支持多来源于国际机构;10年间,出现了更多本土资助机构,且颇有前瞻性、战略性地支持知识生产。生产主体多样化:10年前,知识生产更被认为是学术专家才能做的事;近些年,越来越多专业服务机构和个体出现,参与其中。生态角色丰富化:10年间,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生产、存储、分发、使用场景都产生了一定变化,相应地,生态中的角色也随之丰富起来,不再只是「资源支持--生产--使用」(见下图)。2|从生产端到使用端,各环节都充满挑战然而,有发展并不意味着尽如人意。研讨会中,伙伴们开放且批判地指出了现有价值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谁生产,为什么生产,不明确:在真实工作中,知识生产的选题确定、框架,多是由资助方和生产方沟通确定,“资方希望做”+“生产方有能力做”=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从资助走向政府采购:一山一水十五年的发展历程

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甘肃一山一水)创建于2008年1月,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有影响力的奖项荣誉60多项,迄今已实施生态环保、社区发展和能力建设项目1000多个,项目资金超过了2亿元,使120多万贫困人口和灾民受益。从现在这些数据回看,一山一水的过往十五年,尤其是资源结构的变化,也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益领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早期的国际资源支持,到后来国际资源逐渐撤出、减少,开始拓展本土资源,再到近来,形成70%捐赠+30%政府购买的格局。每一个转折期,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对于身处其中的人,则可能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你需要去感受环境、收集信息、判断决策,然后长出相应的能力来应对变化。本期启发时刻,我们特别邀请甘肃一山一水总干事虎孝君(以下简称虎哥),作为亲历这些转折期的区域性枢纽组织掌舵人,来分享下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就【资源拓展】他的思考和经验。不管是资源方对被资助伙伴未来的期待,还是公益组织自己想要有稳定资源专注做好做深项目,“资源多元化”,以增加组织的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都成为行业内很多伙伴不断提及、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对此,虎哥怎么看?从一山一水的发展脉络来看,重要的转折点都做了些什么?背后有什么样的考虑?2012年,中央政府首次通过建立公共财政资助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之后的10年,全国各个地区逐渐铺开,但是政策落实、预算匹配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就虎哥所在的甘肃兰州地区,政府购买服务、创投支持有没有什么地方特色?是否也有发展变化?“拓展获得政府采购/创投资助支持”和“争取基金会/企业等捐赠资源支持”有何异同?对于那些现有基金会企业资源资助比例较大,想去探索政府购买/创投资助机会的机构,可以怎么做?地区性枢纽机构在做自己的资源拓展探索时,有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和方法?本周五我们会就以上这些问题与虎哥进行讨论,我们还特别留出了互动交流的时间,方便伙伴们直接就自己的困惑提问。直播信息时间:2022年4月22日(周五)12:30-14:00直播1小时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一名普通社会工作者与乡村振兴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第67期启发时刻里面,我们问了陈晶晶12个与“乡村振兴”话题相关的问题。陈晶晶结合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工作经验,给出了很多不虚不宏观、真实具体的回复和建议,值得每一位想要认真做点事或正在这个领域耕耘的伙伴细品。晶晶同时也会作为我们【政府合作训练营】的内容专家,在课程中就真实案例帮助大家梳理出“乡村振兴”相关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晶晶的案例和萃取的经验,欢迎点击文末海报,进行报名,报名将于本周五截止。文字内容略长,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择兴趣选读或通读,或者一键收藏本文择日再看。也可以扫描此二维码,直接回看直播视频。我们问陈晶晶的12个问题是——Q1:乡村振兴除了是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对于普通百姓,或者是对于我们这些社会工作者来说,它还意味着什么?它的核心是什么?Q2:对于具体的工作者,比如说做教育或者农村社区发展的伙伴来说,到底如何跟乡村振兴建立起联系,怎么能把国家战略层、城乡关系这么宏大的课题,聚集在我们更关注的层面上?Q3:你把从上到下的政策落地和你在农村看到的需求放在一起,有没有从中看到一些机会,在乡村振兴这个很大的事情上,你能抓住什么,该如何参与,或者做一些什么事情Q4:你真的进到一个村子里,哪怕有资源,有政策支持,有一个很好的方案和模式,但真的到了村子里却不一定能运行。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Q5:进入基层后互动的过程是很微妙的。如果你来是带着一种心态,就是我来这儿执行县里的一个项目,或者是县里购买的一个什么服务,那么很难真正进入工作,找到那个抓手。因为我们态度也会让对方产生一种态度来回应和应对,那就很难进入,很难真正开展工作。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其他可以比较好地帮助我们开展工作的?Q6:就像你刚才说的,我们可能并不擅长跟农村农民打交道,也不一定擅长跟基层政府打交道。领导说话有一套体系,社会服务组织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如果想进入农村,进入我们服务对象的社群,又能够跟政府保持联系,这时候该怎么办?Q7:(来自伙伴的提问)我来自广东茂名,我觉得农村一般来说是比较封闭的,消息也比较封闭,那么对于公益机构或者公益人来说,我们进到农村,该怎么跟当地人顺利推进和实施项目?Q8:(来自伙伴的提问)我来自乡村,对乡村有依恋,乡村对我也有吸引力。但是现在这批年轻人基本都是在城市长大的,对农村没什么感情,怎么才能吸引年轻人参与到农村建设或者回到乡村?Q9:(来自伙伴的提问)社工站怎么能够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Q10:(来自伙伴的提问)农村和城市有很大的差别,农村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运行逻辑,社会组织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才能够尽可能地维持或者增进积极的乡村秩序?Q11:(来自伙伴的提问)如果年轻人想到回到乡村,可以到什么地方学习相应的经验和能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农村做乡村振兴相关的事情,返乡才不盲目?Q12:(来自伙伴的提问)你之前说编了一个册子分享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那个是可以公开的?如果可以,可以在哪里找到?下面是晶晶对这12个问题的回答——Q1乡村振兴除了是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对于普通百姓,或者是对于我们这些社会工作者来说,它还意味着什么?它的核心是什么?晶晶: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玩儿的事情,乡村振兴2018年就被提出来了,但是从去年才突然开始流行起来,人们开始觉得这个事情跟我有点关系,我也是从今年才开始关注的,这一点很有意思。以前提到乡村振兴,大家的印象就是农民种地,乡村和城市是割裂开的。我现在特别关注的是乡村振兴在整个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它与整个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我们以前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提起农村工作、扶贫什么的,大家都会觉得是要种地,或者搞点养殖业,很多的扶贫项目也是这样。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就像一号文件里提到的那样,乡村振兴是一个压舱石。我们高中政治学到过,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每个层级提到乡村振兴,看到的东西都不太一样。乡村振兴其实就是一个点,我们在说到城乡互动,或者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到底整个农业农村工作怎么做的时候,乡村振兴就代表了这个方向上的一些工作。我们其实可以往前回顾,一步步往前推导。比如说乡村振兴之前,是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之前是新农村建设,九十年代农民返乡,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再往前推进到五六十年代,搞农村合作社,建人民公社。所以说我们这些搞乡村建设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中国的建设,为什么乡村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大家提到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这其实是整个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它的具体任务落在农业农村农民身上的一个反应。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搞新农村建设呢?就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很多农民上访,当时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出问题,很多人日子过不下去,所以国家会提出来这么一个政策,有点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样。它不是有个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类的。乡村振兴也有20个字,叫法稍微有些不同,比如原来是叫生产发展,现在叫产业兴旺,原来叫生活宽裕,现在叫生活富裕,体现了从生产发展到兴旺这一变化,所以乡村振兴刚提出来的时候,有人说它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其实还是不太一样的。比如我们从背景上看,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候,除了农业农村问题比较严重外,更重要的其实是我们的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很多工业品牌要下乡,农民买个电视或者其他家电,就会给补贴。城里的路也修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供给农村。这是新农村建设阶段。精准扶贫的话,我觉得就像一个基础设施一样,它的核心是调整农民和国家的关系,因为你知道大城市,比如上海,它的建设可能比欧洲很多城市都漂亮,但你到边上安徽的农村去看,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有点说不过去。另外一点就是通过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国家可以把一些过剩产能和产品输送到农村,打开农村市场,比如修路就需要水泥,修好了路,也扩大了新的市场,这样城乡的关系就更打通了一些。从经济角度来看也是比较好的,国家能够均衡发展。我记得乡村振兴刚提出来的时候,我们好多做乡村建设的就特别兴奋,觉得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我们有一帮人,之前10年20年甚至50年,都一直比较关注农业农村问题,觉得农村也要跟着城市走现代化道路。所以我觉得乡村振兴其实是新一轮的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关系的一个调整。政策上来看,18年提出四年规划,到35年是一个阶段,到50年要把这个事情完成,整个乡村的发展是跟国家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脉络一脉相承、互相推动的。特别是现在很多城市的发展受到土地、劳动力的限制,一些新品要下乡,市场打不开,农村其实是城乡两头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农村这一环如果出问题,城市产品肯定也要出问题。所以我觉得要把乡村振兴的工作放在整体的公民关系、城乡关系特别是农民跟国家的关系调整里面来看,这样会比较清楚一点,而不是说乡村振兴就是搞点农业、养点鸡或者种点什么东西。以我自己的经验,这些东西是不挣钱的,农业生产特别不挣钱。高瑞:的确是这样。我家是村里的,比如刚刚你在说新农村建设的时候,确实那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家电补贴和修路。现在我们家的很多大型家电就是那段时间更换的,因为有补贴;村里的大路小路,也是在那个阶段修整的。以前我回村里很不方便,回去一趟需要带很多东西,但是近几年方便很多。我嫂子可以在家附近的工厂工作,我们村里很多人宁可在村附近的企业工作,也不到洛阳市里工作,好像农村是一个比较舒适的地方。这是我作为一个需要经常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穿梭的人的感受。不知道很多做农村工作的人,不论TA是不是农村的或者有没有农村生活体验,听到乡村振兴这个概念是什么感受。我的感觉是农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当然这是肯定的,它确实是越来越好的,但是我也很难有更具体的认识。这个东西不仅是对一个农村人,更多的是对于做农村工作的人来讲,它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有什么关联性。我当然理解它是一个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国家和农村的关系、城乡发展的政策,但这个角度太宏观,我们怎么把它拉到一个微观的角度。说实话很多做农村服务的人没有那么关注国家战略,或者干脆觉得这是城乡互动、国家和农村的关系,那跟自己有没有关系呢?Q2如果要撕开这个宏大的国家战略的面具,除了一号文件或者国务院文件这种宏观的东西,对于我们直接间的伙伴或者做乡村工作的人来说,他们怎么能更具体的了解乡村振兴是做什么的,有哪些地方可以关注。不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都是做产业赋能的。那么对于具体的工作者,比如说做教育或者农村社区发展的伙伴来说,到底如何跟乡村振兴建立起联系,怎么能把国家战略层、城乡关系这么宏大的课题,聚集在我们更关注的层面上?晶晶: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去年有出了一部《乡村振兴促进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部法律的核心是规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主体责任是什么,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的。从这个整体设计上来说,很多农民知道这个词,但不知道这个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乡村振兴跟新农村建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大家还能看到修路刷墙这种基础建设,但是现在农民会觉得,国家出了精准扶贫这个政策,我是贫困户,我就等着你来帮我脱贫就行了。我举个比较相关的例子。我们最近比较关注的是浙江的政策,比如农民农村的养老问题。像我爸妈,可能再过几年也要回村里养老,他们在厂里工作,想在城市里买房子,一是没条件,二是不习惯,那么就有了像他们这种第一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乡村振兴政策就是要做政策倡导,关注农民养老问题,提高农民养老收入,而不是像现在一个月只有100多块钱,比如上海的老人可能每月能拿一两千块,所以农村养老标准要提高。另外村子里可以建个养老服务中心,雇人帮忙做饭,配置洗衣机和棋牌室,大家可以过来聊天或打麻将,这实际上就是乡村振兴工作。所有跟农业农村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归到乡村振兴。像养老这个事情,政府会提供一些服务、场地和资金的支持;社工组织或者NGO也可以做一些工作。我去年还跟中国扶贫基金会建议,说养老是个特别重要的方向,你们一定要把这个项目设计出来,把资金匹配进去,马上开始工作。我们目前的体制就是政府资源比较集中,所以很多项目都是从上往下推进。农村本身资源不够,顶层做好项目规划,投资资源,重视农村工作,真正把它变成政府工作的一部分,那么具体落实到乡镇层面,就会产生一个服务的需求。这个需求是村民的需求,但是买单的可能是基金会这样的资助方;或者是某些企业的经营内容跟养老或者医疗服务有关系,企业基金会就会投钱来设计这样的项目。对于乡镇来说,比如民政今年有一个任务,要把养老工作做好。它就会拿出一笔资金,招募一些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相当于开拓了养老服务的市场。养老服务市场中有社会机构、社会企业,更多的可能是村集体本身。村里有钱,就可以直接请一些村民干这个的相关工作。所以整个利益结构也不大相同,资助方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好多种,它是一个潜在的新兴市场,谁走在前面,哪个企业先开始经营,那么可能在竞争力、知名度等各方面就会更高一点。有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一个社工机构拿到了乡镇的养老项目,这个机构和村庄并没有直接发生关系,社工早上到村里,下午就下班走了,把这个当成一个正常上下班的工作,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不符。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是,你要在农村待够半年或者更长的时候,跟社区发生关系,让别人知道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你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你能带来什么。农村的社区与城市的社区不太一样,你看我现在说农村社区这个词已经很顺了。其实我零几年在成都开会,第一次听到农村社区,觉得把农村说成农村社区是不对的,村子就是村子,它不是一种社区状态。高瑞:我听下来感觉乡村振兴这个宏大的国家战略或政策趋势,是需要一层一层往下落实的。对于社会组织,比如我们做社会服务公益服务的人来说,可能有两个抓手,一个抓手是可操作层面的,就是政府在关注什么发展什么,往哪里投资源,然后落到基层政府,像县政府或乡政府来做具体执行;另一个抓手是社区服务和公益服务,这也是我们的经验,回到农村社区,看里面的人产生了哪些新的需求,或者是原来的需求在当下发生了哪些变化,重点还是要抓住他们的需求。Q3如果把从上到下的政策落地和你在农村看到的需求,这两端放在一起,有没有从中看到一些机会,在乡村振兴这个很大的事情上,你能抓住什么,该如何参与,或者做一些什么事情。就像你举的养老的例子,它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和支持,那么农村养老问题或养老需求与我们城市社区里面看到的或在全国范围内讨论的养老问题,是一样的吗?晶晶:我原来在社会资源研究所有一块工作是做社会倡导的。我们整个社会工作系统与民政的关系比较密切,需要有一些做研究的人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前一段时间我们就提出了一个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我觉得上层机构能够给我们这个机会,匹配这些资源,这一点特别重要。有时候不能就基层谈基层,还要看乡村振兴在整个国家中的位置,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位置,它的能力,它能够做些什么,提供什么帮助。对整个国家架构来说,每一块都有每一块的功能,它的资源配置是什么样子,上面的线条捋顺了,下面做事情就比较容易。就像这几年社工组织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社工其实已经成为国家机制体制的一部分。很多社区服务就是社工在做,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在高校建立相应的人才匹配系统;同时与乡村接触,了解乡村需求,这个是上下互动的。但是上面路径打开了,下面(乡村)到底认不认可这个社会组织或社会机构,还是要看这些社工具体在村子里起了什么作用,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或者有没有在村子里惹麻烦。我原来在绵竹的时候,08年在四川搞灾后重建,那时候就觉得社会组织和社工进到村里怪怪的,大家又是讲小组,又是讲个案,这一套跟村庄完全搭不上。近几年就好了很多,对于很多机构来说,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是跟政府、县级民政部门或者是乡镇的领导沟通,都要说明你是谁,你做过什么事情,针对村里现在这个情况你能提出什么建议,你能帮助村里解决什么问题,这是跟政府谈的比较重要的一点。以前大家都是讲故事,讲PPT,讲道理,或者用教师的名头去压,现在不行。现在整个市场都需要跟政府打交道,你要拿出自己做过的案例和产品,别人才会认可你。特别是基层的政府,从知道你到认可你,中间有一个阶段,就像村民,要让他认为你跟我们是一起的,也需要一个过程。高瑞:对,基层政府确实是这样,我在来北京这边比较高大上的公益组织工作之前,也在农村做公益服务,整体感觉基层政府不那么看重你所谓的名头,他更看重你能来给我干什么事儿,能带来什么资源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政府合作训练营一期】开始招募啦

关于本期训练营:针对的工作场景&帮助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你快速提升&实现突破本次学习完成后,能够有何收获适合哪些伙伴需要的时间投入本期训练营的线上上课形式训练营课程目录课程制作&学习支持团队本期训练营费用训练营专属奖学金额度和比例如何报名&报名截止时间关于悦享新知和悦享新知的训练营01针对的工作场景&帮助解决的问题本期训练营主要针对【想要获得更多政府资源】和【在实际工作中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作】两个场景中几大类伙伴们常见的工作难点。场景1:想要得到更多政府资源/资金时
2022年3月23日
其他

【政府合作训练营一期】开始招募啦

关于本期训练营:针对的工作场景&帮助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你快速提升&实现突破本次学习完成后,能够有何收获适合哪些伙伴需要的时间投入本期训练营的线上上课形式训练营课程目录课程制作&学习支持团队本期训练营费用训练营专属奖学金额度和比例如何报名关于悦享新知和悦享新知的训练营01针对的工作场景&帮助解决的问题本期训练营主要针对【想要获得更多政府资源】和【在实际工作中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作】两个场景中几大类伙伴们常见的工作难点。场景1:想要得到更多政府资源/资金时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郭丹:我是如何用行动打破“管理者偏见”的

说到“成为管理者”,甚至提到“管理”这个词,都会让很多公益伙伴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想要敬而远之;如果“不得不做”,也难免会内心纠结痛苦,甚至咬牙硬撑。伙伴A这样说:“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不管是自然而然还是被要求走到管理岗位,心里都会多少有点忐忑”;伙伴B这样说:“我是做服务/业务出身,对服务/业务更有热情,我总觉得管理是件麻烦事”;伙伴C这样说:“我本来不是很想做,但是机构需要,就做了,做了之后发现好像抓不到核心要点,做得很难受”;伙伴D这样说:“我觉得成为管理者对我来说还好,是自然而然,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在设置目标,带团队去完成,中间过程管理还有激励设置等等方面遇到挑战,想去调整却又不得方法。”来自成都童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童萌)的郭丹也走过这些路。现任童萌亲子园总部大区经理的郭丹,从2020年至今的短短两年间,带领成都总部区域团队(1+4+100)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实现从亏损到盈利的发展。时间回到2018/2019年,当时的郭丹作为一位新晋管理者,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常常对自己的角色感到迷茫。郭丹在童萌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轨迹,与你我并无太大差别——2015年,认识童萌创始人毛磊,逐步走入0-3岁社区亲子早教服务领域;2016年,开始同另外3位小伙伴一起陪伴毛磊成立童萌;2017年,尝试独当一面挑战执行新的业务,从一线服务到开展培训,去了全国21个城市推广和宣讲童萌的服务内容及实操方法;2018年,跟团队一起探索并逐步落地社企模式。团队人数在这一年里不断在发展,开始发展、培养新人,学习梳理社企运营模式的各项业务知识和实践方法;2019年,因机构发展遇到瓶颈,学习并参与机构运营模式及组织架构和薪酬绩效调整,为后期成为真正的团队管理者打基础;2020至今,带领成都总部区域团队(1+4+100)向共同的目标前进。但是在相似的轨迹中,郭丹的成长显得“又快又稳”。她是怎么做到的?我们怀着好奇打开她这段成长经历,期待能够发现“惊喜”。包括我们在内的大多数伙伴,可能并没有惊艳传奇的背景经历,只是想要踏踏实实做好手中事。那么郭丹的经验对于我们而言,也许是最具参考价值的。于是有了本期启发时刻的邀约。郭丹将与我们分享——她在选择往前一步成为机构的核心管理者前,内心有没有挣扎?为什么就做出了这个选择?在成为管理者初期,她是否也有前述的那些感受?是否也陷入过一些“管理者误区”?遇到的挑战都来自于哪些方面,更多是心态上的还是业务上的?她的关键转变期是什么时候?都是哪些让她意识到需要观察,学习和调整状态?她又都做了些什么?现在的她如何看待“管理”?她觉得自己过往的哪些实践是还不错的,可以分享给更多伙伴?“你要相信,这个机构不是你一个人在撑,在同一方向上,你要接纳相信你的同伴,且坦诚、用心的对待你的工作。如此,你会发现你热爱的一切,它也正拥抱着你”,这是郭丹的分享,也是我们想要与所有正在学习成长为管理者的伙伴们说的。如果你有想要听的故事,想要与我们说的话,记得参与本期直播哦。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悦享新知2022策略分享&合作招募会

你或许看过《悦享新知:今年我四岁,想与你讲讲关于我的故事》知道我们的2019-2021年业务探索与思考,现有产品/服务一览,以及2022几个重要方向;你或许看过《关于“线上培训如何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员”,我们的思考》知道我们的团队正在跟哈佛的教授学习【互动式线上培训·TOT共学】,并就所学,结合业务,产出了自己的思考;你或许看过《席位预约丨2022年上半年训练营课表发布,开放报名》知道我们正在开放训练营四个主题:需求分析、政府合作、企业/基金会合作、监测评估的席位预约和招募;你或许看过《好朋友快到我们碗里来:悦享新知急寻用户成功经理&筹款课程制作人》知道我们正在招聘用户成功经理以及筹款课程制作人。你如果认识高瑞,或许还看到过这条收到很多朋友点赞,也是我们都完全赞成并在积极倡导的价值观——当然,文字传递信息的能力有限。或许你已经读了很多,但是对于我们是谁,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正在提供的解决方案还有疑问。或许你正在寻找可以携手一起认真做事的合作伙伴,或许你想在现有工作之外探索下新的可能性,但是对我们的团队风格和价值观还不太了解。没关系,这次我们将通过直播的形式,让你有机会全方位地了解我们,也可以将你的顾虑和疑问提出,得到直接的解答。直播就在今晚(周二)8点,等你来呀:)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参与,错过也没关系,我们所有直播都支持永久回看,记得下方二维码入口即可。2022上半年训练营席位预约今晚12点截止,如有需要的伙伴,记得预约哦~
2022年3月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好朋友快到我们碗里来:悦享新知急寻用户成功经理&筹款课程制作人

我们现开放两个岗位招聘,相关职责、薪酬和福利等信息可下拉正文查看。另附——【同事们的真心话】:方便你全方位了解你将会与谁一起工作,以及真实的工作环境如何。【悦享新知机构成长报告】&【核心产品·训练营介绍】:方便你了解悦享新知的发展以及主要业务方向。最后,如果你看完觉得都还蛮适合,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者复制链接,填写灵析表单,让我们认识你吧:)招聘岗位用户成功经理岗位职责:负责课程产品的运营交付,基于对用户的理解,和课程的把握,与用户成功总监、课程助教协作,为用户创造良好的学习体验,支持用户达成学习目标;持续洞察用户需求,收集用户反馈,并能基于观察到的结果迭代运营交付SOP,在稳定交付质量、达成课程交付目标的同时,持续提升业务效能;支持市场团队,触达更广泛目标用户;并与产品团队密切合作,支持现有课程产品的优化及新产品的开发。岗位要求:3年+公益领域全职工作经验,有培训、能力建设、公益人/组织培育支持相关工作经验优先能从“支持他人成长”中获得强成就感具有用户思维,具备快速从用户学习行为、反馈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转化成对用户支持的能力具有数据分析意识和较强执行力,如具有基础数据分析能力更好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工作负责、投入,目标导向,能适应快节奏、高要求的创业团队文化筹款课程制作人岗位职责:用户需求识别和洞察:深入行业和用户,持续了解和研究公益领域的筹款工作者,以及在不同的筹款场景/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参与构建筹款人能力发展模型。课程产品设计和制作:负责相关主题的课程产品内容设计和研发工作,包括用户分析、市场调查、课程规划、产品原型测试、和课程研发团队及外部内容专家一起确定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开发、质量把控、课程迭代及优化。和课程运营、用户学习服务、市场等同事协作,协力触达更广泛用户(公益伙伴)及支持用户获得体验佳、价值高的学习课程。岗位要求:深刻理解并认同公益筹款工作者的价值和专业要求,具备3年+公益领域筹款、创投资助相关工作经验具备用户思维,能基于对用户的需求识别和洞察,将专业的知识/方法/工具,转化成用户使用友好的课程产品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工作负责、投入,目标导向,能适应快节奏、高要求的创业团队文化有课程开发、培训、能力建设相关工作经验优先我们能为你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保障体系(经理岗位
2022年2月26日
其他

今晚8点,关于训练营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里

如果你是机构管理者,希望新的一年团队能力有所提升,正在发愁,找不到合适的团队提升方案。如果你是督导,正在为自己督导的机构伙伴找寻合适的能力支持方式。如果你新的一年负责了新业务,转换了新岗位角色,又或者是想单纯在某个领域系统学习get一个新技能。你都可以了解下悦享新知2022年上半年的课表(详情可在文末查看)。嗯...稍等,我都还不知道悦享新知是谁呢?没听过,靠谱么?课程多少钱啊?值么?线上?能行么?不是线下,感觉很没有仪式感和学习氛围哎?学习完有没有什么证书啊?课程安排怎么样啊?需要花多长时间?授课方式什么样啊?谁给我上啊?老师行不行?席位预约规则怎么操作啊?10元抵500元是全年最优惠的么?这些疑问或许会在你看到推送的那一刻相继蹦出来。没关系,我们今天晚上8点,会在直播间就这些问题做详细介绍和回答。如果你对我们好奇想看看到底啥样,如果你在犹豫是否应该尝试,你都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前来参与。这个二维码支持永久回看,错过也没关系,这个信息会一直在这里,给感兴趣的朋友。如果你相信我们,觉得不错,也欢迎转发推荐给需要的伙伴。有时候你随手转发的一条信息,可能会给正在迷茫焦虑纠结的TA一个新思路。喜欢阅读文字的可以点击以下图片了解我们的课表详情。
2022年2月22日
其他

席位预约丨2022上半年线上训练营课表发布,开放报名

以下内容将回应你最关心的几个问题:课表内容课表怎么设计出来的课程是否适合我如何报名,是否有优惠课程到底行不行,上过的人怎么说悦享新知是谁,课程团队都有谁2022年2月22日(周二)20点,我们将在直播间直接回应大家的相关问题,参与方式见最后01悦享新知2022上半年课表*以上训练营均为线上02
2022年2月21日
其他

席位预约丨2022年上半年训练营课表发布,开放报名

以下内容将回应你最关心的几个问题:课表内容课表怎么设计出来的课程是否适合我如何报名,是否有优惠课程到底行不行,上过的人怎么说悦享新知是谁,课程团队都有谁2022年2月22日(周二)20点,我们将在直播间直接回应大家的相关问题,参与方式见最后01悦享新知2022上半年课表02
2022年2月18日
其他

关于“线上培训如何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员”,我们的思考

如何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持续思考、探索和精进的。悦享新知既然致力于为公益人提供有效的发展支持,也就必然要面对这个问题。且不能是想当然地采用“我们认为好的办法”,而是要尊重人的认知学习原理,并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引课程产品设计和交付体系构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理解和洞察公益人的发展需求”之上,为他们提供有效支持——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有结果。为此,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和钱),以夯实团队底层能力,如共读教育经典著作,向最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学(得到、三节课、做课教育等等),向全球顶尖教育专家学(哈佛等)。春节前后,由资深哈佛大学教授授课,我们小范围尝试了【互动式线上培训·TOT共学】,学习和实践了课程设计、课堂规划、营造线上学习社群等主题内容。参与共学的都有谁?我们深知,公益领域内做能力建设相关的伙伴,很难获得专业的学习机会和支持。本着一贯开放分享的风格,我们邀请了来自10家机构的14位伙伴共同参与,有在议题领域内持续开展赋能工作的同伴,也有在行业层面,致力于人才培养、发展支持的伙伴。和14位有不同教育背景、从业经验伙伴的一起共学,让我们有机会体验到“各美其美”的碰撞、交流,以及“美美与共”的相互启发和支持。这次也是我们开放共学的小范围小尝试,期待未来和更多伙伴一起探讨、交流,共学、成长。只有这样,“每一个公益人被看见有支持”的图景,才能未来可期。学了什么?在【互动式线上培训·TOT共学】中,我们主要学习和实践了线上培训设计和执行的各关键步骤。培训师详细讲解了整体课程设计的逻辑、“故事板”及支持教学目标的多种方法。并在学习中,设置了课程设计、课堂规划两个专题练习,由6个小组进行实践练习和汇报,形成12个具体案例。也让我们扎实地体验了一把:从“知道”到“会做”,最关键的就是“做起来”。《互动式线上培训主题工作坊》的课程结构从3月份开始,我们将跟着培训师学习哈佛大学知名的【案例教学法】,学习如何在培训中选择、准备合适的案例,来支持培训的展开、目标的达成。学到了什么?通过系统的学习,让我们对线上教学的方法有了更系统地了解,掌握了更专业课程制作及回应手法。具体,要如何将知识有效地通过线上的方式传递给学员?我们产品团队伙伴是这样说的:高
2022年2月16日
其他

悦享新知:今年我四岁,想与你讲讲关于我的故事

亲爱的公益人:见字如晤。2022新春,想再次正式向你介绍下,关于我的故事。我的名字叫悦享新知,2019年出生,跌跌撞撞间已走过三个年头。自出生之时,我就定下了自己想做的事,今年我四岁了,还是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坚定了。如果这就是所谓的我的使命,那这件事说起来很简单:让每一个公益人被看见,有支持,未来可期。实现这件事的重要方式就是探索出一系列有价值的、可规模化的解决方案,既能够支持那些以公益为职业/志业的伙伴解决问题,又能够让自己可持续发展下去。我相信,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成为更好自己的渴望,不应受所在组织/职务/环境所限,不管是否选择,获得这些支持的机会应该存在。三年下来,失败有,小胜利也有,有的解决方案已初具雏形,有的创新想法还在摸索落地。感谢三年间看见到、支持过我的所有伙伴。我想将这三年的成长历程以及2022年的新计划,一并分享于你,期待我们合力共创出属于公益人的希望之地。你将会看到以下四个部分欢迎选择感兴趣的阅读2019-2021年业务探索与思考悦享新知现有产品/服务一览悦享新知核心产品【训练营】的2021成绩单2022年,悦享新知几个重要方向(期待与你合作共创)2022年,我们的几个重要方向基于对行业/职业公益人真实发展需求的持续洞察,结合机构发展目标/能力边界,我们定下了如下几个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1)
2022年2月11日
其他

启发时刻·新春充电局丨2022,万象更新

走得久了,总要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2022年新春前最后一期启发时刻,诚挚邀请伙伴们跟我们一起慢下来,聊聊生活中的小幸事。此前,在启发时刻交流群中,伙伴们纷纷表达了自己想要聊的话题。有的伙伴说:燃料不足,急需充电。感觉能活着已经是不容易了,怎么才能成为公益中的超级英雄?也有的说:组织就一个内勤专职,真心累,好想放弃,想知道大家是如何一路过关斩将坚持下来的?公益人如何能够在诸多琐事中找到发展方向?还有到了年底,不吐不快的事情:感觉做项目有很多精力花在做台账上,为啥呢?虽然外部一直在变化,挑战也未减弱,但我们总要找到可行的渠道,让自己充满电,才能再度启航,像有个伙伴说的:“带上各种'充电宝',准备好了,活着木问题,飞飞也可能”。因此,本期启发时刻诚挚邀请各位朋友们,来跟我们一起“吐吐槽”“充充电”。欢迎每位伙伴就以下方向准备两个小故事:2021,最让你窝火/困惑的时刻2021,最让你暖心/顿悟的时刻悦享新知团队也会携自己的两个小故事,备好瓜子、零食、饮料等,与你一起,隔着屏幕,吃吃喝喝,聊天说地。希望我们都能充满电,将哪些“艰难地活着”都变成“期待地跑着”,一起未来可期。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直播预告丨卓红豆:如何走出“挫败感”

“挫败感”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感受,不论愿意与否,它总会出现在我们工作和人生的每个阶段。很多伙伴在交流群里说,自己常常会感到失落和迷茫:不知道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无法确定自己的目标能否实现;不知道自己一年到头都做了些啥;甚至会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现任活力未来筹资官员的卓红豆也曾在“挫败感”中徘徊。“转行”进入公益行业前,她给自己的关键词是“任性”。“我不是善于做计划的人,或者说不是按照计划活着的人”。先后经历了搬家、出国、改志愿、上班、离职,红豆兜兜转转,之后遇到活力未来,开始了筹款工作。笑称自己是筹资小白的红豆,怀着勇气和美好的预期,开始跟伙伴们一起,负责起了活力未来在基金会、互联网平台和月捐的筹款。结果,红豆迎来的是一个又一个跟预期不太相符的挑战:石沉大海的项目计划书,目标暂未达成的焦虑等。时间拉回到现在。在红豆的回顾中,我们得知,她与团队一起,自2021年以来,共为活力未来筹集到约45万元的小额资助和约50万元的大额资助。虽然离目标还差着1个150万的资助计划和65名月捐人,但是红豆的状态是:更自信、从容,不对目标焦虑,也不为自己感到挫败。中间发生了什么?红豆是如何从低谷期慢慢恢复,不仅达成了阶段性目标,还找到了工作状态和成就感的?本期启发时刻,非常感谢红豆愿意花时间,打开自己,与我们讲述她的故事和感受。也希望本期的内容能对你有所启发,能够有力量,慢慢走出自己的挫败感怪圈。
2022年1月20日
其他

今晚8点丨创业者在不确定中的自我修行

2020年,张丽宏40岁,选择创业,成立西安联众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希望构建有价值、有温度、有洞见的支持性平台。2019年,高瑞34岁,选择创业,联合创办悦享新知,希望探索出可规模化的有效的能力支持解决方案。2016年,刘晓雪联合创办墨德瑞特,黄梦思联合创办益桥计划2015年,孙嘉从全职妈妈,转型成为全职公益人,担任起阅读越精彩的秘书长2009年,留学回国的璐瑶,在广西支教期间和伙伴们共同创办巴别梦想家2008年,王奕鸥联合创办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潘江雪创办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更早一些,田惠萍1993年创办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孟维娜1990年创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按照这个格式书写下你我身边的女性创业者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我们知道,她们都在那里,在全国各地积极地活动着,或在探索创新型解决方案,或扎根家乡深度服务好关心的人群。“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支持”是很多女性创业者的发心,也是持续前进的目标。善见他者之人往往疏于照顾自己,女性是,女性创业者是,很多公益人也是。遗憾的是,在女性从业者比例约75%的公益领域(也可能更高),不论在公开还是私下的场合,女性很少有机会“好好聊个天”,不管是关于“创业”“团队管理”的思考,创业中挑战/困难来临时的应对之策,还是如何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关于“自我成长与发展”等。我们无比热切地渴望听到更多声音,更多与此相关的高质量对话,所以有了本期启发时刻的“小试水”:两位女性创业者的“聊天局”——张丽宏与高瑞,她们在不确定时代中的自我修行。当然,不止是女性创业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着在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下,找到自己的节奏与掌控感,还有,那个重要的力量源泉。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个小时的时光,两个人的故事,等你前来。
2022年1月19日
其他

直播预告丨创业者在不确定中的自我修行

2020年,张丽宏40岁,选择创业,成立西安联众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希望构建有价值、有温度、有洞见的支持性平台。2019年,高瑞34岁,选择创业,联合创办悦享新知,希望探索出可规模化的有效的能力支持解决方案。2016年,刘晓雪联合创办墨德瑞特,黄梦思联合创办益桥计划2015年,孙嘉从全职妈妈,转型成为全职公益人,担任起阅读越精彩的秘书长2009年,留学回国的璐瑶,在广西支教期间和伙伴们共同创办巴别梦想家2008年,王奕鸥联合创办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潘江雪创办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更早一些,田惠萍1993年创办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孟维娜1990年创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按照这个格式书写下你我身边的女性创业者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我们知道,她们都在那里,在全国各地积极地活动着,或在探索创新型解决方案,或扎根家乡深度服务好关心的人群。“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支持”是很多女性创业者的发心,也是持续前进的目标。善见他者之人往往疏于照顾自己,女性是,女性创业者是,很多公益人也是。遗憾的是,在女性从业者比例约75%的公益领域(也可能更高),不论在公开还是私下的场合,女性很少有机会“好好聊个天”,不管是关于“创业”“团队管理”的思考,创业中挑战/困难来临时的应对之策,还是如何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关于“自我成长与发展”等。我们无比热切地渴望听到更多声音,更多与此相关的高质量对话,所以有了本期启发时刻的“小试水”:两位女性创业者的“聊天局”——张丽宏与高瑞,她们在不确定时代中的自我修行。当然,不止是女性创业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着在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下,找到自己的节奏与掌控感,还有,那个重要的力量源泉。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个小时的时光,两个人的故事,等你前来。
2022年1月18日
其他

今晚7点半:关于【行业发展方向的投入】的对话(一)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作为行业平台机构,结合机构自身的发展经历,看行业发展的变化和推动因素,生态系统中各个相关方(资源投入、支持者和行动者)的联动情况,以及资源方可以如何更好地投入行业发展
2022年1月14日
其他

关于【行业发展方向的投入】的对话(一)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作为行业平台机构,结合机构自身的发展经历,看行业发展的变化和推动因素,生态系统中各个相关方(资源投入、支持者和行动者)的联动情况,以及资源方可以如何更好地投入行业发展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启发时刻」合辑丨2021年,记录我们的35次“云相聚”

关键词:从“公益人的专业提升调查问卷”,我们看出了什么关键词:能力建设领域现状关键词:公益伙伴们需要什么,能力建设怎么做可以更有效关键词:“公益数字化”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2022年1月7日
其他

直播回顾丨陈志强: 我对项目管理的理解与我走过的路

很多人会认为,公益人在职场中靠的更多的是情怀和理想,“专业性”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但真正身处公益领域的从业者们能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所从事的从来不是一个“容易”的职业,要想得到真正专业上的成长,都需要长期的磨练与积累。作为公益人,我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到底有哪些?要想在工作中获得质的飞跃,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行业内处领先地位的资深公益人,都经历过怎样的专业学习和成长?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理事长陈志强(Michael
2021年12月30日
其他

直播回顾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哪里都一样

我们相信很多选择了公益的伙伴都希望可以凭一己之力为社会为人类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从而实现“小我”和“大我”的双重自我满足。但也有一些跻身公益行业多年的伙伴,在面临行业内种种现实挑战和困境的时候,忍不住羡慕商业领域的高福利高薪酬,以及商业职场人士身上的种种社会光环。追求自由、公平、成长的李彦霖,就经历了“两次职业转向”。硕士毕业两年后,她接受2/3的降薪幅度加入公益行业,并在公益领域全职工作了5年。在2020年年底,她决定再次换赛道回到商业机构。彦霖认为,个体在职业发展中,重要的不是“身在哪个领域”,而是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也许你我也可以从彦霖的分享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更重要的不是我怎么想的,而是你做选择的时候,你怎么想你怎么考虑的。”长按扫码直播回看职业转型要看清现实,有应对“阵痛”的忍耐力1//投递简历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伙伴会问我,如果想要做职业转型,需要怎么准备?其实,真正的转变其实是来自你的内心。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会有比较长时期的“阵痛”。决定换工作,粗粗看了下,投递了200+份简历,其中78份被企业HR查看。面对这样的数字,我内心很是难熬的,心里出现了很多怀疑的声音:“我只是想要找一份工作,需要准备这么多吗?是我不OK吗?是公益的经历不被接受吗?”这就是职业转变中需要看清的其中一个现实。2//刚转型到商业机构不一定有高薪,但工作更追求效率和产出虽然很多公益机构也会以结果为导向,但从本质上看,这两个行业还是有差异的。商业机构目标性更强,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需求比公益机构要强很多。每一年会有KPI和OKR,年底有不同的指标的考核,销售额、阅读量、曝光率、ROI等等。商场如战场,商业公司投入了资源招聘一名员工,是希望有所回报并创造价值的。企业微信上显示,在我入职的第一周(今年2月),我处理了660次会话,在最近一周里,我处理了1000多次会话,所以不到10个月的时间,我处理的会话量翻倍了。这个量的变化说明我工作投入的时间增多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工作职责范围变广了,参与到了不同的项目。回顾我的工作对话,最晚的回复时间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这份工作对我来说,离家也比较远,单程需要1小时40分钟,薪水也并没有大家对商业机构所期望的那样高。因为公益机构本身的薪资是比较低的,大部分商业机构在洽谈薪水的时候,会参考你上一份的薪资水平。所以我当时决定先转换赛道,接受一份我能接受的薪水。公益人转型后,如何在商业机构创造价值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在商业机构眼中,公益机构的人会不会“不够专业”?怎么能根据你以前的经历说服商业机构聘用你,而且认为你有潜力能够在商业机构做得很好?我没有技术背景,但我有我的长处。作为文科生,并没有技术相关的背景。刚进公司跟老板开会时,他们讲到很多技术术语我都听不懂。但我是怎么样在机构里找到一片天地的?我总结了两点。第一点是用自己的长处去“发电”。经常听到有人说公益人是用爱在发电。如果你要转到商业机构,或者你想在公益机构有更好的发展,一定要用你的长处去发电。这里有一张截图是3月18号,大概是我入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小小的记录。那一天是我们小组和外部公司的工作人开会。在会议过程中,实操同事讨论了很多技术操作层面的策略,成本控制。当时入职不久,对这部分工作只了解一点皮毛,但我当天作为部门负责人参与对外沟通。会议进展到一半,外部机构的两个人有些抗拒跟我们实操的同事沟通。也许是我的同事非常关注技术细节,外部公司的人(负责商务和前期技术)有些难以招架。此时,我们在一些宏观数据和策略上也需要对方的支持。发现双方沟通“卡住”之后,就开始在中间充当“翻译”角色,缓和双方情绪。当我找准两边的沟通点之后,对方立刻就转变了,他们受到了肯定,也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局限于技术层面,可能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气氛明显转变了。在这一次对话当中,我发挥了我的长项,让会议进程变得高效起来。我相信你也有你的长处,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有没有把这点长处挖掘出来,作为你的一个突破口,给自己增加信心?第二点,无论我们在哪一个行业,都是要解决问题,也要不断学习并增长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项目,它们是可以迁移的。让我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是我在公益领域中学到了怎么跟人共情,怎么鼓励团队同事发挥更大的价值,怎么把同事推上舞台。做公益的人都知道,一家公益机构的全职数量是很少的,更多时候要靠激发志愿者的热情,给他们创造一个舞台让他们去展现。在商业机构里,虽然资源竞争很激烈,但归根结底员工也是个人,他也需要被看见,也需要有展现的机会。比如,我知道自己不能很快在技术层面给予同事深入的支持,但是可以把沟通当做突破点,提前跟同事一起优化汇报结构、演练要点、捋顺语言,帮助他们提高汇报时沟通表达能力,有位入职3年的同事也首次因为汇报得到了老板的表扬。当团队的同事被认可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无论前面提到对外沟通小例子,还是内部给同事创造舞台,这都是我在公益领域里面积累的经验,换一个环境也能适用。所以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处于哪一个职场阶段,我们都需要自己成为一个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人,无论你在哪里都会被需要,是你职场变化路上不变的希望。职业转变不只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当我们听到别人年薪百万、月入十万的时候,会心潮澎湃,会想我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再比如,可能听完我的分享之后,你又会想,我是不是也要到商业机构去大展身手?但实际上,职业转变是外在的,我们要有一个思维上的转变。对于我来说,这能帮助我回答很多重要的问题:我长远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当下这个阶段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我为了实现我的人生目标,我拥有了什么资源?我当下的哪一个选择是有助于我去实现我的人生目标的?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几个问题,并且能够通过一些专业的方法找到答案,那么无论你做任何选择,都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该选择哪一个,选完之后也能更坦然地对待。现在我的工作,通勤时间比较长,每天也要加班,但为什么我还在继续呢?我知道这一份职业当下对我来讲只是我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途径,在这个阶段,这份工作可以成为帮我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方式。有个小练习,当你对自己说“不要去想红色小球”此刻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就是红色小球!这对我们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启示?我们的大脑会更清晰接收到“我要什么”!你越说不要的东西,可能越会出现因此这一页大部分绿色问题都是从我自己出发:“我要什么”“我有什么”“我想要什么”……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2019年3月25号,我梦见了观音菩萨,我问菩萨我怎么可以帮助10个孩子上大学,醒来后,那个画面依然很清晰。做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梦,有可能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其实就是“我要什么”,我听到了这个声音。在今年11月1号,我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公益机构,完成了1个孩子的资助。这是今年我在公司内部发起的活动(这是我们公司的企业微信群)今年,我也在公司内部发起公益体验活动,推动公司向NGO捐助了一笔款项用于支持视障群体的发展,未来公司也将发挥技术专长,做更多针对视障群体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如果你们身边有助盲机构,也欢迎推荐给我。此前我肯定没想到过,有一天会在商业机构引入员工公益活动,甚至推动商业机构去长期规划社会责任。但公益机构这几年经历,让我也逐渐在中心种下了一些“愿望”的种子——我也希望将公益的美好带给身边的人。我非常喜欢王菲,最后,用她的歌词作为结束:祝我们每一个公益伙伴和有助人之心的伙伴,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也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
2021年12月28日
其他

「启发瞬间」合辑丨2021年,伙伴们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

2021年8月,一个名为「启发瞬间」的专栏在悦享新知公众号与大家正式见面了。「启发瞬间」的诞生,是源于伙伴们提出的一个需求:“我想利用较短的、零碎的阅读时间,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求一些启发。”因此,我们决定通过“短问答”这样的形式,为伙伴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在过去4个月中,我们一共完成了11期推送,涵盖了包括「监测评估」「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筹款」「团队沟通」「职场发展」等主题。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看看伙伴们都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也许这些,也是你正在烦恼、正在经历、正在寻求答案的问题。(点击蓝色标题即可跳转)第1期:在筹款的过程中,怎么样才能做好需求调研?项目方在筹款的时候,常常会认为需求调研太难、太复杂,因此不太愿意投入太多精力。但是缺少了需求调研,项目的成效有可能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第2期:时间紧、任务重,我该如何进行「多项目管理」?我现在在机构负责筹款工作,工作内容包含多个定位不同、需求各异的项目。这种情况下,我该怎样分配时间,怎样进行项目管理呢?第3期:如何找到合适的第三方评估,并顺利开展合作?在项目验收的阶段,许多资助方会要求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对于没有类似经验的机构来说,怎么样才能找到“靠谱”的评估方呢?合作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4期:我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与资助方建立信任呢?我们都知道,与资助方建立信任,是筹款中重要的一步。在扩展潜在资助方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吸引资助方的兴趣呢?与已经建立合作的资助方沟通时,我们又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第5期:后测数据低于前测,究竟是为什么?有些时候,伙伴们会遇到“服务后测试的数据比前测数据还要低”这种情况。但是数据“看起来变差了”,就一定说明我们的服务是无效的吗?第6期:需求调研,真的有那么“困难”和“麻烦”吗?许多伙伴在项目申报的阶段,会被要求做需求调研。有伙伴抱怨:需求调研需要设计和派发问卷,步骤复杂,环节也难做,真是越做越烦。需求调研真的这么“麻烦”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第7期:逻辑框架不清晰的项目,还能做监测评估吗?在多数情况下,监测评估是以项目为载体来进行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项目运作都有完整的项目逻辑框架体系。对于逻辑框架体系不够清晰的项目,应该怎么做监测评估呢?第8期:项目执行中出现变化,应该怎么应对呢?我们知道,项目执行中出现变化,需要作出调整,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项目方和资助方都难免会担心项目的成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项目的变化呢?第9期:面对团队中让人“又爱又恨”的同事,管理者应该怎么办?我的团队中有一位工作能力强,但情绪不够稳定的伙伴。TA做事让人放心,但是不稳定的时候又会影响团队气氛。作为管理者,我该怎么与这样的伙伴沟通协作呢?第10期:如何才能从“把工作做好的员工”,成长为“带领团队共同前进的管理者”?许多伙伴都有过“因为工作能力强,而被提拔成为管理者”的经历。但是这样的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历了这样角色转变的伙伴,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分享呢?第11期:访谈总是问不出东西,那还要不要做呢?在做需求调研的过程中,访谈是常见的方式。有伙伴提出,如果访谈总是“问不出东西”,是否还值得继续花费人力和时间呢?希望本期回顾,可以成为你今后“解题锦囊”的一部分。也许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你可以翻出「启发瞬间」,寻找一些“解题”的灵感。2021年,感恩大家的支持:愿意和我们分享你的困难和挑战,就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2022年,悦享新知的大门将继续敞开,期待大家的提问、询问和“灵魂发问”!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今日中午12:30,我们有故事说与你听

我们曾内部讨论过一个理想的职业公益人的样子,综合各类描述后,指向两个方向:使命感和专业性。虽然听起来似乎依然有点“虚无缥缈”,但是这确实是我们看到很多让我们钦佩的伙伴们身上闪光着的品质。陈志强(Michael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直播回顾丨汉达:我们用了5年时间,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塑社工成长生态

随着“第三次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热烈讨论,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再次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其实近些年,各地政府都在进行着关于“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的探索。2014年以来,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民政局相继发布有关人才引进、项目资金扶持、薪酬指引、社会组织发展、购买服务规范等系列扶持政策。在推动社会服务人才专业化、塑造社工成长生态的过程中,佛山市禅城区社会组织实践基地的承接机构“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12月14日的启发时刻,我们邀请到了悦享新知的老朋友、汉达总干事费明晶,请她聊一聊汉达是如何与当地政府开展合作的,又是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如何充分发扬机构专业性的。(扫码可获取本场分享回看)政府购买促成的“机构转型”汉达于1996年注册,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在2012年之前,汉达团队一直致力于累积服务实务经验,服务对象是麻风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而汉达“转型”的重大契机,就和政策的推动密切相关。2010年前后,广东各级政府开始大量购买社会服务,投入的资金预算高达数亿元。政府购买需求和投入资金的激增,导致政府对于资金的绩效验收和监测评估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大多数情况下,开展绩效验收和监测评估的主体机构是研究和学术团体(例如高校或研究中心)。但是政府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社会服务项目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很难严格使用学术理论来进行评估。为了提高监测评估的有效性,政府把目光投向了服务经验更加丰富的机构。2012年,汉达接收到当地政府的合作意向,并且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内部孵化出分支部门,开始专注监测评估和能力建设输出。作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面的先行者,广东各级政府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正在探索中的地区政府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汉达作为当地政府的合作方,也能为公益机构的伙伴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社会服务发展,不是单纯的“人的问题”与汉达开展合作的政府主体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民政局。民政局不仅大力推动社会服务购买,同时也在促进和带动政府内部进一步认可社会服务的价值。愿景是美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政府购买过程中,各种问题和阻碍层出不穷:服务成效不明显社会服务人才流失政府部门的购买信心下降甚至有政府部门负责人认为,购买服务没有意义,还不如“直接拿钱聘请专人上岗”。所以当政府部门带着问题找到汉达的时候,汉达最初的方案,是期待通过评估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因为评估的“验收”性质,汉达希望能够“以评促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汉达团队发现,通过评估的角色去推动,只能“看到问题”,但是无法“改解决问题”。因为许多项目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验收阶段,而是来源于设计环节和购买环节。政府部门又提出,希望汉达帮忙促进人才培育,通过提升人才能力而提高服务水平。但是多年的服务经验让汉达意识到,社会服务的发展不是单纯的“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化的问题。如果仅仅给社工提供能力建设而不重视生态发展,即使社工的能力提升了,机构也无法留住人才,服务水平仍然无法得到提升。在思考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汉达建议,引入项目管理思维,充分考虑和分析项目的利益相关方。构建社会服务生态圈的4个利益相关方经过讨论和分析,汉达认为,要想推动区域社工发展和社会服务发展、构建良性生态圈,就要关注4个利益相关方。图片来自汉达利益相关方的核心,是社工人才本身。但是人才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影响社工人才成长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提升,还包括组织能力的提升。政府体系也是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因为政府是出资者,具有最强的“权力”。如果拥有资金的购买方对于自己购买的服务一无所知,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第一是完全放养,服务机构该干嘛干嘛,到时间政府来验收。这个做法的好处是,政府不干涉服务细节;但是不好的地方是,社工毕竟是需要深入社区的基础服务,如果政府无法给予经济人脉和资源支持,那么社工服务很难“扎根”。另一个极端是,既然政府花了钱,就要“物尽其用”。政府可能会把社工服务全部用在系统内,社工服务不再具有社会服务性,变成单纯的“填充政府人力”。上面两种现象都不利于行业的发展。社会公众和媒体企业也是重要利益相关方,承担着有效宣传和资源统筹的作用。要想打造良性生态圈,我们一定要把这4个群体全部纳入进来。只有当每一个群体都能够改变,都能够去做有利于社会服务发展的事情,整个区域的社会服务才可能“向前走”。环环相扣,建立高效完备的发展机制2016年,汉达正式启动了“打造公益服务生态圈”的尝试。汉达先从购买方的角度出发的,营造外部环境。在汉达的建议和促进下,当地政府在购买服务的前中后阶段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图片来自汉达前端政策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指引,政策指引,各相关部门如何购买社工服务等;中端是关于人才培育的政策,人才的补贴,人才的奖励,还有一些人才的阶梯化培育;末端绩效评估制度能够回馈前端和中端的购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汉达和政府合作促成了社工薪酬机制,让社工人才可以明确看到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薪酬路径。同时,汉达还为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提供能力建设培训。购买方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关键节点,首先需要了解社会服务。汉达为购买服务人员创造了参观机构和与社工深度沟通的机会,从而打通政府购买的各个环节。在购买方的环节之外,汉达还会推动人才的建设。我们将区域内的人才做了一个阶梯式的划分。在这个人才金字塔中,最底层人才很少有人会关注,但却是人才储备的开端。图片来自汉达如果区域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社工服务的现状,同时认可社工发展的前景,那么就能为地区招募储备人才。就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区域的很多项目主任和主管都是当时的实习生,他们留下之后,逐渐成为骨干,再一级一级向上发展。当然,金字塔尖也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的区域都不能缺少顶端人才。所以我们也会关注组织的能力建设,提供一系列针对管理者的能力培训。所以,“生态圈”离不开4个利益相关方,各方需要不断创造机会,保持交流互信,逐渐建立起信任感,这样才能够创造新鲜的、有创造性的东西。和政府“良性沟通”的秘诀在政府购买的机制中,政府作为资源方,显然拥有天然的“权力优势”。那么如何在权力存在天然差异的情况下,与购买方开展有效的沟通对话呢?首先是充分尊重购买方,在整个服务的机制过程当中,接纳购买方的主导地位。在服务定位和细节方面,与购买方进行明确的沟通。当然,有效沟通的基础,在于购买方本身也具有解决问题的心态和愿望。汉达之所以能够跟民政系统有良好的合作,也是因为购买方表达出愿意解决问题的目标。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共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汉达的经验是,“找准定位”对于服务机构来说非常重要。“退一步”提供技术支持,往往比“和购买方争夺主导权”更能够发挥出公益机构的专业性。服务机构的优势,在于提供专业性的解决问题和策略方法,而不是制定目标。除了互相尊重,合作方对彼此的信任也非常重要。信任当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反之,在合作之初,双方一定存在立场和理解上的差异。以“社工工时折算”为例。购买方理解的工时,可能是单纯的工作/个案时间,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社工需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做出思考、反馈、复盘,这部分时间也需要考虑在工时之内。因此,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服务机构需要站出来扮演更积极的作用:敢于首先给与购买方信任,勇于付出全力促成合作,乐于反复沟通消除误解。其实,和政府合作的本质,与任何一场“合作”都具有相似之处:没有一方能够达到“100%”满意,各方都需要沟通、理解、消化、衡量、决策。合作中的“妥协”并不总是贬义词。很多时候,在能够为了达成目标做出适当妥协,就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推荐阅读:公益组织如何与政府部门建立持久良好的伙伴关系规模化过程中,如何实现项目方、在地伙伴和地方政府的有效联动?政社合作:把百姓最需要的服务,送到家门口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丨项目方应该如何有效度过「第三方评估」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直播预告丨陈志强: 我对项目管理的理解与我走过的路

我们曾内部讨论过一个理想的职业公益人的样子,综合各类描述后,指向两个方向:使命感和专业性。虽然听起来似乎依然有点“虚无缥缈”,但是这确实是我们看到很多让我们钦佩的伙伴们身上闪光着的品质。陈志强(Michael
2021年12月22日
其他

直播回顾丨汉达:我们用了5年时间,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塑社工成长生态

随着“第三次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热烈讨论,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再次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其实近些年,各地政府都在进行着关于“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的探索。2014年以来,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民政局相继发布有关人才引进、项目资金扶持、薪酬指引、社会组织发展、购买服务规范等系列扶持政策。在推动社会服务人才专业化、塑造社工成长生态的过程中,佛山市禅城区社会组织实践基地的承接机构“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12月14日的启发时刻,我们邀请到了悦享新知的老朋友、汉达总干事费明晶,请她聊一聊汉达是如何与当地政府开展合作的,又是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如何充分发扬机构专业性的。(扫码可获取本场分享回看)政府购买促成的“机构转型”汉达于1996年注册,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在2012年之前,汉达团队一直致力于累积服务实务经验,服务对象是麻风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而汉达“转型”的重大契机,就和政策的推动密切相关。2010年前后,广东各级政府开始大量购买社会服务,投入的资金预算高达数亿元。政府购买需求和投入资金的激增,导致政府对于资金的绩效验收和监测评估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大多数情况下,开展绩效验收和监测评估的主体机构是研究和学术团体(例如高校或研究中心)。但是政府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社会服务项目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很难严格使用学术理论来进行评估。为了提高监测评估的有效性,政府把目光投向了服务经验更加丰富的机构。2012年,汉达接收到当地政府的合作意向,并且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内部孵化出分支部门,开始专注监测评估和能力建设输出。作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面的先行者,广东各级政府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正在探索中的地区政府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汉达作为当地政府的合作方,也能为公益机构的伙伴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社会服务发展,不是单纯的“人的问题”与汉达开展合作的政府主体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民政局。民政局不仅大力推动社会服务购买,同时也在促进和带动政府内部进一步认可社会服务的价值。愿景是美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政府购买过程中,各种问题和阻碍层出不穷:服务成效不明显社会服务人才流失政府部门的购买信心下降甚至有政府部门负责人认为,购买服务没有意义,还不如“直接拿钱聘请专人上岗”。所以当政府部门带着问题找到汉达的时候,汉达最初的方案,是期待通过评估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因为评估的“验收”性质,汉达希望能够“以评促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汉达团队发现,通过评估的角色去推动,只能“看到问题”,但是无法“改解决问题”。因为许多项目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验收阶段,而是来源于设计环节和购买环节。政府部门又提出,希望汉达帮忙促进人才培育,通过提升人才能力而提高服务水平。但是多年的服务经验让汉达意识到,社会服务的发展不是单纯的“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化的问题。如果仅仅给社工提供能力建设而不重视生态发展,即使社工的能力提升了,机构也无法留住人才,服务水平仍然无法得到提升。在思考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汉达建议,引入项目管理思维,充分考虑和分析项目的利益相关方。构建社会服务生态圈的4个利益相关方经过讨论和分析,汉达认为,要想推动区域社工发展和社会服务发展、构建良性生态圈,就要关注4个利益相关方。图片来自汉达利益相关方的核心,是社工人才本身。但是人才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影响社工人才成长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提升,还包括组织能力的提升。政府体系也是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因为政府是出资者,具有最强的“权力”。如果拥有资金的购买方对于自己购买的服务一无所知,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第一是完全放养,服务机构该干嘛干嘛,到时间政府来验收。这个做法的好处是,政府不干涉服务细节;但是不好的地方是,社工毕竟是需要深入社区的基础服务,如果政府无法给予经济人脉和资源支持,那么社工服务很难“扎根”。另一个极端是,既然政府花了钱,就要“物尽其用”。政府可能会把社工服务全部用在系统内,社工服务不再具有社会服务性,变成单纯的“填充政府人力”。上面两种现象都不利于行业的发展。社会公众和媒体企业也是重要利益相关方,承担着有效宣传和资源统筹的作用。要想打造良性生态圈,我们一定要把这4个群体全部纳入进来。只有当每一个群体都能够改变,都能够去做有利于社会服务发展的事情,整个区域的社会服务才可能“向前走”。环环相扣,建立高效完备的发展机制2016年,汉达正式启动了“打造公益服务生态圈”的尝试。汉达先从购买方的角度出发的,营造外部环境。在汉达的建议和促进下,当地政府在购买服务的前中后阶段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图片来自汉达前端政策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指引,政策指引,各相关部门如何购买社工服务等;中端是关于人才培育的政策,人才的补贴,人才的奖励,还有一些人才的阶梯化培育;末端绩效评估制度能够回馈前端和中端的购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汉达和政府合作促成了社工薪酬机制,让社工人才可以明确看到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薪酬路径。同时,汉达还为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提供能力建设培训。购买方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关键节点,首先需要了解社会服务。汉达为购买服务人员创造了参观机构和与社工深度沟通的机会,从而打通政府购买的各个环节。在购买方的环节之外,汉达还会推动人才的建设。我们将区域内的人才做了一个阶梯式的划分。在这个人才金字塔中,最底层人才很少有人会关注,但却是人才储备的开端。图片来自汉达如果区域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社工服务的现状,同时认可社工发展的前景,那么就能为地区招募储备人才。就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区域的很多项目主任和主管都是当时的实习生,他们留下之后,逐渐成为骨干,再一级一级向上发展。当然,金字塔尖也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的区域都不能缺少顶端人才。所以我们也会关注组织的能力建设,提供一系列针对管理者的能力培训。所以,“生态圈”离不开4个利益相关方,各方需要不断创造机会,保持交流互信,逐渐建立起信任感,这样才能够创造新鲜的、有创造性的东西。和政府“良性沟通”的秘诀在政府购买的机制中,政府作为资源方,显然拥有天然的“权力优势”。那么如何在权力存在天然差异的情况下,与购买方开展有效的沟通对话呢?首先是充分尊重购买方,在整个服务的机制过程当中,接纳购买方的主导地位。在服务定位和细节方面,与购买方进行明确的沟通。当然,有效沟通的基础,在于购买方本身也具有解决问题的心态和愿望。汉达之所以能够跟民政系统有良好的合作,也是因为购买方表达出愿意解决问题的目标。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共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汉达的经验是,“找准定位”对于服务机构来说非常重要。“退一步”提供技术支持,往往比“和购买方争夺主导权”更能够发挥出公益机构的专业性。服务机构的优势,在于提供专业性的解决问题和策略方法,而不是制定目标。除了互相尊重,合作方对彼此的信任也非常重要。信任当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反之,在合作之初,双方一定存在立场和理解上的差异。以“社工工时折算”为例。购买方理解的工时,可能是单纯的工作/个案时间,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社工需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做出思考、反馈、复盘,这部分时间也需要考虑在工时之内。因此,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服务机构需要站出来扮演更积极的作用:敢于首先给与购买方信任,勇于付出全力促成合作,乐于反复沟通消除误解。其实,和政府合作的本质,与任何一场“合作”都具有相似之处:没有一方能够达到“100%”满意,各方都需要沟通、理解、消化、衡量、决策。合作中的“妥协”并不总是贬义词。很多时候,在能够为了达成目标做出适当妥协,就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推荐阅读:公益组织如何与政府部门建立持久良好的伙伴关系规模化过程中,如何实现项目方、在地伙伴和地方政府的有效联动?政社合作:把百姓最需要的服务,送到家门口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丨项目方应该如何有效度过「第三方评估」
2021年12月21日
其他

今日中午12:30直播:看费明晶回顾与当地政府合作五年关键发展历程

如果要列举“2021年度热词榜”,那么“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的榜首地位当之无愧,除了对政策本身的讨论外,各界专家对此的解读也数度引发热议。综合来看,除了利用第三次分配做大公益慈善蛋糕外,“高度重视与发展慈善社工事业”“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也再次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其实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在陆续开展关于当地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提升的探索。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自2012年起,佛山市出台系列文件,希望通过政策支撑,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提供外部环境。作为目前佛山市唯一的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综合示范区,禅城区民政局自2014年以来也相继发布有关人才引进、项目资金扶持、薪酬指引、社会组织发展、购买服务规范等系列扶持政策。除政策保障外,禅城区民政局还通过培训这一“抓手”,从社会组织和购买服务主体两端来系统提升专业性,并试图解决当地社会工作人才流动性大、保有量低的问题,具体来看——面向社工机构骨干和管理人员,连续举办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班和管理人才培训班、深造班,开展多级培训,并通过项目的实战演练来提升专业性(如通过“和乐村居”的项目申报,为社会工作服务搭建平台,促使社区服务走向专业化、精细化);为本地高校社工专业在读生提供实训机会以及相关配套支持(如资金、培训、督导等),让他们可以落地独立开展服务项目,完成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服务实施到项目结项评估的全过程,以期培养扎根本土的优秀社工人才。针对购买公共服务的“买方”,面向政府购买服务的各级部门、社区、村居等负责人开展了相关社会工作知识培训。几年下来,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并被其他地方学习参考借鉴。而这背后,离不开佛山市禅城区社会组织实践基地,以及基地的承接机构: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既上次大受伙伴们热议的分享《社会组织如何与政府建立合作》(点击绿色字体可跳转查看)我们再次邀请到费明晶,作为汉达总干事的她也是实践基地的负责人,为我们展开讲讲这段故事:汉达如何与禅城区民政局以及相关方开展合作,推动当地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性发展与人才选用留?在这个过程中汉达是如何思考和定位自己的专业性,有哪些关键节点?又是怎么一步步推动改变的?欢迎对此感兴趣的伙伴预留时间。本期分享将不仅适用于与政府合作的社会组织,也同样欢迎关注当地生态发展的枢纽与政府伙伴参与交流探讨。时间:2021年12月14日(周二)12:30-13:30直播入口:(同一链接即可回看)点击图片查看启发时刻过往内容:
2021年12月14日
其他

汉达:我们用五年时间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塑社工成长生态

如果要列举“2021年度热词榜”,那么“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的榜首地位当之无愧,除了对政策本身的讨论外,各界专家对此的解读也数度引发热议。综合来看,除了利用第三次分配做大公益慈善蛋糕外,“高度重视与发展慈善社工事业”“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也再次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其实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在陆续开展关于当地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提升的探索。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自2012年起,佛山市出台系列文件,希望通过政策支撑,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提供外部环境。作为目前佛山市唯一的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综合示范区,禅城区民政局自2014年以来也相继发布有关人才引进、项目资金扶持、薪酬指引、社会组织发展、购买服务规范等系列扶持政策。除政策保障外,禅城区民政局还通过培训这一“抓手”,从社会组织和购买服务主体两端来系统提升专业性,并试图解决当地社会工作人才流动性大、保有量低的问题,具体来看——面向社工机构骨干和管理人员,连续举办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班和管理人才培训班、深造班,开展多级培训,并通过项目的实战演练来提升专业性(如通过“和乐村居”的项目申报,为社会工作服务搭建平台,促使社区服务走向专业化、精细化);为本地高校社工专业在读生提供实训机会以及相关配套支持(如资金、培训、督导等),让他们可以落地独立开展服务项目,完成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服务实施到项目结项评估的全过程,以期培养扎根本土的优秀社工人才。针对购买公共服务的“买方”,面向政府购买服务的各级部门、社区、村居等负责人开展了相关社会工作知识培训。几年下来,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并被其他地方学习参考借鉴。而这背后,离不开佛山市禅城区社会组织实践基地,以及基地的承接机构: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既上次大受伙伴们热议的分享《社会组织如何与政府建立合作》(点击绿色字体可跳转查看)我们再次邀请到费明晶,作为汉达总干事的她也是实践基地的负责人,为我们展开讲讲这段故事:汉达如何与禅城区民政局以及相关方开展合作,推动当地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性发展与人才选用留?在这个过程中汉达是如何思考和定位自己的专业性,有哪些关键节点?又是怎么一步步推动改变的?欢迎对此感兴趣的伙伴预留时间。本期分享将不仅适用于与政府合作的社会组织,也同样欢迎关注当地生态发展的枢纽与政府伙伴参与交流探讨。时间:2021年12月14日(周二)12:30-13:30直播入口:(同一链接即可回看)点击图片查看启发时刻过往内容:
2021年12月13日
其他

邀请丨需求分析训练营一期内部复盘会

越来越多的伙伴逐渐意识到“复盘”的重要性并开始在组织内部实践。当一件事真的被实践时,你就会从中发现各式各样接踵而至的挑战,比如:1.
2021年12月8日
其他

我们面临的职场发展问题,是公益人独有的吗?

01在商业领域,28-35岁职场青年人的焦虑到底是什么?高瑞:我们相信任何领域的人才发展,本质上都是成人教育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理解“成人为什么需要学习,成人在职场中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怎样支持会更有效”。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兴行业不断地涌现,不只是我们公益领域在探索人才发展问题,各个领域都在探索和面临同样的问题。大家经常问,悦享新知对标的机构都有谁?我们对标的其中一家机构就是老黄(黄有璨)创办的「有瞰学社」。有瞰学社也是新创办的一家成人在职教育机构,旨在聚焦解决年龄为28-35岁职场人士的发展问题,这个年龄层也是我们公益领域从业者的大部分。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公益领域从业者中,也存在于其他领域。所以我们就请老黄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你在做有瞰学社的时候,面对商业领域的28-35岁的职场青年人,他们的职场焦虑到底是什么?黄有璨:我觉得在商业或在“泛互联网”行业里,20-35岁这个阶段的很多职场人,面临的最大焦虑就是行业变化太快了。互联网行业每隔半年到八个月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做抖音,做微信生态下的私域流量,每隔半年到八个月就会有一些玩法和模式上的变化,那跟还是不跟?这本身就是个问题。每隔1-2年也肯定会有一些大的模式或者技术创新上的变化。在这种剧烈的变化之下,整个行业里很多年轻人会面临一种未来是不可预测、不可捕捉的现象。比如在两年前,在线教育还是资本追捧的一个对象,但从今年来看,整个行业就已经发生了剧变,这样剧烈的起伏非常大,也非常多。加上今年国家在推动共同富裕,也在发生宏观上的一些变化,所以从微观和宏观上,有很多不同层别的联动效应。这种效应的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大家要在搞不明白的情况下,去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比如该选择A行业还是B行业,去A公司还是B公司,到底在哪个岗位上可能是更有前途的,这些问题对他们都是巨大的困扰。做了选择之后,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又发现有很多的迷茫和变化,那会让他们可能陷入到更大的焦虑里。02职业发展这条路要怎么走才算成功?高瑞:老黄在成人教育领域直接服务过的人已达数百万,所以他的观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宏观环境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每个人自己的追求,是整个国家都在发生的变化,其实也都是我们公益领域的人所面临的情况。我们面对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被这种宏观环境的各种调整左推右挡。悦享新知也还是一个非常新的机构,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我们也一直想要探索怎样更好地给大家做支持。因为老黄在这个方向上有非常多的经验,所以我们就不妨向他们取经。在宏观、中观、个体都有非常大变化的情况下,个人既有发展的向往,又有在发展中被裹挟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性和焦虑。我们作为支持者,怎么样才能做好支持?黄有璨:坦率说,在过去这10年里面,对于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怎么支持,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一些理解。我一直在做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包括一部分创业者的学习和教育支持。这是一个优势变化最快,挑战和压力巨大的行业。我在这过程中接触了非常多的典型用户,包括典型的“过来人”,很多成功者,所以我也确实会有一些新的思考和总结。我自己大概有这么三层的观察。第一层观察,绝大部分年轻人,从刚入行到工作可能五六七年的这个阶段里,一定是看不清未来的。对于宏观的趋势,行业的走向和前途,这些我觉得你一定是判断不了,也把控不了,这是个现实。很多年轻人有时候会来问,到底是A行业好还是B行业好,哪个更有前途?刚工作三五年的年轻人都会特别执着于这种问题,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可能也是大家特别习惯应试教育的逻辑,想找“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你只有“问对了问题”,才有机会拿到好的答案。如果把这个问题调转过来,“刚开始工作两三五年,判断不了行业的走势该怎么办?”这么来问,可能你可以得到更具有可依赖性的答案。所以我给当前的很多年轻人的建议是,刚开始工作的两三五年里不用想别的,先搞定一件事,就是你身上有几个能让你安身立命,有竞争力的技能?先从技能上去求解。这能让你在求职的时候,不至于没有选择。这是在职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里要面临问题。在自己根本都没得选的时候去谈选A好还是选B好,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真的花时间去做了,有了技能积累,手里能握着三五个机会,再去聊如何选择才有意义。第二层观察是,当一个年轻人有了安身立命之本,能给其他人创造价值,而且有人愿意为此支付报酬,不会再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往后要解决的才是发展的问题。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工作了5年之后,为了将来个人竞争力更强,或者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一定需要很多的积累。这时,行业的重要性是要远远大于岗位的重要性。但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比如做新媒体写文案的人,可能在三五年时间里换了三四个行业,这三四个行业下来发现其实他同样在做新媒体这件事。而在比如电商,医疗,2B企业服务的这些不同行业里,新媒体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完全不一样的,新媒体这个岗位要帮公司解决的问题和要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面临的客户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的工作方式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整个这三五年下来,你虽然一直在做新媒体,但从长期积累上来看,你学习的东西可能会很少,没有达到一种复利效应。所以工作了三五年之后,怎么能产生更大的复利效应?要么你就选准一个行业,在这个行业里生根,去深刻地理解这个行业运营的一些基本规律,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的这种格局和趋势。你可能花了两三年时间,把微信抖音上有哪些流量玩法,有些什么样的机会,行业里的玩家格局大概是怎样的,把这些事可能全都搞明白,那我觉得你也能获得足够强的复利效益。过了生存的焦虑之后,就要有复利效应的积累。最后一层观察,每一个人要想达到职场领域的最终目标一定要有一条路径。我去年年底写过一本书叫《非线性成长》,在书里我也有给大家分享过两种路线。第一种路线叫做顶级专家路线,认准一个专业领域,或者认准一项技能,在这项技能之下,我要做到如火纯青,比领域里面超过90%,95%的人都要好,这是总路线,做到了这一点,行业里的大公司愿意找你,而且愿意为你支付报酬,甚至愿意为你支付更高的营业价,所以这是一种逻辑。在顶级专家路线之外,还有一种路线,我们把它叫做行业操盘手或业务操盘手路线,什么叫业务操盘手?很简单,你在的行业里有老板给你一笔钱,给你1000万,然后你来管好这1000万,你来决定整个团队整个业务的成本结构,怎么划分,最后用这1000万搭建起来一个组织或一个整体业务结构,让它能稳定地赚钱,把1000万变成2000万,再变成3000万。这是更偏管理的路线。整个过程大概有这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里都有自己要聚焦做的事,第一阶段先聚焦在技能上,先有生存的资本,让自己不至于找不到工作;第二阶段是持续积累获取复利效应;最后,你要找到一条路径,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上积累,拿到结果和作品,最终能支持你去做更换。03如何应对工作意义和价值感低的问题?高瑞:最后一个小问题,因为大家在公益领域里老喊着薪酬低,但我接触很多商业领域的朋友天天喊的是工作没有价值感,没有意义感。因为我一直身处两个群体,就看到了这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商业领域的人会因为工作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而受困扰,你怎么看?你又怎么能够帮助大家去应对这样的焦虑感?黄有璨:首先,每个人都会有对意义和价值的诉求。尤其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商业公司里,一方面好像挣不到大钱,另一方面好像也没有大的信仰或意义价值的追求,他们肯定会很痛苦,这个是必然存在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关注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我有一个理想,一个情怀,就圆满了吗?这能帮我解答一切的困扰吗?能够应对一切问题吗?我觉得好像也不是。我自己在早年创业的时候见过非常多的年轻人,把某种理想定为终极答案,结果在往后走的过程中发现理想会跟很多现实的问题不断发生冲突。这些现实问题包括一家机构的生存、赚钱、大家的物质需要,也包括必须要面对的一些市场化的竞争。这些我觉得都是再现实不过的问题,所以我一直以来有个理念,提倡追求一种成长,在入世的过程中,去追寻或者去建立起自己一个出世的答案。世界上有很多出世的答案。比如最简单理解的,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爱的,是向善的,这可能会是出世的终极答案。只有当你真的在实践中,在入世的过程中,愿意去面对很多世俗的问题,项目和企业竞争的问题,怎么挣到钱的问题,甚至怎么在工作协作,去直面人性的善和恶。意义和价值是重要的,但是光有工作意义和价值本身,并不能让你最终发光。只有在实践或者在面对世俗的纷争中,通过提升能力和实践,去承担更大的压力来战胜它们,用实践把你的行动和信仰衔接成一条清晰的线,也就实现知行合一了。那个时候你才能绽放更大的光芒。
2021年12月8日
其他

数据解读丨3年,19家机构,4.3亿元

一个行业让从业者能够安身立命,最实际的体现在两方面:人才在行业中所获得的薪酬;人在行业中可获得的发展机会和支持体系,及其背后的资金投入。在公益行业,这两件事在大家的认知中都指向一个方向:“低”和“少”。有意思的是,行业里并没有什么公开可查的数据,这个判断更多来自于模糊的感觉,一直以来都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存在:“咱们行业薪酬低,从业者要抱着服务奉献的心”“关于能力建设的投入不多,机构不愿意在人的培养上花钱”等等。一方面,个体与个体间主观感受的叠加,会很容易导致认知偏差;另一方面,行业中确实没有清晰的“客观数据&事实信息”来帮助大家做判断。究竟大家的主观感受是真实客观的反映?还是可能出现了认知偏差?这也是悦享新知想倡导,并已经在陆续开展的工作:在形成判断、结论前,先回归事实和数据,再从中探究问题、探寻解决方案。(注:此系列工作现对外招募合作资源方&工作伙伴,感兴趣的可以查看文末招募信息)本文即是其中之一,梳理并呈现行业内在「行业发展方向的投入」数据。我们选择19家关注行业发展的基金会,从其过往三年(2018-2020)的年检、审计报告中,挑选出行业发展相关项目,就投了多少钱,都投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梳理汇总。*数据来自于各家基金会在年检、审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年检、审计报告来自于各基金会官方网站及各省市社会组织信息平台。特别感谢19家基金会的信息披露!按照首字拼音排序如下: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博世中国慈善中心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013年,19家机构,实际投了多少钱?据数据显示,19家基金会,在行业发展方面的投入,过往三年总和为435,703,337元,平均每年投入145,234,445元。02真金白银的4.3个亿,都花在哪了?我们按各资金的具体支持用途,分成四类,分别是支持个人(现有公益从业者们)、组织、行业,及未来/潜在公益人支持(如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及跨界伙伴的支持等)。据数据显示,近8成资源投放到各类型组织发展及行业建设中。下面我们来依次看下具体内容——1支持组织发展:共投入1.7亿直接支持全国各类型组织发展我们将支持各类型组织发展的资金(如非限定性资金)都计算入此类。各类型组织共分为五类,包括一线服务机构(即提供直接服务的机构)、平台型机构(即各类型平台,如评估支持平台、基金会发展论坛、筹款平台等)、区域枢纽组织(即各地市枢纽中心)、学院/研究院(如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高校研究院等),及支持行业专业发展的组织(即各类型能力支持型机构、咨询机构等)。数据显示,过往三年约1.7亿用于支持各类型组织的发展,这部分投入中,一线服务机构获得最多支持,约1亿(57.90%),其次是平台型组织,约3600万(20.39%),投放最少的是支持行业专业发展的组织,约600万(3.44%)。由于在数据中,往往是以某计划或某创投统一显示投入到一线服务机构的资源,因此暂未能呈现具体接受过支持的机构数量。但通过资源投放第二位及第三位(平台型组织及学院/研究院)可见,除一线服务机构外,目前资源还是倾向于支持平台搭建&学院/研究院的组织发展。2支持行业发展:超8成投放于议题网络搭建、知识翻译及生产、国内外交流三项基金会们对行业发展的投放仅次于对组织的关注,过往三年共有约1.6亿支持行业发展,其中投放最多的三项是议题网络搭建(49.13%,约8千万)、知识翻译及生产(20.29%,约3千万)、国内外交流(14.29%,约2千万),投放最少的两项是政策研究&倡导(0.27%,约45万)和基础研究&行业调研(2.07%,约350万)。有意思的是,在支持行业发展的前两位“议题网络搭建”及“知识翻译&生产”与支持组织发展的资源投放有较为明显的倾向重合,均关注于“各类型网络/平台搭建及行业知识生产”。3支持现有从业者:6千万的人才投入中,超4成投放在机构管理者,2成用于人的能力培育关于投放在公益人发展的资源,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用于支持人的资金资源,如各类型伙伴计划,一类是用于提升人的能力,如各类培训、督导咨询等。对比组织及行业发展的投入,直接支持公益人发展的资源是明显较少的(在4.3亿总盘子中有6千万,占13.89%)。而在这6千万中,有43.13%的资源用于机构管理者的直接支持(约2600万),而对于人的能力培育工作占比22.78%(约1378万)。从数据中,我们看到机构管理者(领导者)、研究人员(学者、学术专家)、筹款人员、社工都已被“看见”,已有面向他们提供的直接资金支持。但其他项目执行人员还“隐藏”在“能力培育板块”中,“隐藏”起来的伙伴能获得的更多是非资金的能力支持。03过往三年,资源投放分布一览为了让我们可以更直观看到资源分布情况,我们依据数据形成了下图。图中,我们将与组织相关用红色代表,与行业相关用蓝色代表,与人才相关用绿色代表。颜色越深,显示资源投放的比重越高,例如在组织中,投放比重最高的是一线服务机构,其次是平台型机构,在行业中,投放最多的是各网络议题搭建、推动行业交流及知识信息生产,在人才支持上,投入最多的是面向机构管理者的直接资金支持。从上图可以看出1.
2021年12月8日
其他

邀请丨需求分析训练营一期内部复盘会

越来越多的伙伴逐渐意识到“复盘”的重要性并开始在组织内部实践。当一件事真的被实践时,你就会从中发现各式各样接踵而至的挑战,比如:1.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费明晶:16年公益路,我的“职业发展3阶段”

01职业路径中,我所亲历的“三个阶段”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个平行论坛,刚才高瑞介绍自己有18年的公益经验,她比我多了两年,我大概是16年。2005年,我进入了汉达,一个专门做麻风康复者服务的机构。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存在的群体了,但实际上它还一直存在着,我们一直在服务这个群体。2021年8月19日是机构成立25周年,而我也跟这个机构一起走过了16年。我个人的理解,目前的公益行业还在塑造中,它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行业。如果在发展特别成熟的行业,未来的10年、20年里的职业路径,前人已经规定好了。但是在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当中,刚一入行就期望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职业路径,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每个人刚进入一个行业时,特别想知道自己5年、10年以后的发展路径,但在公益行业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然后我们可能就会纠结、迷茫,会不知所措。我也是这么痛苦过来的。刚才晓雯分享了自己从一线做到主管,然后再到总监的心路历程。我没做过总监,突然就从主管跳到总干事的位置去管理一个机构,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更多的挫折和迷茫。说起我的职业路径,其实不只是“岗位上的变化”,对我来讲有个更重要的变化,是自身“专业能力”上的变化。我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如果我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就顺理成章进入到公益行业中。但是我发现,社会工作毕业生进入到公益行业中,也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完全“对口”,因为公益行业有各种分工,同样需要各种专业知识。例如学媒体的人士进入公益行业,可以帮助公益行业实施媒体传播,可以说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技能进入这个行业发挥作用,这就是最初的职业路径。进入到公益行业之后,你会发现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完全不够的,公益领域有独特的信息知识,公益发展需要大量的知识,如规模化相关的知识、影响力的知识等,然后我们就进入到了疯狂的吸收阶段。所以我职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不断学习。因为突然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是“半瓶水”,就会不断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但是就会发现学太多了有的时候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学到一个知识,就带回来让机构尝试,但是新规则还没有很好的适用,就又带回了另外的新东西了。在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改变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没有坚持下去,能够留下的很少,“浪费掉”的知识很多。所以到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三个阶段,就开始“收”了。这个阶段是一个舍弃的阶段,你要选择参加什么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样的学习其实是不需要的。即使学习机会非常棒,看起来特别好,但是它可能不是你的机构或者你自己需要的,要开始舍弃一些东西,同时开始精专一些东西。对于我来讲,我就选择了项目管理这一项精专知识。2007年,我开始接触项目管理和监测评估,但很快发现一个问题,需求分析、逻辑框架这些知识一学就会、但一用就废。为什么呢?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学习,发现国外的公益领域已经有了一套系统、全面的项目管理知识。但是早期的公益领域其实很难接受这些复杂的知识,所以公益前辈把这个系统的知识做了精简和拆解,以便于公益项目能够及时应用。应该是不同是时间段有不同的诉求,在早期公益项目萌芽、规范的阶段,及时、便捷可应用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避免出现知识的碎片化现象。因此我自己就寻找了路径,开始学习系统和全面的项目管理,开始做全面项目管理的研究,然后开始输出全面项目管理的知识。图片:汉达PMD发展这是我自己职业的发展路径,我把它归整为“三个阶段”:拥有自己的专业技能博采众长的吸收期找到自己的精专点02行业的未来,在我们手中谈到公益人的职业发展,有一个点是绕不开的:薪酬,我跟高瑞沟通的时候,她提到了一个点:公益人的薪酬低,是不是说明这个行业没有前景?我是这么想的:两者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但并不是“因为薪酬低,所以行业没前景”,或者“因为行业没前景,所以薪酬低”这样单纯的逻辑关系或者因果关系。首先,我们先承认我们的行业薪酬低,这个是事实,现在的现状就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个“现状”是不是会永远持续下去?是不是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就意味着必须选择清贫的生活?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我刚刚一直在强调,我们在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当中,所以我们其实是在塑造一个行业,我们要去推动这个行业发展。所以这个行业将来在我们手中,在在座的各位和马上要进入到这个行业的人手中。如果现在的我们把它塑造成一个高薪行业,那它将来就是一个高薪行业。我觉得我属于特别会“做梦”的人,虽然现在领着不是特别高的薪酬,但是我认为我在做着一份未来薪酬很高的职业。我不会认命,我在会为了这个结果而奋斗。如果我们把这个行业塑造成有更多社会价值、更高社会认同度的行业,未来从业者就有可能争取到更高的薪酬。我觉得一个行业薪酬高或者低,其实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只要我们自己有这样的一个信念,有这样一个梦想,我们就可以创造社会价值,通过这些社会价值,来实现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酬。点击图片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王龙玺: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整合,是我认为行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我想从一张图片开始。B站上有一套怀旧视频,是2000年方正电脑学校的教学光盘内容。我想大家应该还保留着对方正的记忆。在新世纪之初,方正是国内最大的电脑品牌,消费者购买方正的家用电脑时都会赠送这张光盘。方正电脑培训也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电脑教学机构。这张图片展示的是教学目录,大家可以看到,1.1是“打开计算机”,1.4是“关闭计算机”,2.1是“鼠标操作”。这套视频在B站上一共包含53小节,主要包括了电脑开关机操作、键盘鼠标和打字操作、wordexcelwps操作、电子邮件和拨号上网操作。那个年代的电脑培训是很壮观的,现在大家很难想象上百个人坐在厚厚的台式机前练习开关机和拨号上网。而学习者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松的组织数千人的在线会议,那时的场景和技术似乎都已恍若隔世,但其实仅仅是21年前。那些曾经极其难以理解和学习的事物,在今天成为了非常普遍且方便学习的知识,为什么?前几天我去深圳参加一个会议,现场一位腾讯公司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报告,说当代的孩子平均6岁就具备了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生在2000年后,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父母时代的样子,开关机打字这些每个人都会的能力为什么需要去花几千块报培训班学习?为什么上一代精英刻苦学习的东西对这代人如此的简单,以至于成为了一种天生技能。这代人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吗?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的论文。物理学家郎之万说全世界只有12个人能懂。但是今天训练良好的中学生也可以理解相对论的原理。我是理科生,如果大家看过爱因斯坦的论文原文,就会发现其实语言非常晦涩,远不如今天物理教科书中的解释那样清晰简单。在政治学领域,社会契约是对近现代政治学非常重要的思想,如果大家去读霍布斯、洛克、卢梭的书,会觉得非常抽象和繁杂,但是现代政治学教材,可以以很短的篇幅精要的介绍出社会契约的核心思想,也可以用一张表格讲清楚几位代表人物思想的细微差别。其实这是在成熟学科和领域中屡见不鲜的现象:那些曾经极其难以理解和学习的事物,在今天成为了非常普遍且方便学习的知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当代人智力整体提高了吗?还是因为人类的进化太快,理解能力正在飞速的上升?其实与100年前相比,人类的智力水平总体没有发生改变。但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宽度和广度却仍然在不断提升,这是因为每个学科和领域里的知识,经过前人不断的学习和理解,他们的内涵和本质变得明显,表达形式变得更易于接受,总结更为清晰简要,训练变得更科学合理。所以后人学习曾经的新知识时,就不会觉得那么困难。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知识的传承是非常缓慢的。我这里说的知识是一种广义的,最宽泛的知识,包含了我们关于周遭世界的信息、技能和生活智慧,而不是狭义的书本上的知识。上一辈人会通过一种相对封闭的方式教给下一辈知识,比如电视剧里我们常见的拜师。不同门派之间受限于经济结构,是很忌讳交流的,特别是一些重要知识。因此如果没有好徒弟,知识就有流失的可能,徒弟往往从很小就开始学习,一般不能对师傅提出质疑。其实不只东方,西方也是一样。因此,一种新知识的传播需要很久,一个具备一类新知识的共同体的培育需要更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很有洞见的指出,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培养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工艺和管理技能,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但是1911年,美国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学者打破了这个过程。泰勒依靠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管理。泰勒找到了一种流程化作业的方式,使用流程化和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思想对社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冲击,一方面美国军方应用这些方式用了6个月时间就培养出了欧洲需要5年才能积累的人才,另一方面传统的手艺人的生活变得岌岌可危,因为他们原以为高超的技能,在科学管理面前成为了纯粹的体力劳动,无论情感上还是经济上都难以让自己接受。无论如何,自泰勒开始,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的诞生在了人类社会。虽然科学管理有自己很大的局限,但到今天为止,科学管理的思想在几经修正之后,依然在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因为它改变了人们学习知识的方式。知识传承可以不再完全依赖于师徒制,而是可以大规模集约化,并且能培养出来出高质量的人才。当然,这里面有一些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很难在这个分享中讲清楚。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提到科学管理时总是会认为标准化抹杀了创新,其实标准的反义词从来就不是多样,而是无序。我们今天全世界最好的大学、研究院还有艺术学院,得以存在并培养出无数人才的基石恰恰是因为管理和标准化。标准和创新并不矛盾,因为经过整理的标准知识才能让人们用最短的时间学习到本领域中人类漫长历史间去芜存菁的信息,从而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更加创造性的工作。讲完这些故事我已经用了快一半的时间,那么这些故事和公益,和今天的主题,和公益人才发展有什么关系?公益行业知识的系统性积累和传承,是挑战却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悦享新知的同事让我发言时说想让我谈一谈今年去了很多地方的感受。我在三一基金会负责能力支持业务,今年我们团队三个人去了大约30个城市开展交流活动,我自己直接面对面接触的一线从业者超过1000人。每次活动最后我们会有一个评估,请每个参与者分享一个今天印象最深的事,以及一个没有解答的困惑或是还希望了解的事。前者各地有很大的差异,但后者高度相同。大家的困惑和需求集中于几点:1.
2021年12月6日
其他

鸿鹄计划未名小组:紧密与信任,行业共成长

鸿鹄计划·未名小组围绕“基金会中层骨干的培养和成长”开展了历时数月的线上调研和深度访谈,并将阶段性调研结果于此次平行论坛发布。佛山市顺德区慈善会秘书长舒志勇作为未名小组代表在本次平行论坛做了分享。(图为舒志勇在本次平行论坛上的分享照片)以下为此次阶段性调研的内容:
2021年12月4日
其他

你们,是11月送我们最好的礼物

01数据回顾:02奖学金:恭喜31名伙伴分别获得了——毕业奖学金(499元)优秀奖学金(1199元)卓越奖学金(1499元)除奖学金外,每个伙伴还将收获「毕业包」,内含证书和小礼品。03学员真实感受大揭秘:训练营中学员反馈精选:感谢互相陪伴的,共同进步的伙伴们。你们,是11月送我们最好的礼物。特别感谢南都公益基金会和博世中国慈善中心对悦享新知及本次训练营的支持!
2021年12月3日
其他

柯晓雯:我在公益机构的三次升职

大家好,我叫晓雯,来自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EV),今年是我入职公益机构的第七年。益微青年是一家以乡村夏令营为核心载体,支持大学生通过公益实践独立自信有担当成长的草根机构。我将为大家分享我在这七年时间里的三次升职经历,一起来看一看我是怎么从一个公益小白一路打怪升级到了现在的。1//第一次升职:迷茫的管理者我是2014年入职益微青年的,我的第一次升职是在2016年的年底,我从一名培训专员升职到了一名培训主管,但是那时候,培训部还是只有我一个人。2017年的时候,我们机构一下子新增了7位全职同事,我也终于迎来了我管理的第一位同事。可是一年之后,他被我气走了。主要原因是我还不会做主管,他也是一个新人,所以在两个其实也算是两个小白的共同的碰撞当中,我们两个经历了非常多的痛苦。首先就是我作为培训主管,不仅要负责机构项目上的志愿者培训工作,还要负责机构的新员工的培训。培训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新同事也大部分都是刚刚从大学毕业就进入了我们机构,所以对于机构的项目和制度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有同事问我,“益微青年的乡村夏令营做了这么多年,我们真的能通过乡村夏令营这样的手段支持青年独立自信有担当吗?”“晓雯,我们的培训是这样设计的,为什么不能那样设计呢?”“我们这个项目哪些地方是标准化可操作的流程,哪些是可以我们创新的地方的?”那个时候,面对这样的“灵魂发问”,我真的是力不从心。更糟糕的是,团队人数的突然增加,让机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性问题。之前只有4个人的时候,总干事如果有事情,跟大家讲一讲就行了。但是现在十几个人,今天你要请假,明天我要请假,今天我过生日,明天你过生日。在尚未成文的福利制度面前,同事们各自有各自的期待,但是管理者又都有不同的想法。这时候我们的机构总干事在干什么呢?机构总干事当然是在筹款了,所以留下了一群嗷嗷待哺的娃们,我就像是一个大姐姐一样,还未成年,却要担起家庭的重担,所以同事们铺天盖地的问题都落在了我的身上,我的压力越来越大。我没有办法回答,也得不到相应的支持,所以我的内心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一次次跟总干事提及需求也变成了一次次的抱怨,面对我说不清的需求,总干事也时常很无奈。这个时候我感觉在机构里的每一天都是在消耗我自己,所以我开始想是不是我不适合这个行业,是不是我不适合益微青年,我是不是应该要离开了。但同时我也不甘心,觉得这样离开就像个逃兵一样。最终在年底的时候,我拉了另外一个在机构里面工作了两年的“老”同事,跟机构总干事坐在一起好好地聊了聊。我们一起梳理了我们在这一年的发展当中看到的问题,和中层骨干所面临的能力提升压力。很快我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机构层面做出了一些改变,包括制度性成文的说明,以及项目上的一些能力提升。也就是说,升职一年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管理者的角色和定位,才开始停止抱怨,跟机构总干事重建信任,一起去积极地管理机构。2//第二次升职:“逃离”北京我的第二次升职是在2019年,我从培训主管升职到兰州项目点主任。2016年,我和EV的同事广义步入了婚姻的殿堂,2018年我们的宝宝出生了,除了享受着初为父母的喜悦外,我们谈及更多的便是对未来的担忧。我们的生活成本急剧增加,租房成本从2000飙升到4500。另外增加的还有孩子的纸尿裤、辅食、玩具、医药费,和为了照顾孩子来支持我们的老人的生活费。孩子的到来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金钱的压力。2018年,都在公益机构工作的我们,每月工资加起来大约13000元,可以说是捉襟见肘。其实在17年的时候,广义也曾尝试过离开公益机构进入商业公司。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是他发现自己和原本“支持乡村儿童的健康教育”的使命渐行渐远,这使他每天都在怀疑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很快他又回到了公益机构。既然我们两个人都不想、也离不开公益行业,那我们只好慎重考虑离开北京这座城市。我们很快就商定了要去兰州,我和广义都是在兰州读的大学,大学也是我们公益启蒙和广义找到使命的地方。同时兰州离我的家乡甘肃武威也更近。2019年的3月,我们回到兰州。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也在兰州买了房子,算是正式安家落户了,稳步上涨的工资,安定的住所和更低的生活成本,的确让我和广义在生活质量和幸福度上提升了不少。现在,我们大部分在北京同事也陆续离开,一部分进入了基金会,另一部分进入了商业公司,还有一些想继续留在EV工作的,转到了成都的项目点。我和广义是幸运的,能够回到三线城市,继续做我们喜爱的工作,但遗憾的是更多的年轻人只能放下这份理想,失望的离开这个行业。3//第三次升职:“困”则思变我的第三次升职是在去年6月份,我从兰州片区主任升职为项目总监。EV之前是没有项目总监的,但有两件事,促使我主动请缨成为了项目总监。第一件事就是2020年2月份开始的疫情。大家都知道在疫情期间,不管是商业还是公益机构都面临了非常大的挑战,EV也不例外。我们机构的常规项目是乡村夏令营,这也是占了筹款百分之八九十“重头”。看着疫情遥遥无期,我们的项目也没有办法推进,机构的筹款目标只达成了一半。但是我们机构不想坐以待毙,大家全员上阵,开始研发设计新的项目,我们开始从早到晚地开电话会议,什么用户画像、需求分析、逻辑框架、投入产出。想得很不错,但是一做起来就废了。我们机构的同事80%以上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机构之后,就一直做着熟悉的项目和工作,我们没有专门的项目设计研发人员,机构也基本上没有设计和研发过能拿出去筹款的新项目。那个时候,机构的同事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像我这样,非常积极主动,誓死要与机构共存亡。第二类就不如我预期当中的积极,因为他们对机构研发能力没有信心,同时觉得上一年度的工作很辛苦,其实很希望趁疫情歇一歇,这一点我是到年底的时候才知道的。虽然应对方法不同,但是机构里其实有两个共识。第一个就是机构有怎样的项目来应对疫情和自然灾害这样的突发状况。第二个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研发和设计新的项目,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第二个促使我想要成为项目总监的契机出现在2019年的年终总结会上。那时候我已经在兰州了,年底我们机构聚在一起,进行年终项目汇报。当我兴致勃勃、非常激动和兴奋地在台上分享我这一年在兰州片区工作的成果的时候,我看到同事们的眼神是暗淡的。当我邀请另外一个同事上来分享汇报的时候,他说我没有什么好讲的,这一年我也不觉得自己做出了什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那一刻其实我是非常心痛的。我觉得我的同事们忙忙碌碌,一年之后,在这个值得庆功的日子里,他那么的失落,觉得自己这一年什么都没干成。这两件事情背后有着相似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项目人员缺乏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同时,面对大环境的变化,机构需要研发新的项目。所以我主动站出来说,我能不能以项目总监的角色和身份来支持机构新项目的研发和同事的能力建设当中?想象总是美好的。当我跟机构总干事提了这个想法之后,总干事拍手叫好,“非常好,你去干吧。”但是同事们却忧心忡忡,“项目总监要干什么?项目总监要管什么?以前我们做项目自己设计、自己执行、自己说了算,来了一个项目总监,她的决策权和项目人员的决策权该怎么去区分?”这些疑问更像是对我的一种质疑,让我的热情凉了一大截,更难的是,我也并不知道怎么才能成为一个项目总监。经历了前两次的升职之后,我多少还是积攒了一些经验。这次我不抱怨了,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找我的教练去沟通,很快梳理清楚了项目总监的角色定位以及岗位职责:项目总监可以做什么,不做什么,决策边界是什么。剩下的就是提升我和项目人员的能力。很快在年底的时候,我们机构就组织了一次全员的项目设计与迭代的学习,为期一个半月,我们扎扎实实地学习了项目更专业的设计和迭代的方法。经历了这一个半月之后,同事们基本上是具备了项目设计和迭代的知识和方法,真正困难的是接下来的实践。当我们在一起研究项目目标如何更smart的时候,当我们在设计项目目标这些指标要用怎样的指标来衡量项目目标的时候,当我们一起探讨项目当中哪些地方更需要监测评估的时候,同事们免不了都会质疑:“我们一定要这样吗?这个项目都做了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这样太麻烦了,我们工作那么忙。增加了这些复杂的工作,我们感觉已经非常窒息了!”但我不想放弃。我特别理解同事们的辛苦,但是正因为我们以前没有用专业、严谨的方法去设计和迭代项目,同事们才会产生“没有什么成效”的感受。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更加支持到同事们的能力发展,以及清晰地看到我们项目的成果。今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做了非常扎实的项目复盘,包括用户行为的复盘以及目标的复盘。同事们依然对项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指出了各种各样的不足。但这一次,同事们脸上没有了失望和迷茫,有的是更多的信心。因为当我们看到了扎扎实实的项目数据,还有所有过程和重要节点的监测评估,我们放下了主观想象和猜测,也知道明年我们的项目可以怎样做的更好。在这一次复盘总结会后,有一位同事跟我讲,“去年刚设立项目总监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项目总监可以做什么。但是今年回看这一年项目执行的过程,我发现在一些关键时刻总能够得到晓雯的支持,我感觉很踏实。”那一刻,我才真正的认可了自己项目总监这个角色和身份。4//三个关键因素,伴我走过7年EV路从2012年机构成立至今,也已经拥有了14名全职员工,在兰州、成都和北京都有办公点,算得上一家中型公益组织了。回顾我这7年,有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促使我走到了今天。第一个就是与益微相匹配的使命。我在进入益微之前,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使命,但我知道我想做培训。在工作的大约第三年,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支持青年成长。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被需要”的感觉总是召唤着我,我也总能得到同事、大学生这些被支持者的正面反馈。第二个原因是机构非常强的学习氛围。我们机构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全体员工的外出游学,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机构参访学习,我们也会给每个员工提供2000元的学习经费,以及各种各样的重要书籍共读和行业培训机会。第三个就是员工相对满意的薪资。我们做过调查,我自己以及机构的大部分同事对目前的薪资是比较满意的。这当然不影响我们继续想加薪的愿望,但是我们认为合理的薪资实际上是对我们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价值的重要认可。最后,我想把自己在这7年里面升级打怪总结出的非常朴实的一个信念分享给大家:没有,我们就去创造,不会,我们就去学习。与你共勉!点击图片
2021年12月2日
其他

冯元:南都基金会支持人才发展走过的三个阶段

很开心今天能够在这里来分享一下我关于人才支持和人力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南都基金会作为一家支持性的基金会,在支持公益项目和支持机构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机构的发展都离不开「人」这个核心。在支持机构和项目的时候,我们会跟伙伴强调,要加强对员工的支持。
2021年12月1日
其他

在公益领域,只有成为超级英雄,才能获得支持?

People是如何希望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提升美国公益领域对人才的投资。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2021年11月30日
其他

让大家疯狂扣1的“吐槽之声”,单独发布咯!

11月23日上午9点,有一段“神秘声音”,引得大家频频点头,时不时捂嘴爆笑,甚至还疯狂地在讨论区扣出“11111”。为了让大家能随时“回味”,我们特别将这段“神秘之声”进行了单独整理和发布。如果它能引起你的共鸣,替你说出平时的那些小委屈,抚平心里的那些小褶皱,那它就光荣达成了自己的使命。顺便,我们想邀请有志之士和我们一起「搞事情」!如果有想要持续与我们互动的伙伴,欢迎添加小编微信,加入共创社群。
2021年11月25日
其他

带领组织成为行业人才支持「标杆」,TA是怎么做的?

11月23日(周二)下午12:45,由悦享新知、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和顺德区益邻社区发展支援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分论坛:共话公益人才发展十年》圆满结束。在论坛筹备阶段,我们向公益伙伴们征集了一系列有关「公益人才支持」的问题,并邀请了Fund
2021年11月24日
其他

人才发展分论坛,倒计时1天!

话题线上直播入口提前加入人才发展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得开播提醒
202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