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孵化】 给你支招,金桔变甜

陈觉敏 西湖儿童研究
2024-08-24






给你支招

~金桔变“甜”




      当我们询问孩子:“有营养的食物被浪费了可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往往是:“不可以,不能浪费!”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并不是,孩子们每天都有很多剩余的食物,不是不想吃就是不喜欢吃。某天下午的点心水果是金桔,可又一次被剩下众多,这次申花路幼儿园秀月园区小班的陈老师可没有“放”过,看看这次的斗智斗勇会有什么样的火花?



被嫌弃的金桔......

发现生长契机

     一次下午点心是吃金桔,很多孩子看着盘子里的金桔面露难色,紧紧皱着眉,不喜欢吃,于是剩下了好多好多的金桔~

现象一:只咬一口

    由于心里是抗拒的,所有只咬了一点点,还没尝到什么味道就说不想吃

现象二:剥皮吃

     一拿到金桔就直接将皮给剥了,一尝~哇,好酸好酸,于是不想继续吃下去!

现象三:只吃皮

     有的孩子,拿到金桔后,直接将金桔外面的一层皮给吃了,剩下中间的果肉!

     教师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老师开始各种对策,鼓励孩子们勇敢尝试,不要浪费:

方法1:

鼓励式引导语——“我们再多吃一点吧”

方法2:

“诱惑”式引导语——“如果你再咬大口一 点,你就会发现金桔肚子里的秘密”

方法3:

共情式引导语——“虽然金桔酸酸的,不过它很有营养哦”


      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孩子勉强多咬了一点点,有的孩子听完后没有作出更多的反应,最后还是有好多金桔进了垃圾桶。


思考一:

       日常引导、劝说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是不是应该去改变方式?

    很明显,教师光用嘴巴进行引导、鼓励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孩子内心是抗拒排斥的,根本不愿意尝试,这样的引导、劝说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是不是应该去改变方式?


思考二:

        是“一定要吃完”还是“引发尝试吃”?

     虽然我们主张节约粮食不要浪费,但是遇到实在不喜欢的食物时,是“一定要吃完”还是“引发尝试吃”?

思考三:

       什么样的驱动性问题才能引发幼儿想要去改变现状?

     那么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深知改变原于自身才能长久。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儿童,发自内心想要改变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开展了一次关于“剩果”的大讨论,了解孩子们的想法。


一场关于剩果的讨论

挖掘驱动需求

      所以,当我们好好的坐在一起,再一次询问:“可是,为什么每天我们的残渣桶内会有那么多没有被吃掉的食物呢?这些食物为什么都被倒掉了呢?”

      谈话中进一步了解产生这一系列行为的原因。

不喜欢酸的味道。

平时不怎么接触所以不太愿意尝试

❖受同伴的影响

交谈中我们发现不喜欢金桔的原因主要有



思考:

     小班上的幼儿,面对问题的时候,回答问题往往是直接的、单一的,所以,很多时候,也许一个问题或者少量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很好的将孩子的一些经验进行唤醒的,这个时候,如果进行一定的“多回合回应”,进行有效的追问,才能够使得幼儿的想法得到更加完整的表达,从而能够使教师更清楚得了解幼儿真实的感受!




哪里酸?哪里甜?

发现多种的味道

     孩子们提到不喜欢金桔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不喜欢金桔那种酸酸的甚至会有点苦苦的味道。然而,就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很多活动和水果有关,在这之前孩子们就带来了一些水果,其中就有很多金桔,借着这样的契机,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再来认识一下金桔。

1

一起吃

——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

     孩子们相互间发现了小伙伴不同的吃法:有的剥皮、有的不剥皮。孩子们对不同的吃法产生了兴趣,

剥皮吃金桔的孩子~好酸

VS

只吃金桔皮的孩子~好甜



内心独白:疑?你的表情跟我不一样,难道尝到的味道也不同?




策略支持:体验同伴的吃法

   “你们相互间试试不同的吃法吧!”孩子们相互模仿交换吃法后,果然味道就变了。原来说甜甜的顿时眼睛眯了起来,好酸啊!

2

 第二次吃

 ——寻找甜甜的味道

     老师出示,金桔的结构切面图。孩子们发现原来,金桔跟橘子一样也分为皮和果肉、籽。到底哪里才是甜甜的?哪里酸酸的呢?孩子们开始了第二轮吃,小口小口的尝试,皮是甜的、肉是酸酸的越里面越酸,籽是苦苦的

策略支持1:


 金桔味道地图 


孩子们一边表达着自己的发现,老师将发现视觉化的呈现在金桔切面图上。


策略支持2:亲手试一试

      在区域中提供了小塑料刀和金桔,延续孩子们的兴趣,可以让孩子们切开来看看。许多宝贝在切开后发现,里面没有像金桔一样一片一片的。

3

第三次吃

——金桔该不该剥皮?

      既然知道哪里甜、哪里酸,那么金桔该不该剥皮,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最后当然是不剥皮的孩子们胜利。因为大家都喜欢甜甜的味道~


思考:

反思一:

     三次品尝金桔是有必要的么?    

     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吃三次呢?这三次吃得目的各不相同,从引发孩子发现吃法的差异、发现金桔不同部位不同味道、发现应该怎么吃更好吃。这三次吃,都是为了把发现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发现来源于孩子自己,驱动探究内驱力,同时也推进了探究的深度。

反思二:

    是让孩子只选甜得吃?还是适应酸?

    在前期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理解金桔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味道。因此导致吃得方式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味觉体验。爱吃甜是孩子们的天性,接受能接受的部分是本能,那么不能接受的呢?如果停留原有的水平上,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心理上已经能够理解,那么行动上,我们也希望激发孩子们的想要去尝试改变一点点。

反思三:

     有什么样的方式驱动孩子逐渐适应酸?

      适应?挑战?尝试?适应、改变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样的方式能够给予改变更大的内心动力,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赋予孩子给予改变从自我喜欢变成身体喜欢?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去尝试的。



酸有可能变甜么?

探寻“酸变甜”

     不过,新一轮的问题来了:孩子们发现了金桔的皮甜甜的味道不错,可是当把皮吃完后,还是要面对里面的那个不怎么好吃的果肉,这可怎么办?


认知给予,让“变”更有动力

金桔小百科


  “小知识”出场啦:金桔果肉虽然酸酸的,但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一些水果偏酸或者偏甜的原因:原来是里面的“果酸”和“糖分”起的作用,偏酸的水果一般都是里面的果酸含量高一些,所以吃起来也就酸味会比较重。也就是说,金桔果肉果酸更多一些。

     有了“小知识”的参与,当问道“怎么样让果酸偏多所以很酸的金桔变得甜一些,让我们更喜欢”时,孩子们不约而同的认为:加一些甜!


(1)方法支持,外部添加一点点甜



变甜行动一:白糖粘一粘

 加一些糖真的会改变口感,让金桔好吃一些吗?


将金桔对切开,对着白糖沾一沾,哇,甜甜哒!





变甜行动二:白糖泡一泡

     还有好多的金桔,想要一起变得甜甜的,那就做个金桔蜜罐吧~好期待~哇,白糖包裹住了金桔呢!过了一段时间,咦?怎么变水了??满满一大罐~

     发现了罐子里的白糖变样了,白糖的颜色不一样了,形状不一样了,而且出现了很多水!这样明显的一个现象变化引起了孩子们再一次的好奇:现在罐子里面到底是什么味道了呀?


哇,白糖包裹住了金桔呢!过了一段时间,咦?怎么变水了??


刚开始,满满一大罐~




孩子们也对罐子里的变化进行了记录~




变甜行动三:白糖裹一裹

     金桔做得糖葫芦,会比较甜么?迫不及待想要试一试!




评价:

   

甜味排行榜

     品尝过糖金桔后,孩子们对于这个甜甜的味道回味无穷。但当问到孩子们“可以一直吃糖金桔吗”的时候,孩子们思考了下都觉得不可以,有的孩子认为会蛀牙、有的认为太麻烦、有的认为金桔变得没有营养了。于是,师幼谈话也得出了一个小结论:虽然糖金桔很好吃很甜,但是不可以总是将金桔变成这个样子。孩子们也知道,虽然金桔很酸不怎么好吃,但是它却是有营养的。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呢?那就勇敢得每次多吃一点点吧!




认知给予,让“变”更有助力

(2)多种尝试,心理上添加一点点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适应酸的好办法。用不同的吃,让自己能够逐渐适应金桔味道,也通过自己的方式,让“酸”逐渐变成甜,虽然仍旧有些孩子没办法把整个金桔吃掉,但逐渐逐渐的垃圾桶里的金桔越来越少。





变甜行动一:多咀嚼一会会

 

变甜行动二:小口小口吃

 

变甜行动三:里外一起吃,大口一点

 

变甜行动四:和好吃的一起吃

好办法来助力




每次多一点

评价:

    记录着自己吃得变化,看着自己逐渐适应,喜欢上原来不怎么喜欢金桔。是孩子们对自己改变的记录,也是在记录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们充分时间、充分的记录,过渡心理、味觉上对食物的适应。







思考:

     孩子不喜欢吃,更多是因为触唇期时候没有接触多样的食物导致。现在不喜欢吃不代表永远不喜欢吃。其次,不是为了一定要让孩子们把金桔都吃掉,鼓励孩子们愿意大胆尝试,从多吃一点点开始,喜欢上金桔,认识金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互动


     利用驱动性问题引发探究兴趣,借助“哪里甜”“酸能变甜么?”“金桔该不该剥皮”等一系列涟漪式的追问,引发探究逐渐的深入。


感悟

     一个简单地金桔的事件,

在小班的孩子这里却引发了多种的体验感受。最后能够让孩子发自内心得

去接纳,去尝试,去挑战,

正是基于之前的那种情感上的转折。

从一开始情感上一味的排斥,

经过改变金桔的味道从而能够接受,

也从而在心里打破了原有的排斥,

再回过头来正视这个不太喜欢的食物,

孩子变得更加能够接受、更加愿意尝试!




版权说明

      本文系杭州市西湖区申花路幼儿园原创作品,版权归杭州市西湖区申花路幼儿园和《西湖儿童研究》公众号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照搬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往期链接

【课程孵化】嘿!带你认识我们对面的大朋友——西湖大学【课程孵化】“啊”~不“疫”样的核酸检测【课程孵化】“春分”时节野菜香【课程孵化】为那一抹绿,“植”得

XIHUERTONG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一个爱分享有态度的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湖儿童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