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孵化】建构区里的拆塔行动

西庐幼儿园大一班 西湖儿童研究
2024-08-24




建构区里的 

拆塔行动


续前

西湖区西庐幼儿园大一班建构区的孩子们完成雷峰塔作品时,向中二班和建构室借用了部分清水积木。近期,借出班级的孩子们要求建构小组归还这些积木,孩子们面临拆除雷峰塔的任务。如何借助拆除作品的契机,引发孩子们进一步游戏与学习行动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活动预设与分析,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

问题预设如下

1.建雷峰塔总计用了多少块积木?

2.雷峰塔每一层多少块积木?

3.怎样分类统计更方便计数?

4.如何按清单归还

游戏生长点

1. 幼儿从生活中获得最初的有关数、量、形、空间、方位等方面的经验,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拆除雷峰塔在已有建构的经验基础上,这样的活动是有前经验支持的延展学习。

2. 以真实拆塔行动为背景,让幼儿学习用数学的方法和思维对计数进行认知、改造、分析、整理和组织,体验真实操作到数学抽象的转换过程,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拆塔行动组


成员:葫芦、小宇、乐乐、冉冉、小宝

第一次的拆塔行动



1.怎样拆塔?

建构区里,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小宇:“随便拆,推倒就好了,然后数一数一共多少块积木。”

乐乐:“雷峰塔从里面搭起来,一层层很牢固,随便推倒会很乱,乱成一堆数不清。”

葫芦:“随便拆的话,高的地方积木掉下来会砸到脚。”

冉冉:“那就一层层拆,拆了分种类放进积木箱。”大家一致同意冉冉的提议,并快速进行了分工,还找老师要了笔和纸。

初次统计记录


2.这一层究竟几块积木?

小宝和冉冉一边拆塔一边计数,“1、2、3、4......28”,乐乐负责接过积木,分类放进不同的筐子,并整齐整理。葫芦在一旁负责在白纸上画表格,观察大概拆除的积木形状和种类,在绘制的表格中一一做好记录。等到最上面一层全部拆除完毕,葫芦问乐乐数量,乐乐问小宝,小宝看着冉冉,冉冉瞪大眼睛说“27?”,小宝又说“不对,28?”四个人都不清楚到底是多少?



3. 为什么大家都不清楚?

芮老师发现后,建议四人停下来团讨问题。小宝:“我边拆边数,数完又忘了”,冉冉:“我忘记数了,怕塔(被我们拆)倒了”,乐乐:“我以为不用我数”,葫芦:“我在画表格,没有看到。”芮老师:“嗯,你们都只记得自己的工作了,没关注我们共同要解决的任务。那怎么解决呢?”孩子们再次复述一遍从拆塔至记录的工作操作,这一次他们各自知道自己要做的事和别人要做的事,明确了最终需要合作得出“这一层有多少积木”的学习任务。



幼儿发现

在计数时,虽然四人都有分工,但有效合作是需要互相提醒和配合,各干各的不是真正的合作。为了准确计数,需要对拆除、计数、分类与整理、记录保持在同一工作节奏上。他们又一次对四人分工和具体合作进行了“协商”,特别明确了拆塔流程:负责拆除的幼儿要按种类拆除并清点,整理的人同时计数,记录者“监管”计数并及时完成书写记录。

教师思考与支持

绘画故事

大班下学期,大部分幼儿在按物点数、分类统计、数字书写等能力已基本达成指南的发展指标,且合作能力强。但在实际运用中,因缺乏对生活学习场景预判,导致第一次计数失败。幼儿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因此,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游戏并及时发现问题,采用“问题”的引导方式,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找到问题成因,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协调合作。事实证明,只要分工与合作任务被进一步明确,大班幼儿可以完成一定数量的按物点数、分类统计的数学学习。



第二次的拆塔行动


整理计数的方法


拆搭前,芮老师组织四位行动组成员回顾了前一次拆塔中的问题,制定了今天的拆塔计划后开始工作,鼓励孩子们交换“岗位”。


1.有条理的合作

孩子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这一次负责拆塔的乐乐在观察后,先拿出了4个圆柱体,每一次递给整理与计数的葫芦时会大声地提醒计数,葫芦有条理的整理好,小宇更靠近整理筐,边观察边记录,每次记录前还会反复确认,“几个?我记了哦?”拆塔工作进展很顺利。


2.几块斜边三角形?

快接近自主游戏尾声,建构区里出现争执。

小宝说:“94块,我看到的”

乐乐说:“不对,我数的时候98块”

小宇问:“我好像记得小宝是对的”。

拆塔组成员为三角形的数量争执不休,乐乐提出他有办法,要求整理和计数的先按一层一层的整理好,只要数出每一层的数量,最后加起来得出总数的办法。其他三人都觉得这个办法好,于是按照乐乐的办法做起来。

并得出了: 14+14+14+14+14+14+10=?

3.究竟是几块呢?

  乐乐:“先把所有的“10”都加起来。”四人一起数了起来,得出了70的结果,可对余下的4,四人又陷入了困扰,乐乐掰着手指头,小宇眼巴巴看着乐乐,还有的等了一会儿自顾自玩其他的去了。看到孩子们出现学习困难,老师引导说:“4可以拆成几和几”,孩子们一下子反应过来,继续在70的基础上数起来,“72、74、76、78.......94”。



幼儿发现

计数时可以按层、堆为数量单位,如10个为一层或一堆,方便累计计数;以2为进位、10为进位的点数,可以更快完成计数。

教师思考与支持

绘画故事

大班大部分幼儿已掌握基本的10以内心算、目测点数能力,还会以“2”为进位进行点数,且点数准确率高。并已初步萌生了运算的想法和10进位运算的兴趣,如将积木整理成若干层,层数数量相加等于总数。受抽象数字运算能力的影响,虽然幼儿已有运算意识,但还不能达到超出10以上的加法运算。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引导幼儿以“2”为进位的点数,支持幼儿顺利地完成了94的数量计数。



第三次的拆塔行动


1.有争议的圆柱体


搭建小组为6个还是5个圆柱体争吵起来,他们回归到搭建时的设计图,试图从图纸上找到答案,最终发现手绘的图纸并没有清晰的标注清楚所用的圆柱体数量。再观察照片时,也没有完整拍摄到圆柱体的角度。

最后决定复原本次拆除的办法寻找争议原因,原来是冉冉在拆除前先进行了计数再拆除,而圆柱体呈现围合建构。冉冉在围合数数时产生了重复计数,导致简单的数量也出现了失误。

发生计数冲突时,小组成员学习对照资料寻找问题。



冉冉在进行

围合数数学习。


活动结束后,芮老师借用雪花片,请冉冉再一次进行围合数数的练习,这一次冉冉掌握了诀窍。



幼儿发现

围合点数时,记住起始的位置很重要。



教师思考与支持

绘画故事

雷峰塔基座以上的三层建构,造型呈现圆形围合,拆除时如严格遵循边拆边数正确率相对较高,但也会出现先数后拆的学习情况。因而,支持和帮助幼儿如何进行围合数数非常必要。



第四次的拆塔行动



最后一次拆塔行动,任务艰巨。这一层是塔的基座和第一层,用到的积木种类多、数量多。

1.不一样的积木怎样记录?

乐乐说:“长板有很多种,长中短分开画”。

冉冉说:“长板还有不同的厚度”

乐乐说:“葫芦要画长的厚的、长的薄的,其他的也要分开画”

葫芦说:“你们说,我来画”

四个小伙伴,围着塔基指指点点画了起来。

小葫芦的记录

2.这么多的积木怎么加?

小宝说:“先把每一种积木的数量统计出来”

葫芦说:“乐乐会计算,最后加起来吧。”

乐乐:“我会算,这么多不一定会了”。

芮老师:“除了乐乐会计算,我们还可以怎么办?”

小宇:“用计算器?”

葫芦:“手机就有”


最终四张记录单的积木总数为124块



幼儿发现

准确计数必须准确对应,建构雷峰塔塔基时用到建构区大部分不同种类的积木,计数必须对应积木种类,而总计数是每一种类积木之和。



教师思考与支持

绘画故事

大班幼儿对分类计数和总和计数已有认知,也会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运算经验,比如计算工具的使用。教师应支持并尽可能提供幼儿学习的机会,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芮老师的支持下,孩子们获得手机计算器的支持。操作中,他们对手机机器算的使用真实地体现了对数字、加号、等号、连加的认知基础和操作经验,顺利地获得得出算式得数。


拆搭统计图








拆塔行动结束,单层的积木统计结果也完成,建构一座雷峰塔究竟用了多少块积木呢?

小宝说:“我们把所有统计单加起来吧。”

乐乐说:“我觉得可以的,画在一张大的纸上,就可以看到所有的积木(数量)了。”

葫芦说:“要用计算机,手机来算一算吧?”

芮老师:“手机是一种办法,还有其他办法吗?”

小宇说:“把积木数一遍。”

葫芦:“那样太多了,要很多天,数都数不完。”

乐乐:“我有办法,用雪花片代替。”

孩子们从建构区找来雪花片,用雪花片代替统计图上的每种积木的数量,从最多的积木数开始计数,一种一种的积累点数,最后得出每一层的总数。

孩子们借助雪花片代替计数



完了,得数不一致

雪花片数数组得出第一层塔积木总数是224块,计算器组得出总数227块。这是怎么回事呢?究竟哪个是对的呢?两组孩子们吵了起来,都说自己是对的。芮老师发现后,引导说:“两组的结果不一样,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孩子们安静下来商量,决定交换方式重新计数。

这一次,雪花片数数组两个孩子紧盯着雪花片,认认真真地点数着;计算器组用手指着统计图上的每一组数字认真地输入。最后,两组的计数都是227块。两组孩子将结果告诉芮老师,希望修改得数。

芮老师提醒孩子们:当计数不一样时,可以用验算的办法。比如用多种计数方法或者多次计数,最终得出最正确的答案。

所以数学学习要专注认真仔细哦!



幼儿发现

摞起来的雪花片容易倒,数量多的积木数用建构一个数量为10的花,计数时更快速;不足10的计数必须保持手口一致的点数,可以保障准确性。


教师思考与支持

揭晓时刻!!

第一层:227块

第二层:74块

第三层:108块

第四层:100块

第五层:54块

第六层:22块

塔顶:36块

孩子们建造的雷峰塔

总计用了627积木!!

班幼儿已能以物代物的理解数量关系,为方便及高效完成计数任务,结合生活经验用雪花片作替代物完成计数,实现了数量抽象数字转换关系的深层次理解、物与物转换的守恒数量规则。为满足幼儿运算的愿望,教师也适时的提供了手机计算器的方式,帮助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成就感。

归还积木




按照借物清单,孩子们分别归还了借来的积木。


圆满完成任务!






活动感悟

本次活动,我们从担心孩子们可能没办法完成拆塔统计和计数任务,到每一次都惊喜地发现他们努力地在进行创造性学习。让我们意识到:尊重幼儿在数学领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支持儿童个体在深度学习中的想法和做法,多观察、多思考,适时组织团讨、支持幼儿个性化和小组式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真正遇见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迸发”的能量与成长。



1、2、3、4、5......

2、4、6、8、10、12......

我们班有37张小椅子、74个水杯、296块小毛巾

园子里有8棵银杏树、25棵竹子、60棵郁金香、90个篮球……

孩子们的计数游戏还在疯狂进行中~





精彩视频回顾


版权说明

      本文系杭州市西湖区西庐幼儿园原创作品,版权归杭州市西湖区西庐幼儿园和《西湖儿童研究》公众号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照搬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往期链接

1.【课程孵化】当孩子“走”近吉祥物…2.【课程孵化】 给你支招,金桔变甜3.【课程孵化】一个关于睡觉的故事4.【课程孵化】嘿!带你认识我们对面的大朋友——西湖大学

XIHUERTONG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一个爱分享有态度的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湖儿童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