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观察丨教育者深思:该赋予孩子怎样的正能量,帮助他穿越人生至暗时刻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正能量”成为近日霸占大众视野的热词。江苏常州,五年级小学生缪可馨坠楼身亡。在她的作业本上,批注着“传递正能量”;黑龙江鹤岗,因模仿老师在网络上爆红的初二学生钟美美被当地教育局约谈,希望她能拍一下“正能量”作品。

一时间,“正能量”一词,及其背后对教育的探讨,都在舆论中迅速发酵,引发巨大争议。“正能量”到底是什么?它正在变成贬义词吗?缪可馨死亡和钟美美视频背后,留给教育者的启示是什么?人文幼学访问三位专家,他们分别是: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台中市磊川华德福实验学校校长林玉珠、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刘彩梅。想要探讨和探索的,不是事件中的对错与是非,而仅从生命生长、身心健康、自我建构、精神生活等方面,来看身为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在教育和养育中,可以秉持怎样的原则,做怎样的支持。护送孩子,踏上光明大道。人生总有至暗时刻。但你可以有能量,走回来。

李镇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前校长

中学正高级教师

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

出版有《爱心与教育》《教育的100种语言》等80余部著作


远离孩子心灵的教育,

还叫“教育”吗?

我想引出一个话题:孩子能不能写所谓“负能量”的文字?即使缪可馨没有自杀,有一道难题也摆在每个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育者面前——既要鼓励孩子追求真善美,又要教会孩子正视假恶丑,这引领与尊重、规范与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女孩自杀是个案,但无法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孩子却是千千万万!

三十多年前,我所在城市一名16岁高一女生宁小燕(化名)自杀了。女孩品学兼优,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却“莫名其妙”服毒结束了生命。许多人都感到震惊,且迷惑不解。

当时我还是一个年轻教师,出于教育敏感,我对宁小燕的日记、作文、遗书进行了深入研究,还采访了她的老师。我逐步走进宁小燕内心深处,理解了她。纯真、纯洁、纯正的她,看到现实中并非时时事事都是真善美,还有许多丑恶。她感到困惑,却无人解惑,最后“精神窒息”,不得不为自己追求的真善美“殉道”而死。我为此写下长文,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之后,我收到太多读者来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学生,他们向我诉说了和宁小燕一样的苦闷。我记得有位高二女生写道:“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

振聋发聩!当我们自以为是地给学生进行种种“崇高”的教育时,我们的教育却已经远离了学生心灵!而远离学生心灵的教育,还叫“教育”吗?


说真话,是最大的“正能量”

2000年前后,我曾在《人民教育》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写道——

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写景,只能是借景抒情;写物,只能是托物咏志;写事,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人,只能写“心灵美”的人……在如此“崇高”、“庄严”的语文教育下,学生的心灵已被牢牢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

如今,20年过去,这种状况非但没改变,相反我们还发明了一个词,来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继续写大话、套话和假话。这个词叫“正能量”。

关于“正能量”,已经有专家指出这个概念的荒谬之处,但约定俗成,既然都这样用了,我们就应该赋予其更加合理的内涵。我认为一切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时代发展、助力国家强大、增强人民幸福的言论,无论是热情的讴歌,还是尖锐的批评,只要是实事求是,都是“正能量”。缪可馨不仅说真话,还善意提醒大家提防虚伪,她的那段文字,恰恰是“满满的正能量”。

作为教育者,也许我们没有恶意,甚至富有理想与责任感,但当您自己三观不正,用所谓的“正能量”去规范限制孩子的思维,进而让他们只能说假话时,您已经在给孩子传递最大的“负能量”了!为什么我们国家诺贝尔奖得主寥若晨星,从孩子的思想和表达从小就被整齐划一地规范这点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原因之一?


要解放教育的心灵
先解放教师的心灵

陶行知曾大声疾呼对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使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陶行知所呼吁的六大解放,第一条便是解放孩子的大脑,给孩子以心灵的自由;解放他的嘴,给孩子以言说的自由。教育就是人的解放,而这个“解放”,首先是心灵的解放。

孩子思想被禁锢,作文被格式化,这不仅是孩子个人的悲剧;这样一个个孩子的长大将是我们民族未来的隐患。唯有一代又一代举止文明,精神自由,视野开阔的孩子,将来才可能把我们可爱的中国引向真正文明、繁荣与强盛的新时代,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崛起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看到孩子表现生活的真实,表现思想的个性,有的老师发自内心的欣赏,却表现出一种莫名的担心,有的老师真的认为孩子错了,觉得孩子思想“有问题”。这样的老师思想早已习惯于被禁锢,于是觉得禁锢才是正常的。当一个老师也没有了心灵的自由,他必然认为孩子任何一点“越轨”的思想,都是危险的。

要解放孩子的心灵,先解放教育的心灵。要解放教育的心灵,先解放教师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关于此话题的更多内容,可点击↓

【李镇西】请先解放教师的心灵——如何看待袁老师“传递正能量”的批注?


林玉珠

1995年创办娃得福幼儿园2001年创磊川华德福实验学校,发展至12年级台中市磊川华德福实验学校校长

研究儿童、人智学、三元社会发展



她留下一股
真正的“正能量”给我们
不断发生的儿童自杀事件让我们感到痛心,然而这些自杀的儿童其实都在教育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
在这件事上,我想最重要的正能量是“理解”。
一个孩子因为没有被理解,愤而以结束生命表明她没有被理解及冀求被理解的痛苦。缪可馨走了,其实,她留下了一股真正的“正能量”给我们,她用生命唤醒普天下的家长与教师以及关心教育的人。通过透彻地看清儿童的发展与需求以及他们对被理解的渴求,我们必要学习释放“理解”的能量。
通过“理解”,联结的是孩子、家长、老师。可馨的父母呼求的也是“被理解”,人们是否能够理解什么是丧女之痛?什么是他们心中最大的不平?袁老师是否能在学校的陪同、支持与协助下,带着理解的心去探望可馨的父母,与可馨父母说说话、沟通误会,甚至接受几句可能赢得彼此理解的责骂?
此刻,我们也需要理解袁老师绝对也是沉重的。倾向极化发展是我们的通病。如果我们不朝向黑白极化对立,如果我们理解人也会犯错;或者犯错者可能是无心,或无知(教师不是圣人,教师也可能有无知之时),或社会风气使然的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进入对人的理解与自我省思。
 
教育尺度来自儿童本身
应试或评价只是一种参考工具
儿童有完善自我的愿望和需求,孩子是真实的、作为自己的存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支持、引导孩子的发展?
以华德福教育的观点,教师应该尽全力为儿童预备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让他们在进入世界时,觉得世界是温暖和善的;是具美感,是充满真理的。在教育成长中儿童,要用心引导他们成为他们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并帮助他们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教育评价的意义应在于协助教师更具体地“理解儿童的发展与需求”。教育评价可以多元设计、多元理解,不必仅限于学科。
教育尺度来自儿童自身。施测结果会让我们看见一定儿童的群体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发展,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那是可供比较的标准量数,也即是我们所说的“常模”。
“应试教育”或“教育评价”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应用他们。我们忘记了应试或评量其实只是一种参考工具。
 

最重要的是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德福教育如何支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华德福教师从内心出发:以敬虔的心接待儿童,以爱教育他们,释放他们的真自由。
7岁之前:游戏中学习,快乐游戏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
7-14岁:从具体工作中学,从做中学,心带着手和头一起具体而热情地工作。彩绘、形线画、音乐、活动……
14-21岁:学习抽象思想,学习让头心手一起工作:从我们心来的将建造,从我们头来的将指导,在神智清醒的意志裡。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说:“教育是通往教育的历程,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培养自由的人,让人有能力定义自己的目标,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可以包含:生活习惯、情绪稳定、工作与学习力、自我认同、生命方向感、社会性发展等……
虽然老师或长辈们为儿童预备了真善美的世界,可是,为锻炼儿童里外坚强的实力,生命难免要挑战我们经历压力、风险与困境。这些,最重要的,其实是为发展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孙悟空,历经八十一难,才终于修成正果,感谢多灾、多难啊!

了解更多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可点击↓

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 创造一些有助于孩子发展的经历

刘彩梅

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译有《喧哗的大多数》《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等


能量本身没有正负、好坏之分
“正能量”这个话题,最近被大家从不同角度谈论得很多,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能量其实更像一个“房间”,它本身没有正负、好坏之分,它和每个人的气质、个性相关。虽然我们可能会说正能量、负能量,积极能量、消极能量,但其实能量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它只是一种界定。风能、电能、太阳能,哪个能量是负?哪个能量是正呢?能量就是能量,它是建设性的还是毁灭性的,主要看我们怎么使用,看我们每个个体面对的具体情境。
在我看来,能量体现为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主要指一个人本身的样子,更多是生理学意义的,比如神经敏感度、激素分泌水平等。外在则主要表现为我们看到的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乐观、开朗、积极、悲观、焦虑等。
缪可馨应该是属于天性比较敏感、比较忧郁的孩子,这是她的内在。但是她的外在体现,就像她妈妈所说的,阳光开朗、心态积极,很正能量。孩子外在所看到的能量和内在本身的气质是不相符的。这就牵涉到一个教育的问题。每个人能不能按照TA本来的样子长大,成为TA应该长成的样子。

支持儿童的自我建构,前提是接纳
很多成人以为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错误地相信,只有经过成人的教育,孩子才能被激发出生命力、能量等。但其实,人类的精神生命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蒙特梭利认为,儿童早在出生之前,便具有一种精神展现模式,她将儿童这种天生的心理本质称为“精神胚胎”。成人需要正视婴幼儿精神需要及重视精神主导的创造力,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以及心理营养。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遗传因素不同,所面对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所遇到的每件事、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生命的奇妙就在于此。有的孩子天性高度敏感,像兰花,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个比例在人群中大概是25%-35%。有的孩子是低敏感性的,像蒲公英。大大咧咧,好像什么事都不会太上心,被批评了也很快就忘了。有的孩子中度敏感,像郁金香,介入高敏感和低敏感之间,就像缪可馨班上的大多数同学,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育,对不同的人影响也不同。
作为成人,支持儿童自我建构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孩子不同的类型去接纳他们,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去培养孩子,将他们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引导,各种给孩子赋能,这不是不可以,前提是我们是否接纳了他们本来的样子,觉得他们本来就很好。成人要去尽量把握这种平衡。否则,一些所谓正能量的灌输和建构,其实是违背了孩子本来的样子。
 
育人,就是要具体到每一个人
教师的工作是育人,而育人就是要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但是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孩子,老师能做到关注每个个体吗?这是不是对教育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其实并不是。我们不要求每个老师对每个孩子了如指掌,但我们要去努力做到在一个大框架下,尽可能地给予孩子自由。对于自己班上的孩子,教师一定是要有、应该有大概了解的,这是责无旁贷的。如果教师知道某个孩子就是先天敏感的,那能不能尽量减少一些对他的负面影响,也许没时间去特别呵护他,那能不能尽可能少地刺激他?
也许有人问,这会不会对别的孩子不公平?对所有的孩子,用同一个方法对待,对不一样的种子,用同一种方式去浇灌,这才应该是最大的问题。
因此,从本质上讲,教师一定要对班上每个孩子有所了解,再区别对待。接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在此基础上去做一些引导。至于引导什么?虽然教育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仍然有一些原则和方向。我认为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自我选择的能力,养成尽可能多的积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相对积极面对人生中必然会有的艰难困苦。
首先是接纳。接纳自己,接纳别人。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人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和不接纳有关。其次是感恩。从小,就去培养孩子感恩的意识。此外,还有情绪察觉的思维习惯。我的情绪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平衡和调解,这是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去重点培养的。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作为成人,首先要自己具备了积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

成人如何更好支持儿童精神生活的构建?可点击↓

思享汇 · 我心目中的儿童 | 赵旻:请接受身边每一个真实的孩子吧


编辑/鲁阳阳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主编探园丨那个制造100万+点击量的幼儿园,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重读指南丨8年后重燃激情,幼儿园保安叔叔、厨房阿姨都要读《指南》


活动案例丨别小看5岁娃制作的3米长消防水管,未来工程学家恐因此诞生


幼小衔接丨不要把入学当做翻山越岭跨过鸿沟,它是童年生活自然延伸


成长课堂丨教师的专业存在,是既能让孩子看见,又是在并不显眼的地方


               如果喜欢,请点“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