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幼互动 | 想要唤醒一个最强学习者,请看邱学青教授如何在游戏里“挤牙膏”!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把绘本放在图书区、故事放在语言区、头饰道具放在表演区、不同的区有其相应的材料,这是幼儿园传统意义上对材料的利用。

经验其实就在幼儿身边,学习素材被分别放在了不同区域里发挥作用,这些分割的区域,孤立的活动,零散的经验,就幼儿经验习得来说,是一种注入式的过程。 

而现在以区为主的游戏活动,把经验统筹了串起来,串联起来以后的学习变为一种自主表达,这就从过去的被动注入变成了幼儿的主动体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内化于心的过程。 

所以,老师在游戏中要尽可能具备整合意识,帮助幼儿将经验整合并表现出来。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像“挤牙膏”一样把幼儿不同的经验混在一起整合,然后把它挤出来,变成一条完整的“学习经验”链。 

邱学青教授扎根研究儿童游戏,在儿童游戏方面摸索了长达数十年。作为一位研究儿童游戏的专家,同时也是南京师范大学主导游戏课程的教授,经历了关于游戏探索的总总递进和变革。在“幼儿园教师游戏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研讨会上,她以自己与儿童的互动为例,与老师们分享了在游戏中如何与孩子对话。 

且看——发生在“三只小猪”剧场表演过程中,她是如何通过一点点“挤牙膏”来唤醒幼儿自发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邱学青专题分享: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及其指导》

 





 
有一天,孩子们提出:“我们想要玩三只小猪”。老师一听就说:“这不是天天在玩吗?”而孩子说:“我们不要这样玩,我们想要玩有剧场、有表演的三只小猪”。
 
老师问:“你们需要些什么呢?”小朋友说:“我们需要道具加背景,我们要三个房子,草房子、木房子、砖房子。”然后老师说:“那怎么办呢?”小朋友说:“你可以和我们一起画!”。


但是三个房子的位置顺序不好确定,刚开始小朋友们插草房子的时候总是弄错。

小朋友说:“这个可能有点不像!”
然后老师问道:“你们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怎么样在我们要表演的时候快速地布置好房子呢?”


经过讨论后,孩子们发现可以在对应的位置和房子的背面都编上号,这样匹配对应就很快,问题就解决了。老师不回避,而是接过孩子的问题,然后再把它变成问题再抛给孩子,引领孩子一起来解决。

小朋友又提议说:“我们还要观众席。”

老师说:“观众席怎么搭?”

小朋友说:“用小椅子搭起来。” 


搭起来的观众席一共有3行6列。有小朋友专门负责摆椅子,有小朋友专门负责在这上面挂1-2,1-3,2-2,2-3的序号,数学领域的经验就在此得到了体现。 
然后小朋友说只有观众席还不行,还要有幕布。

那么老师说:“幕布又能从哪里来呢?”小朋友说:“我们可以自己做。”另一个小朋友说:“我在家浴室里的白色布帘子可以拿来用。”又有小朋友说:“白的,不好看,怎么办?”小朋友们纷纷说道:“我们可以自己画!”


美术领域的经验在此体现。

 

 
 

在小剧院卖票的地方,老师给小朋友提供了很多票,这个票是老师写好了排号然后过塑了的,小朋友在上面写数字,用完了之后把它擦了还可以用。 
其中有个小男孩负责卖票,没有人去买票,他一个人无所事事,就照着老师提供的那个座位号,他自己画了一张座位表。而我观察发现他画的这个表只有3行5列,此时我要如何把我发现的问题变成孩子的问题呢?

然后就我去到他面前问:“这里是卖票的吗?”他说,“是。”我说:“我想买张票。”他非常开心地说:“好啊!”我说,“这票多少钱一张?”“10块。”



老师作为游戏的客体,需要适时加入刺激促进孩子的发展。不给孩子现成的,怎么样把问题变成他的问题,让他去思考,让他动脑子——这需要老师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孩子一定要和比他更有知识、经验的人互动,才能够增长经验。

他问我:“你要几排几号?”我告诉他:“我要最好的位置!”他想了半天:“1排3号!” 

从他的座位表上来看,1排3号两边各有两个位置,是在最中间,所以他觉得是最好的位置。他把1排3号圈了起来。

然后我说:“不对啊!”他说:“怎么不对?这是最中间!”我指着现场椅子的位置说道:“可是我看了一下那边好像跟这个不一样了,你坐在那不是最中间呀!”


这样,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了。孩子一看,当场把笔一摔后跑到第六列,把整个第六列的座位全部挪走,然后说:“这下对了,你就坐这里。”我说:“好!”。 
孩子总有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时我又有了新的发现,电影券上面有logo、有模型、有条形码,可是还是差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时间。但是同理,我不能直接告诉孩子没写时间,这样孩子就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写时间。


然后我就问他:“你们这个演出什么时候开始?”

孩子回答说:“音乐响了就马上开始了!”

 
——并未达到目的。

然后我又问道:“这个剧场怎么还不开始,我有点想出去,我要去的远一点的地方,我听不到剧场开始表演的音乐怎么办?”小朋友说:“你要到哪里去?”我就临时一说:“我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小朋友马上说:“我去给你买!”

 
我的目的很明显,我希望他意识到时间的问题。——仍未达到目的。

又过了一会我说:“我还想出去一趟,我听不到音乐怎么办?”他问道:“你要到哪里去?”我说:“我想把我买的这个东西送到朋友家。”他说:“我去给你送,送了我就回来!”


这下能怎么办?已经经过了两次启发孩子还没有意识到,那么就说明这个时候他的经验并没有趋近饱和,所以我就放弃了。 
三只小猪的剧院版游戏,有卖门票的、有排练场、有观众席、有道具,兼有银行超市等,它以语言为载体,卖门票设置了数学、排列、同伴之间的协调配合;观众席里面有社会的、数学的、人际交往的策略;道具间是美术、还有银行。 
跟孩子玩游戏,不仅仅是跟孩子单纯的玩,基于他的经验兴趣去帮他整合起来! 
杜威说过那种傻玩傻闹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幼儿的游戏活动过程当中,老师可以把无目的的操作摆弄,通过简单几句话等多种形式把它变成引导孩子去关注世界和学习的机会。 
参与幼儿游戏,陪伴幼儿游戏,介入幼儿游戏时,老师可以先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不断去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同时关注孩子经验的连续性,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喜欢透明的、可操作的、美观的游戏材料 
邱学青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在幼儿园的一间教室里摆放各种各样的玩具,让孩子随便玩所有材料,时间为5分钟,每个孩子可以挑选5样玩具,老师在一旁记录把他们选择的玩具。 
通过数据发现,有一个玩具是特别受欢迎——就是像家里面的就是那种厨房组合柜,有小小抽屉,小冰箱,小的其它东西,它可以打开,里面的东西也可以拿出来摆动一下。不管是小班中班大班,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这个玩具。 
分析发现,幼儿喜欢的就是透明的,可以操作的,美观的玩具。 

 
2.游戏讨论的四种方法 
这四个方法是:情景讲述法,绘画法,角色反串法和点面结合。 
游戏结束,老师在点评的时候一定要具体。有的老师会说:“今天汽车是乱开的,下次不要乱开了。”而这句话孩子是听不懂的。怎么叫乱开了?你让孩子下次不要乱开,孩子也不知道。还有的老师会说:“有些小朋友玩游戏玩的很好,下次要好好玩,”而怎么才叫做好好玩?小孩子也听不懂。 
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具体,而情景讲述法里,老师会说:“今天我在娃娃家看到一个什么,小朋友你们是怎么怎么样的。” 
绘画法就是让小朋友来把今天的想法画出来,如今这个方法有了更多改进。还有一种角色反串法,比如有的孩子学老师学的很像,可以叫小朋友来反串,他来点评今天游戏怎么样,其实现在反串法用的很少了,因为孩子们是主体。点面结合就是老师讲一讲,孩子讲一讲,大家共同来评一评。 
 
3.遇到不愿意走入游戏的孩子怎么办 
当有孩子在游戏中看别人玩,或者到处破坏,或者想去而不会玩,应该怎么办呢? 
邱学青教授分享了一个游戏故事:有一次小朋友问我:”老师,你要不要上我们公共汽车?“我马上回答说,”好啊,我要怎么上呢?“然后那个小朋友就给了我一张票,我说:”我需要两张,我还带了一个小朋友。”
后面就开始了一系列引导——我对那个小朋友说:”唉呀,我们家没钱了,你去取一下钱吧!”这孩子出去取钱就再也没有回来,因为他对银行工作站不感兴趣,也不敢跟人家去对话。这时,我便对其它小朋友说:“你们帮我看看他到哪里去了,怎么就不见了呢?“小朋友马上过去帮我看他了,过去就说,我告诉你这样怎么取钱。
这就让孩子和孩子之间产生了连接,把孩子带入了游戏。

  
4.老师如何观察游戏 
观察孩子的游戏情况,要去观察孩子在游戏不同阶段的变化,在这基础上观察这个区域里面幼儿间有没有同伴互动,孩子在这里面到底做了什么? 
观察材料的使用情况。老师在理发店提供了剪刀,提供了吹风,提供了梳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烫发器放在立法游戏区里面。老师要研究这个材料适不适合孩子?孩子喜不喜欢?就必须去观察幼儿的使用这些材料的频率,观察有多少人来拿这个东西。 
有很多我们成人认为孩子很喜欢的东西,而孩子自始至终一次都没有去碰过,这种东西就应该撤掉。要做到心中有儿童,经常与孩子的对话,关注其经验的连续发展才能读懂儿童。 

5.游戏环境应该是动态的、丰富的 
有一家幼儿园的大班创建了4个娃娃家,这4个娃娃家的桌面上乱七八糟堆一堆东西,且没有一个孩子在里面玩耍,孩子为什么不玩娃娃家了呢?不是说娃娃家是永恒的吗?于是便询问这些孩子:“你们为什么不玩这个娃娃家呢?”大班孩子用一种鄙视的眼光说,“这个娃娃家是小娃娃玩的,一点意思都没有。” 
仔细观察娃娃家中老师提供的材料,大班的娃娃家还是一个娃娃。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给予不同的材料,大班孩子的经验开始丰富起来,老师需要提供更多丰富的材料。 
在另一所幼儿园看到,老师让小朋友玩旗,不光是在桌子上玩,而是在墙上玩、地上玩。当时申报这个课题的时候,专家第一时间给否定了,认为棋类游戏怎么可能在墙上、在地上玩呢! 
走进他们现场以后,发现一切都非常有趣。幼儿在玩棋过程当中的一些年龄阶段特点,以一种整合的课程意识体现出来了,老师把五大领域的经验全部渗透在这个棋盘当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了解孩子就要基于孩子的经验,基于孩子的兴趣,陪伴孩子游戏,这才是了解孩子最好的办法。

当老师作为角色进去了以后,去跟孩子去互动,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在参与孩子的游戏中,把自己发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情境问题的方式抛给孩子,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寻找支架,等到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教育家杜威曾说:“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游戏,除开游戏环境和材料的支持,教师作为孩子的引领者,其本身游戏素养的提升,是帮助孩子获得学习发展的关键。



图片/温笑寒摄于成都高新区和美实验幼儿园

编辑/王梦倩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大家说丨冯晓霞:不要迷信能说出来的知识,儿童的深度学习不是死记硬背


主编探园丨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的培养有没有捷径?这家工作室至少摸索了五条!


对话丨王剑:以儿童为中心的保育工作,有望达成学前教育法的保教要求


@所有人|一部描写艰难时代的成长小说,缘何被千万人视为“教育经典”?


活动案例丨种植园的土豆被拔了?孩子们组成侦查小分队,来到“案发现场”……


我就知道你“在看”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