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说儿童观丨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儿童,决定了未来一百年世界的好坏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在西方,千百年来,儿童一直被误认为是不足的、有错的、需要教导和更正的。文艺复兴之前,儿童一直被“忽视”,其存在的价值和权利未被承认,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在中世纪社会中,儿童观也并不存在,直到十六世纪才被“发现”。英国教育学家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里指出“童年的观念本身是一个社会的、历史性的建构。”随着对儿童意识的深入探讨,一批教育家、思想家开始重新认识儿童。今天,我们梳理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深入研讨,重新发现儿童存在的意义,反思当今教育的方式,以维持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使儿童自然的本性能正常地发展——让童年归于童年,让儿童成为儿童。

01

古典时期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儿童常常被视为只是身体上比成人矮小的“小大人”,仅仅是身高和体重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小大人说”。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多次赞美自己的老师柏拉图。然而,到了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时,亚里士多德不盲从权威和传统,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响彻历史长河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的出现开始将成人与儿童区别开来。柏拉图认为教育要从小抓起,对儿童的游戏、玩耍的用具、所讲的故事等都做出严格的统一规定。儿童在3-6岁要参加宗教仪式,接受宗教教育。

△欧洲古典时期的儿童,就是“缩小版”成人,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没有独立的地位,是成人的预备。
在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也继承了他的思想,亚里士多德主张“中庸”之道,不仅最早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人,除此之外,他还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和文雅教育,以此来对儿童进行德育。



02

中世纪时期

△基督徒们常常引用《旧约》来为体罚辩护:“不肯使用棍杖的人,实是恨自己的儿子;真爱儿子的人,必时加以惩罚。”

△这扇玻璃花窗讲述了《圣经》中有关亚当夏娃的堕落和原罪的诱惑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无不渗透着神学,基督教会控制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占据人们头脑的教育思想变成了“原罪说”和“预成论”。“原罪说”认为,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世上的人,教育儿童就是帮助儿童赎罪。

在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儿童被当作成人对待,学校规定了非常刻板的学习作息。儿童被抑制了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如果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就要受到惩罚甚至体罚。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普·阿里叶在《童年的世纪》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的西方社会完全不知道何谓“童年”,没有“婴孩的情怀”,也无法意识到童年有足以将儿童与成人、甚至青年人区隔开来的特殊性质。



03

文艺复兴时期

△夸美纽斯《图画中看到世界》


△夸美纽斯为儿童编写的《图画中看到世界》,图文并茂,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这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带有插图的儿童教育读物。


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他还提出教学的五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主动性与自觉性原则、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泛智论”,“泛智论”的集中体现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强调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使每个人都能掌握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夸美纽斯对泛智教育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认识事物,第二,行动熟练,第三,语言优美。



04

启蒙运动时期

《爱弥儿》首次出版于1762年,以爱弥儿为主人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体育、感官、智育、德育、爱情,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但之间并不明显割裂。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卢梭,他的出现为儿童带来了福音。他极力反对束缚儿童自由、扼杀儿童天性。他认为,教育应该适应自然的法则和儿童的天性,要促进儿童身心自由发展。不能用成人的想法、看法来代替或强加于他们。同时,对于天性中的消极方面,要趁他们性情柔和易导的时候来消除。卢梭在著作《爱弥儿》中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卢梭的儿童观开启了儿童研究的大门,从此,儿童开始受到关注。

从《爱弥儿》中,可以看出,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卢梭认为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予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免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他认为《鲁滨孙漂流记》是实施儿童教育最理想的教材。他说:“教育儿童并不是要读文学名著,而是要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即通过阅读自然书籍了解外界知识,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语言去获得知识。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慈爱的儿童之父”。他曾在新庄、斯坦兹创办孤儿院,从事贫苦儿童的教育,收获颇丰。


裴斯泰洛奇的儿童观继承了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他认为,“在一切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要素,如果儿童掌握了这些最简单的要素,就能够认识他们的周围世界。”裴斯泰洛奇看到了教育的社会性,认为儿童的发展不仅要遵循自然,还要与教育目的相结合。

△福禄贝尔的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那种压制的、专横的和机械刻板的教育方法来说具有革命意义, 其教育顺应自然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幼儿教育也有着许多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福禄贝尔提出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能。他吸收并发展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遵循自然思想, 将教育顺应自然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原则。福禄贝尔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生长法则, 使之获得自然、自由的发展。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和手工作业应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而知识的传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教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导、设计各种游戏活动。福禄贝尔相当重视手工材料和教具的准备,其中包括著名的恩物(froebel gift)。他也重视环境的设置,主张幼儿园必须设置花坛、菜园、果园。




05

现代

△杜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知与行,主张“从做中学”。

20世纪上半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出现了。杜威认为,儿童具有他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是他的本能发展的过程。在教育上,他倡导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儿童,教师应该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杜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知与行,主张“从做中学”。

△杜威在中国:在中国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杜威发表了两百多次演说。胡适、陶行知、蒋梦麟、蔡元培等近代中国新教育运动的推动者,都奉他为思想导师。

有人认为,20世纪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杜威,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教育家也是杜威。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的学生胡适、陶行知和陈鹤琴等人的推崇和宣传的结果。

△胡适、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合影:中国最早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介绍给国人的是蔡元培。而此后宣扬其教育哲学最有力的则当属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杜门高徒”。



杜威弟子胡适,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杜威是对胡适“有终身影响的学者”,胡适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20世纪50年代,大陆开展了批判胡适的运动,其师杜威也受到批判。经过三十多年的沉寂,1979年后,人们开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三个中国弟子,陶行知同其关系最为密切。陶行知(1891~1946)1915年9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陶行知研修《学校与社会》和《民本主义与教育》等杜威的名著,并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对杜威的思想加以发展和扬弃,变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为“生活即教育”;变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为“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与陈鹤琴


陈鹤琴师从杜威,杜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影响了陈鹤琴的一生。陈鹤琴是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教育家,曾任国立幼稚师范学校校长,并与陶行知等人发起组织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幼稚教育》杂志,长期从事幼教研究和实践。陈鹤琴之后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提倡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后来的皮亚杰(建构知识经验理论)、艾克森(情感发展理论)、班图拉那(社会学习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维果茨基(语言及文化理论)等,综上一切奠定了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的基础。这一切,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幼教。



06

蒙特梭利

△20世纪90年代,蒙特梭利教育法传入中国,在短时间即得到广泛的认可。

△蒙特梭利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就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


△一间蒙特梭利教室:根据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将蒙台梭利教室分为五大区域,分别是日常生活区、感官活动区、数学活动区、语文活动区和科学文化活动区。五大区域的环境相对独立、干扰性小,各区域承担不同的教育教学功能,但同时彼此间又有不同程度的交集。

蒙特梭利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彩蛋

西方儿童观影响中国,主要以杜威影响为最甚。近20年来,西方教育实践在中国有蒙特梭利、华德福、森林教育、夏山学校、瑞吉欧,新西兰TeWha riki等。近年来国家应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力主游戏为儿童基本活动,这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发现、理解、支持儿童。


您心中的儿童是怎样的呢?

您如何看待“让孩子在快乐的童年里成长”这句话?


欢迎大家在文章下留言,告诉我们您的想法!我们将选取10位幸运读者赠送2021年台历和笔记本




文字/张小满

编辑/王梦倩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李季湄×鄢超云×袁利娟×黄洁:时代发展的需要呼唤我们,开展未来取向的幼儿品格教育


主编探园丨绿杨荫里白沙堤,这所高颜值幼儿园从美术到美“诉”潜心修炼了68年


公益论坛丨新时代如何立德树人,今天我们来划重点!


家园共育丨从羞于表达到独⽴完成国旗下讲话,这个孩子的父母和老师耐心等待了2年


“你没带现金,可以扫二维码撒!”买买买的狂欢当下,一起来聊聊五毛钱的财商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