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说 | 鄢超云: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幼儿的喜怒哀乐

人文幼学
2024-08-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儿童的视角 Author 鄢超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底色,然而“懂”比爱更难。孩子的游戏、孩子的动作、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语言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呢?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会读懂幼儿。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幼儿教师,只有蹲下来观察儿童、解读儿童、读懂儿童,才能给儿童真正所需要的关爱,才能成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本期内容围绕鄢超云及其团队近期研究成果——“充分观察、读懂儿童、有效支持——适合中国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评价体系研究”展开。经过调查发现,一线教师在观察儿童方面往往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观察不够充分,不懂儿童,没有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幼儿教师该如何读懂儿童,如何支持、回应幼儿给予了一些策略与方向。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01/

做一名懂儿童的幼儿教师

我和我的团队有一项研究成果——“充分观察、读懂儿童、有效支持——适合中国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评价体系研究”,这个研究成果也很幸运地获得了2021年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这项研究基于幼教工作者应该要观察儿童、解读儿童、支持儿童,然而幼儿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1.对儿童的观察不充分;2.做了大量的工作去解读和分析儿童,却没有真正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3.因为没有真正意义的懂儿童,所以没有对幼儿起到非常有效的支持。


“充分观察、读懂儿童、有效支持”关注的核心在“读懂儿童”。不懂儿童的观察可能事倍功半,不懂儿童的支持也很难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读懂儿童,要做一名懂儿童的幼儿教师。


研究成果的背景和形成过程中有如下几个关注点:

⚪学习品质的观察与评价

2006年,我参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学习品质”模块的研制,随后开始关注“如何观察幼儿的学习品质、如何评价幼儿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评价的具体指标”等话题,发表了《学习品质:美国入学准备的一个新领域》、《<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等文章。

⚪运用《指南》,观察、了解儿童

2012年《指南》颁布后,开始聚焦于“如何运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儿童”,探索过程中我们提出要观察了解儿童,需要有“三张地图”,即“儿童发展地图、本班儿童发展地图、班级教育地图”。《指南》是一个帮助幼教工作者观察儿童、了解儿童、走入儿童内心世界的拐杖,因此利用《指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形成“三张地图”。

 

⚪儿童视角

读博期间我非常关注儿童朴素理论并以此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工作后参与以“爱生幼儿园”建设为核心的国务院妇儿工委和儿基会在汶川灾区的“儿童友好家园”项目、教育部与儿基会在四川五个极重灾区开启的“重建更美好”项目。这些项目大大支持了我对儿童视角的关注,而对“儿童视角”的关注又将“如何观察解读儿童”向前推进了一步。

 

⚪儿童观察与评价

大约从2010年开始,我所在的单位与丹麦VIA大学合作开展课程共建工作,从2018年开始受澳门同济慈善会资助与美国的EarlyEdU合作,建设“儿童观察与评价”课程,强调工作逻辑与能力本位,逐步构建起以读懂儿童为核心的儿童评价体系。





02/

最懂儿童和最不懂儿童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怎样才算是真正“懂”?我们不妨想一想:你碰到过的最懂学生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你碰到过的最不懂学生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我们在回忆时往往想到的是中学、大学老师,很少会涉及幼儿园老师。我曾请一名幼儿教师描述她见到的那些很懂幼儿的幼教同行的故事:在她的描述中,刘老师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对尿床感到尴尬”,并有针对性地安慰,使得孩子“一下子就放松了”。针对幼儿尿床,很多老师有很多其他的做法,比如我曾在中午进园时看到幼儿赤身裸体站在床上,教师在一旁边收拾边说着些什么,站在幼儿的角度,恐怕他已陷入了更为难堪的境地......

我在成都武侯区讲课前布置了一个小作业——描述最懂学生和最不懂学生的老师的特质。结果显示:他们眼中懂学生的老师的特质主要有“一视同仁、看到闪光点、因材施教、平易近人……”;不懂学生的老师的特质主要有“高高在上、不耐烦、照本宣科、阴阳怪气……”。



给人印象最深的老师,可能不在于其教学能力,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学生、如何与学生打交道、如何影响学生。


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否懂儿童”也涉及到幼儿园的办园方向。今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品德启蒙”是其中一项关键指标,强调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保育教育全过程”,注重“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可见幼儿园办园理念和保教质量和幼儿园所有的工作人员“是否懂儿童”紧密相关。




03/

幼儿园教师应该懂儿童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任何工作都是以懂自己的工作对象为前提的,儿童是我们的工作(教育)对象,因此儿童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也是归宿(落脚点)。幼儿教师应该懂儿童,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情。

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弄清楚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懂儿童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

成人的想法和幼儿的想法并不一致,成人可能会陷入两种误区:一是低估儿童,他们知道的内容我们以为他们不知道;另一种是高估儿童,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我们以为他们应该知道。



如果我们不懂儿童,我们的教育可能会出现一些错位。


前段时间我曾接到一个任务——给社区的“儿童之家”设计游戏盒子。我第一时间想到中国传统玩具七巧板。我们充满了激情,设想幼儿能玩出花样、玩出水平,然而真正拿到幼儿园试玩,效果却不尽人意。可见我们要想让“七巧板”成为儿童愿意玩、喜欢玩,而且能够玩出水平、玩出智慧的玩具,还需要更懂儿童。

各行各业都需要懂工作的对象,比如农业中“烧苗”现象就是农民不懂幼苗导致的。引申到教育中,如果我们不懂儿童,是否也会出现由于我们不懂而产生的“起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懂儿童。




04/

懂儿童,

前提是关注每一个儿童

在给班上的小朋友写期末评语时,可能每个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些小朋友的很快就能写好、很容易写;有些小朋友的写得很慢、不知道写什么。

为什么有的孩子的材料难写?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特质?我们是不是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我们强调关注全体,然而记下来的案例多指向三两个小朋友。很多老师采取的策略都是目光聚焦在“很有故事的三两个幼儿”身上,写出很“精彩”的文本材料,以应对科研课题等工作。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凭什么有的孩子要得到那么多的关注,有的却那么少?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到懂所有的幼儿。懂儿童,不仅仅是能讲一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而是要对每一个小朋友的故事都如数家珍。这确实很难,但是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方向。

徐则民在《每个孩子都应该被温柔以待》一文中曾引用赵赫的话“带班的每一天,我规定自己一定要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班级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有单独对话的时间。我希望我的陪伴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而我也能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更好地走近、了解他们。”赵老师的做法就是面向全体,懂所有幼儿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05/
懂儿童,要用心 


我们所撰写的案例,表面上五大领域都有,但总觉得并没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懂他们的喜怒哀乐。

谈及“评价”,郭良菁认为“有些人经常与优劣、高低、好坏等简单化的评判或贴标签联系起来,因而也不乏‘教师不要太多地评价儿童’。”这里的“评价”更像是“评比”,是一种“评优选先”。而郭老师书中对“评价”一词的使用,“着眼于教师通过儿童外在表现去推断其内部的所感所思、遭遇的困难和解困的直觉智慧,发现他们探索周遭世界的成长力量及取得的点滴进展。”如果我们能做到郭老师所言,怀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去推测幼儿内心的所思所感,可能才会慢慢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

“懂”字是竖心旁,意味着我们懂儿童一定要用心。


对于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来说 ,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弱项,比如孩子考了99分,家长一来就看那1分丢在哪,却没有关注这99分的获得是多么艰难。《多元智能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放手游戏,发现儿童》都强调我们要发现儿童的闪光点。看到幼儿的强项,用他们的强项带动弱项,或许这样和儿童交流会起到一个更长久的积极效果。

孙莉莉老师在《孩子国的新约》一书的推荐序中所说,“我们走进的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可测量的具有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儿童世界,而是一个柔软的多样性的有着无数细小冲突而又总是可以自我调整的更加鲜活的儿童世界。”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幼儿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心理世界、情绪情感更是最应该被解读的部分。



编辑/舒雅卓
设计/舒雅卓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如何利用CLASS工具促进师幼互动质量?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如何基于本地化资源走向高质量教育?这24条“蒲江经验”告诉你


Get这项新技能,让毕业季的公众号与众不同!


最新版《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给幼儿园带来怎样的启示


毕业季,南京鹤琴幼儿园的孩子们这样度过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