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输在填志愿上,普通家庭孩子,读人文学科是很奢侈的

请点击右边关注 美加双城记 2020-09-06

这几天,不少考生和家长开始选专业了。


先说两个好朋友成功选专业的例子,都是从国内到北美念硕士和博士,一个是光学工程方向,一个是人工智能方向。今年找工作,一个进入统治世界的互联网企业,另一个进入纽约非常前沿的大数据企业,起步收入就是周围普通美国人的几倍,在中美,都可以说是读书就业的好榜样。

 

当代社会,专业已经不仅意味着一份工作,而是决定了孩子将来的阶层,决定能否实现阶层流动和跨越。但专业选择有个两难困境:到底应该追随兴趣?还是要功利一点,选择一个更有钱景的专业?哪些是未来有价值的专业,哪些是要避开的坑?结合我在美国的博士教育、美国的就业情况和前面十多年留学咨询的经历,给正在填报志愿的,和未来的考生一些建议。

 

  • 看兴趣,还是看收入?

 

大量的心灵鸡汤都鼓励你,跟随自己内心,视金钱如粪土,毅然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冷门的专业,最终历经艰辛成为人生赢家。

 

这些看着很爽的东西,没多少是真的。即使偶尔有成功案例,背后也付出了不为人知的代价。对绝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我的建议是:兴趣是不靠谱的,选一个实用的专业,未来更靠谱。

 

在广州、北京做留学咨询那些年,学生最普遍也是我最怕的情况是:根本说不出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长处是什么,未来想做什么。

 

这是国内教育的大问题,兴趣和特长,早已经无数的习题考试磨灭了。所以,任由学生凭借自己可怜的一点兴趣,去选择专业和学校,反而在冒更大的风险。而且,人的兴趣是会变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这时,家长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我前面提到的一位朋友,当年填报志愿时,也是准备选时髦的经济学、管理之类的,被父亲一句话打醒,还是选能学点一技之长的吧。最终选了通信工程,到美国后偶尔上了一门人工智课,发现很有意思,果断转这个方向,成功抓住了最火的风口。

 

衡量哪些专业前景好,最实用的一个办法,也是北美选专业会用的,用Return-on-investment,  ROI. 投资回报来计算,四年大学的投入和未来的收入比较。譬如学费和毕业后的大概收入。在美国,回报率最高是是数学、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经济学、生物、工程、市场、英语等专业。投入回报最差的,是社会学、艺术、教育、宗教、旅游酒店、营养学、心理学、新闻传播等专业。

 

当然要考虑国情不同,美国学医、律师是非常贵的,尽管毕业后收入高,投入也是很大的,拉低了收入回报。国内学医和律师则相对便宜很多。

 

另一个就是时间成本计算。时间是要算钱的,譬如医生收入很高,但比计算机编程等专业,要多读至少三四年,甚至五六年,投入回报就被拉低了。如果读的是儿科这样的低收入类别,就不划算了,这也是国内儿科医生缺口巨大的原因。

 

普通家庭孩子,读人文社科是很奢侈的,现在普通的人文本科毕业生,毕业可能就失业,像样一点的单位,都要求硕士以上。逼着学生继续读硕士甚至博士,二十四五,甚至将近三十岁才开始工作,比同龄人晚了七八年,收入还差不多。工作经验、结婚、买房、安家,都会推迟,很多机会可能也错过了。如果再遇到年龄歧视,就更吃亏了。

 

很多家长们在孩子小时候,拼命抢跑,生怕输在起跑线上。但孩子成年后,比同龄人晚了五六年却不觉得有问题。这是大问题!这是人生最宝贵的几年,孩子需要在后面的人生,花多得多的努力,才能追上来。

 

如果硕士、博士教育含金量高,这几年当然是值得的,就像我之前说到的两个朋友,拿到了最好的offer。但如果是质量平平的教育,收入还一般,这几年的时间和投入,收益是很低的。

 

另一个就是看发达国家就业情况。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高,转型早,他们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不要盯着国内,要看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这样的发达国家就业状况,需要哪些人才。

 

         二、选好大学,还是选好专业?

 

读大学,首先要选专业,而不是选学校。

 

国内追求名校和藤校的风气,严重的误导了很多普通家长。家长经常喜欢盯着大学名气和排名,是不是重点,是不是双一流、985211等。我建议学生选一个好专业,而不是选一个好大学。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一个普通大学的好专业,带来的人生成就,远远超过很多名校的普通专业。

 

就譬如美国收入最低的几个专业,图书馆学、心理学、早教、外语、戏剧艺术等,即便是常春藤毕业,收入也不会高多少。收入最高的,基本都是各种工程类专业,随便一个普通大学毕业,收入就比前者高一大截。我前面说到的那个读人工智能的朋友,博士是从我们大学毕业,普通的州立大学,但拿到的工作比一般专业藤校生要好得多。

 

有人会说,你考虑的眼光太短浅了,名校的教育质量、人脉、眼界都比普通学校好,人生长远发展,要比普通学校学生好得多。我想纠正这个普遍的误传,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所谓名校和非名校的边界早已经模糊了,反而是专业决定了人生的起点。在北京,大量的北大、清华毕业生,就在普通岗位上。在美国,很多藤校的毕业生,也就是干着普通工作。能功成名就的,都是极少数。能去名校,读一个自己喜欢的好专业,当然最好。但如果要在名校的普通专业,和普通学校的好专业之间选择,我会强烈建议选后者。

 

而且,不同专业之间,就业机会差距巨大。学生要选择面向未来的专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会极大的改变未来的就业市场。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觉得孩子随便选,不会有太大差别。在北美,人文艺术学科过剩的趋势非常明显了,连工商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都严重过剩,很多人,拿着名校硕士以上学位,只能找到兼职工作。现在疫情底下,工作最牢靠、机会最多的还是计算机、人工智能这样的行业。

 

所以,高中选文科还是理科,高考后填报哪个专业,基本决定了孩子一生。要改过来,是很难很难的。尤其是从人文管理领域往理工方向,需要极大的毅力。即使在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倾向量化,越来越多用到统计等工具。有数理、统计、计算机背景的,发文章嗖嗖的。做质化研究的,苦哈哈的,还很难出成果。

 

所以,能选偏向理工科方向的专业,就不要选人文专业,尤其在国内念大学。即使在人文管理艺术领域,也尽量让自己多学一点统计、数据、编程等课程。现在大学的跨专业选课等做的不错了,在大学有很多机会改变、修正自己的专业兴趣的。

 

 

         三、选门槛低的,还是门槛高的?

 

有的专业进入门槛低,譬如新闻传播。记者资格证考试,百分九十几都能通过。新记者第一天上岗就能写稿,很短时间就可能一战成名。

 

但新闻媒体又可能是极少数专业,能让孩子迅速接触政府和一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了解社会运行规则的职业。人的区别,有时候不是钱,而是见识和眼光。记者这个职业的价值就在这里。知道怎么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能找到靠谱的人,这是其他职业无法相比的,尤其在中国这样的社会。

 

新闻媒体又是专业积累很差的职业,三十多岁,离开了媒体平台,一切都得从头再来。所以,像闾丘露薇,功成名就了还要跑到美国读书,转型做学术。央视的名主持人,也被逼的纷纷下海。多数新闻媒体从业者,人生都得做二次职业选择,这个代价是很大的。能在自媒体领域成功的,凤毛麟角。

 

有的职业门槛高一些,譬如法律。需要经过司法考试,还需要有一定的基层经历,才能接受处理案子,而且要始终保持学习。凭借专业能力,能决定人的生死,财产和安全,公司的价值,这就是律师的价值。律师总体也是越老越值钱,基本不用考虑转型,专业、经验、人脉一直在积累。

 

进入门槛最高的,医学等类似专业。医生值钱,因为稀缺,从高考就开始刷人了,后面还有很多关卡。在美国,也只有极少数聪明的,还能付得起学费的孩子才能去医学院,尤其是临床医学。随后不断的筛选,到真正拿到医生执照上岗,需要十年八年,但竞争对手已经少多了。

 

医学、护理、药物等专业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专业,家长学生不要被“医闹”等舆论左右。国内确实有收入低的医生,但也有很多年薪百万的医生。放眼全球,医学都是相当不错的职业。在美国,医生的收入就是买别墅和大别墅的区别。学医,能让孩子最快的跨越阶层鸿沟,成为社会的精英。所以,在北美也成华人家长的普遍选择。

 

最重要的是,医生的职业有持续性,终生学习,越老越值钱。你的每一个学习进修经历,每一个手术,读的每一本专业书,都在为自己的专业能力积累,当然也就包括收入和成就。

 

                总结:选不可替代的专业

 

记得很多年前,我的老朋友明叔谈到选专业时,一句话概括:人一定要有一技之长,这句话尤其适合普通家庭孩子。选专业,要选有技能的,不可替代的专业。不可替代性越强越好,尤其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时代,很多普通专业毕业生将面临过剩,另一些专业则严重短缺。从美国、加拿大、澳洲的移民的标准也看得出来,需要的,几乎全是科学、理工、医药、会计、财务、计算机、技工类等专业人才。

 

再强调一次,普通家庭孩子,选人文学科是很奢侈的,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我们自己感受也非常深刻,在美国加拿大,看到很多这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转型困难,提升困难。自己和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跟最后的经济回报相比,是不划算的。

 

最后,做为一位女性,给女同学的一点建议:永远不要让性别来决定你的专业选择,也不要让别人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建议左右自己的决定。男女薪酬的差距,主要来自于专业、从事岗位的差距。




我们在这里分享,美国加拿大的工作生活经历。对北美教育生活有兴趣的朋友,从K-博,欢迎关注。

欢迎转载,但必须在正文前署名,并附上二维码


我们组建了“带娃出海交流群”,一起探索教育国际化潮流,家长可以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加“美加双城记”微信号,拉你入群。


近期文章

彻底变了!不看分数,哈佛等美国315所大学发布明年招生指引

最痛苦的拷问: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美国疫情反思(一)

我在美国,两年突破了英语,还发现的中国孩子学英语的那些坑

教育去东亚化,影响无数中国孩子的大幕已经拉开了

为何不要轻易给孩子读纽约时报?美国小学生如何读书,要避开的坑,五年阅读总结

抛弃学区房,越来越多家长带孩子出海了,你要了解的5大教育趋势

别人家的后浪,美国的年轻人实力有多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