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德国】入园分离焦虑?看德国幼儿园如何解决(案例+方法)

小布整理 布莱特幼教 2021-05-26

幼儿从熟悉的家庭进入陌生的环境,会感到焦虑不安。

面对哭着闹着找妈妈、拒吃、拒喝、拒玩、拒睡或静坐发呆的孩子,会让父母感到揪心和不放心,幼儿教师亦难言轻松。

这些问题在中国和德国都同样存在。

不同的是,德国幼儿园已经找到一种制度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乃至解决这些问题。

尽管各地的具体实践有异,但其核心特点都是让父母陪伴儿童完成入园适应。因为这一模式首先在柏林提出和发展起来,因此也被称作“柏林入园适应模式”。

缓解入园焦虑的实际案例

米拉3岁时上了德国U3幼儿园,每个班的孩子并不多,大概10个左右三岁以下的孩子,固定老师是两到三个不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带领老师,米拉的带领老师是Kani。

入园前一周左右,特特妈被Kani召见,做面对面的谈话为过几天米拉的入园做准备,谈话的内容围绕这份表格展开,让Kani更好的掌握米拉的特点和生活习惯,以便顺利的度过这段适应期。

举足轻重的小道具:幼儿园允许小朋友带上她心爱的玩偶,这个玩偶可以陪伴睡觉,妈妈不在的时候给孩子以家的安慰。特特小时候会在幼儿园抱着他喜欢的小蜜蜂,谁也不可以碰,而米拉则是钟情于妈妈的一件衣服,始终不离手。

第一步:妈妈和老师全程陪伴。

时间:

早饭后的一个小时,3天左右。

特点:

妈妈不参与引导,只能在幼儿园室内角落的凳子上坐着,所有的引导由老师完成,比如给她滑一个小车过去,比如和她一起搭积木等等。

老师会与两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起在室内玩儿,对于米拉,基本让她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抽屉里盒子里的东西,不刻意招呼她,若即若离的态度,米拉反而被他们吸引了。

效果:

这个过程特别轻松,幼儿园有家里提供不了的无数有意思的玩具,米拉乐不思蜀,加上有妈妈作陪,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不得不第二天再来了。

第二步:妈妈短暂的离开(Trennung),老师全程陪伴。

时间:

早饭到午饭之间的时间,米拉花了近三周才适应。

特点:

老师全程陪伴,仍然会留有两三个孩子一起在室内玩玩具,老师会更加频繁的提到米拉的名字,并主动与米拉互动。

妈妈必须短暂离开,最开始是5分钟,到后来是半小时,再后来是一小时。

在离开时正式的和孩子告别,如“妈妈必须去上班,妈妈很快回来接米拉”。

留下妈妈的手提包,让孩子有个念想,确信妈妈会回来。

不停留不商量,怎么哭也得离开。

效果:

这个过程特别困难,以至于园长曾经想放弃米拉入园,因为她的哭会影响很多别的小孩。米拉的哭不是伤心,Kani再三说,那是一种ärgerlich(生气)的哭,表达一种恼怒,为什么妈妈不能留在身边的抓狂。

老师的解决办法:

安抚家长慌乱的心。坚定不移地执行“妈妈必须去上班,妈妈下班来接米拉”的告别宣言。

转移注意力,带这几个小朋友往小花园里去玩儿。

对米拉的要求百呼百应,可以随时坐在膝上,或者抱着,可以带着妈妈的衣服,让米拉的渐渐的认可,当妈妈不在的时候,这个抱着她的老师,也是可以信赖的。

当妈妈来接米拉时,请一定要说“妈妈下班了,妈妈来接米拉”,并请紧紧抱住她,意在提醒她妈妈遵守了诺言。

第三步:在幼儿园吃早午饭

时间:

早饭+上午娱乐时间+午饭,总共一周时间。

特点:

虽然分离还是会哭,但是已经意识到,伤心归伤心,也不能挽回什么,有面熟的小朋友和老师,也不算太糟,还是关注自己玩儿的吧。

吃饭自己吃,没有人喂,带上口水巾,可以用手,吃到满嘴满脸满地都没关系,确实吃不了多少,但是!是自己在吃!米拉这时候快要一岁三个月。

效果:

这个过程已经看见了曙光,除了不怎么吃东西。

老师的解决办法:

吃饭的问题上,不管是早餐还是午餐,孩子们都不会被勉强必须要吃多少,吃多少拿多少,你不吃,老师也不会给你留。

一开始,米拉没有少挨饿,因为饮食习惯的问题,粗粮黑面包她无法下手,但是多饿几次孩子就聪明了,下顿饭一定吃的又多又香,而且米拉现在迷恋德国有着硬硬的外壳的那种瓜子面包,掰开后,用手挖里面软软的面包心儿吃,这些都是在幼儿园观察别的小朋友学会的。

第四步:在幼儿园午睡

时间:

早饭+上午娱乐时间+午饭+午睡+下午茶,一天就成功了,没有反复。

特点:

老师说,累了就会睡,对那么小的孩子来说,一个上午的活动量是相当大的。

效果:

至此,妈妈已经可以脱手从早上9点送达幼儿园,下午3点半才去接回家了,因为米拉在这里有她非常喜欢的老师以及小伙伴儿Emil和Paul。

虽然米拉在每天送达幼儿园的时候还是跟妈妈腻腻歪歪,Kani说,最多一分钟,就忘到脑后了。后来因为Kani受伤由同班的另一位老师Nati接替了照顾米拉的工作,米拉非常喜欢这位老师,只要有Nati在,可以愉快的跟妈妈再见,周末还会在家里想念她。

什么是柏林入园适应模式?

柏林入园适应模式所设定的适应期为1-3周,大体上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为期3天。

幼儿园会专门安排一位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负责老师,由她引导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适应。

在这三天中,父母(通常是其中的一方)每天陪孩子在幼儿园呆1-2个小时,然后带着孩子回家。

在幼儿园期间,父母尽量让孩子自由活动,不主动与其互动,但会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应,继续充当孩子的安全港。负责老师则通过邀请孩子做游戏的方式与其接触,慢慢熟悉起来。

在这三天中,不进行分离尝试。老师的任务是仔细观察孩子及其与父母的互动。

第二个阶段是尝试分离阶段,时间安排在入园后的第4天。

父母将孩子交给老师后告别离开。然后,教师观察孩子的反应,并据此判断孩子所需适应期的长短。

如果孩子在父母离开后情绪良好,或者虽然在刚开始哭闹,但是经过老师安慰可以很快平息的话,就意味着他只需要一个短适应期(6天左右)。

尽管如此,首次分离的时间也不要超过30分钟。如果孩子在父母离开后心神不定,不停地找父母,并且不接受老师的安慰,那么,父母须立刻回到孩子身边。这也意味着,这个孩子需要2-3周的长适应期。

第三阶段是稳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老师开始接手父母的照管任务,负责给孩子喂饭/奶、换尿布、陪孩子玩等。

如果第4天的分离尝试成功,在接下来的第5天和第6天,分离时间可以逐步加长。如果第4天分离尝试不成功,那么,在接下来的两天就不许再尝试,须等到第7天时,再重新尝试分离,然后循序渐进。

第四阶段是收尾阶段。

在这一阶段,父母已无须呆在幼儿园,但是要随时都可以在需要时赶过来。

当孩子在父母离开后情绪良好,或者虽然刚开始时哭闹但是接受老师的安慰时,由父母陪伴的入园适应即告结束。这时,幼儿教师取代父母成了孩子在幼儿园的依恋对象和安全港。该幼儿教师在整个幼儿园就读期间都是孩子的负责老师。

柏林入园适应模式的优点

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者赖温(H-G.Laewen)发现,在入园的头半年,就因病请假的次数而言,那些没有父母陪伴、单独完成适应的孩子比有父母陪伴完成适应的孩子多四倍,而且前者在认知发展方面也明显落后于后者。

其他的研究者,如罗特曼(U.Rottmann)、齐根海恩(U. Ziegenhain)、童克瓦-亚姆波斯卡娅(R.W. Tonkowa-Jampolskaja)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父母陪伴完成入园适应对儿童心理、认知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影响。

事实上,即便没有这些科学研究的证实,我们以日常的理智观察也可以认识到至少有以下四个积极效果:

第一,父母在幼儿园期间,有充分的时间让老师了解自己和孩子,也有机会观察和了解幼儿园的各位教师,不仅知道他们的名字,还能从他们相互之间以及和小朋友的互动中看出其性格特点和教育风格,知道孩子喜欢或不喜欢特定老师的原因。

第二,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会认识幼儿园的其他孩子,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性格特点。这有助于理解孩子日后讲述的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知道孩子喜欢的小朋友和矛盾冲突的对象都是谁。

第三在适应期间,老师会尽量安排父母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游戏、吃饭、睡觉等),以便于了解父母在不同场景下与孩子互动的方式。

父母也会由此了解到幼儿园的整个工作流程,知道在每个时间段,幼儿园有哪些活动安排。即便在离开后,父母也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哪个时间段在做些什么。

第四这种入园适应制度还给父母创造了一个全方位监督幼儿园工作的机会。因为德国幼儿园没有固定的入园时间限制,同时要求不能在同一时间让多个孩子入园适应,以确保孩子得到足够的关注,所以,幼儿园在一年之中不断有父母陪同孩子入园。

这样一来,幼儿园就时刻处在父母的监督之下。联想到我国幼儿园常遭曝光的虐童现象,这一制度设计的优点尤其值得肯定。

当然成功的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的另一半因素是,给孩子充裕的时间,在孩子得到安全感的前提下,家长配合老师不妥协不放弃。

(PS:感谢特特妈的分享)

相关阅读(点击进入):

【看德国】德国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 ?6岁以前家长该怎么做?

【看德国】自由与规则(2):关于德国幼儿园小朋友“玩耍”这件事

【看德国】自由与规则(3):德国工匠精神第一步从让孩子学习收纳整理开始

【看德国】自由与规则(1):关于德国幼儿园小朋友“吃喝”这件事

【看德国】一刻钟视频全面解读德国幼儿教育,太震撼!

【看德国】比一味让孩子分享更重要的,是尊重ta们和学习规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