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见儿童特辑⑩暑假余额告急!这些新学期必用干货,我们来一次性get!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一晃已是8月过半,假期余额告急,进入开学倒计时。
这个暑假,人文幼学特别策划“看见儿童”这一特辑,从观念、实操、心理、视野、案例等多角度,探讨这个话题。
儿童是希望,是未来。儿童身上有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看见儿童,关注儿童的生命本身,这是我们认为的教育之根本。
暑假特辑的最后一期,我们一起来回顾和复盘,这个暑假我们一同如何看见儿童,关注生命,与他们建立命运共同体。






如何看见和走进儿童的内心?


01
在教育史上,蒙台梭利是第一位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看见儿童的教育家,她发现了儿童具有完全不同于其生理胚胎的“心理胚胎”和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提出教育必须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必须“让我们的儿童自己生活”。


02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这是儿童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是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以形成人格的能力。尤其在儿童刚刚出生之后,我们必须让儿童觉得周围环境是有趣且具有吸引力的。他们的观察和吸收能力使其可以逐步适应周围环境。


03
儿童发展存在着敏感期,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且不再出现。

语言敏感期(0~6岁)
秩序敏感期(2~4岁)
感官敏感期(0~6岁)
动作敏感期(0~6岁)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书写敏感期(3.5~4.5岁)
阅读敏感期(4.5~5.5岁)
文化敏感期(6~9岁)





如何读懂儿童绘画里的语言?


01
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涂涂画画,绘画在儿童成长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儿童绘画是一种图形表达,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儿童心理世界的“认知地图”。如何读懂儿童绘画里的语言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儿童画的一般发展规律。

第一阶段:涂鸦
学前教育专家凯洛格分析总结儿童20个基本涂鸦模式:


第二阶段:象征
从涂鸦到能画出相对清晰的轮廓图形之间,儿童现实意识到可以画出封闭的图形,视觉开始能够控制动作,一般孩子最先画出的图形是圆形,而最早出现的典型象征阶段的图形则是蝌蚪人。

第三阶段:图示阶段
图示的意思是用图形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其一目了然。能够反映出事物的最突出特征,比如这幅兔子,有明显的长耳朵。

第四阶段:写实
可以通过视觉来记忆画面,从图示期向自然的描绘过渡。要特别注意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爱好作画,会渴望自己绘画水平提高,如果得到过多负面评价或者美感始终无法提高,会对绘画产生厌恶感。应该慎重选择老师,并提供适合的环境和丰富的作画材料给孩子。




02
一幅画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
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
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
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

暖色:年幼孩子倾向使用暖色,代表着冲动的本能。
冷色:随着年纪增长,会增加冷色调,多被认为是控制感和个性自我。
黑色:在心理学上黑色往往被认为是攻击,过多采用黑色则需要关注。

画面过大(占去纸张的三分之二以上):表示强调自我存在,内心有紧张、攻击、爱幻想或敌意,好动,情绪化,率直,有攻击行为。
画面过小(小于纸张的九分之一):可能表示环境适应力较差,内向,自尊心弱,害羞,拘谨,自我评价低,易退缩,容易焦虑和沮丧。


手臂和手:孩子三、四岁以前,不画手的居多,此时期的幼儿还未完全确立自我。逐渐长大之后,开始画手。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
耳朵: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喜欢听家长啰嗦。画大耳朵,如果不是卡通形象,那么可能孩子比较敏感。
牙齿:愤怒的孩子,经常会在画中画出夸张的牙齿,说明有情绪、言语攻击性。
眼睛:眼睛画得太大的人,比较敏感、多疑、偏执;画睫毛的人,对美比较关注;不画瞳孔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回避倾向,也有比较浓厚的怀旧心理,敏感,善于观察。
腿和脚:腿画的长长的,说明孩子渴望独立。脚分得越开活动力越强;反之则比较拘谨,不善与人交往。如果画出非常大的脚,说明孩子感觉有压力,有安全的需求。

喜欢画三角形: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多比较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但缺乏耐性,容易急躁、发脾气,这类孩子通常喜欢数学。
喜欢画圆形:凡事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善于掌控时间,合理安排,喜欢按照事先的准备行事,他们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很丰富的想象力。
喜欢画折线:分析能力比较强,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但容易陷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之中,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坏,让父母难以捉摸。
喜欢画波浪形曲线:个性随和,适应能力强。乐观开朗,善于自我安慰,遇事愿意往好的方面想。




了解儿童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01
倾听和观察是了解儿童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观察,可以直接了解幼儿的情绪态度、知识经验、技能方法,有效地支持儿童主动建构学习和经验。

儿童的行为后面代表什么意义,也许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们身边,每个孩子都真实存在着,他们的学习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发生着,因而,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和倾听应贯穿于一日生活的点滴之中,教师对自己观察和倾听行动的觉察和反思亦可以发生在自己的起心动念间。

“孩子们的故事,我都会听三次:一次是他们说故事我记录的时候,一次是他们演出的时候,一次是我回到家听录音带将故事整理成文字的时候。”
“要是孩子在教室里正在说故事,而我要走进他们的节奏里去,那我必须在他们的舞台上表演,否则我们很少能听懂彼此。当然,我永远不能像他们那样,因为,小孩在说故事时,也同时是在演故事。”
——薇薇安·嘉辛·佩利为了倾听儿童的心声所付出的努力,摘自《直升机男孩:教室里说故事的魅力》


02
如何看见真正的儿童?本次暑假特辑,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向很多扎根一线,每天和孩子们相处的老师们取经。一线老师向我们证明看见儿童并不是艰深晦涩的,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位老师面临的具体情况和形势下,都有适宜的方法。我们邀请一线幼儿园教师,分享他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看见儿童、发现儿童的具体方法。在情况相似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借鉴一二。


@邓文涛:利用餐前十分钟,让孩子们不限主题地讲一讲让他们开心、有趣的事情。通过讲述,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兴趣、家庭氛围、交往能力等。

@羊婷:与孩子游戏时,会假装自己是小朋友(模拟孩子的语言语气、动作、思维),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接纳我这个“大龄同伴”。

@陈燕蓉:用诸如“你们想怎么设置我们的区域空间?”“你们觉得这里还可以增加什么?”“可以用什么办法?”等问题积极引导儿童思考、探索,将会看到不同于成人的“儿童的视角”。

@陈丽娟:当你告诉孩子说你不会做什么事,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会多么地惊奇。

@徐梦帆:和家长们进行了交流,把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情况反馈给家长,也在家长那里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



10本好书推荐
重塑我们的儿童观

教育孩子不能套用工具,而是先去了解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进而与他们建立一种情感上的链接。我们推荐了10本能够帮助大家重塑儿童观的书籍,希望能够搭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阶梯,让成人与儿童的距离更近一步。

《蒙台梭利文集 发现儿童》
《捕捉儿童敏感期》
《儿童自然法则》
《儿童教育心理学》
《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
《登天之梯——一个儿童精神科医师的诊疗笔记》
《儿童的利益——学会尊重孩子》
《童年论》
《园丁与木匠》
《育儿百科》




最后,是我们此次“看见儿童”暑假特辑的全部链接
新学期即将开启
让我们努力去看、去听、去感受
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与儿童真正地在一起



“看见儿童”暑假特辑合集

看见儿童特辑①朱永新:教育回到常识,从看见儿童开始

看见儿童特辑②成长是不断再生的过程,让我们的儿童自己生活

 看见儿童特辑③我手画我心

看见儿童特辑④为什么别人的活动总是那么精彩?看完这几个案例就知道了

看见儿童特辑⑤鄢超云:幼儿园里的“发现儿童”,并不是教师单打独斗的过程

看见儿童特辑⑥倾听,一段会带来惊奇和愉悦的艰难旅程

看见儿童特辑⑦一线教师如何发现儿童?这10位教师各有妙招

看见儿童特辑⑧看完这10本书,我们和儿童的距离也许会更近一步

看见儿童特辑⑨ 人生不尽美好,是儿童令我们怦然心动



编辑/鲁阳阳
设计/林惠卿
主编/李晗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