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刘慈欣》:主流文学是人类的超级自恋

小王随笔 小王随笔 2023-01-13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自述、访谈、他述。

很诧异它的豆瓣评分只有6.7,看到许多人把这本书标记为“自传”,这非常不准确。这本书主要是刘慈欣(下面简称大刘)谈科幻以及他与别人交流对科幻的想法。

尽管不少内容在不同文章内有重复(因为特别是采访和对话,交流者会提及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本书仍然展现了相当多的关于科幻的思考(有大刘本人的,也有与之对话的交流者的),其中许多观点很有启发!特别是在自述部分,大刘对科幻文学的定义、科幻文学发展等内容,引人深思。

这本书小王读完已经一个月了,没有抽出时间及时写好读后感,惭愧。下面谈一谈小王印象深刻的部分以及小王自己的一些肤浅的延展。

目录:
  1. 科幻文学的灵魂与美学

  2. 科幻、奇幻(魔幻)的分野 

  3. 最好的科幻文学应该是乐观的

  4. 科幻文学发展展望,中美科幻发展比较

  5. 主流文学是人类的超级自恋

  6. 冷酷的理性:科幻文学中的道德观

  7. 宗教观:所有的宗教本质都是无神论

  8. 计算机作的诗


1 - 科幻文学的灵魂与美学

这涉及到科幻文学的定义。

作为幻想文学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将科幻文学与别的幻想文学,乃至别的文学分开?



科幻文学是内容的文学,不是形式的文学。——刘慈欣



即,小说的内容决定了它的归类而不是小说的写法。一门艺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一些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元素。这无可替代的部分就是这门艺术的灵魂。科幻小说的“灵魂”是科学与由科学催生的技术。科学的壮丽震撼、纯洁冰冷的美赋予了科幻文学无可替代的美。



世界各民族都用最大胆绚丽的想象构建自己的民族传说、创世神话,但这些与科学之美相比,都不值一提。——刘慈欣


宇宙大爆炸何等壮阔,生命进化何等精巧,相对论何等诗意,几何学何等严密,……

各种创世神话与科学的美相比,实有如云泥。

进化论的例子就很好:女娲抟土为人也好,上帝七天创世也好,与几十亿年的生命进化的漫长曲折过程相比,东西方的创世故事所蕴含的信息量太少了,少了许多维度,太简单了。

古中国的五行说,古印度的四元素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等,是古代东西方哲人对自然界观察后得出的朴素的物质观,然而与门捷列夫周期表相比,蕴含的信息量也太少了,少了许多维度。

形式简单信息量未必少 —— e^(π·i) + 1 = 0 这个方程多简单,然而小王在初中第一次看到时,被震惊了整整数分钟不能动弹,太美了,信息量太大。

蕴含的信息量少限制了其所能表达的上限。以此为基础进行想象,所能假想的事物,要远远少于以蕴含极大量内容的科学为基础进行想象。通俗地说,站在巨人肩膀上比站在侏儒肩膀上看得更远。

这里科学带来另一优势:科学不断的发展和科学疆界的不断拓展,源源不断地给科幻文学注入新的想象素材。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科幻文学具有了时效性。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科学的美常常禁锢在冷峻的方程式中,理解与欣赏这份美常常需要读者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窥得一线光芒,尽管一旦略微领略科学之美,就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净化感、升华感。科幻文学为普通人理解科学之美架起了一座桥。

另一方面,技术也蕴含巨大美感。大刘举了诗人奥斯卡·王尔德对美国的印象为例:“知道我见到了芝加哥的供水系统,我才意识到机器的奇妙:钢铁连杆的起落,巨大轮子的对称运动,是我见过的节奏最美的东西……”

如果王尔德能见到今日的三峡大坝,恐怕会被震撼到窒息吧。巨大的、强有力的、高速的、连环丝扣的、富有冲击力的技术会带来发自内心的敬畏,对此技术的臣服与接受,以及对技术之美的认可。

苹果手机不美吗?这是技术之美的另一个表现方向了。然而,比起科学之美,技术之美更难为主流文学界所接纳。

小王认为,不同时代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会赞美不同的东西。西方认为中国文学落后,原因可能只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现在中国的文学界赞美的事物,西方已经在几十年前或更早时赞美过了,这自然是“落后”了。

2 - 科幻、奇幻(魔幻)的分野
都是幻想文学,《魔戒》、《镜花缘》是奇幻,《三体》、《阿凡达》是科幻,那么罗杰·泽拉兹尼的《科魔大战》呢,博尔赫斯的《通天塔图书馆》呢?


以小王浅薄的阅读经验和观影经验,许多科幻文学/影视作品带有奇幻元素,例如诺兰的《星际穿越》,许多奇幻作品也带有科幻元素,例如《X战警》系列电影。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之父的罗伯特·海因莱因的科幻小说就常常带有“巫术”的内容。

不能因为黄昏和黎明,就否定白天与黑夜。

幻想文学的两极可能是硬核科幻(如《火星救援》)与浪漫奇幻(如《西游记》),两极之间有一个按照科学元素多少渐变的连续的光谱。尽管连续渐变,我们仍然可以较为确定地划分科幻文学与奇幻文学。

3 - 最好的科幻文学应该是乐观的
我们知道,许多科幻作品是关于未来灾难或者灾难般的未来的。这些作品固然有许多描写的是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导致的文明灾灭(如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其中却不乏由于人类的不理性而造成的人类文明的毁灭(如大卫·布林的《末日邮差》、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

许多科幻小说的历史背景就架设在人类现下灿烂科学、文化文明彻底毁灭的未来。例如,被普遍认为是奇幻长篇小说的燕垒生的《天行健》,它的历史背景就是人类文明可能因核大战毁灭后,人类集体历史记忆丧失殆尽,遥远未来的残存苟延的人类重建历史,发现与之并世共存的还有“蛇人”(可能由因核泄露变异的人类繁衍而来),遂烽烟四起。


这些作品可能是科幻作家试图通过小说作品警示当下。然而,难以否认,其设定的末日背景,在超越了文学的娱乐性后,是令人充满忧虑的。

大刘认为,最好的科幻应当是乐观的。



全人类之所以能在变换莫测的冷酷大自然中建起灿烂的文明,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就是对未来的憧憬:如果所有的希望都已毁灭,可能一只蚂蚁都难以生存下去。只描写人类刻意避免的世界,而不描写人类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世世代代用全部生命去追求的世界,这绝不是完美的科幻。从社会使命来说,科幻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石头,无情地打碎人类的所有梦想,而应是一支火炬,在寒夜的远方给人以希望;从文学角度讲,真正的美最终还是要从光明和希望中得到。—— 刘慈欣


小王很认同这一点——无尽的太空是多么令人绝望惧怖啊,存希望则无畏远航,不止探索,不息求知。


大刘同时认为,最好的乐观的科幻将由中国人创作,因为中华文化使然。
 
小王也认同这一点,我们要文化自信。之前小王在《极限条件下的群体心理:〈三体〉中的“球殇派”》中讨论过,大刘本人即使在描写最黑暗的未来时,也闪现希望之光。

4 - 科幻文学发展展望,中美科幻发展比较
多年前,美国科幻文学就已经显露颓势,许多接受《科幻世界》(SFW)邀请访华的美国科幻作家,都曾经表达过对SFW月销量的吃惊和羡慕——小王记得零几年时SFW的月销量是50万,几乎是美国几大科幻小说杂志之和。

首先,游戏、影视(例如抖音tiktok)已经开始冲击包含科幻文学在内的文学——在年轻人中“抢夺”受众。无论中美,科幻文学都受到负面影响。

其次,在中国,传统上人们对“科幻小说”的刻板印象是“少儿文学”、“科普文学”。早先的中国科幻也的确大抵如此。前几天去世的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近些年伴随着以《三体》三部曲为代表的科幻小说被科幻迷之外的读者接受,中国科幻作家也在不断探索科幻主题的基础上,努力地有意无意地将科幻小说推向了成人受众。

在美国,科幻文学早已不是少儿文学,然而美国的科幻文学摆脱了科普之名,却也因为去天真化而衰落——少年不爱读了,后继无人。这一点应当为中国科幻作家所警惕。

5 - 主流文学:人类的超级自恋

这是大刘的观点,也是小王妄图吸引眼球的“标题党”标题。

大刘的主要观点是主流文学的视野太过局限:就空间尺度而言,主流文学关注的是宇宙中如灰尘一般的地球;就时间尺度而言,则是人类出现后的弹指一瞬。这本质上体现了主流文学仍然停留在托勒密时代的地心说的宇宙观。

诸位看官认同吗?

6 - 冷酷的理性:科幻文学中的道德观
科幻文学中有许多背景设定,将读者引入道德和价值观的困境。在极限条件下,让读者看到,冷酷无情的宇宙规律轻易击碎我们先前认为的理所当然、坚不可摧的东西。

比如,大刘在《吞食者》中曾描写一个外星“恐龙”文明战败地球人后,要求地球人每年贡献5000万人作为“食物”,则可以放过地球人,允许地球人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须每年缴纳配额即可。其实这个要求完全可以办到,仅靠目前人类的繁衍速度就可以,考虑“存量”,更是没有问题。

是不是?

能答应吗?怎么选这5000万人呢?
中国要出多少,美国要出多少?

老人、中年、少儿都要啊。幼儿最嫩,一岁宝汁味最鲜。谁说要安乐之后送冻肉了?生吞活咬嚼劲十足,送上桌前要活的。36D大胸妹的胸口肉脸颊肉最好吃不过!吃的时候抓住两脚由会阴将身体撕开两半。当然啦,吃不起新鲜食材的穷外星人,只好吃注水地球人啦,或者地球人罐头。

这些是我杜撰的。怎么样,作何感想?
哦?人类吃鸡还在乎鸡怎么想?




饮酒至二更时分,醉将上来,忍不住胡为,跳起身大笑一声,现了本相,陡发凶心,伸开簸箕大手,把一个弹琵琶的女子,抓将过来,“扢扠”的把头咬了一口。—— 《西游记》中奎木狼吃人,小王最喜爱的古典名著就是《西游记》。



大刘笔下,人类拒绝了,大义凌然地宣战——战败后全人类都被圈养起来,所有人不是变为食物就是要生产食物。是不是还不如每年送5000万人给外星人吃?讽刺吗?

极限推演时,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种邪恶,都能在科幻文学中找到相应的世界设定,使之变成正当,甚至正义的,反之亦然。

7 - 宗教观:所有的宗教本质都是无神论
科幻作品常表现宗教情感,如《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科幻作家的宗教观也引人关注。


大刘认为,科学最终并不会走向宗教,恰恰相反,宗教会走向科学,因为所有宗教本质上都是无神论。

很有意思是不是?

科幻文学中常常出现制造低级文明的高等文明/上帝文明/神级文明,而创造者,无非是工程师或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如何输入控制参数,如何启动宇宙大爆炸,如何调控实验进程(低等文明的发展历程),如何熄灭实验,等等。

创造文明的上帝可能就是胡子拉碴,发际线堪忧,衣冠不整的科研员啊。我们在实验室培养细菌,对细菌中的宗教信徒而言,我们不也是上帝吗?科幻文学放大了这个创造尺度。

也就是说,如果真存在创世神,那么从这个神自己的角度,是没有任何神性科研的,它创造的方法和机制也在科学的范畴内,如同我们培养细菌。

8 - 计算机作的诗
十年前读余光中,第一次体验不相干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搭配而形成的奇异通感。Of course,大刘会用程序写诗,《诗云》中“神级”文明拆分整个太阳系作运算器和存储器,穷举写诗,总有一首会是《蜀道难》,还有一千万首与之相差一个字 —— 这曾是我看到最浪漫的幻想;当然也会包含这一首。



这本书,小王五星推荐!
2020.5.31 作于深圳南山

【小王随笔】往期谈科幻文章

2020.5.27:燕垒生短篇科幻集《瘟疫》

2020.5.19:《三体X·观想之宙》
2020.4.18:《基地》:阿西莫夫的思想实验
2020.4.5:极限条件下的群体心理:《三体》中的“球殇派”

【小王随笔】往期读书文章


2020.5.28:《美国陷阱》侧写美国收监制度与合法奴隶制

2020.5.21:日本国力上升期时的普通海员

2020.5.5:蒙古铁骑今安在

2020.5.4:短评《柏杨白话资治通鉴》:“河殇文人”

2020.4.23:海明威的最后访谈:“你会抗拒一切不真实的东西”

2020.4.14:《华罗庚传》影响了最多人类的数学家


公众号说明


“小王随笔” @xiaowang_essay 是小王叨叨唠唠的个人号,谈历史评时事,讲科学论技术。


大多数时间,这是一个读书的公众号。

原因无他,小王,书生耳。


诗书史书有之,论据数据有之,干货私货有之,凭君自取。

也疾言也善噵,也辛嘲也正告,也薅毛也挖角,我自为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