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说丨柳倩: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我们为什么还在做广播体操?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在如今这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我们不仅是要培养适应当前生活的儿童,也要培养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儿童。为未来儿童工作,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随着近年来升学压力的不断前移、安全管理的日益趋紧,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在经历着户外运动与游戏时间被挤占、运动课程质量被弱化的现实。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幼儿园运动课程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为此做何准备?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更好地落地?


本期大家说,我们来听听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柳倩关于建设幼儿园高质量运动课程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柳倩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课程与教法教研室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事业发展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文源自柳倩教授在2023年成都市“环境·材料·运动——幼儿园运动课程体验式工作坊”专题讲座《高质量托幼机构运动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01/
运动课程的首要目标是生存


人类进化生物学家丹尼尔·库伯曼在《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中写道:众多的文化变化改变了人们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诱发了许多健康问题。而诱发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文化进化的速度和强度远远超过了自然选择的速度和强度。也就是说,人类经过三次工业革命后,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趋近“智能化” “懒人化”。但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生物属性部分,如骨骼、肌肉、心肺系统等的改变并不大,因此人体的生物机制无法适应如今过于闲适或舒适、饮饱过度、过度清洁等环境和状态。这就会导致生物性退化,进而出现大量的适配性疾病,新冠疫情就是适配性疾病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在未来会越来越多。

那么这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后的物质丰盈给儿童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造成了很多健康隐患,幼儿园里的“电子控” “小胖墩” “眼镜孩”越来越多,吃得多、动得少成为一种常态。而儿童为了生长,身体的每个部位都需要通过与外界的交互而经受适当的压力。只有多参加体力活动,如站着阅读、做广播操、搭建材料、做家务等,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教育帮助人们理性选择,低龄段幼儿更易受到塑造,教师要给幼儿营造一个“管住嘴,迈开腿”的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发挥自然选择的威力,防止生物性退化,培养儿童更好的生存能力。




02/
能够发展并过得幸福


保证了基本的生存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儿童的发展,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怎样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幸福呢?我认为有两点跟运动相关。

第一,儿童未来的职业竞争是体力跟脑力的结合你有没有发现,在职场中拼到最后其实是在拼体能。当你觉得你的脑袋跟不上了,其实是你的体力跟不上了,如果幼儿时期运动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儿童在未来发展中就会感觉力不从心。

第二,儿童的未来生活中会有许多闲暇时光,闲暇生活中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往往是关于运动和艺术的活动当一个人的身体运动能力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有着良好的运动习惯时,可以在闲暇生活中参与更多的运动活动,以此获得更加丰富、幸福的生活。而这些运动活动的底层逻辑就是幼儿阶段的基本运动能力,比如平衡、移动、操控等。

所以做好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培养儿童面对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与幸福能力。 



                              

03/
运动就是要不断“折腾”


我们现在做运动课程,不能只看儿童的当下,还要兼顾儿童的未来。因此课程目标需要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核心就是要建立运动模式和身体活动习惯。学前时期形成的运动模式是成人时期理想的高质量运动的基础,这一时期形成的身体活动习惯会影响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身体活动水平和生活方式。

那么什么是运动模式?站着、走路、跑步等都是运动模式。运动模式的建立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讲解与示范、探索和感受、熟练和习惯,以及自动化。比如地震来临时,我反应迅速成功逃出,这就是一种运动模式,我第一时间调出这种模式,这就是自动化。所以我们要帮助儿童建立自动化的、丰富的运动模式,走的、跑的、跳的、攀爬的、匍匐的、躲闪的,等等,以面对各种场景,保护自己。

运动概念与其他理论一样,很难掌握,却是学习的核心。幼儿的学习规律决定了运动培训的第一个环节是身体练习,只有身体体验过了,才能记住概念,成人也是如此。我们掌握了概念之后,再去观察儿童就能真正读懂儿童并给予相应的教育支持。

教育支持用另外一个词来说就是我们要“折腾”儿童。什么叫“折腾”?简单来说,孩子原本直着走得很舒服,现在要让他横着走,让他变得不舒服。也就是说,让孩子原来已经协调性很高的运动模式,变成不太协调的、新的运动模式,再通过练习变成高协调性的模式。如此反复,幼儿就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运动模式。所以运动课程设计的变化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或是方向的改变,或是重心的改变,或是材料的改变,或是视觉因素的改变

运动模式在没有形成自动化前,我建议通过多种材料让幼儿重复体验同一类动作模式,更有利于建立肌肉记忆,也更有利于发展到自动化水平。所以这一时期,换材料不换运动模式才是我们要做的。当运动模式达到自动化水平后,再进行一物多玩。

要特别强调的是,练习过程中的成功率很重要,只有让孩子体验成功,才会获得成就感,更容易建立自动化运动模式。




04/
把运动一切为二

运动就无处不在


生命在于运动的意思就是要养成身体活动习惯,包括“运动锻炼”与“随时动起来”。前者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有特定活动内容、重复进行的一类身体活动,目的在于增进或维持身体素质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是主动的身体活动。后者指的是利用碎片时间,不受场地和设施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身体活动。当我们把这两者都做起来,“运动无处不在”就能真正落地。

△ “运动锻炼”与“随时动起来”例举

△ 按照生理功能和运动方式的身体活动分类
世卫组织有一个宣传片呈现了一些场景,比如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在动,又或者是一个小朋友在运动。其核心理念就是告诉我们,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体状态其实都可以进行身体活动,每一种活动方式都是有用的。以我们不仅是在幼儿园里,还要联合家庭、社区,让孩子在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中,随时动起来教师在设计运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更多往这个方面去思考。




05/
课程实施要以儿童为中心

但不能走极端


一位知名研究学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都还在一块整齐划一地做广播操呢?广播操具有明显的纪律性和集体感,要求秩序、服从和一致,这似乎与以儿童为中心、基于兴趣、基于游戏的理念背道而驰,与国家要培养新一代具有自主性的创新型公民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愿望也相矛盾。

简单来说,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期望与近年来教育改革形成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形成了一种混合模式。广播体操有一种教法叫做“细扣”,老师们先自己学会动作,再把动作分解,一点一点地教会孩子,要求动作到位、整齐。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达,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强调勤奋,追求完美。

“到位”是教师对儿童个体的期望,“整齐”则是儿童作为一个集体要达到的目标。这是一个中国文化性的教学问题,意思是“统一”“有序”“形状漂亮”或“组织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意味着孩子们不仅需要独立地掌握自己的动作,还要与他人联系起来,在集体中协调和调整他们各自的身体,实际上还要求孩子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有同理心。广播体操为幼儿创造了机会,不仅让他们学习到位和整齐,学会适当地移动并与他人同步,并且还让他们以审美的方式移动和控制身体,展现精神面貌与道德准则。

一套好的广播体操应该有富有童趣的音乐和动作,尽管儿童的身体是在成人的控制之下,而且个人的身体被合并到成人所策划的集体运动中,但仍然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它就是一项愉悦和集体性的身体活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的集体感,儿童操是有效的实施途径。通过对中国幼儿园教师和儿童的访谈,论证了广播体操是一种隐性的体现性实践,它承载着传统的中国文化、伦理和审美信仰,产生了独特的意义和乐趣,并满足重要的社会需求。

所以广播操更多的在表达社会团结和一种凝聚力,信仰结合自律,通过严格的训练实现完美的审美和社会和谐。就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展现给世界的团体舞蹈所带来的震撼,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自豪感。它看似悖论,但顺理成章。

过去,我们太看不到儿童,我们现在需要矫正过往,但不代表我们只看儿童而忽略了教师和社会。我们更要看的是教育要培养国家的接班人,而不仅仅是成为他自己就够了。如果一个社会太过强调儿童个人主义的话,那是一个很糟糕的、一盘散沙的社会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课程应该更加以儿童为中心,以支持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发展。然而,这里有一些事情没有说出来,但却是假设的:以儿童为中心,但不要走极端;以儿童为中心,但要与集体平衡;要全球化,但要有中国元素;更有创造力、有个性的孩子,但不要有西方孩子的缺点




06/
没有深度作为支撑
广度毫无意义


这两年幼教改革大的方向是在往广度走,比如做整合、做大单元、大循环,但有益的学习必须以深度为支撑。想要把幼儿园运动课程做好,就要把广度与深度结合起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具备运动教育素养

动作能力不是自然增长的,体育教育者和科研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科学适当的干预,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更多的体力活动,才能全面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经过了教师认真设计并实施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动教育素养,包含了你自己的动作是否能够做到位,你是否能在儿童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他提供非动作示范的支持等。不同幼儿的信息加工通道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需要做,有的幼儿需要说,有的幼儿需要示范,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通道给予孩子支持。

△ 运动核心经验

关于基本运动能力的三个核心经验:身体姿势控制与平衡、身体移动、器具操控,是构成深度发展的最基本的底层逻辑,是实际工作的抓手理解了基本的概念,才能观察儿童,才能用专业词汇对儿童的表现和水平做出准确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支持策略。

培养幼儿运动,核心目标是激发幼儿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在发展幼儿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力量、速度、柔韧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具备一定运动能力的儿童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也更乐于参与体育活动,更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形成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

 Newell的动态系统模型

Newell的动态系统模型从广度上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提示教师在进行核心经验应用过程中要思考的几个维度。

第一,幼儿个体具有差异性,体现在感知觉系统、神经系统、身高、骨骼、肌肉等发展的水平不同。这种差异性以及环境的变化、情绪状态都会导致不同儿童在做同一个活动时,产生不同的结果。教师在用自己的方法给儿童支持但不成功时,会产生挫败感。我建议老师们要通过教研借助团队的力量来进行研究背后的原因,获得成就感,

第二环境包含了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师幼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师幼关系建立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只有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用比较适合的状态面对孩子时,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持续性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一日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教师有没有表达出对他的同理心和关爱,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编辑/王可心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看见香港幼教:不急不躁地和孩子共同生活


每个幼儿园都在做生活教育,如何真正有儿童有深度有教育?


如果孩子不睡午觉……12条来自一线教师的经验之谈!


大家说丨余琳:教师游戏素养如何提升?


大家说丨胡华:从专业能力到教育智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何以可能?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